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最近很忙吗?好想你啊。阿姨阿姨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由艺术电影的市场遭遇说开去:兼以《世界》为例
2005-04-21 12:21:48 di7dai (北京)
2005-04-21 12:21:56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在国内市场上,贾樟柯交了学费,买了个教训!
对后面的新导演是个警示,从这点来看,《世界》在国内票房的失败也有好处哈!
希望后面的一些新导演在影片发行宣传上能够吸取《世界》的教训,不要在重蹈覆辙!
对后面的新导演是个警示,从这点来看,《世界》在国内票房的失败也有好处哈!
希望后面的一些新导演在影片发行宣传上能够吸取《世界》的教训,不要在重蹈覆辙!
2005-04-21 12:23:57 zy69
哈哈,贾可能还拉不下脸来,用最俗最露骨的商业手段去做宣传,把观众兜里的钱掏出来再说。
另外票房对他的确没什么大压力,以贾的名望,海外市场收回投资没问题。国内能从地下走到地上,已经达到目的了。
另外票房对他的确没什么大压力,以贾的名望,海外市场收回投资没问题。国内能从地下走到地上,已经达到目的了。
文/发达阿姨
最近看《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做了一组关于国内艺术影片市场遭遇的专题文章。我自己对此也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大家聊聊。
显然,《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是同意存在“艺术影片”这么一个说法的,这似乎也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家都已经默认了。虽然我不主张这样的分法,也不想谈空谈关于性质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说,该报把《恋爱中的宝贝》、《大城小事》、《美人依旧》、《鸳鸯蝴蝶》、《情人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世界》等都归入到了“艺术影片”的范畴,显然翻越了“艺术影片”的栏杆,将文艺片和艺术片的概念混淆。更为严重的后果将是,这样的归类将会给电影市场的定性和细分化带来混乱,使电影市场的排片、宣传等方面陷入误区。归入范畴,可能会变为打入牢笼啊!
首先,这种分法把文艺片和艺术片的概念混淆了。在当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中,文艺片还是很有希望夺得一部分市场的,虽然我们也知道香港文艺片的堕落。然而这种希望还是存在并且几率很大的,但如果将文艺片和艺术片混淆,则将使文艺片陷入一个尴尬的市场局面,使希望破灭。因为,在国内还没有真正的艺术片院线诞生的时候,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实践,艺术电影是不可能有较好的市场的。以艺术电影涵盖文艺片的说法,将把本来还有市场前景的文艺片拉下水。
其次,这种分法将使创作者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到影片的拍摄进程和后期宣发工作。市场是无情的,创作者将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因此,如果你要选择,必须有承担未来后果的思想准备,因为选择的最初就已经造就了未来走哪条道路的因子。所以,虽然百花齐放是没错的,但是其前提就是自己要承担。那么,我们讲电影的创作,如果一开始你就是想拍一个你心目中的艺术电影,我的建议就是好好做艺术电影,而别跟商业电影扯什么瓜葛,假使有交集部分,也不能干涉或影响到做艺术电影的初衷;同理,如果做商业电影,也不能有搞点艺术的太多思维,否则,初衷位移,中心失依,作品就会不伦不类。发行放映同样如此,如果是艺术电影的初衷,建议不要走商业电影的常规渠道,因为那个渠道对于艺术电影来讲,是走不通的。有句广告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的就是这个理。
《世界》的市场遭遇,显然是淌了一趟浑水。上映一周,60个拷贝,160家数字影院产出不到50万元的票房成绩。沈阳两家电影院两天的观众人数仅为38人,无奈之下,该地区停演此片。票房最好的是在深圳,上映4天,也就10万元左右,大张旗鼓的上海地区票房也就5万多,以至于一些影院经理破口大骂,说这分明是在玩票!1200万元的投资,海外收回了,那么在国内说“只要有一个观众就是胜利”的说法,是否有点过分呢?因为,这将使原本脆弱的电影市场更加混乱,这个谁来承担?
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道理。《世界》如果要走商业电影的道路,那么其宣发策略就应是商业电影的策略,然而影片上映后,宣传关注点却放在一个地下导演的转型,个人网站的开通,海外已经回收投资等等上面,关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种基本的商业电影的宣传报道都没有。影片的宣传词也不响亮,甚至有点故弄玄虚之感;海报普通,抓不了眼球。如此,如何打动普通观众的心?
所以,回到上文所说的,我还是坚持地认为,如果你要走商业道路,你就走彻底一点,如果不想,那也就老老实实做原来的,把它做好,然后在你这个“定位”中寻找出路。因为,在商业决策上面,左顾右盼是最危险的。还要讲一点的是,多元化是没错的,但是多元化重点讲的是多元,而不是讲多元中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大融合,而不是多元发展中的融合。否则,也就不叫多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