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读书看碟笔记

2003-07-31 06:04:25   来自: 苏七七 (北京海淀)
  一
  1、《女贞汤》
  好看。刘索拉的文字天份好,无拘碍,且学什么象什么,腔调都拿得有趣。尤其喜欢各体文字拼帖中的戏剧部分,有韵有味。可是最后一章写得完全没意思了。精气神全失。散漶不可读。
  2、《夜魔侠》
  坐车去看夜场的《夜魔侠》,过桥,空中水里灯影相照,真是繁华景象。回来时就零星了。象是流走了金。
  说到片子,当然还算得好看,只是不见出奇,中规中矩。只是我一向爱看这些飞来飞去的片子。:)下雨天里夜魔侠就可以看到他的女友了,涔涔的青铜色,象是隔了几千年的过去,又象是要等上几千年的将来。爱情与传奇总是这样。
  3、《时时刻刻》与《丽影萍踪》
  片子我很喜欢。觉得另两个女演员比得了奖的妮可还要好些。这些女人,怎么都过得心不在焉呢?看着她们可怜,看着她们身边的那三个男人,觉得更可怜——一心一意地是为她们的啊,偏不领情。彩云散,琉璃碎,太要好了,结果就不好了。我是宁可要“瓦全”的,切之磋之,琢之磨之,不是生活能有改变,倒是自己的性情可以换换。
  看了个李雾写的好评论,就又去找了迈克尔·坎宁安的书看。看了两章,好得太明白了些吧。又想去找本伍尔芙的小说也看看。
  4、《赌城风云》
  侠客的片子我是爱看的,黑帮片就不成。虽然这是罗伯特·德尼罗与莎朗·斯通的片子。——而且我一贯地不太理解斯科塞斯。看得睡着了,不好意思。
  5、《夏先生的故事》、《低音提琴》与《鸽子》
  聚斯金德是我最喜欢的德语作家。当时看《香水》,一气看完,只觉不忍抽身而出。上海译文新出的这三本书,装桢我很喜欢,清新,《夏先生的故事》里的插图,也好看得不得了。
  不过与同学讨论时,他说聚斯金德算不上一流作家。我先是深为不满。但是后来又有所反思:初看象《香水》、象《夏先生》这样的故事,真是“完美”,语言、节奏、结构,无懈可击。——可是他的问题,也许也就在这“无懈可击”上,一个完全自足的封闭空间,一种唯一的解决方式。所以读他的书,总是在最后松一口气,象是听白妞唱歌,高高高上去,高到那样程度,直不知该如何着陆。究竟,他还是给你安排了一条妥帖出路。他倒不安抚,但他以他的智力,让人敬服。
  拿他跟卡夫卡比,卡夫卡的小说里是有无数缝隙的,时不时就要停下来,因为这样怕一头栽倒,落入深渊,有时候几乎是孤苦愤懑地看下去,而他尚且在一边极无能为力地絮絮叨叨。而聚斯金德滑润之极,他是一步一步早就设计好了的,只等你跳下去,且还跳得心甘情愿,满心欢喜。——但也因此,卡夫卡比聚斯金德来得更要好吧?他指示无可挽回的困境,不提供任何可行的出路。他不以文字的狂欢让人欢喜,忘却细小与浩大的痛病,不以智力的推衍达到终点,以一个结局换来心安。
  聚斯金德,有一种深刻的通俗。
  可是我还是喜欢聚斯金德,不犹豫地买下这三本书,昨天在书店,看到卡夫卡集时,本想以现在的理解再对照着看看,犹豫了一下,不敢下手。
  6、《威斯汀游戏》
  一本获纽伯瑞金奖的童书。说是一幢大房子,两亿遗产与十六个继承人。有阿加莎的味道,中间夹的一两句调侃好玩。可是展开得不够充分,结尾不好,平淡拖沓了。——前半部分好玩可能是因为她把人都写得不太好,讽刺得又准又狠,后面人都变好了,一个坏人也没了,难怪不好看了。
  7、《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看了两个版本的碟,又在网上下了小说来浏览了一下。为了写命题的长文章。当然能想几个道理来说说,把文章写得有点女权。但我的女权基本上都理论化了,没有与实践要结合。:)
  8、《蜘蛛巢城》与《麦克白》
  黑泽明的片子,大师手笔啊,看的时候,真是被他牵着走的。完全是西方思想加上东方的造型元素,虽则是黑白片,却拍出灿烂的阴郁。象是古希腊悲剧,亚里斯多德说的,“引起恐惧与怜悯”。节奏与情节通过几个兵卒的谈话来推动,也好比古希腊戏剧歌队的安排。
  看了这个片子,刚好有一片波兰斯基的《麦克白》,就也看看。不是山林而是原野了。阴郁之气一下子减弱。麦克白跟夫人看着都太年青好看。——没有看下去,因为字幕配得实在太差。这个对话基本上是忠实原著的,可是翻译得象是后现代诗歌:)。我看个英文字幕,又得陪上所有心力了,只好拉倒。
  说到黑泽明,他是形式感非常强的。但他的形式感,是局部的,耀眼的形式,一个个镜头里的,是吸引眼球的形式。——说到这个,是想与小津安二郎对比一下,小津的形式,在我看来是一个整体的,不动容的形式。是在所有的作品里头蕴藏着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区别。——这么说当然太简单化了,一点想法掠过,先存之。
  9、《瞿秋白自传》
  两年前看过李洱的《花腔》,当时就对小说中“葛任”的原型瞿秋白有很大兴趣。瞿是未写过自传的,这本书是他作品中有自传成份的抽出来,粘帖到一起的。且附有杨之华、丁玲、宋希濂的回忆文字。
  我最感兴趣的,也是同一件事情,在这几个不同的人笔下,完全是不同的事,不同的感受。瞿的绝笔,《多余的话》非常打动我。他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对自己的认识与剖析,可以做更多的分析。——我真是没有想清楚,这里姑开个头,想想再写。
  10、《死神与处女》
  这也是波兰斯基的作品。扣人心弦。
  看完这个与同学讨论,他说到图图主教主持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调查活动。这个作品对现实的揭路与思考,所提出的可能解决方式,对现实又产生了怎样的反馈作用。这是很知识分子的作品,不回避,不掩饰,不绝望。
  我们说起中国,经历了类似的多少事情,怎么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呢?
  

2003-07-31 14:05:07  苏七七 (北京海淀)

  二
  1、《永远的一天》
  这个片子真是“干净”。天,海,诗歌,音乐,老人跟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过于中产阶级趣味的场景,但慢慢地就也被吸引。有些段落:诗人买词与接下来的婚礼,还有公交车里的一幕幕,流转剔透,直如新桐初引,荷露微响。要表达“干净”,其实比堕落,比颓废,比肮脏来得难。一不小心就要流于文艺腔,且不能让人信服。但《永远的一天》还是让人相信接受的。它的“净”,是一丝不苟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里头,有爱护与坚持。
  2、《玩偶》
  北野武的这个片子让人失望。场景美则美矣,觉得气弱词靡,浮艳轻丽。细节与情绪都悬浮着,要让人“感动”。那实在是拍戏的人刻意感动,看戏的人拂不过面子,只好也来个刻意感动:)。
  3、《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黄梅的书。早两年看她的《女人和小说》,真觉得好,一读再读,看到她有新著,一点不犹豫就买一本。这些天每天看一两章,愉快呀。
  黄梅的好处在于聪明、用功、细心、耐心。——不容易集合的优点。虽则18世纪的英国小说与我的专业毫不相干,但看这个,却是烛照人心世事。她以“自我”的概念发展贯穿全书,理论与文本化在其中,比起以一个又一个术语混饭吃的学界诸公,那真是“德艺双馨”:)。
  4、《四季》之春夏
  《春》比《夏》好看些。侯麦真是唠叨!《春》就是不停地换一个个房间,一个个地点说话,那么点感情起落,显微镜一样分析(我觉得有点无聊)。不过他的镜头好看,春天的园子里,樱桃,苹果,丁香都好看。《夏》是个渡假的故事,蓝天碧海当然也好看,不过沙滩拍起来象是个熟肉作坊:)。这个片子就更加之罗索了,中间一度睡着,不过开头字幕时的一段口哨,和中间夹着的几首歌:《拖脚仙》、《海盗婆》,是水手歌谣的风格,蛮好听的。
  ——最近看的法国片,发现不管角色是做什么的,屋里总是有许多书。
  5、《铁托和我》
  很好看的片子。最初的信仰,最初的爱情,怎么样破灭掉的——又有怎么样的更实在更宽和更有生命力的生长起来。片子的幽默感与节奏感都真好。虽然这个结尾,在我看来,有些偏于乐观了。——可能是我国国情让我不太能相信这样美好的结局吧。
  6、《我们仨》
  前些日子,《南方周末》上有篇文章,叫《钱钟书看得起谁》,如果换个题目,《杨绛看得起谁》,那好象答案就是一个:钱钟书。:)这个老太太是个典型的精英知识分子,平实的文笔之下,有着强硬的优越感。一定的历史语境中,他们仨以知识维护尊严,以亲情对抗“革命”,是让人敬佩的。但是这“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冬夏与春秋”里,却还有着对待除仨之外的人与事的冷淡与居高临下。
  这个回忆录里,最让我觉得好的是写阿圆的那些文字。这个女儿天分很高,却没有她母亲的好命运。学术,生活,婚姻,都平淡得多。但我觉得,这个阿圆的性情真好。宽大平等。附录的几页她写的《我们仨》手稿,读之,文字和杨绛是一个路子的,却还要平和谦抑得多。——可是对于文字来说,美德未必见得是好事,杨绛的文字,到九十余岁了,还是有隐隐锋锐的,必定“自成一家”,钱瑗却没有这样的风采了。
  又说到文字,与同学讨论,文字有自天分来,有自修养来。杨绛的文字天分说不上太高,修养真好,写《南渡记》的宗璞也是如此。前些日子看章诒和的回忆文字,不是专业写字的,偶尔出笔,就是从容雍雅。
  7、《岁月的童话》、《梦幻街少女》与《百变狸猫》
  三个宫崎峻的片子。都很好看呀,好看到不知道怎么说——要批评一个东西的不好是容易的,要说清一个东西怎么个好法真不容易。
  《岁月的童话》里头,小男生跟小女生搭讪。
  “雨天、阴天和晴天,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
  “阴……阴天。”
  “我也一样呀!”
  然后他就跑走了,小女生看着他的背影,脸红红红的,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不在路上了,走着走着就走到天上去了,在天上游呀游。——看得人真是,“心花放”。
  还有怀念阿信君的那一段,真好。长大后在乡间采红花的那一段,也真好。——我喜欢乡下,一回老家,就到乡下去玩儿,五月的时候在乡下的小桥上(那个桥叫“劝农桥”:)),看到一整条完整的蛇蜕。又紧张又高兴,还莫名其妙觉得亲切,:),我属蛇,端午节都不多喝雄黄酒。:))可是实际上,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得很习惯了,说什么“田园将芜胡不归”,又有点拿腔拿调的。
  《梦幻街少女》的前半部分生活气息很浓厚,初中生的生活,女生们切切嚓嚓议论初恋:)。后半部分,就有一些理想的东西在里面了。——这里的“理想”,就是本义。他已经定下人生目标了,要去意大利学制琴,做一个最好的制琴技师,她很惶恐,且还难过,不仅仅因为他要走,可能还因为他朝着一个目标高高高地走去了,而她还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怎么样和他一起走吧。后来,这个小女孩开始写小说,订了一厚本,给爷爷看,在还没有听到批评时就紧张地哭下来。——她多么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不可能做到啊。我看着笑起来,心跳好象又回到那个紧张的时候,砰砰砰地不受控制。总有一个阶段,是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的,又总是在惶恐自己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可是最后不管做没做出什么,那个阶段,真是纯洁又美好。
  《百变狸猫》是个很环保的故事,说的是狸猫们怎样用易容术来骚扰人类,阻止城市化的进程,维护自己的山林生活。这个片子的情节推动力不足,但是视觉想象力极好。“妖怪大巡游”那一段,可以看得出来是《千与千寻》的滥觞。但我还是更喜欢宫崎峻早期的作品,单纯明亮。我是多么、多么爱《龙猫》呀!
  8、《吹小号的天鹅》
  怀特的作品总是好的。虽然最好的是《夏洛的网》。
  《吹小号的天鹅》中间的几章我特别喜欢,到天鹅要去工作赚钱之后的,就觉得不那么好看了。
  听天鹅爸爸这么说话时:“大地正沐浴在神奇而又美妙的辉光之中。现在,慢慢地,黎明之光在我们的天空中出现了。晨雾低低地悬挂在池塘的上空。当我像天鹅般优雅地滑翔的时候,当蛋被孵成的时候,当小天鹅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雾气像水壶里的蒸汽一般,正在渐渐地升腾。我在滑翔呀滑翔。天光渐亮。空气转暖。雾气渐消。我在滑翔呀,我在滑翔,优雅得如同天鹅一样。鸟儿唱起了他们的晨曲。呱噪了整夜的青蛙现在闭起嘴静默起来。而我还在不断地滑翔,像一只天鹅一样。”
  忍不住轻轻念出声来。
  9、《鸟经:近作二十九首》
  完全出于追星的心理看了一本诗集!:)觉得这些诗,写得内容切实,态度老实:))。
  有一句这么说:
  其实,事物都会选择一个对立面
  端详自己。
  这本集子大部分是“端详之作”吧。有一两句真可爱,要文青一点说呢,还“悲凉”,:)。如:
  其实,不止这一次,每一次
  都在心里暗暗告别过,还把额上的头际
  狠命向后梳起,用发胶固定
  生怕在下一个地方
  还被人看成是书生,一脸的梁山伯气
  10、《安托万·达诺的历险》
  特吕弗的这几个作品,近期出了两个版本,一个天视版的,据说《四百下》的结尾做坏了,而且没有《安托万与柯莱特》,也没有花絮,就没有买。但买的标准版,两个碟店都买不到头一张《四百下》与《安托万与柯莱特》合在一起的,第四张《爱情飞逝》的包装不对头,里头碟果然也有问题,——边上有一个焦点,播不出来。换了两家碟店,都是一样情况,估计是成批做坏了,不懂为什么会这样:(,郁闷。
  看了后给杂志写碟评。要求一千三百字做一页——特吕弗或者李奥或者安托万怎么是一千三百字所能了结呢。为稻梁谋,写了这么一段。真是觉得很抱歉。
  这部历险记关于两个人:弗朗索瓦·特吕弗与让-皮埃尔·李奥。
  特吕弗有一张诚实的脸,惯常的表情是诚实地沉思,他是一个艺术家,以光影及文字来表达沉思,他通晓电影的语言。而李奥也有一张诚实的脸,——虽然他总在各种无心有心的骗局中出出入入。他不是一个有力量的生活者,但他有对待身体,对待生活,对待思想的坦诚的无能为力的态度。——然而现在混乱产生了。这个“他”,是谁呢?是让-皮埃尔·李奥,还是安托万·达诺?他们在镜像的边缘融合,成就了另一个艺术家。他的语言,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表情,他的十五到三十五岁。
  1959年,特吕弗拍出了《四百下》,安托万·达诺的第一部历险记。这是新浪潮中最美的一朵浪花。也是五部曲中,最为无助、最为痛苦的一部——没有任何的消解可能。
  “童年是一辈子最痛苦的阶段”。这是特吕弗在访谈中说的话。镜头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中进退,找到了那种学校,找到了那段时间。安托万·达诺在课堂上被罚站在墙角。面对成年人,父母,老师,他没有反抗的力量,几乎也没有想过反抗,他只能非常平静地,非常冷静地与朋友说:“我没有办法再回家了。我要离家出走。”秩序的粗暴的压迫,碾过每一具新鲜的身体。它拷问着安托万,给他定下罪行。而他无力辩解,在规则之下,他回答着,解释着,笨拙羞愧得笑起来,他不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但明白自己只能忍受。
  在献给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的这部电影中,特吕弗给安托万安排了一个逃离的结局。那个漫长的奔跑的镜头,终将留在电影史中。然而“安托万的逃跑”是个与“娜拉的出走”类似的命题,孩子,女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弱者。无边的大海,横亘在他面前。最后的那张脸,那个特写,是个巨大的茫然的问号。
  《安托万与柯莱特》、《偷吻》、《床第风云》、《爱情飞逝》。之后的安托万·达诺的历险,都是对这个问号的试图的求解。而事实上,彻底的答案是虚无的,只有可能的种种消解之法,让茫然不那么坚硬,庞大,填充在每一个角落。
  参军,被开除,当旅馆守夜人,私人侦探,鞋店职员,卖花人等等,成长之后的安托万一直都“随波逐流”,他以逆来顺受面对命运,保留着自己从中找到一些小乐趣的权力。因而安托万还真是个可爱的人,他对比克丽斯汀的两个乳房,不一样大,要给它们各起个名字:叫堂吉诃德与桑丘。这个人,十五岁时,脸上就有了沧桑,三十五岁时,脸上还有着天真。他算得上善良,幽默,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还有了一个孩子。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抵挡生活的巨大的茫然。他克服茫然的方式是各种出轨的性爱。保持着对各种不同的女人的兴趣,来抵制千篇一律地往格式化堕落的生活。
  特吕弗有他让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感,将情人的小纸条藏在郁金香里,忽然间开放在妻子的面前。可是情人,妻子,这些似是而非的爱,在安托万最为茫然的一刻,都拯救不了他。他去妓院里找了个妓女,高大粗壮,有一张空白的脸,没有爱,甚至也没有欲。从楼梯下来时,他遇见了一个熟人,家常地打了个招呼。——这真是悲凉的一幕。
  在安托万·达诺的历险中,让皮埃尔·李奥度过了他的前半生。他叫特吕弗爸爸,叫戈达尔伯伯,他真正是新浪潮的儿子。但是,在胶片内外挣扎的他幸福吗?特吕弗的影子,笼罩着他的身与心。这个儿子,在特吕弗生前,几度与之决裂,想要离开,终又回头。在特吕弗死后,他需要精神病院来平衡神智。
  

2003-07-31 14:05:37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邮差总按两次铃》
  文字与情节都甚是斩截利落。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的“迎风一刀斩”之类,一刀的劲道大到这样程度,再要变招就难了,可作者还能从力尽之处,又化出新招。绝处逢生。——叙事的技术真是无可挑剔。拿这本书当通俗小说看,但是看完了,又觉得这样的情节,超越了通俗小说的尺度。完美到向着哲学而去。:)和同学讨论,他说加缪的《局外人》受这本书影响。而《邮差》这样的小说呢,在一个微妙的临界点上,它在“工艺品”与“艺术品”之间,以技术通向艺术。
  詹姆斯·凯恩的小说写于1934年,电影拍于1946年——里头的女演员漂亮得简直不象话。路边小饭店的女招待呀,简直象,象——没办法打比方,就是象好莱坞女明星。可还是好看,这样情节重于人物的电影,让人想起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故事是第一的。——但古希腊戏剧的“故事”,不必逻辑,是人性的原型。现代小说已经没有原始的“故事”可写了,只有这样一环锁一环地,以严密的逻辑规划出情节。于是《邮差》的悲剧,倒也是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是一个逻辑的结果变成悖论的悲剧。其中人物,乃至于作者读者对于“爱”(?)的反复的质疑论证。是让人心惊胆跳的几章。一点柔情蜜意也无。爱是只能用死来论证的,论证成功了。却真的死了。1981年这个片子拍了新版,杰克·尼科尔森演的。没有看过。——心里想,这个片子要让希区柯克来导多好啊。他能把“爱情拍得象谋杀,谋杀拍得象爱情”——而这个小说,天生就有这样的气质。
  2、《猫的摇篮》
  库尔特·冯尼格的科幻小说。写得真好,文字简切干净。他的逻辑、想象与思想,都又优美又忧伤(这话说得真文青:)),同时又以他的智力让人悦服。这是一个混合了讽刺和感作的怀疑论者,但他的讽刺与感伤不烦人。他有一股子“明净”之气。“猫的摇篮”是一个随时拆解的想象。所有的历史与社会也许都“本来无一物”。但中国的禅宗是从无到无的,一个美国的怀疑论者是从有到无的。因此,人总还是要为,这最后的崩溃负责任。而我认可相对的怀疑论,认可相对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为有限的人,留一条底线。
  3、《小飞侠》
  好看:)。我喜欢温蒂,还喜欢里头妖妖娆娆娆爱吃醋的星儿。看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版本吧,迪斯尼产品总是闹闹腾腾地高兴:)。要是有魔尘多好啊!我最想要的法术就是飞行术了……
  4、《温故1942》
  作为文学作品当然谈不上好。但是里头收了些资料,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向。特别是最后,说到汉奸问题。“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救了我们乡亲们的命。”日军发放军粮,救了河南人的命,然后是无数汉奸。但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在政府、国家与人民之间,1942对一种关系模式提出了质疑。
  5、《夏天的翅膀》
  郑单衣的诗。初读觉得极好。再读,就觉得这些叹号与锵镪的字句之后有着某种薄脆的气息。这夏天的翅膀象是一支金箔的羽毛。——可能一个90年代长大的人,看80年代的诗,会过于苛刻了吧。
  6、《咖喱香肠之诞生》
  德国小说,乌韦·提姆的作品。讲布绿克太太将一个逃兵藏在家里,两个人天天吃东西呀,做爱呀。后来战争结束了。她还偷偷瞒了他一阵子。作者的感受力思想力之类都还平常,但是故事说得挺好的。从容,还觉得诚恳。故事本身也好听。
  7、《西北偏北》
  真好看!火车里的那段缠绵,拍卖场的那段交锋,真是经典。画面、调度、情节、对白、表演,都挑不出什么瑕疵,好到这种程度了,还是很坦荡地:这是个商业片,没什么思想啦:)。我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衣食无忧,不必写换学位或职位之论文,不必写换银子之什么书评影评。每天午睡醒来,看一片希区柯克。
  还有,我喜欢希区柯克的男演员:加利·格兰特,詹姆斯·史都华,格里高利·派克。史都华特别喜欢《后窗》,派克是在《爱德华大夫》里。哦,我是多么生不逢时呀!:(
  8、《公寓春光》
  比利·怀尔德的片子,就看过《一夜风流》与《公寓春光》,可这不妨碍我爱他。希区柯克拍的传奇里的生活,比利拍的是生活里的传奇。——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生活里,褒有幽默感、同情心与想象力,是可敬的事。这些喜剧片都拍得干净。——我不爱看香港的喜剧片,因之太咸湿。当然这纯粹是个人偏见——咸湿不是问题。问题是总从咸湿里头找乐子的话,我认为会造成喜剧元素的单一化,事实上是缩减了快乐来源。并且,叙事技术大为下降,想象力也单向度畸形发展。这就好比是游坦之啊,林平之啊,武功虽然也练得高了,却是付出了重大代价。:)
  9、《祖和占》
  《西北偏北》是59年的,《公寓春光》是60年的,《祖和占》呢,是61年的。真是流金岁月。
  虽然叫做片名叫《祖和占》,但核心,倒象是凯瑟琳。她是怎么爱也不够的女人。要很多很多人来爱, 也要爱很多很多人。我想,祖的爱她,是有一点形而上的味道的。他理解乃至于向往她那样的爱,但他先天不足,他就是一个平和温良的人。没有这样激荡的基因。但是他爱她,——如果她不这样,他也许就不爱了呢。爱她的动荡不安,爱她的直面与尝试,爱她能对待艺术一样对待生活,处处是裂帛之声。因为他与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象对一个皇后一样对她“呵护备至”。而占和她是有一点象的。他在她纵身跳下塞纳河的那一刻爱上她,其实是那纵身一跃的弧,象是打中了他自己内在的哪一处。他爱她,是爱自己的一部分。但他不如她彻底。她是奋勇前去的,他却常常反躬自省。——所以他会说她:“爱得太自我了,不谦逊。”这其实是自我分析的结论。这些文艺青年的生活,被拍得真好。因为,诚实。大家对自己是诚实的。对别人也是诚实的。因此不管是谁爱谁了,谁不爱谁了,都象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
  祖和占是双棱镜,映着凯瑟琳。特吕弗也爱她吧?那些停一停,再停一停的定格。何等恋念不舍。当时年少春衫薄啊。
  10、《王尔德》
  看的是维维安·贺兰写的。配有许多插图——也就是看看这许多插图。儿子写父亲,难免“为尊者讳”,处处点到即止,想看什么8卦是没门了。:))
  

2003-07-31 17:02:18  Neveronline (戰國)

  真是幸福的生活!
  

2003-07-31 19:59:44  sugizo

  喜欢玩偶……
  因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不到那样
  羡慕……
  自己太懦弱
  

2003-07-31 20:24:30  房囚 (北京海淀)

  不喜欢刘索拉的文字,包括让她名声很大的<你别无选择>,理由只有一个,她不够先锋
  

2003-08-06 16:50:56  echo (北京)

  七七哪找了这么些片子,都没见到过
  就知道温故1942 是冯小刚准备的大片 让你这么一说,似乎倒觉得是政治电影了。
  

2003-08-06 22:14:55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我这些片子都很普通的呀。
  又写了一个。
  1、<海底总动员>
  去电影院看<海底总动员>,坐在最后一排,前面有许多小孩子。片头一出现就哗哗哗笑成一片,我都还没看出哪里好笑呢:)。片子简单,味道不错,就是有点麦当劳的意思。最有意思是THE END出来以后的最后镜头:在小丑鱼之后历尽艰辛逃出鱼缸的那些鱼们,罩在一个个塑料袋里,在海面上晃荡:“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呢?”让人想起娜拉,或者黑客。:)
  看完电影,在天桥下见到一个人挑了担花卖。我想买什么好,他说:“姜花吧,很香的。”一小把一块钱,五块钱买了六把。回来拆下玻璃绳塑料纸,养在一个大的绿桶里,很白很香。(这样的花谢起来不是慢慢地萎了,是触目惊心地溃败,可因此倒又有了然的成住坏空。)
  2、<黑客帝国2>
  看电影之前先看了许多学习材料,材料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程序员写的,系统病毒代码之类,一种是文科生写的,齐泽克鲍德里亚后现代等等,第三种是女生写的,中国血统风衣墨镜什么的。觉得女生们最有资格进锡安城,还有“个人感受”,前两类分子的编码系统都太整饬了,可以完美地纳入矩阵。:)
  片子还是很好看的。
  3、<骑士降龙记+四个童话>
  这个故事实在好看,好看得忍不住要说说:
  “有一头龙,住在一个村庄边的山上,它虽然是一头龙,却不爱吃人,也不爱劫持公主,有空了爱写写诗。村里的一个小男孩成了它的朋友。但是大人总是比较有问题的,他们虽然因为有条龙住在附近觉得有点骄傲,可又觉得该请个骑士来降龙。就这样,圣乔治骑士来了,村民们纷纷哭诉他们受了怎么大的伤害----其实并没那么回事,可是身为一个村民,好象就得哭诉,身为一个骑士,好象就得降龙,是没什么道理可说的,他们都得尽自己的责任呀。小男孩虽然也非常想看骑士降龙,但他与龙的友情还是占了上风,他不希望朋友受伤,于是请圣乔治晚上先上山上去看看,证明这真不是一只吃人的龙而是一只写诗的龙。圣乔治就和他一起上山了,他看到了一只又温柔又美丽的龙,蓝色的鳞甲映着月光。可是骑士总是要杀龙的呀,怎么办呢?还好在孩子的建议下,他们做好了沟通:明天龙和骑士假假的打一场,最后让骑士把剑插进龙脖子上的皱褶里。----小心不要弄痛更不要弄痒它。然后怎么样呢?龙还有点耽心。骑士说:最后就是一场游行,我说你已经“改邪归正”了,然后是一场晚宴,大家不都等着吗?就这样他们说好了,龙也答应晚上好好地练习鼻子喷火,它已经好久没喷火了。圣乔治与孩子下了山,他忽然问:公主呢?按道理还有一个被绑在岩石下的公主呀!小孩生气了:才一个晚上,哪里能准备得那么充分,我都困死了,妈妈要骂我晚回去了。
  第二天,就是骑士和龙的决斗了!”
  就讲到这里吧。写<骑士降龙记>的肯尼思格雷厄姆的另一个作品就是很有名的<杨柳风>,这个作品迪斯尼改编过,解放前就译到中国,叫<避战凶龙>,其实龙一点也不凶。书中另加的四个童话是伊迪斯内斯比特的,她写的短篇故事不精心,常常有漏洞,但是其中一些小细节小看法,非常有趣:)。这本书是人民文学版译文童书的一本。
  4、<博击会>
  大卫芬奇的片子精确锋利,可是有把故事说得太圆的毛病。片子的前面大半都还好,结尾为了把叙事封闭化,不免生硬冗长。
  5、
  一本奇怪的小书,一共32页。
  小细格子漫画,每页切为几十格,画Mister O怎样跳过一道堑。他想了种种办法,架梯搭桥,动用机械学热力学人际关系学等等,可是最后,还是没有跳过去。小人只有寥寥几笔,神态画得真好,惊訝,得意,失望,沮丧,努力的时候,使坏的时候,已然成功又惨遭不幸的时候。刚开头看的时候笑得不行,可看到十几二十页他还跳不过去,还常常跌下去,心里就有点难受了。觉得作者太狠心。
  这本书是五块钱买的。架上还有本旧书也比较好玩,叫<福尔摩斯与符号学>。
  6、<史努比>
  前些日子一直肠胃不舒服,大半的时间在洗手间度过的。还好魔鬼发明了肠胃病,上帝发明了舒尔茨,舒尔茨又发明了史努比。我发现自己又爱查理布朗,又爱莱纳斯,难以取舍,肚子痛外又加了心痛。
  7、<莫迪洛漫画>
  史努比是大人小孩都可以看的,莫迪洛是成人的。他爱画孤岛、丛林、迷宫与长颈鹿,还有男人与女人。有很多有性意味的画,头脑还要转个圈才能回个神来:)。他画得实在是好看,颜色那样鲜活,在嘲讽里头更有纵溺。
  8、<文学的前途>
  有一天坐在江边。快傍晚了,江风浩荡,不太舍得走。坐在树荫下看书。包里只有辽教版的一本夏志清。
  看了一篇说五四文学的。他之贬抑陈独秀推崇胡适,学术之外还有点立场因素吧。但道理也说得熟圆。做学问也未必一定要公允罢,有时偏颇一些,可以生出趣味。:)前两天又看了篇网上帖的文章,胡适倒是看陈独秀好的。最后几年还写了几个评介文章。
  9、<芬妮和亚历山大>
  柏格曼是我敬爱的大师。看<芬妮和亚历山大>看了一整天。
  影片将剧院作为教堂的对照。那个主教让人想起<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神父,在压制物质欲望、唯尊道德理想与暴力专制之间,几乎有着必然联系。虽然人世有人世的苦,圣诞节的欢宴之后,也有许多难言酸辛。但俗世的解决之道,在于允许变化的可能性,以及提供物质情感等等慰籍。并从中生出美。温存的可生长繁殖的美,培育出感受与想象,让人自身也有了些微的存在意义吧。
  10、<理解传播媒介>
  专业理论书,烦死了!
  给自己定了个计划,一天看一章。昨天看了译者序。今天看了前言。555555开学就要交读书报告,怎么办啊。
  

2003-08-07 07:07:45  zy69

  正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斯多克编(文汇出版社 28 )
  基耶斯洛夫斯基当年考电影学院,考了三年才考上。
  第三次考试,面试,老师最后问:“大众传播的媒介有哪些?”
  基耶斯洛夫斯基回答:“电车、公共汽车、飞机。”
  于是就考上了。
  

2003-08-08 19:06:20  发达阿姨

  七七回家了还是在学校
  

2003-08-08 22:03:49  西夏 (北京西城)

  七七也太充实了!无比羡慕!
  

2003-09-09 14:39:54  大凡 (平安大街)

  真好的文字
  

2003-09-09 22:08:0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被夸了好高兴:)再帖一个
  
  1、《局外人》
  有一天想不出看什么,在电脑上下了《局外人》来看,就看住了。看了一整天。
  心里有一种空白的紧张与难过。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品,思想还粘在感受的血脉之上,因此写虚无,却不虚无,或者说,虚无得非常感官切实。加缪好比毕加索与马蒂斯,写实功夫是早练好的,只是,什么是“实”,是不是有“实”,已经成了疑问。看加缪,痛苦不在于痛苦本身,痛苦在于对痛苦的清醒观照。人裂开了,一个看着另一个。但是,没有规条也没有力量,提供方向或提供慰籍。于是,“他们”——在局内与局外,一起沉到深渊里去。
  所有的观照与解析,意义只在于观照与解析。——但即便如此,《局外人》本身是有力量的。仿佛山之将崩,倾颓有倾颓的势能,解体有解体的张力,它的结尾,还是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可能。到再后来的“类现代派”作品,已经连这样的“气”也弥散了。貌似诡异深刻的形式与思想,离身体,离感受越来越远。那可真是更虚无。
  2、《速写问题》
  采访陈侗时,在他的博尔赫斯书店里买了他这本书。很好看。不是只谈画技的,而主要谈的倒是画与生活的关系。我不懂画,但我拿文字的道理与他对应,也常常会心。有一些议论,——“不学会游手好闲,就不会懂得分享世间万物带给你的快乐”,“目的性太强,就容易失去同情心”,觉得他说得对。
  和他聊了两三个钟头。给他画了一幅速写:
  他的身上有一些让我觉得矛盾的地方。他的忧虑与幽默,他的谦抑与轻慢,他的明晰与含混。他是一个本质上相当严肃的人,如果稍稍思维单向,就会偏于教条,但他却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与自由的理解力,于是严肃中就带上了一点忧虑。这一点忧虑是通于幽默感来化解的,----虽然他并没有因此将幽默摆上一个太高的位置。
  因为对优秀作品的良好理解,他对自己的作品能够有一个相当客观的评价定位,他不犯艺术家们常犯的自视太高的毛病,但对于身处的具体语境,他一样有着清楚认识,对自身作品的谦抑评价只是针对自身的高标准,在立足当下的横向比较中,他不可能不生出充足自信,在不动声色中暗藏轻慢嘲讽。但对于生活,他有着不证自明的热诚,对于其中的有限,也保持着相当的谅解与同情,所以他的轻慢嘲讽是非常节制的,自觉地以一种温厚态度,将种种有限,归纳到生活的整体性中去。
  从他的画与他的文字中,都可以看到准确的概括力与控制力。他善于领会关系,并欣赏其中的“特别的”与“平常的”关系。“特别的关系是因为它们超出了我的想象,平常的关系是因为它们往往被人忽略”。但他不因此而“过于理性”,他保持着对复杂、暧昧、丰富的不可控制的可能的热爱。----在复杂的形势下,小偷有更多的机会。而艺术家,在某种情况下,与小偷,与骗子,有相同的气质。他喜欢的电影是<猫鼠游戏>,探索折叠在骗局内部的惊喜。
  我发现自己喜欢悄悄看别人,看一会儿自以为是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人是不是好人。:)非常好玩的游戏,乐此不疲。
  3、《妖夜慌踪》
  接了一个命题写。换了两三次碟,每回看到一个钟头十五分钟就不动了,——简直也象个恐怖片。:)
  好不容易看完,要写这种莫名其妙的碟评真是催人泪下。很茫然地坐着,想暴力、色情、恐惧之间的关系。想了一会儿,简直凉飕飕的,又有点好笑。还好买了本巴塔耶的《色情史》,从中抄了两段玄妙的议论。色情一下子就学术了。:))
  ——客观地说,这个片子还不错。
  4、《城市表情》
  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我喜欢看看顾铮和高磊的介绍文章。记得头一回看到顾铮,是《艺术世界》中一篇介绍布列松的文章,附图是那幅《过街的贾柯梅蒂》,我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象是一下子看见爸爸——旧砖楼下,他花白的头发总是有点乱糟糟的,他掖了掖外套,冷风吹起来了。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
  这个跟顾铮没有关系,但反正也记得他的文字清简,有理解有见地。《城市表情》一章一章地写城市摄影的大师们,书很厚,我看了大半本时,放假回家了。又回来时,就从后面往前看,等着未来跟过去会合。
  朋友们知道我喜欢顾铮。前个星期在北图的行摄匆匆坐着,有人跟我说:你偶像来了呐。我就跟那个穿黑白格子衬衫的年青人说:啊,我很喜欢你的《城市表情》。结果他说:我不是顾铮,是顾峥,是山字旁的。我只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这个顾峥我也是佩服的,只是都做电影文字,彼此同行,没有隔了行当的,一个业余爱好者对专业人士的敬心。:)奇怪的是,两位顾君的文字倒是有点相象。顾峥写的关于《站台》的创作纪录,是篇好文章。
  5、《唐诗杂论》
  诗人写的诗评,真好得,让人读的时候提着气。读《宫体诗的自赎》,不但是读见解,还可以读文字读节奏读性情的。闻一多写孟浩然,写贾岛,都帖切公允,但奇怪的是,他写杜甫却未能竟章。——也许是他太觉得杜甫好,放到高高高处,留不下余地,于是只能崇敬了。
  这套三联精选有几本我很喜欢。尤其台静农的《龙坡杂文》、汪曾祺的《晚翠文谈新编》。
  6、《食指》、《三元里》与《陌生天堂》
  在缘影会与美术馆看的片子。蒋志的《食指》不错,虽然影像非常粗糙,但有诚实的感受与尝试的理解。看片子里食指朗诵诗歌的画面。觉得真是诗人。——他的思想与情感,达到了那个时代所可能达到的诚实、结实与丰富。听他的诗,吃惊的是:他所能有的语言资源真是馈乏,我所能看出的,只是一点俄罗斯诗歌的意象与抒情方式,他是在毛文体的语境中,用着毛文体的方式,对毛文体的意识形态进行突围而出的。这几乎只能归结一个诗人的天分。
  欧宁的《三元里》过于理性,杨福东的《陌生天堂》又过于感性。前者给观众的是一个中药柜,后者给观众的是一个黑箱。:)
  7、《美女与野兽》
  这是在北电看的了。很早的版本,不是动画片,真人演的。好好玩:)。看着一群大人演童话,有种“荒谬感”——只有戴面具的野兽让人觉得真诚,别的演员都觉得假假的,演美女的女演员,还算美,可是眼神,是《白雪公主》里皇后的眼神:(。
  8、《二弟》
  现象工作室放映的王小帅的新片,这个片子我觉得不好,他简直是退步了。可也不是想法上技术上有退步,而是这个片子有一股子“倦怠”之气,导演对电影的热情被磨损了,是要映在影像上的。我看了也恹恹的,连影评都写不出来。又过了一星期,到22 FILM去看一批学生作业,——当然毛病一堆,可是“气”真足。年青人打拼天下时的神气。22 FILM开在西海边上,那天还没装修完。一群文艺青年在清漆的味道里放片子看片子说片子,简直让人感动:)。那里风景很好,湖光柳色,还有一株紫槿,开得明艳艳的,还有一户人家,檐下挂着四只八哥,会说好多话!我们说了半天话!:)我叫它叫我JJ,它说:再见!:(
  9、《毁灭之路》
  一个非常好看的黑帮片。保罗·纽曼与汤姆·汉克斯演的。——有诗意。
  10、《苏曼殊传》
  这是柳无忌写的曼殊传。真正的曼殊传没有想象的曼殊传好看。无非是身世、诗酒、革命、消沉,什么调筝人之类的情事,都没有考证出来,唉。翻了翻书,觉得苏曼殊的人缘真不错。刘师培章太炎陈独秀都是脾气大的人,都和他好。他病了蒋介石送了钱去,最后安葬又是汪精卫帮的忙(书不在手边,记不切了)。大概因为他有几分赤子心。
  曼殊的诗风致类晚唐,可要真搁在晚唐,还算得上好么?他袭用的成句多,象是熟记于心,略加点染,就可用以抒己意。胜在情意真挚,融通自然。这样的诗,没有心机,只有心。读曼殊诗时,正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待得缺月挂桐,漏断人静。能读而再四者,不过“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君无爱亦无嗔”。
  

2003-10-10 12:31:32  briar (水灰色的前生)

  赞!
  

2003-10-13 21:11:1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这本书看着要稍稍走神。象是电话里一个男低音,说着说着,你就想到别处去了。可是别处也是他模糊指引的别处,暗屋子里的镜照。
  刚刚看《三色》《十诫》的时候,是偶然地专业转成电影的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让我相信影像一样可以达到诗与思的高处。可渐渐地又厌烦了他,——他的道德焦虑太集中,太完整,太过于讲因果。他为自己造出了完美的困境,象是数学中的拓朴。
  我对过于圆满的秩序存着戒备心。但是看最近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个早期片子,《伤痕》、《影迷》、《永无止境》、《机遇之歌》时,倒又喜欢他了。——这四个片子技巧不成熟,叙事上有裂缝。但是过程,让人亲近理解。
  书中一些话,也是我念兹在兹的问题,一段时间沉下去了,一段时间又浮上来。“瓦伦丁想要为别人着想,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她根本没有别的角度,和你们一样,我们都没有别的角度可以看问题。事实就是这样。可问题就出来了:即使我们付出,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我们想有一个对自己更好的评价?……我们有些东西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给破坏了?”(关于《红》)
  2、《十诫》
  关于《十诫》,刘晓枫把话都说得差不多了。看过电影再看书,觉得故事很好,——我总觉得,大多数现在写小说的人的毛病,是不会讲故事了。而古时候的游吟诗人,他们都是些讲故事的人啊。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十诫》,用了九个摄影师,他鼓励他们用各自的不同风格,但最后,《十诫》还是有一种贯穿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剧本阶段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他把它叫做“剧本精神”,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力量吧。
  3、《唐人街》
  波兰斯基的这个片子不好,他的作品良莠不齐。故事本身没有推动力,节奏就错乱拖沓,再努力在细节上卖弄聪明,在情节上找解释理由,统统欲振乏力。
  4、《小毕的故事》
  真好。很久看电影没有哭了,大哭了一场。
  朱天文的小说在很早看过,但这个电影更丰富饱满,更动人。——一个好的东西要说出它怎么好真是困难。:(怎么说呢?这是平常的生活,苦痛欢乐,都平常,但它让人爱。它有一种质朴而美好的力量。
  在台湾80年代,这应当是一部“类侯孝贤风格”的电影,导演是陈坤厚,编剧就是朱天文和侯孝贤。但在一个潮流中,好作品最后总有了超乎风格流派的内在意义。
  5、《风柜来的人》
  有一篇阿城写的文章,写他初看《风柜来的人》的惊叹心情:)。写得非常好,让人体会到身体都反应的好。(我看到好的东西,不单心里头觉得好,身体都紧张起来,多么好,微微发抖:))。在看过五六部侯孝贤之后再看《风柜》,惊喜之情当然谈不上了。但会象旧朋友一样,带了了解,安静地慢慢看完。
  6、《童女之舞》
  有两个女同性恋的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黄碧云的《她是女子,我亦是女子》,还有一个是曹丽娟的《童女之舞》。黄碧云好比温庭筠,有绮靡之气,而曹丽娟却是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童女之舞》中的女孩子之间的爱,真好。我大学时同宿舍的最好的朋友,我们就真好:)。晚上熄灯也不肯睡,一起躲在帘子后说悄悄话,怕吵到别人,就拿个小本子写——写了一张又一张,什么都忘了,可是当时觉得非常重要啊。她指导我吃饭穿衣,我指导她作业考试:)。亲密无间。她常常在我脸上亲一下。有一回我看黄碧云的《她》,就扔给她看,说:我们不会也是吧?她看完扔回来,说:不会啦不是啦!:))
  后来,她毕业回厦门去教书了,放假我去看她,她谈恋爱了。还是和我好,和我一起走,那个男生走在前头。路边是有树荫的,走过一段没有荫了,太阳很晒,她追几步用伞遮他,抱怨说:晒得黑不龙冬的。说完才想起把我落后头,很不好意思,回头遮我。
  :),我忍不住笑起来。一个阶段过去了。
  《童女之舞》这个片子也不错。只是演钟浣的女孩子,太粗硬了些,不如想象的好看。
  7、《日落之道》
  我爱比利·怀尔德!象《日落大道》这样的故事,稍稍没有才气的人,就会拍得多么生硬矫揉,但是他可以拍得如此自然又如此铿锵!《日落大道》几乎有点象京剧,每个人都是类型。可是通过类型,他达到了真实与深刻。并且超越了情节,走向了共通的人生与情感。
  8、《纽约琐记》
  陈丹青的这本书极其好看。他说画,说人,说事,都有理有趣。中间一篇写回顾展的长文,一小段落一小段落的,让人读着“流连”。
  没法说如何好。抄一段《马格利特》:他的上百幅画面散发着那么一种美丽的镇定,镇定得不像是他的作用,而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他那些意象——火车从壁炉里开出来,蓝天白云间的帽子,还有那著名的烟斗,既像是谜面又象是谜底,不是为了说什么,甚至不是为了要画出什么。似乎出于对绘画的不信任他才画画,或者说,他在画他心中对于绘画的怀疑。在智力和视觉两端轻轻走动、语气平和。在早期现代主义的大派对里,他,还有杜尚,是那种远离人群,站在回廊或后院子里静静抽烟的角色。
  我常在傍晚的时候出门走走。过东门的桥,到学而雅和盛世书店看看,再到一家常去的小咖啡馆坐坐,这里的咖啡便宜,五块钱一杯,且免费加奶加糖,是我常带朋友们去的地方:)。那天我坐在玻璃门边看这本书,想着把它看完。北太平桥下修路,车总堵着。空气里有隐隐的汽油尘烟气。车象是停住了,总也不走。我看完了书时,抬起头看看外面。
  天黑了,堵着的车,总是在不着急了的时候,走了。
  9、《狄仁杰断案传奇》
  每回去图书馆,总要借几本福柯德里达之类,借后很敬佩自己,并决定奖励自己一下。就到外国文学的架子边去,找那一排破书——一排破糟糟的《狄仁杰断案传奇》,每回借一本回去搭配着那些高深的书看。越看,越觉得高罗佩真是天才。他叙事利落,悬念紧凑,逻辑清晰,观念开明——公案小说在他手上,是进了一个台阶。而且对于制度律令的熟稔,对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常常让人忘了他是个荷兰人。——他恐怕是从唐朝中国刚投胎转世到荷兰的:)。译者陈来元、胡明也不错,用的是相当漂亮的旧体白话。
  原来的计划,是用《狄仁杰》当小菜来下福柯之类食之无味的主食的,:)但总是小菜吃光了,主食才刚开头看个序,且看正文的前景还很渺茫:)。我很快把一排《狄仁杰》都看完了,借最后一本的那天,心里很悲伤。为什么好小说总有看完的时候呢?
  10、《尼罗河惨案》
  看完了狄仁杰,只好改为临睡看半本阿加莎。她最好看的,公认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是《荒岛十命》——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不经吓:)。这回从《尼罗河惨案》看起,当然也好看,但看几本后,就有点索然。大结构都差不多,中间的桥段也难以每部都精采纷呈。唉,同志们还看到什么好侦探小说可以共赏的吗?
  

2003-10-13 21:12:01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魔灯》
  两年前看过一本古尔布兰生的画册,《童年与故乡》,吴朗西译,丰子恺书,山东画报社出的十六开本。——因为原版是手写的字配画,为保持原貌,请丰子恺缮写,他亦润色了一番译文。这本书是我极喜欢的,但却想不起来放哪里去了。前些天在万圣,看到三联出的一套画书里有收,字却是印刷体的。可惜了。
  说到这个,是因为读这本柏格曼自传时觉得哪里熟悉,想了会,想起古尔布兰生。——有北欧的味道。森冷处让人要畏避的,他们只管平直写,并无隐讳,温暖明亮处呢,也只是一般看待,并不在光热处恋念停留。对于普通意义的好、坏、善、恶,有一种奇特的平等心。象是“天地不仁”。“仁”处生出的道德,是要又生出扬抑的,无所谓“仁”,就也无褒贬扬抑。有一种凛冽的通透明彻。
  虽然“不仁”,倒并没有“以万物为刍狗”。各人自有各自的无边甘苦。看《魔灯》之前看的一部柏格曼电影,是《芬妮与亚历山大》,感受庶几近之。——身体的,生活的,精神的诸种苦痛,亦有爱悦欢欣平行,焦虑与澄明此起彼伏。生命是先在的,不必问情由。
  2、《夏夜的微笑》
  看了《魔灯》,借了许多柏格曼的碟打算看一遍。先看《夏夜的微笑》,吃了一惊,和原来看过的《呼喊与细语》、《处女泉》、《第七封印》等等太不一样。这个过于“戏剧”的电影简直让人觉得象是黑白时代的好莱坞(比利怀尔德那样的,“自然”的、磊落的编造与表演)。但柏格曼与怀尔德究竟还是不同。怀尔德的超越性是从故事里生发蔓延出去的,而柏格曼象是领受承接着故事之外的“光”。——这种“光”照在象《处女泉》一样的悲剧上,也照在象《夏夜》这样的笑剧上。我如何说清楚柏格曼的“光”呢?它普照一切。爱与罪,尊严与虚荣,友爱与忌妒,一切可敬的,可爱的,可悲的,可笑的。
  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前些日子我去粲然那里,她跟我说起这本书,强烈推荐。书不厚,我想一晚上大概可以读完,可是我们说了半天小话,开看得迟,看到一半就睡了。她要写书评,不肯把书借我带走。我回去以后老想着这本书,请小FOR帮我从现代文学馆借了一本。——可是看完之后,发现后半本比前半本没意思得多,简直可以不看。
  这是本寓言小说,关于“天命”。保罗·科埃略的文笔简单优美,适合用来写一个抽象的故事。对“天命”的意识与尝试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阶段,但我发现,越是接近终点,这个旅途就越无趣。感受变成了道理,获得也就是终结。我建议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看到82页玻璃店的情节结束就好,或者看个序言与引子就好。——开头所引用的《圣经》与王尔德的两个小故事,真那是非常非常好。科埃略的问题,在于他的想法没有突破,感受也过于纯净单薄。我忽然想起聚斯金德的《香水》,那个小说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天命”的思索与追求的完美个案。聚斯金德比科埃略有才气,《香水》比《牧羊少年》饱满丰富得多,但在一条单行道上,这两个小说都象是无处可去,结局一样虚无。《牧羊少年》结尾的拈花微笑经不得一点推敲,《香水》比它高明,最后让“天命”在狂欢中粉碎了。
  我和粲然讨论了一会儿我们的“天命”:)。她是有“天命”的,我没想好有没有,或者是什么,或者该如何去追求“天命”。
  4、《被侮辱与损害的》
  事实上在“天命”的背后,是不是隐藏超人哲学与精英意识?《牧羊少年》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在自我的成就与观照中达到目的。比起引用的故事来,这个小说本身过于功利与狭隘,科略埃的好处,是有一种与人无涉的洁净之气。(这与他自顾研究炼金术倒是相通的)。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洁净,不是隔绝而来、提炼而来的,他了解,因而慈悲,且他的慈悲不是神的,是人的。弱的,热的,有声泪的。
  透夜读《被侮辱与损害的》,哭了又哭,也觉得自己干净了些。可是我能或者愿做到什么可以帮助得到别人呢?这样想想又算什么呢?
  5、《多余的素材》
  看过《纽约杂记》后,就又看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感受见解好也罢了,文字好真让专业做文字的人惭愧。他喜欢胡兰成,字句有袭胡体的,但用词造句平淡中见铿锵却象是阿城——他们都擅长用动词。比方说这句:“韩国馆子用石造粗碗烘焙白饭,趁滚烫浇上酱料攒眉歪嘴扒着捋着吃,闯祸似的,好像要去赴死”。这个“捋”字,真亏他用。
  陈丹青盛赞胡兰成,之书写、性情、器识。我无论如何憎避胡兰成,觉得他不好。一个人可能书写性情器识俱好而人不好,让我觉得有些难受害怕。
  6、《凤凰令》
  这本没有前四本好看——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不知道是不是盗版书有问题的缘故。
  魔法里头,我最爱飞行术。看《哈里波特》看到飞行课、魔药课、变形课时最高兴。:)
  7、《山上》
  朱传明新拍的剧情片,他拍过纪录片《群众演员》和《北京弹匠》。
  朱传明是个很朴实的人,不太爱说自己的电影如何如何。上回遇见,说到回家拍这个片子,他妈妈别的不说,只说他:“怎么找了个这么辛苦的事做。”:)
  他笑着说这个片子“很闷”。刚开始看的二十分钟真是有点闷的。但后来觉得很好。对于一个了解农村生活的观众来说,这个电影诚恳而耐心。与别的“农村题材”的片子不一样,它不炫奇,不煽情,它的镜头不逼近也不远离,是一种带着内在感情的沉默观照。在看过许多“地下电影”对于“落后生活”的描绘、想象甚至利用后,看到这个影片,真是感动。影像里头有导演的心性在。
  8、《最想念的季节》
  好象是朱天文的小说,陈坤厚导演,张艾嘉李宗盛演。老片子了,里头的张艾嘉年轻好看,片子也很好看。大学时,爱看“三三”时期的朱氏姐妹作品,《乔太守新记》、《小毕的故事》那样子愉快清新的,后来她们当然写得更好,——朱天文从《世纪末的华丽》一直走到《荒人手记》,朱天心从《时移事往》变化到《威尼斯之死》《匈牙利之水》等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那时坐在图书馆四楼的港台书部里,长窗之外是亭亭绿树,日影映在书桌上,我看着一册又一册的联合报获奖作品集,看完那篇《爱情》?好象要松一口气,抬头看窗外,看半天树和天。
  9、《木偶奇遇记》
  看的是罗贝托·贝尼尼的片子。他老了。银幕不比舞台,皱纹看得清清楚楚的,让人不容易“入戏”。不过片子的片头真好看:石头城,石板街,小白鼠拖着的银马车的的驾过,蓝仙女的衣裳象是天堂的烟。
  看《木偶奇遇记》,想起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真是用来解读理论的好作品个案:)。故事中的木偶到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人被惩罚被规训最后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木偶简直象个反喻)。监狱与学校,游乐场与课本,坏孩子与老父亲,都可以做点符号分析。想到这些,我认真开看《规训与惩罚》,看了一章,看下去也是很好看的。
  10、《西施眼》、《象鸡毛一样飞》、《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芬妮的微笑》
  这些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拍的片子。《西施眼》太生硬,《象鸡毛一样飞》太空洞,《芬妮的微笑》是个从意识形态到拍摄手法都尽老套之能事的片子,怪不得王志文骂它,实在不好。倒是《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是个挺好的片子,虽然也有格涩的地方,但总体而言,从感情到细节都把握得住分寸。结尾虽然匆促了些,但没有硬给安上一个让人间充满爱的结局,还是好的。
  

2003-10-19 22:33:58  衡阳雁 (湖北武汉)

  如果我当导演,我一定拍<瞿秋白>
  这么好的素材,可惜可惜啊
  中国的豆腐确实很好吃
  

2003-10-24 08:56:08  黑暗中的舞者

  七七,很欣赏你的文字,转载可否?
  

2003-10-24 12:52:04  麦格芬 (辽宁)

  我也能答出来,只要面视多了,见过的势利眼多了(面视的人),面视失败的多了,
  那些狗杂总的屁话听多了,就知道,对付面食的人一句话---拐着弯儿的骂就对了。
  
  看过肖申克的都知道那太容易了。必须是你对对方的提供有不得不要的请求之时才能奏效
  注:对方是面视的人。
  

2003-11-04 01:40:11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沈从文晚年口述》
  这本书是沈从文晚年几次谈话的整理汇编。——谈到文学的不多,他说:“我的写作应该说是失败了。”比较好看的是两篇:一篇与金介甫的对话,一篇在火车上与王亚蓉的对话。
  说到下放的时候,一个人住在一个大教室里,“看着窗子上有几个大蜘蛛慢慢地长大了”。不过他心里头总是有他安好的地方:“这面窗子还可以每天看见一只大母牛,每天早晨还可以看见牛,那个大牛、小牛都庄严极了,那个地方的牛都大极了,是花牛,美极了,一步一步带着小牛吃饭去。间或还能看见一些小女孩子梳着两个小辫辫,抬砖头拣树叶子。”——让人回想起《从文家书》中优美的篇章。少了年轻时自我与自然在互相映照中发现的欢喜,多了晚境中彼此的静默安慰。
  他的书,我最喜欢的一本是《湘行散记》,有一回出的版本前有几幅他的铅笔素描,把黄永玉画的比下去了,是“能品”、“妙品”与“逸品”、“神品”的区别。我记性太坏,《湘行》里的人事都记不切了,可是记得看的那本是开明书库的薄薄小册子,装桢简洁明净。看完《湘行》看了本汪曾祺的散文选。十六七岁时看的书,什么都忘了,总还留点东西在心里。
  这本书还附一张CD,是当时说话的录音。说话慢慢的,南方口音,也还听得明白。
  2、《张爱玲画话》
  旅途舟车之中,精神泛散,只好看浅近熟悉的东西。
  我约了朋友在书店见面,他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这本,他很看不上眼的样子,要给我找本《佛法概论》。我不,贪嗔痴着呢。:)就要这本。——大本上收齐了能找到的她的画。
  她只画人物。画得准狠。先看画,再看她的图注:省钱、摆太太架子、吃豆腐,洋洋得意。会觉得再会意不过。她给小说画的插图,言丹朱聂传庆,真是想象中的样子,白流苏曹七巧倒反觉不象——可能是小说的人物丰富,不是一种神态可以概括。她对她的人物,真是有把握。历历细节都打点好。
  有几年没有看张爱玲了。茫然地想回去,忽然间觉得她真苦。都说她下笔刻薄,可她真不象钱钟书那样的刻薄,她是有“哀矜”的,在这一点上,倒跟鲁迅相通。“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可她的生活,一直都不“真”,她再要心如明镜台,照得见万象人心,她还是与这个世道隔着。她走不过来,别人也走不进去。她歌颂蹦蹦戏花旦这样的“地母”式的女人,因那与她是两端。她对这个世界太自觉,对自己也太自觉。一点混沌也没有,于是初始的一点热闹消散后,连描摹的热情也失去。她的问题在哪里呢?她就只是一个人。她守着她自己。
  3、《死屋手记》
  说到旅途,中间停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屋子,床,细想想简直生疑:我为什么会到这里。这么想着自然是自恋地孤苦起来。幸好有书架,架上有陀斯妥耶夫斯基。于是一个人静静读《死屋手记》。广大深刻的痛苦里,个人的自寻烦恼就显现出她虚矫的面目来。
  《死屋手记》的好。在于从深渊里看到光。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点也不“隔”的,对人物对读者,都是一片赤诚。看这本书,奇怪地倒是心里不害怕——看到《医院》那部分,当然难受。可有一种力量让人挺住。陀斯妥耶夫斯基有时几乎是鼓舞人的。
  4、《乡村诊所》
  这本书和《死屋手记》在气质上有一些象。谢宏军观察着一个乡村诊所,用画,也用文字。同时在观察中,他也留心着作为观察者的自我。——这个作者是个好人。
  他的画与文字都打动人。技巧都不能说很完美,但是质朴、认真、有着了解与同情。这是一本好书,作者的性情与素材,与方式结合得非常好。你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时空的因素——恰好在一个点上汇合,成就了一部作品。
  但这部作品要继续深入,还有更多的困难。身体与现实的苦痛与诊疗,在这里才刚刚作为问题被提出。
  5、《把苦难收进行囊》
  孙康宜的一个回忆录。她是个耶鲁东亚语文系的教授,一个学者,文字明白晓畅而已,不算好。但要以从中了解台湾白色的白色恐怖时代——她的父亲作为政治犯被台湾保密局逮捕,入狱十年。
  6、《天地英雄》
  这个电影的结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去电影院看,刚开始还点惊喜,觉得何平学做个大片还象模象样,但只是三板斧,底气不足得简直让中国电影泄气。两部英雄的结局都如此搞笑,让我想这是不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除了导演本人的思想力实在有限之外,中国电影在意识形态与商业市场的夹缝之中,是不是陷入了一种创作上的心理奴性。
  7、《诺玛的十七岁》与《生活秀》
  《诺玛》里头的哈尼梯田很美。片子中规中矩,因为演员很好看,表演得也自然,所以还算好看。《生活秀》是霍建起的片子,陶虹在片子里是不是有点过于漂亮了?池莉的小说有一股热闹劲,腾着一股浊气的,但片子却太萧条了些。
  8、《盲井》与《八矿》
  那天去北大看《盲井》在国内的首映。没有位置坐了,在过道上坐着看完。——片子还算有专业水准,但是不如刘庆邦的原作。看刘庆邦的《神木》时,几回是要哭下来的,但看这个片子,场内倒是响起了几次笑声。导演选了一个好题材,但其实对这个题材不了解,没有感情。他说他要拍的是“人性恶”,而刘庆邦倒说:“这个作品是有理想主义的因素在的。”影片中添加的几段情节,反而生硬,体现出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是相当外在的。
  观众们问的问题,很有些让李杨很下不来台,但他自己的态度也成问题:他基本上是一个不会跟别人沟通的人,而有强烈的话语控制欲,不停地说:“好!这个问题结束——下一个。”场面又是他不能控制得住的。我倒是喜欢刘庆邦,他的温和里头有他的坚持和想法。他个子很矮,穿着细羊毛背心,结着领带。跟他写的矿工生活完全在不同的生活层次上了。但背着一个与衣服不相称的,军绿挎包。吃饭时我问了一句,他妻子说:“他一直都背一个这个包。”
  过了一周,就又去北大看《八矿》,一个关于煤矿的纪录片。作者叫晓鹏。这个作品,导演倒是真与矿山生活帖得近,也诚恳,可是摄影与剪辑都粗糙得过分。而且,导演的想法也很模糊。不停地为自己的作品辩护时,不停地说“我很感动”。但情绪对于作品来说,只是一个推动力,感受与思想加上相当成熟的表达力,才可能创作出一个好作品来。
  9、《纪录冬日之光》
  我看了一套柏格曼,《犹在镜中》、《冬日之光》与《沉默》。第四张题作《柏格曼标准短片》的,其实是《冬日之光》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很详尽,从一开始的想法到后期制作,几乎可以为一个电影制作的例题来看。而且对于导演的想法,有相当深入的展示和表达。
  《冬日之光》中,观众的同情难免要放在女教师身上,觉得牧师是个残酷的人。但柏格曼说:“他们是一样的。”我因此也更能体会一个看似不幸的付出方,以自己的爱对别人进行了怎样的逼迫。
  10、《微雨魂魄》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这是新《三城记》中的台湾卷和香港卷。
  我挑着我喜欢的作者看,看了张大春的《本事三则》与黄碧云的《桃花红》。
  黄碧云是从张爱玲里来的,更细琐凄苦。《桃花红》很紧凑戏剧,是好看的通俗小说,在这类小说里是精良的翘楚之作。张大春的本事第三则《猴王案考》是一篇论文啊,不知他为什么算作小说,之后的读者商榷与再之后的作者回辩笑死人了:)。去看看,真象小说!:)
  

2003-11-04 02:28:54  xzfd

  好文字啊!
  看你的文字,能让人心境平和。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