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无人喝彩的惊世之作——《世界》

2005-04-18 12:00:16   来自: 雪中放烟花 (北京)
  此前,《世界》这个名字已经听过很多遍,关于贾樟柯的名字也时有耳闻,他的另两部作品《站台》和《小武》据说反响不错,只可惜一直未能看到。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我看《世界》这部影片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好奇,想看看这个所谓的地下导演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究竟会拍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这位导演解禁以来第一部获准公映的影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带着诸多疑问,我看完了影片《世界》,第一个感觉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再静下心来琢磨,突然觉得这部表面平实的片子实际上暗藏玄机,它不是比我想象中的好,而是超越了我的想象。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真正体现了“中国电影希望之光”的影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先说说影片的主题。《世界》的主题是什么?惯常的思维告诉我们,一部电影作品必须要传达给我们一种东西,无论是类型化、模式化的情感体验还是个人化、特殊化的思想观念,总之它必须要给予观众视觉上一定的新鲜刺激,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上或情感上或情绪上的共鸣。在关于主题的探讨上,《世界》所要给予我们的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东西,是我们已经远离了的东西,是大多数人已经从根源上开始放弃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活生生的现实,是对生活的原生态的表现,是抽离了生活表象的底层人情感和精神的高度浓缩。我认为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因为它的出现给了那些长期以来沉迷在视觉愉悦里的平庸者一记闷棍,给了那些自命不凡的专家或伪专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因此,在《世界》平实、沉闷、看似乏味的影象中,这些人找不着北了,他们不得不在习以为常的聒噪中恶毒地诅咒贾樟柯。在各种各样的诅咒、嘲讽和揶揄中,这些人的浅薄和虚伪已经彰显无遗。
   《世界》的主题很简单,但也很复杂。它的简单是因为影片里的赵小桃、成太生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他妈的都带着一种愚蠢的小资情调在自欺欺人,以为我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与电影里的赵小桃、成太生们全然不同,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殊不知影片中所表现的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粗鄙的,无奈的,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煎熬的毫无出路的生活历程。
   影片的复杂性在于它所要表现的是特殊历史情境下普通人内心的焦灼、矛盾、痛苦与苦难。当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当中国在与世界逐渐接轨的过程中,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其实更多的是无所适从。赵小桃们从中国内地的某个地方出来,为了实现一个他们自己也不明确的梦想,来到了中国的首都(但这里,北京只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它更多地应该是指处在经济发展中的某个中国的大城市)。他们在一个堆积着众多微缩景观的世界公园里栖身,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他们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它是平凡的,矛盾的,没有希望的,不安定的,拒绝任何梦想的。贾樟柯在影片中不断重复一些场景,比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景象,赵小桃在这个意寓着世界的公园里往返穿梭,她坐在轨道车上漫无目的地游走于这个世界当中,但实际上她的内心却与之彻底疏离。就象她自己所说,她所认识的人没有一个坐过飞机。连飞机都没坐过,怎么去巴黎?所以,巴黎不是她的世界,巴黎的众多微缩景观才是她生活的真实世界。这些众多的按1:3比例缩小的景观就是公园里络绎不绝的游览者所追逐的,这些人中不乏那些把贾樟柯看成是狗屎的人,而恰恰是贾樟柯揭开了糊在这些人脸上的那一层高高在上的面纱。
   “用贾樟柯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还远远没有‘现代化’。如果说有飞机,有地铁,有高楼大厦,就说我们现代化了,那么我们的人呢?我们的人的思想呢?还没有。还远远没有。所以,目前当下我们的状态是:现代化像后现代主义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呼号出来的概念,而不是既定的事实。物质上的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人们思想的现代化。我们太多人的生活实际状况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在大都市中,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却还是农业社会的一套。所以,那些林立的高楼,NBHH的飞机,快捷的地铁等,都俨然一种摆设,它们于大多数人的生活处境是没有关系的,更没法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那么,这些都是一种虚假的景观。”(此处引用了某位网友的一段话)
   影片中赵小桃与安娜的交流是意味深长的,抛开意识形态上的因素不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赚钱,并在有限的交流中相互体认,结下友谊。赵小桃与安娜在盥洗间、在小饭馆、在夜总会里的交流,她们很快找到了相互间的共同点,这也是她们虽然语言不通但仍然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影片对于她们在夜总会的相遇,表达了一种主观上的同情,也暗示了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大潮中的这种无奈绝非只是中国人的专利。这是贾樟柯影片里对当代社会的观点。当然,他关注的重点还是这种潮流下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成太生和赵小桃的爱情表现地很生动,当成太生要求与赵小桃发生关系而遭到拒绝时,成太生粗暴的言语和赵小桃不甘示弱的表现为我们展示了即使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一些人的生活态度既保守又不保守,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成太生会与爱跳舞的温州女裁缝关系暧昧的原因。
   影片里的二姑娘之死表现地很震撼。在医院门口,镜头从成太生和王宏伟手上的那张纸慢慢切换,但始终没有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是二姑娘临死前写的一张纸条。在随后的FLASH动画中,观众心里的疑问被解开,原来那是一张欠条,上面写着欠某某人17元、某某人50元的字样,这就是一个民工临死前心里所记挂的东西。后来,二姑娘的父母从太原赶来办理后事,两个老人始终是沉默的,除了在把3万块钱小心翼翼地塞进衣服里的时候之外,他们始终表现出一种让人压抑的沉默,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窥见他们内心的痛苦,然而那种痛苦更多地不是伤心,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对现实深深地无奈。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贾樟柯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打麻将的生活场景,宽敞而丑陋的马路,旅馆或是宿舍,肮脏的工地,这一切织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实之网,意外地是反而让一些观众在其中迷失。也许是因为太真实的缘故,这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反而让某些人感到厌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鉴赏力的低下、对艺术作品的惯性思维、以及让人作呕的嫌贫爱富导致了一些人在评论这部影片时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反感与讥讽。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价值甚至超过之前的《孔雀》,同样是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孔雀》是一种按照惯常思维和遵循既定艺术标准的作品,但《世界》则是对现成艺术标准的一种颠覆,尽管它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准确、到位,但它的内核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第五代电影人的思维定势和艺术理想。我不认为贾樟柯是什么第六代电影人。因为他与学院派的第五代之间没有任何的血脉联系,他是真正从民间走出来的电影人,是真正代表着平民意识的电影人。将其称做第六代电影人其实是一个阴谋,是粗劣的工业化意识扼杀独创性的一种伎俩,就如同那些往贾樟柯脸上吐着唾沫的人所想的,他们把他置于一个既定的秩序里,给他打上标签,然后再告诉他,在这个领域里,你所拍的东西其实只是狗屎。
   《世界》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新的电影力量的崛起,意味着电影多样化表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之前我们只能在别处看到。也许迄今为止过于可怜的票房让很多人犹豫不决,就象是听交响乐时很多人的反应一样,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鼓掌喝彩,假如他们知道作曲者是巴赫或者肖邦或者贝多芬,他们自然不会吝于自己的热情,但假如是一个他们从未听过的名字,他们就会在私下来嘀咕,这也算是音乐吗?
   影片的结尾很精彩,赵小桃和背叛爱情的成太生因煤气中毒而死,两个人被邻居抬到雪地里并排放着,画面嘎然而止,黑暗中传来赵小桃和成太生的对话——我们死了吗?——没有,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和之前大量重复的画面和场景相比,这个结尾很简洁,也留下了很多悬念,而这一切已无须解读。
  
  玫瑰芳香男子
  2005年4月19日
  转自网易论坛我爱电影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