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一一》——生命发现之旅

2005-04-20 11:10:33   来自: 菌菌
  [watermark]《一一》是我看的杨德昌的第二部影片,第一是,《麻将》,看懂了,可是没什么印象。
  道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每个人的生活也只有自己经历。导演将最原生态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带领观众走上一个发现之旅。
  影片开始,一对新婚夫妇举行婚礼,新娘已经有孕在身,一个新生命就要诞生了。《一一》也随着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开始了。
  喜欢问哲学问题的8岁小男孩,高中女生,中年夫妇,婆婆,以及他们生命中出现的人,一切都神乎自然状态在生活,他们不理会观众的感受,而只是在经历自己的生命。洋洋问爸爸:“为什么人只能知道一半事情呢?”爸爸不知道答案,因为爸爸也只知道一半,余下的一半在自己的生命中才能体会,等明白了他也就不存在于世上了。片中有一段爸爸和妈妈的对话,爸爸说:“如果让我再活一遍,我还是这样活,但是再活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道出了生命原本就是发现之旅。每个人只是在经历他自己经历的——人生。
  洋洋想要告诉别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拍摄人的后脑勺,然后再把照片拿给别人看。他的生命中不只是发现,还有寻找,寻找生命的真谛。但他终究是8岁小男孩,他经历的就是他这个年龄经历的,对恶俗老师的厌恶,对同班女生的懵懂爱慕,对世界的好奇,等等。或许寻找的过程能令人聪慧,他能说出超乎年龄的言语。在婆婆的追悼会上,他讲:“婆婆,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要跟你讲的你一定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象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都是我们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拉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看别人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体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到哪里去了。到时候我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一起去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第,就会想起你常说的“我老了”,我也想跟他说我也老了“,我之所以做这么大段的摘抄,是因为我觉得它太精彩了,或许洋洋现在还不明白,他不会做到他希望的事情的,生命本如此。
  每个人都有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别人也是无法告诉他的,包括自己的长辈。看似相同的经历,初恋中,牵手,打算上床却男方落跑。婷婷和爸爸不同年代的羞涩初恋,导演将它们剪辑在一起,看似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相同。爸爸的落跑不是不爱他初恋女友,而相反他爱了她一辈子。而婷婷男友的落跑,却是他不爱婷婷的,他为了莉莉可以杀人,在这里,男生曾经说过的话:“有了电影我们的生命可以延长三倍,因为电影中我们可以杀人,生活中我们不会去杀人。”真得如此吗?他还是杀人了。电影同样不能代表他的经历,导演时刻都在传达这个思想。再回来,婷婷和爸爸经过了相同形式的恋爱,结果却大相径庭。爸爸的经历同样不能等同于婷婷的经历。
  影片舒缓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命发现的故事,伴随着沁人的音乐,我们或忆起过去某刻,或想象未来,或只是静静的欣赏,这就好啊,因为这就是在经历,经历我们人生中的《一一》时刻。
  
  
  [/watermark]
  

2005-04-21 12:13:07  zy69

  喜欢《一一》。
  

2005-04-21 12:22:35  雨不亭 (北京海淀)

  超喜欢!
  还超喜欢《独立时代》
  

2005-04-21 20:28:48  小聪明 (北京西城)

  我也特别喜欢《一一》,特别美好
  

2005-04-21 21:15:03  zy69

  也写过几句观感,转眼好几年了。
  **************
  精美的《一一》
  闲着无事,又看了一遍《一一》,发觉不少地方第一次看懂。
  真正好的电影,总是可以细细品味,常看常新的。
  洋洋问:“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另一半的背影很容易拍到,谁又知道,世事人情的面目共有几重。
  婷婷问:“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呢?”
  世界只有一个,可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地的想法又多么的不同。
  这是杨德昌的超越之作,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人生。
  迷茫着的无奈,焦虑中的苦闷,压力始终贯穿着生活,一一呈现。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喧嚣里的降生和平静中的离去,一一轮回。
  “其实,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所以人也应该这个样子。”
  至少在电影里,真的是这样。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画面,是恶作剧后电教室里的一段:
  云腾致雨娓娓道来,洋洋眼中的风景,女孩儿身后银幕上的电闪雷鸣,
  竟是那么惊心动魄,完美异常。
  在网上看到一篇杨德昌关于《一一》的访谈。
  他说《一一》的概念早在十五年前就成形了,剧本写了两周,电影拍了两年。
  他提到一个实验,科学家将老鼠的紧张基因抽掉,使其没有警觉活得轻松,
  可是它们却先死掉了,认为这反映了生命的机能。
  压力和紧张固然不好,却是生命延续的重要原因,这才是人生。
  我不认为他讲的都对,但也不想辩白,
  因为对艺术家来说,理论如何并不重要,心灵的直觉方为根本。
  由于语言的障碍,一些台湾方言依然没能听懂,比如在日本的戏,
  对这样一部精致的作品仍是很大的遗憾,不知从哪里可以找到剧本。
  胖子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又岂只三倍呢?
  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看不到的,有人拍给我们看,感觉真好。
  ************
  再看《一一》
  2000年,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在嘎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
  我认为,这是一部有资格在中国电影史的十佳影片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电影。
  作为一部故事复杂的剧情长片,《一一》的语言有别于主流的常规叙事电影。
  固定不动的机位,将一个个场景空间纳入全景画面,无须分切,从不推拉,更少特写,
  叙事大多通过全景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实现,主要人物的刻画则用一些中近景的单人画面,
  不依靠常见的分析性的人物关系镜头,对谈之中惯用的正反打也不多见,
  比起好莱坞技术化的镜头组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含蓄,更耐读解,值得品味。
  大多时候,摄影机就如一位事外隐身之人,伫立在那里静观一切,只不时转转脑袋而已,
  没有焦距景深的刻意变化,感觉更象人的一双眼睛,聚精会神洞察一切。
  全片叙事流畅,复杂的角色关系,微妙的情感线索,鲜活的人物个性一一展现。
  虽不同于常规的叙事电影,但并不让人感觉看着很累,
  因为《一一》所包含的一切,就是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都能感同身受用心体会。
  城市的生活如何表述,城市的景象如何展现,对于寄生城市的电影人都是难题。
  《一一》的精彩就在于不做作、不猎奇,对城市生活和影象的展示,平实而细腻。
  往往镜头隔着玻璃记录故事,人物对谈入耳清晰,玻璃的反光同时映射环境斑斓的光影。
  纯粹抒情的一小段城市影象,是优雅的琴声伴随东京夜晚的灯火楼群,
  车载的向外张望的眼睛(摄影机),前往相会那一生中唯一爱过的多年之前的情侣......
  《一一》的声音制作同样精致完美,层次清晰极富空间感,其中两处特别的处理印象深刻:
  一是 B超荧屏上婴儿胎动的画面,配合大田对游戏机制造技术的专业述评;
  二是父女远隔千里各自约会,不同场景时空交替切换,但画面和声音不相同步。
  在《一一》中,画面和声音常常传达不同的情节线索,信息丰富而且叙事精练。
  讲故事的影视作品,高明之处都是运用视听推动情节发展,《一一》的成功也不例外。
  另外,影片里角色的话语对白,表达之精彩、含义之丰厚也必须提到,
  虽然某些形而上的哲理含义与全片生活化的自然风格,有时难免刻意,稍显不合,
  但对于提升整部作品的精神境界应该说还是利大于弊,显然这也是编导追求的结果。
  《一一》的空间,就是中国的城市人正在生存着的空间,既是混沌的也是统一的,
  《一一》的镜头,则记录了这个完整的空间,既再现了真实同时又饱含诗意。
  对超一流的影视作品的评判,就在于视听语法与哲学内涵的高度统一,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一一》接近完美。
  一年多以前,曾在网上论坛发过一篇《一一》的观感,虽不专业,但是自己的感受,
  至今再看《一一》魅力依旧。上面还忘记提到演员的表演,评价只有两个字:真、好。
  无论是故事的含量、电影语言的纯粹,还是深厚的内涵,《一一》之丰富都难以说尽,
  只有陶渊明的一句诗,能够完整概括再看《一一》的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05-04-21 21:54:39  菜豆

  《一一》前些日子也又看了一遍,真的很好。只是和以往的作品一样,杨德昌还是没有压抑住说教的冲动,他的儒家情怀总是让人感觉有点迫不及待,虽然一一已经比这之前内敛了很多,但还是让人看到了痕迹。
  

2005-04-23 19:16:28  Skunk

  最近才找到<一一>的DVD
  使我在一个阳光的下午感悟了很多
  

2005-04-24 12:33:5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还真有人喜欢杨凡!
  

2005-04-24 16:03:38  Skunk

  我就很喜欢杨凡呀~~~~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