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珍妮的画像》(Portrait of Jennie)影片资料

2005-05-01 10:50:03   来自: 朵丽丝
  中文名称:珍妮的画像
  英文名称:Portrait of Jennie
  中文别名:倩影泪痕(台)/珍妮的画像(港)
  外文别名:Jennie(1948) (UK)/Tidal Wave(1948)
  发行时间:1948年12月25日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导 演: 威廉.迪亚特尔William Dieterle
  上 映: 1948年12月25日 ( 美国 )
  地 区: 美国 ( 拍摄地 )
  对 白: 英语
  颜 色: 黑白
  声 音: Mono
  时 长: 86 分钟
  类 型: 爱情 / 剧情 / 荒诞 / 悬念
  分 级: 瑞典:Btl 芬兰:S 美国:Approved 德国:12
  荣获奖项:
  第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第2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最佳特技效果
  剧情简介:
  Eben Adams,是令人沮丧的三十年代美国纽约一个挣扎着生活的画家,靠卖画为生。在一个冬夜的小路上,画家遇到了一个小女孩珍妮,她唱着歌:“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没有人明了,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画家回家后为她画了速写,并被画店老板买去了,并让他再画。以后他又一次次见到珍妮,每次她都长大了不少。等到画家为她画出最后一张肖像时,她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了。这张油画被收进了博物馆,画家由此生活改善。忽隐忽现的珍妮,令画家逐渐产生迷惑,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她的下落,当他来到修道院,修女告诉他珍妮早几年前就不在人间,而Eben Adams和珍妮相识才不过一年。Eben Adams意识到珍妮是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想起珍妮最后看到的他画的一张一个人站立于海塔下被海啸吞没的油画,他赶到海塔找到珍妮,两人紧紧相拥,但巨浪还是无情地把珍妮带走了。
  珍妮最后的话是:“抱紧我,我们在一起了,现在。”还有:“爱只有一个,什么都不能改变它。……随便怎样都不要紧,因为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在某个地方。”等画家从昏迷中醒来,看见老妇人的房间里有珍妮的围巾,很惊讶,原来她就是珍妮的亲属,珍妮在国外八年,回美国时,船刚到岸,飓风把她吹下海,随潮水冲进河流淹死了。报上登过这消息,找她的亲属。画家从1938年到1939年秋才过了不满一年,他遇见的珍妮已经从小到大,过了一生一世。在最后的分别时刻,珍妮说:“世界多美啊。世界就是为美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是现在活着,还是多年前活过。”“我们曾经共同有过那种美,我们永远不会失去。”
  演员表:
  Jennifer Jones .... Jennie Appleton
  约瑟夫·哥顿 Joseph Cotten .... Eben Adams
  Ethel Barrymore .... Miss Spinney
  莉莲·吉什 Lillian Gish .... Mother Mary of Mercy
  Cecil Kellaway .... Matthews
  David Wayne .... Gus O'Toole
  Albert Sharpe .... Moore
  Henry Hull .... Eke
  Florence Bates .... Mrs. Jekes (landlady)
  Felix Bressart .... Pete
  Clem Bevans .... Capt. Cobb
  Maude Simmons .... Clara Morgan
  Nancy Davis .... Teenager in art gallery (uncredited)
  Robert Dudley .... Another old mariner (uncredited)
  John Farrell .... Policeman (uncredited)
  
  
  
  
  
  相信热爱三毛的人都对这部电影的名字不会感到陌生,中央台曾播出过这部电影,关于本片的资料网上非常难找,于是只好自已动手制作一份电影资料。因为我看的影片版本不仅没有字幕,而且配音是两种外语夹杂在一起,一个是英语,另一个肯定不是法语,不知是哪门外语,使得我难以听清楚对白,本文的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有网友能告诉我,我将非常感谢!
  一,珍妮是谁?
   珍妮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在影片中,她其实就是画家的灵感,来自内心深处的灵魂。类似这种剧情的,我国有《牡丹亭》,《倩女幽魂》,按中国人的传统当归为鬼片,不过我并不喜欢这种八股的归类法。画家Eben Adams第一次遇见珍妮,她还是个小女孩,珍妮说:“你等着我,我转三圈,就会长大。”她果真转了三圈,等画家第二次遇见她时,她已经是个少女了。在本片中,珍妮一共出现过五次:
  1,在小路边。身着黑白色的衣裙,留下了一条丝巾,在路灯的光芒中消失。在影片结束时,丝巾的最后出现,意示着珍妮生命的结束。
  2,在滑冰场。她长成了一个少女,身着黑白色的衣裙,戴黑色贝雷帽,在阳光的光束中消失。
  3,在路边。她变成了一位端庄的淑女,着黑白格子大衣。
  4,在画家的房间里。着白色花边长裙,画家给她画肖像,两人同去了修道院。
  5,在路边。着丝裙,画家继续给她完成肖像。
  6,在海塔。着丝质连衣裙。画面色调为绿色。
   在奇幻爱情片中,珍妮已经成为银幕经典永恒的人物形象,创造她的人是罗伯特.那仁(Robert Nathan)。
  二,罗伯特.那仁(Robert Nathan)
   罗伯特.那仁(Robert Nathan)是《珍妮的画像》的原著作者,在二十世纪30-40 年代期间是一位极负盛名的小说家, 诗人和作曲家,他在流行文化领域中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包括电影,音乐,文学,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一段繁荣时期的焦点人物,代表作是《珍妮的画像》。罗伯特.那仁出生于纽约一个显赫的家庭,他是巴纳德学院创办人的侄子,在美国和瑞士受教育长大,1912-1915年他进入了哈佛大学,在这期间他开始写短篇小说和诗,然而,他没有毕业就选择结婚,之后离开学校。二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彼得家族》,一部半自传的著作并遭到失败. 在 1920 年代期间,他的才华逐渐地被人们发现,当时他在纽约大学短期地教授新闻学,经过一系列的小说和诗的写作,在 1930 年代期间,罗伯特.那仁的小说和诗作得到广泛流传,好莱坞也开始注意到他的才华。
   罗伯特.那仁(Robert Nathan)写道:
   我尽所能地成为世界的安慰者,不是通过我所知道的,而是通过我不知道的,无法知道的一切,试着提出这个世界的奇异和神秘之处。
  三,导演威廉.迪亚特尔(William Dieterle)
   导演威廉.迪亚特尔(William Dieterle),德国人(1893-1972),在1913年之前,他在德国和瑞士当演员,在一些二十世纪代伟大的影片中担任角色,例如德国恐怖大师保罗·莱尼(Paul Leni)导演的经典默片《蜡像馆之谜》(Waxworks) (1924) ,德国表现主义经典之作F. W. 茂瑙(F. W. Murnau)的 《浮士德》(Faust) (1926)。1923年迪亚特尔开始亲自执导一系列影片, 包括《性的枷锁》(Sex in Chains)(1928)。1930年他开始在好莱坞执导影片的德语版,如《舞者》(Those Who Dance )(1930), 《男人之路》(The Way of All Men) (1930), 《命运》(Kismet)(1944)。在华纳兄弟公司,他执导了影片《最后的飞行》(The Last Flight)(1931),妇女领域喜剧片《陛下》(Her Majesty) (1931),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35)。在后来的30年代他掌舵华纳,与当时极负声望的演员保罗·茂尼(Paul Muni)合作拍摄了一系列影片:《路易斯巴斯德的故事》( The Story of Louis Pasteur) (1936), 《左拉传》(Emile Zola The Life of Emile Zola) (1937)[埃米尔‧左拉,1840 - 1902 ,法国文学家及戏剧家,此片获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Juarez》(1939). 后来迪亚特尔发表了两部经典作品《钟楼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39), 和《黑夜煞星》(The Devil and Daniel Webster) (又名《一切可以出卖》(All That Money Can Buy )[1941],此片获1942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情片配乐奖)。 他随后40-50年代在好莱坞相继拍摄了浪漫文艺片《情书》(Love Letters)(1945) ,《珍妮的画像》(Portrait of Jennie )(1948), 及犯罪片《沙之罪》(Rope of Sand )(1949) 和《黑暗城市》(Dark City)(1950)。在50年代后期他回到欧洲,指导了意大利和德国电影的发展。
  四,精神困境及视觉特效
   如果说四十年代美国重量级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在二次大战前制作过多部艺术性高又叫座的影片,代表作为《飘》(1939),是因为其清晰辉弘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坚强乐观的美国妇女精神和坚定的战后重建信念,鼓舞了战后的美国人民而成为史上最叫座的爱情片,威廉.迪亚特尔的《珍妮的画像》则因为过份修饰的犬儒主义浪漫情节并不为二战后的人们欣赏。当代西方的犬儒主义理论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现代意识是“烦恼的、内在分裂的意识”,“烦恼意识”处于自身之内,缘于“知”与“行”之间的裂变:“原则”属于亘古不变的彼岸世界,但“原则”又来自流动不居的此岸世界。“烦恼意识”将自身置于“此岸世界”,但从来没有忘记它对“彼岸世界”的承诺。“烦恼意识本身是一个自我意识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凝视,而它本身就是双重的。”从黑格尔的理论出发,《珍妮的画像》表现出二战后西方在经历了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被撕裂了的主体意识,通过以幽灵的形式对灵魂深处的追寻,来走出精神困境,从而达到自我意识上的完整和升华。
   这是一部超自然的灵异类型片,在音乐制作上是完美的,在珍妮的轻吟中,有一种迷人的梦幻般忧伤和美丽,配以柔和光晕的镜头画面,产生诗一般的迷离感。这部描写幽灵爱情的影片,很容易落入俗套,幸运的是导演威廉.迪亚特尔成功地创造出了梦幻般轻盈的感觉。演员Jennifer Jones成功地扮演了从小女孩到成熟而充满魅力的女人,表演相当可信,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成熟女子的幽怨哀婉,Jennifer Jones出色的演技使得“珍妮”的形象成为银幕永恒的经典。男演员约瑟夫·哥顿 Joseph Cotten饰演了画家Eben Adams的角色,画家Eben是一个在经济低谷中靠卖画求生存的底层人物,画作空洞,完全以迎合商人的需求为目的,珍妮赋予了他全新的艺术生命及美好的灵魂,珍妮的画像也作为艺术珍品而被收入博物馆。
   米高梅公司的视觉特效制作给人深刻印象,影片开始用了非常干净平滑的黑白色,纯的黑色,纯白的白,充分使用光调,阴影,灰色刻画出神秘阴抑的气氛。海塔寻找珍妮那段戏成为影片的高潮,画面的基调由黑白色调变成绿色调,加上海面上密集的云层变幻镜头及巨浪汹涌经过特效处理产生骇人心魄的效果,这正是这部影片最为精彩之处。然后画面转为红色调,Eben被救起躺在房间里,看见珍妮的丝巾。影片在博物院展出珍妮的画像处结束,直接由黑白过渡为彩色,在永恒的时空中刻画出珍妮的画像!珍妮很多特写镜头,运用柔和的镜头,获得了一种艺术照片的效果,恍若夜风般优雅宁静。
  
  五,《珍妮的画像》与三毛
   “三毛在学画的时候,她的老师顾福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女学生跟我学画学的很努力,可是没有什么绘画的天才,但是她很会写文章,写的很好,他就将把她的文章拿过来,是一篇写人鬼恋的故事,叫《珍妮的画像》,我把它发表在了《现代文学》上。”戏剧家白先勇如是说,我没看过三毛的这本《珍妮的画像》,能够肯定的是这部电影对三毛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琼瑶也曾在她的小说中提及这部电影,看来这部电影对当时台湾的通俗小说创作影响颇大。看过三毛《惑》的朋友,一定象我一样非常想了解这部电影,“珍妮,我来了”,三毛如魔咒般的这句话深刻于我心,顺便,把这份电影资料整理了出来给喜爱三毛的读者,以此纪念。
  朵丽丝
  2005/5/1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