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世界》洪流的浮沫
2005-04-15 20:51:03 来自:
iamiysky
作者: 释妙音
上周六上午,按事先约好的时间,我和几个发烧友陆续到达市工人文化宫,一起等一个叫史今的人,其中包括穿针引线的“民生影视”碟店老板老么。老么恪守谨慎时间观,把从体对主体因意外变更导致的“时间差”的可能性,整整用宽度为半个小时的绝对充裕值消除。于是几个人有机会倘佯在杂芜的市井消遣的大厅里,着力捕捉和电影有关的元素。我们站到了《世界》里一个女人避着雨低头看手机短信的大幅画面下。大厅的外面也在不住的下着雨,春天的第一场雨水,跟着鞋印、顺着伞尖、雨衣、头发,被带到大理石的地面,同时在脚底涂抹着落单、冰凉的冷风讯息。魏老师和老么背对着一楼歌舞厅的霓虹灯轻轻议论,“还是得收集这么大张的电影海报,那种DVD的宣传画不够正宗……”史今按照他的约定时间如期而至,握手寒暄,简洁的宣布了松散的电影小组的再组合后的第N次活动开始。
真正的开始始于大声叫喊“谁有创可贴”的跟踪长镜头。之前有关放映厅以及文化宫大楼甚至市志考的追溯性聊侃被突如其来的丰满镜头截断。已经坐到放映厅的后半部了,可是画面还是这么有冲击力,有快感,不由得嗟叹还得到影院看电影。
看电影之前,一直保持着对《世界》一无所知的状态。一丝信息的暗示或者心理准备,都是对原始的自我感觉的破坏。仔细捕捉的新奇的第一感往往延长了画面停留在脑海里的时间,这可以从第二次观看的感觉里得到印证。我注重第一次观感,记忆和理解并行,虽然第二次的感观可能更宽更深。
《世界》的开头就把注意力紧紧的罩住。鲜艳夺目、吵杂扰心,凌乱飞扬,勾画出了备演前乱糟糟匆忙的后台气氛;有这样一伙人群,随着镜头在地下管道上延绵,他们在大厦的底层蛰伏、酝酿并司机而动;訇然喷薄而出的大舞台,将整组长镜头推向高潮,推到世界的前台,翻展它装饰性的辉煌门面。至桃子坐上了世界公园的环形游览车,用乡音接听电话,才让人缓了一口气。乡音的弃儿,是人物出场后的一处有关身世泄密式的交待。生活在它涡流的周边亦快亦慢、忽左忽右的旋转,从前家乡里的儿时玩伴,象洪流上的浮沫,如今陆陆续续地随着跨越城乡、横亘国界的时代潮,飘进灯火通明的江岸滩涂。贾樟柯的电影贵在写实,不遗漏小人物身上任何细处可见的寒怆、卑微,越是临摹得触目,越是映射出惊心的疮痍——在简陋的小饭馆请从前的恋人吃饭,现任恋人小肚鸡肠明争暗斗的监视,破旧小旅店的床板咯吱有声的潮湿和令人不安的粘腻,象将脏袜子和它上面的漏洞示给人看。带着古早以前中原的尘土,也蕴足了不畏惧现实的真实底气,让人清醒,同时为骨肉牵连的某处暗伤隐痛,而力量便自清醒和悲悯中诞生。
贾樟柯的《世界》从貌似尽收眼底的世界模型的窗口,支起了扫视人群的摄相机。它摄录了走进来的人的表情,也摄录了走出去的人的背影,桃子、成太生、三明、二姑娘、一对冤家恋人,安娜,廖姐,一小撮暗地搞不明买卖的人,这些不是靠读书,不能靠文凭出人头地的异乡人,他们是怎样的付诸了艰辛、苦力甚至生命,怎样的坚守原色最终也迷失了自己、怎样的禁不住利与色的诱惑、怎样的为情所困、为情所累。虽身处迷幻的大城市生活的边缘,却无一例外的被大时代的“风尚”淘洗。他们是这样的投机取巧的经营产业、钻营暗道不法获利,才在大城市的边缘或者世界的边缘获得立锥之地。视点虽起始于模型的窗口,但视野却具有宏观下一层人的广度。人物的生活状态,一一呈现了他们生存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而这些也正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当我看到略带俗艳的FLASH出现的时候,心为之一紧被之所系。它的出现,多么象一首音色明快的通俗歌曲,跨越灰蒙蒙天空遥寄出去的理想,飞向内心深处的自爱和隐秘,当在现实得到一丝丝馈赠的刹那,难得被满足的心底,的确象盛开了粉红的花。尽管看起来制作欠缺精良,但我苟同它的粗糙传神的表现了内外的落差,就如他们在世界公园表面的风光和生活原色间的落差一样。桃子或者成太生倘若有更精妙的心底感想,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也注意到那个身背垃圾袋的人在世界公园里伫立的争议镜头,它的剪贴破坏了还是烘托了影片?如果处理成和主人公交叉而过的漫不经心的一个掠影,或者干脆拿掉,是不是更好?这好比交响乐里出现了一小节突然高昂的音符,我仍苟同。
与西班牙电影大师阿莫多瓦、法国电影鬼才里奥.卡拉克斯对比,或者与台湾的蔡明亮相比,贾樟柯与他们的共性是拍出了自己生活和经验里面的真实。他的影片的艺术性也体现于此。贾樟柯的影片纪实性很强,它的好处之一是避开一些表现力在艺术手法上的不足,但也因缺少艺术表现力而使影片欠缺来自艺术方面的感染力。《世界》还只是他的第四部影片,而所有的影片都得到多方面的首肯。如同里奥承认他有办法“骗”到拍摄影片的巨额资金,贾也曾坦言他有办法在他现有的条件下拍可能的电影,《世界》的公映就是他另一方面“鬼”才的证明。所以应该有理由相信贾还没拍出他自己最认可的电影。
一直挥不去《世界》结尾的悲冷,不知道是否因为那一天的傍晚,象呼唤无根的游魂,一个诗人的断句没来由的跳入我的网端,低吟、萦绕,飘向黑漆漆的雨夜:
床的流放地
床的棺材板
给小民安息。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PcxROcjG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上周六上午,按事先约好的时间,我和几个发烧友陆续到达市工人文化宫,一起等一个叫史今的人,其中包括穿针引线的“民生影视”碟店老板老么。老么恪守谨慎时间观,把从体对主体因意外变更导致的“时间差”的可能性,整整用宽度为半个小时的绝对充裕值消除。于是几个人有机会倘佯在杂芜的市井消遣的大厅里,着力捕捉和电影有关的元素。我们站到了《世界》里一个女人避着雨低头看手机短信的大幅画面下。大厅的外面也在不住的下着雨,春天的第一场雨水,跟着鞋印、顺着伞尖、雨衣、头发,被带到大理石的地面,同时在脚底涂抹着落单、冰凉的冷风讯息。魏老师和老么背对着一楼歌舞厅的霓虹灯轻轻议论,“还是得收集这么大张的电影海报,那种DVD的宣传画不够正宗……”史今按照他的约定时间如期而至,握手寒暄,简洁的宣布了松散的电影小组的再组合后的第N次活动开始。
真正的开始始于大声叫喊“谁有创可贴”的跟踪长镜头。之前有关放映厅以及文化宫大楼甚至市志考的追溯性聊侃被突如其来的丰满镜头截断。已经坐到放映厅的后半部了,可是画面还是这么有冲击力,有快感,不由得嗟叹还得到影院看电影。
看电影之前,一直保持着对《世界》一无所知的状态。一丝信息的暗示或者心理准备,都是对原始的自我感觉的破坏。仔细捕捉的新奇的第一感往往延长了画面停留在脑海里的时间,这可以从第二次观看的感觉里得到印证。我注重第一次观感,记忆和理解并行,虽然第二次的感观可能更宽更深。
《世界》的开头就把注意力紧紧的罩住。鲜艳夺目、吵杂扰心,凌乱飞扬,勾画出了备演前乱糟糟匆忙的后台气氛;有这样一伙人群,随着镜头在地下管道上延绵,他们在大厦的底层蛰伏、酝酿并司机而动;訇然喷薄而出的大舞台,将整组长镜头推向高潮,推到世界的前台,翻展它装饰性的辉煌门面。至桃子坐上了世界公园的环形游览车,用乡音接听电话,才让人缓了一口气。乡音的弃儿,是人物出场后的一处有关身世泄密式的交待。生活在它涡流的周边亦快亦慢、忽左忽右的旋转,从前家乡里的儿时玩伴,象洪流上的浮沫,如今陆陆续续地随着跨越城乡、横亘国界的时代潮,飘进灯火通明的江岸滩涂。贾樟柯的电影贵在写实,不遗漏小人物身上任何细处可见的寒怆、卑微,越是临摹得触目,越是映射出惊心的疮痍——在简陋的小饭馆请从前的恋人吃饭,现任恋人小肚鸡肠明争暗斗的监视,破旧小旅店的床板咯吱有声的潮湿和令人不安的粘腻,象将脏袜子和它上面的漏洞示给人看。带着古早以前中原的尘土,也蕴足了不畏惧现实的真实底气,让人清醒,同时为骨肉牵连的某处暗伤隐痛,而力量便自清醒和悲悯中诞生。
贾樟柯的《世界》从貌似尽收眼底的世界模型的窗口,支起了扫视人群的摄相机。它摄录了走进来的人的表情,也摄录了走出去的人的背影,桃子、成太生、三明、二姑娘、一对冤家恋人,安娜,廖姐,一小撮暗地搞不明买卖的人,这些不是靠读书,不能靠文凭出人头地的异乡人,他们是怎样的付诸了艰辛、苦力甚至生命,怎样的坚守原色最终也迷失了自己、怎样的禁不住利与色的诱惑、怎样的为情所困、为情所累。虽身处迷幻的大城市生活的边缘,却无一例外的被大时代的“风尚”淘洗。他们是这样的投机取巧的经营产业、钻营暗道不法获利,才在大城市的边缘或者世界的边缘获得立锥之地。视点虽起始于模型的窗口,但视野却具有宏观下一层人的广度。人物的生活状态,一一呈现了他们生存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而这些也正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当我看到略带俗艳的FLASH出现的时候,心为之一紧被之所系。它的出现,多么象一首音色明快的通俗歌曲,跨越灰蒙蒙天空遥寄出去的理想,飞向内心深处的自爱和隐秘,当在现实得到一丝丝馈赠的刹那,难得被满足的心底,的确象盛开了粉红的花。尽管看起来制作欠缺精良,但我苟同它的粗糙传神的表现了内外的落差,就如他们在世界公园表面的风光和生活原色间的落差一样。桃子或者成太生倘若有更精妙的心底感想,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也注意到那个身背垃圾袋的人在世界公园里伫立的争议镜头,它的剪贴破坏了还是烘托了影片?如果处理成和主人公交叉而过的漫不经心的一个掠影,或者干脆拿掉,是不是更好?这好比交响乐里出现了一小节突然高昂的音符,我仍苟同。
与西班牙电影大师阿莫多瓦、法国电影鬼才里奥.卡拉克斯对比,或者与台湾的蔡明亮相比,贾樟柯与他们的共性是拍出了自己生活和经验里面的真实。他的影片的艺术性也体现于此。贾樟柯的影片纪实性很强,它的好处之一是避开一些表现力在艺术手法上的不足,但也因缺少艺术表现力而使影片欠缺来自艺术方面的感染力。《世界》还只是他的第四部影片,而所有的影片都得到多方面的首肯。如同里奥承认他有办法“骗”到拍摄影片的巨额资金,贾也曾坦言他有办法在他现有的条件下拍可能的电影,《世界》的公映就是他另一方面“鬼”才的证明。所以应该有理由相信贾还没拍出他自己最认可的电影。
一直挥不去《世界》结尾的悲冷,不知道是否因为那一天的傍晚,象呼唤无根的游魂,一个诗人的断句没来由的跳入我的网端,低吟、萦绕,飘向黑漆漆的雨夜:
床的流放地
床的棺材板
给小民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