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孙孟晋:关于“世界”的虚幻与真实的命题
2005-04-07 06:24:48 来自:
MECA
(北京)
没想到贾樟柯的《世界》走得还是这么彻底,关于“世界”的虚幻与真实的命题,关于现代人在物质飞速发展里的生存危机,带着荒诞与压抑,像一个被抽走了希望的无情角落,而这个角落又“连接”着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活在其间。
对于既往诗意的超越
这至少是贾樟柯个人的一部杰作。他以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依然不变,而且对生存环境的质疑更为彻底。所谓彻底,是指从《小武》到《任逍遥》的无望诉求被带到更深的层面。他以一种相对冷静的触角去潜入主人公的内心,并从他们的内心来折射这个变形的世界。
《世界》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命题。世界公园,从英国的大本钟到法国的凯旋门,几分钟的距离——但它是虚幻的,一如我们小时候观察到的世界,和我们后来接触到的世界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影片开头,小桃说:她现在去印度,是指那个人造假景里的印度;而她的前男友则对他说,要去乌兰巴托,则是指在真实世界的乌兰巴托。这种对比的含义完全是具有哲学意味的。
后来,就看到小桃和新男友、公园保安队长成太生送别小桃前男友,在一辆驶向某个地方的车里面。给我感觉那个人也许不是去乌兰巴托,乌兰巴托只是一个符号,对于鲜活的生命而言。所以,世界对于挣扎、欢乐与苦难的人们,实在是一个虚空而没法真正抓住的存在。人世的荒诞在《世界》里有着相当深刻的隐喻,看看他们那样真实地活着,追寻着爱与友情,但他们又完全被一个更大的世界所抛却。
贾樟柯在影片里表露了他的生存渴望与绝望,这是一种几乎压抑的影调,尽管有着明亮与鲜艳的手笔,但在我看来,那些鲜艳饱含了死亡的气息。或者说,《世界》里的光彩夺人的舞蹈是在悲剧的舞台上的宿命狂舞,骨子里是一种对默默牺牲生命的哀悼。但是,贾樟柯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城市边缘人群的同情与爱,一如既往的。那些人身上有着幻想,有着部分人生勇气,有着探知未知世界的焦虑甚至是自我保护。但当细节非常有质感地凸现时,你会感到笼罩在那个角落之上的世界的无情与虚空。
如果我们把生命放到这样的环境里,你就有一种绝望油然而生。也就是说,贾樟柯以往电影里的诗意,还停留在直接面对的层面。而《世界》不同,它提醒着我们,你触摸得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相差很远。是一种穿越了生死界限的诗意。
在烟囱底下的叫喊
《世界》的故事性和贾樟柯以前的电影有所不同,打散的表述,出现又隐匿的人物背景,即使是主人公成太生与小桃的关系,一直围绕在索要与抗拒的简单私密状态。我理解贾樟柯的用意,他想尽可能地付诸他的人物以真实性——生活的本质是具体的,甚至是乏味的。当你体验到了每一天所累计与加重的时间关系,你真的就明白了《世界》里在横截面上的厚度。
注意到贾樟柯在电影语言上的突破,大量的象征性空镜头,以及在空间上的整体感。这是他最现代主义的电影,林强的配乐是环境电子——又一次接触了当代人的孤立无援。也就是说,在世界公园里,所有的建筑突出在弥漫的情绪之外。没有见到有人走进那些只在风光电影里有意义的建筑,它们身上有着后现代世界的冷漠感。最有力的例子是成太生骑着白马的夜巡镜头——对我而言,它的影射力量以前只在费里尼的片子里出现。
有人会困惑Flash的穿插是否有必要,但在《世界》里它不仅是现代人的情感联系纽带,还是鲜活与冷漠,挣扎与无望,生与死之间的一层薄膜。加重对主题的发掘。经常的,你看到了一些生活的逻辑,但很快你就被卷走了。面对着对生存世界与生存世界背后的世界的两难判断。
很高兴贾樟柯在表达荒诞的时候,非常柔软地把人性的本质小心翼翼地端了出来——请允许我用“小心翼翼”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对生活保持清醒同时又不违背良心的人,才会把芸芸众生的无声呐喊看得那么重。我也把小桃拒绝男友触摸身体看作是一种可怜但纯真的自我保护。当你听到她说“我就这么一点资本了”,你应该反应到这是一个越来越面目全非世界里最有尊严的声音。
还有“二姑娘”死后,那几个令人难受的特写镜头。他的父母在非常暗的光线下,坐在写着“囍”字的热水瓶边上(也许有点夸张),不只是悲哀,而是荒谬。3万元塞进了口袋,但一个生命消失了。生命价值的倒置最大力度地体现在“二姑娘”的欠条上。
《世界》的整体感非常强,许多线索有着呼应,比如关于乌兰巴托的幻想,前男友走了,出现了安娜。还有语言上的铺垫,日语、俄语、英语以及山西、温州等地方话,这是对“世界”概念的补充。
“二姑娘”走了,出现了一系列诗意镜头,是沉痛的,也把血液流动的新鲜感抽走:小桃披着白色雨衣以及凯旋门前的喷泉。当然,我更喜欢黑夜里的烟囱竖立的空镜头:有人在狂喊“煤气中毒了”。那一刻,人生的荒谬彻底停滞了。
那首由赵涛演唱的《乌兰巴托的夜》是一首蒙古名曲,由左小祖咒编曲,从请左小祖咒出马也可看出贾樟柯对当前中国文化态势的独特保留。
一部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的佳作,因为它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它也提醒我们:我们面对的世界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4-07 15:11:44
雨不亭
(北京海淀)
非常想看啊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对于既往诗意的超越
这至少是贾樟柯个人的一部杰作。他以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依然不变,而且对生存环境的质疑更为彻底。所谓彻底,是指从《小武》到《任逍遥》的无望诉求被带到更深的层面。他以一种相对冷静的触角去潜入主人公的内心,并从他们的内心来折射这个变形的世界。
《世界》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命题。世界公园,从英国的大本钟到法国的凯旋门,几分钟的距离——但它是虚幻的,一如我们小时候观察到的世界,和我们后来接触到的世界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影片开头,小桃说:她现在去印度,是指那个人造假景里的印度;而她的前男友则对他说,要去乌兰巴托,则是指在真实世界的乌兰巴托。这种对比的含义完全是具有哲学意味的。
后来,就看到小桃和新男友、公园保安队长成太生送别小桃前男友,在一辆驶向某个地方的车里面。给我感觉那个人也许不是去乌兰巴托,乌兰巴托只是一个符号,对于鲜活的生命而言。所以,世界对于挣扎、欢乐与苦难的人们,实在是一个虚空而没法真正抓住的存在。人世的荒诞在《世界》里有着相当深刻的隐喻,看看他们那样真实地活着,追寻着爱与友情,但他们又完全被一个更大的世界所抛却。
贾樟柯在影片里表露了他的生存渴望与绝望,这是一种几乎压抑的影调,尽管有着明亮与鲜艳的手笔,但在我看来,那些鲜艳饱含了死亡的气息。或者说,《世界》里的光彩夺人的舞蹈是在悲剧的舞台上的宿命狂舞,骨子里是一种对默默牺牲生命的哀悼。但是,贾樟柯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城市边缘人群的同情与爱,一如既往的。那些人身上有着幻想,有着部分人生勇气,有着探知未知世界的焦虑甚至是自我保护。但当细节非常有质感地凸现时,你会感到笼罩在那个角落之上的世界的无情与虚空。
如果我们把生命放到这样的环境里,你就有一种绝望油然而生。也就是说,贾樟柯以往电影里的诗意,还停留在直接面对的层面。而《世界》不同,它提醒着我们,你触摸得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相差很远。是一种穿越了生死界限的诗意。
在烟囱底下的叫喊
《世界》的故事性和贾樟柯以前的电影有所不同,打散的表述,出现又隐匿的人物背景,即使是主人公成太生与小桃的关系,一直围绕在索要与抗拒的简单私密状态。我理解贾樟柯的用意,他想尽可能地付诸他的人物以真实性——生活的本质是具体的,甚至是乏味的。当你体验到了每一天所累计与加重的时间关系,你真的就明白了《世界》里在横截面上的厚度。
注意到贾樟柯在电影语言上的突破,大量的象征性空镜头,以及在空间上的整体感。这是他最现代主义的电影,林强的配乐是环境电子——又一次接触了当代人的孤立无援。也就是说,在世界公园里,所有的建筑突出在弥漫的情绪之外。没有见到有人走进那些只在风光电影里有意义的建筑,它们身上有着后现代世界的冷漠感。最有力的例子是成太生骑着白马的夜巡镜头——对我而言,它的影射力量以前只在费里尼的片子里出现。
有人会困惑Flash的穿插是否有必要,但在《世界》里它不仅是现代人的情感联系纽带,还是鲜活与冷漠,挣扎与无望,生与死之间的一层薄膜。加重对主题的发掘。经常的,你看到了一些生活的逻辑,但很快你就被卷走了。面对着对生存世界与生存世界背后的世界的两难判断。
很高兴贾樟柯在表达荒诞的时候,非常柔软地把人性的本质小心翼翼地端了出来——请允许我用“小心翼翼”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对生活保持清醒同时又不违背良心的人,才会把芸芸众生的无声呐喊看得那么重。我也把小桃拒绝男友触摸身体看作是一种可怜但纯真的自我保护。当你听到她说“我就这么一点资本了”,你应该反应到这是一个越来越面目全非世界里最有尊严的声音。
还有“二姑娘”死后,那几个令人难受的特写镜头。他的父母在非常暗的光线下,坐在写着“囍”字的热水瓶边上(也许有点夸张),不只是悲哀,而是荒谬。3万元塞进了口袋,但一个生命消失了。生命价值的倒置最大力度地体现在“二姑娘”的欠条上。
《世界》的整体感非常强,许多线索有着呼应,比如关于乌兰巴托的幻想,前男友走了,出现了安娜。还有语言上的铺垫,日语、俄语、英语以及山西、温州等地方话,这是对“世界”概念的补充。
“二姑娘”走了,出现了一系列诗意镜头,是沉痛的,也把血液流动的新鲜感抽走:小桃披着白色雨衣以及凯旋门前的喷泉。当然,我更喜欢黑夜里的烟囱竖立的空镜头:有人在狂喊“煤气中毒了”。那一刻,人生的荒谬彻底停滞了。
那首由赵涛演唱的《乌兰巴托的夜》是一首蒙古名曲,由左小祖咒编曲,从请左小祖咒出马也可看出贾樟柯对当前中国文化态势的独特保留。
一部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的佳作,因为它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它也提醒我们:我们面对的世界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