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一一》的茶叶与茶水

2005-05-15 05:32:38   来自: ly884
  [watermark]写《一一》的评论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只能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去用笔触重新描述一下,影片中的各个生活枝节,再配合着发一通自己对于人生的应景感悟。而且过后,你常常会发现,这些感悟和影片本身其实始终保持着一种客套,文雅的距离,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相信,很多糯性的散文式感悟,其实可以将就的附在很多电影上面,不过,相对于王家卫的迷离与跳跃,焦雄屏监制电影的情绪过于统一……杨德昌的多角度,大容量,似乎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众多情绪的首选宿主。
  看过《一一》后,我也有种进入城市(原始)森林的感觉,众多关系,对话,细节……都成为了观众与评论人关注的重点。
  而结合很多国外媒体对于此片的评价,如法国全国性宗教报纸《十字架报》大力推崇杨德昌这部影片为很有深度的难得好片,指《一一》展现人的生命中蓝色的一面,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周遭所发生的事,但他精确掌握每一个镜头,把所有人物的每一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故事情节简单,内涵深远,美不胜收,没有说教,但已赤裸裸地呈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
  我突然产生疑惑,欧美的观众及影评人,真有如此的洞察和感悟能力吗?还是只是戛纳肯定之后的应景行为呢?老实说,杨德昌在影片中完整又忠实的拷贝了很多现实中的场景,而其中不论从视角,时长,台词,当事人的反应等等方面来说,都是准确到位的。不过,这种方式必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杨在处理时,需尽可能的漠视自己的存在,弱化自己的判断,而把组织,分析,总结,这些在很多其他电影中应由编导,摄影等部门操心的事情,都托付给了观众自个儿。所以,这就要求观众有跟电影中类似的生活经历,但相信这对于国外的观众来说,无疑是苛求了。不过,欧美观众对于此片的反响,倒是和我的判断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一一》,一般都说其阐述了生活的本质,但我却并不太感冒,上次,我曾对金基德影片《冬去春又来》中佛理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过质疑,这可能还有些现实与缥渺之间的错位,但这一次对于《一一》这种高纯度现实的电影,却也让我产生了类似的困惑。
  在对电影《一一》的访谈中,当记者问道"为什么对都市如此敏感,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倾向于拍摄都市题材的电影"时,杨德昌答道:"创作某个主题一定是出自于兴趣。对我而言,都市生活本身是非常多变而有趣的,我也发现都市这种生活形式其实是人类进化及文明发展的必然后果。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常常有人会感觉到现代社会是非常疏离的,我最近领悟到这样的感觉是和农业社会比较而来的。过去的生活形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单纯友善。我不断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可以发展出早期农业社会这种人际关系,然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地,都市可以是一个发展更好、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地方,只需要一定空间及时间。城市真的很有趣,即使不成熟,它的丰富性还是很值得探讨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拍一些关于都市的电影,因为那已经是文明社会中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了。" 
  但我始终认为这种表达,或是“说教”在影片中,还是模糊的,也许他同样在犯着那些知识分子经常会犯的毛病。而且可能正因为这种习惯性的模糊,使得简洋洋同学所扮演的哲学家的角色,显得如此的不搭调。
  由于我一向崇尚,又找不到合适渠道表达的某些观点,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也没有找到太多回应的信号,我在恼羞成怒之际,想把杨德昌的影片比喻成“情感超市”,而杨本人则扮演着聪慧又精明的家庭主妇的角色,肆意的满足着自己的购精(神)欲,而到最后,却如同其电影中的大多数角色一样,不失清醒的发现连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追寻的是什么?
  也许这是对大师的一种大不敬,或是反叛,苛求的心理在作祟,不过,一旦涉及到人生的本质,真谛这样的字眼,我就有点惯性的反感,正如你又不妨把〈一一〉中从生活的表面所传达出的人生的本质与真谛,比喻成仍然浮动,飘荡着的茶叶,(应该不会否认茶叶对于整杯茶所代表的本质作用)但是当你想直接品味茶的醇香时,这些飘荡着的“本质”却常常不经意的被吸取,而你非但不会为这种意外的收获而感动,反而是重新就着唾沫星儿一起啐入茶水中,或是干脆唾弃了事。当然,这个比喻本身剥离了“本质与真相”所固有的美感与浪漫,但相信你也不能不承认,这也正是现实中,甚至是银幕上,那些所谓处处可得,俯拾皆是的人生真谛,所面对的真实境遇。
  [/watermark]
  

2005-05-15 19:12:44  刘兵

  <一一>可以说是杨说教意味最为淡化的片子,这种模糊化处理应该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现象和本质",其实不可能如茶和水一样可以截然分开,而应该是皮和毛的关系吧?
  

2005-05-15 20:52:55  ly884

  我想茶叶和茶水也是相互依存,交溶,由此及彼的关系,比起皮毛来,与现象,本质的关系,可能更为贴切。而且我用这个比喻,更多的还是表达一种,现在相当流行的所谓从鸡毛蒜皮中领悟人生哲理的命题,我更多的还是针对于喜欢发一通此类观感的人,觉得也有叶公好龙之感,也正对应喝茶时,代表本质的茶叶入口之后的处理方法。
  

2005-05-15 23:51:52  刘兵

  呵呵,说皮和毛似也不太确切,反正这种二元划分本身就很有问题.
  叶公好龙是很讨人厌,不过因噎废食也大可不必,"道在屎溺",鸡毛蒜皮的日常化真的可能比'生活在别处"更接近真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