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碎影录.之七

2005-04-27 07:17:52   来自: danbar
  碎影录.之七
  danbar
  或许命运不曾眷顾
   ----《孔雀》 
   有谁是命运的宠儿?踏紫气东来衔金汤勺出生家世显赫父慈子孝天赋异秉英俊潇洒佳人在侧胜友如云平步青云左有贵人提携右有美女助阵……
   
   很不幸,命运不曾这样眷顾《孔雀》的主人公:他们兄弟三人出生在中国的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没有多少钱,一家人挤在筒子楼的一套小房子里;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聪明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能够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封闭的小环境;更没有什么关系,无法安插到一个好的工作;更加不幸的是哥哥还从小得过脑病,反应有些迟钝。
   
   他们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如意:母亲当家作主,她却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偏爱肥胖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当然不那么乐意,哥哥却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些特别的待遇。迟钝的哥哥从小被人欺负,连带着姐姐和弟弟都被人看不起,后来甚至产生了姐弟俩合谋毒死哥哥的行动,要不是被母亲撞见,恐怕就得逞了。父亲则认为姐姐和哥哥都是废物!期待弟弟能够有出息。整部影片只是讲一个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家庭并没有洋溢着温情,反而异常的冷酷。
   姐姐不甘于幼儿园和刷瓶子的工作,可惜心比天高,但是命比纸薄,渴望当个伞兵的小小希望也被无情的戳破。她有心计,可是这点心计并不能拯救她,反而带来更多的麻烦。最后还是通过找了个领导的司机结婚来自我拯救,唯一的条件是帮她解决好工作问题,即使这样她仍然得通过每天加班工作来逃避婚姻的不幸。姐姐这个人物是导演最欣赏的,花的篇幅最多,也放在最前面讲述。
   哥哥其实最大,但看起很傻,他的心计要过了许多年才能看到,他耐性好,能够等到报复的这一天:别人借钱他却还烟。被人欺负到忍无可忍也会让人猛地吃一惊:把别人关到冰库里冻伤得病,结果自己也丢了工作。哥哥最后也能开个小铺,生活尚算不错。导演还是很体谅哥哥,当然也没有因此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纯善人物,而是赋予了一些缺点得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全家人都省出糖给他,他却拿来喂鹅。这个角色演起来最出彩,都找不到演员自己的痕迹了。难以想象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
   弟弟则更不完美,被同学耻笑有个流氓哥哥干脆就拿伞尖朝哥哥戳去……浪荡江湖没什么结果,除了手指少了一截。找了个拖油瓶的老婆(带小孩嫁人),竟然更不上进提出要老婆养活自己……他的命运除了自己造成,更多的是由环境使然,如果当年不是父亲赶出门,恐怕……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即使一切顺利他的命运或许也不会如想象的那般幸福……
   
   最后,一大家人提老携幼地去公园看孔雀。远远看来,这是个普通的幸福家庭,只是看完前面的剧情以后,这样的幸福就多少被打了折扣。只是,有多少家庭比他们更幸福或者更不幸呢?
   
   电影很碎,没有贯穿到尾的一个完整故事,更像是个老太婆在絮絮叨叨的讲着那些细细碎碎的陈年旧事,没有紧张的情节,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就算是姐姐为了要回降落伞而脱裤子这样的“色情”镜头也拍得十分的清冷。难怪有些影评人说导演过于冷静过于克制,事实上导演并未冷冷地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只是在他眼里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温馨感情和愉快场面:姐姐谈恋爱更象是谈生意,哥哥谈恋爱则象小孩在打架,弟弟结婚则是为了找个人养他,爸爸对待孩子更多的是现实的考虑……这并不是导演的残酷无情,他只是力图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状态:环境的状态、人的状态。寡淡,是人的寡淡,是生活本身的寡淡,是现实环境的寡淡。同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象《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那样充满激情,“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只是某些人的青春回忆,而并非现实的真实状态:为了找个好工作,很多人牺牲了肉体;为了回城,有些人自残;为了一个名额,更多的人钻尖了脑壳去拉关系……这些熟悉的情节在陈冲导演的《天浴》中看得到,在路遥原作吴天明导演的《人生》中也看得到……
   
   “美丽人生”还是用在日剧的名字上,会比较好。
   
   可以明显看到出于影片长度的商业考虑,故事删减得比较厉害,很多地方导演无法去铺张开来叙述,所以显得“姐姐”重,“弟弟”轻。未来如果能出导演版,应该会更好。
   
   幸运的是没有更多的不幸降临在他们身上,或许,生活是美丽的,或许生活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开始美丽……
  
  当世界年幼的时候
   ----《课间休息》克莱尔.西蒙
   当世界年幼的时候,是否因此而变得幼稚?混乱?吵闹?……
   一部有意思的幼儿园的记录片,记录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课间休息玩耍的情景。说实在话,这样的记录片,任何一个母亲都能拍出来————只要拍你的孩子就可以了。说实在话,这样的影片又决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拍出来的————拍电影最大的问题从来不在于拍什么,而在于怎样去拍————如同爱情在银幕上出现无数次了,但仍然每年有无数部电影在表现这个主题,问题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人们面对爱情的态度和观念在不停的变化,那么展现爱情的方式也就有了无限多种可能。所以才会有徐静蕾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的作品产生,“我爱你,这与你无关”,话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我爱你”是很普通的事情,重心在后面,“这与你无关”则是当事人的态度。这种态度正因为独特才有了“书写”的必要。
   那么这部记录片又有了怎样独特的视角或者态度呢?作为一个母亲,她眼里看到孩子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除了顽皮可爱还有什么呢?这也就决定了母亲们拍“课间休息”这样的影片存在天然的局限,这也怪不得她们,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最可爱的。而作为一个导演,他想要拍一部记录片,他的立意又独特在什么地方呢?他不去拍孩子们规规矩矩上课的情形,也不去拍下课排队放学的情形,更不去拍孩子们回家以后撒娇的情形,而是截取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课间休息嬉闹的情形,和众多片断式的展现不一样:他的摄影机放得很低,和孩子的身高一样;他的镜头时间很长,往往长达数分钟;他的摄影没有镜头感,完全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这样我们看到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孩子们由于长时间的接触根本无视摄影机的存在,根本没有去刻意的表现什么或者隐藏什么,而是在天真的玩着他们的游戏,他们在最自然的情况下展现着自己。而且由于他们懵懂无知,毫无修饰和掩盖,所以他们展现的是人们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又由于连续拍摄,所有的故事并没有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片断”上,比如捡树枝这样的小场景,一旦把捡树枝这样的故事从头到尾的拍下来,你就能看得到孩子们争夺树枝、有一个领导其它人就盲从、无端的暴力破坏、有人打架其它人就围观、无聊的收集就是为了扔出去……在导演看来,事情并没有停留在“玩耍”的表面。
   孩子们这些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本能”不过是未来他们所做的一切的缩影,人们日常所教授的礼仪或者道德在此变得微不足道。这并不是说这部影片中就看不到孩子们的友爱和互助,事实上在影片中是有相当大的展现的,比如最后在跳椅子那段,花了相当大的笔墨去描述那个小女孩的软弱和胆小,但同时也看到大一点的小女孩是怎样逐步带领她跳过去的,而且最后不惜给了全片唯一一个慢镜头来展现这个“超越自我的壮举”。可以说没有童心是拍不了这样一部影片的,但是仅有童心也是不够的,导演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一个的小“人” 来看待,通过他们的“本能”来看待这个纷乱世界背后的“源因”……
   
   但是正如片头字幕所说:"课堂上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是秩序和理智,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混乱、暴力甚至疯狂,没有大人看管时小天使们并不十分可爱。"
   
   也许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也并不因此而变得丑陋……
   
  *纪念2005法国电影展。  
  
  A-1头条
   事实证明:炒作比电影本身重要得多。差不多同时出来的大烂片《千机变2花都大战》能够获得比《A-1头条》好得多的票房让人唯一明白了这一点。
   一部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胡编滥造的烂片战胜了一部精雕细作的影片,只能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或许导演陈嘉上会想:他妈的,老子也去拍烂片去!!
  
  大丈夫&公主复仇记
   他的影片证明了两点:
   一、有些人的才华是盖不住,即使他得不了奖,甚至连提名都没有。
   二、真的不能只看外表来判断一个人,在看他的电影以前,打死我也不信这个流氓地痞式的小配角会拍出这样的作品出来。
   彭浩翔。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