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漫长的婚约》——战争以外,抓不住爱情

2005-04-04 12:01:06   来自: 春萧
  [watermark]  

    如同所有有艺术气息或自以为有艺术气息的电影一样,《漫长的婚约》会先来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表示这电影的背景非比寻常,在这类大环境之下滋生出的爱情是否能如这背景一样非比寻常,先不待言,漫山遍野的荒冢配上异常压抑而凝重的音乐还是让我觉得十分之不安,及时行乐通常意味着生命的漫无归属;拿明知下一秒钟必死却抓紧时间回忆交媾的士兵为战争的残酷当代表,就如同你去找小姐和屠夫分辨肉质,理所当然却透出一股习以为常的软弱乏力。
   
    让-皮埃尔无疑继承了法国导演爱漂亮的习气,《天使爱米莉》就为平民史诗做了一次深情注脚,安静推进的长镜头主要意思是越慢越有诗意,具有传统老外欣赏东方女性的狭隘,什么都要细了才叫好看。所以这电影把每个画面闲庭信步到了足够我中途出去吃一顿高热量垃圾、而不会妨碍审片思路造成断层;同时也仔细到了譬如“MMM”这一串联爱情的字符在各种景况下被拿来强调海誓山盟。片中回忆的人物不约而同的喜好在供词时插科打诨,掩饰不安的方式都用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编剧在炫示自己对于“民俗掌故”的谙熟之余,不免琐碎。
   
    电影一开始就点明了来势,一群顶憋屈的死囚犯被押向前线待宰,揣着各自的过去、身体力行逐个补充战争带来的种种不一而足。基本上这类电影都会把时间打乱,夹叙夹议着不断将目光回望;了解战争的盲从却又缺少向前看的勇敢,温柔乡大抵是这类角色的归宿,在爱人的怀里而死去不仅仅是热爱浪漫的法国诗人独有的消极情绪,也是所有胆怯唯喏的法国男孩逃避的驿站;推那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做主角,让-皮埃尔还是兼顾到了商业的一面,前面几位的确能让人感觉他们的长相和战争同样残酷,但是越毁越显得凄凉美的是建筑,同类之间,还是能在容貌上越假越好。——不过,作为观众,你当然希望看到床上枕着一对璧人而非横着两头犬牙。
   
    说实话一开始这我真没从这电影看出战争如何的生灵涂炭,画外音形容的大环境倒是模式化的血肉横飞,外加高官显贵仪态万千的挖鼻孔间轻描着战场士兵的残酷悲厄,使我觉得其行为具有普遍性,心里却丝毫没被震慑。这里男女主人公身边形形色色的法国人大都充满悲天悯人的辛德勒情结,似乎大家均被理想成辛德勒那般善解人意,但远比需要逐渐转变价值观的辛德勒来得无本之木的大公无私。当然,也或者是在年少时就呈现出老年中风状的小伙子特别容易唤醒他们母性的胸脯。这边母性的慈爱没来得及舒展,那边老娘的罗嗦却迅速分付给了女主人公的童年喋喋不休;女主角对于未婚夫的执拗,有着小朋友说自己长大要做科学家的想当然的不切实际。不过,她作为组接过去的线索至少可以带领我们去欣赏导演美丽镜头之下摧残过后的风光林立。
   
    《漫长的婚约》其主题似乎情字当道。导演在爱情上预备彰显的是女主角永远不灭的希望,并且试图证明:“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会梦想成真”。女主角气势汹汹的去寻找关于她未婚夫的下落,但是其行为的依托却站不住脚,剪票员以及追赶汽车的部分,除了为观众的思路制造陷阱,从电影本身出发,是她把命运托给了天么?这感觉就像平时不烧香的信徒到遇难的时候才想起来佛祖的作用,岂不知佛爷是用来发梦的而不能拿来当真事,这几段强加既生硬且破坏她性格坚韧的一面。因为这电影“好心人不仅多而且特别热情”,所以她办事也就意外而且穿凿的容易起来了。最后才轮到他们自己的爱情故事,几处平淡的记忆是为了烘托他们二人“MMM”的山盟海誓,灯塔被反复回忆间接象征他们的儿女情长;我觉得比较有创造力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做爱前的调情,随火柴一次次的吹熄,女主角越脱越凉快,然后开始了苟合。导演的确在意淫方面有着颇为丰富的创造力,她能把一场性事装潢的那般诗情画意,可惜再怎么无非是一场床第之欢罢了。
   
    关于非主角的片段,电影安排倒颇见主张:企图逃避兵役的男人,因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移花接木的要了五个孩子。而后为了那点一己之私(注:军队规定男人生六个孩子就可以不服兵役)竟然强迫自己的妻子与朋友交和。那个帮助他制造第六个孩子的“人工授精者”,仿若机器。战争在此间被升到了泯灭人性的高度。
    五个死囚之一的懦弱男人,在不分黑白的战争之下,吓得屁滚尿流只徒劳的摇晃白旗然后被一枪解决,卑微之感油然。当然,他的死更多是为了与她姘头杀人报仇摇相呼应,以小见大的并非他们二人的悲哀,而是为了折射战争背后的黑暗。
    不过与骨气无关,基本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之下,相比法国人高尚的情操,德国人的形象遭遇极度丑化,医院都成为他们堂而皇之的打击目标,大爆炸前的挣扎侧写纳粹的血腥,堆积成山的尸体在将战争的残忍描摹到了极致,但是这与女主人公本身实际上并无关系吧。只是为了叙述的制造借口。
   
    惟其如此,才更显得主线的苍白无力,电影本应用战争依托爱情说事,在这里主线却像是为副线陪衬,而爱情更是为了战争而服务,那么,全片着力在爱情上点缀,感觉却只是一场普通的两小无猜,“锲字”是很多少年热爱浪漫的少年心性都有的,然后就能带着这个回忆做好找他一辈子的准备,这在很多感性的女性看来可能性极大,但是明知对方已是“死人”,还沉浸在梦幻之中无法自拔,则显得语焉不详了,难道导演仅仅想以几个字母就让观众心服?
   
    真相就像鞭子,被抽到必然剧痛,但未必能把所有人打清醒。一旦沉迷于鞭子的快感,就是生理学所谓的被虐欲,其实与其说女主人公无法停止的沉陷进去,不如说导演为了使自己可以从战争的残酷性上做文章,逼着她完成未婚夫的“遗愿”继续为故事发展制造的借口。当然,如果不再继续,那么另一条线侧写妓女杀人就显得无理取闹。后来女主人公充当的几乎都是为别人做嫁衣的线索,一切寻找等同于为查而查了;全片最后以男主角活着但失忆而告罄,故意留下光明的尾巴,感觉最大的败笔即是如此,导演想通过这一高潮,提醒观众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是一切序曲之后的终章,只是前面许多精彩的片段,反衬得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仿佛钱钟书笔下“亚当的那片树叶”,有了它似乎前面一切头重脚轻就能够顺利掩盖了;这样的解决之道,正是导演前期旁支过多无力回天后的妥协之举。
   
    以爱情为主线,侧写战争造成的伤害,安排可谓用心良苦,部分剧情确也可称“动人”二字,可惜就整个电影而言,舆论所谓“法国三年最好片子”绝对是谬赞,全片把最好的部分都奉献给了非主角们的悲欢离合。感觉导演不知是否画蛇的时候想到了蜥蜴,或是后者因此被人类发现;这电影的感觉就如那蛇,把树干当成食物箍的咯咯作响,却忘记了其实自己的重心在哪;而在战争下的爱情则恍若多了四条腿的蛇,与其蜻蜓点水的编织苍白的生死不渝 ,倒不如老老实实把力气都倾注到战争对于命运的玩弄,或许在荣誉面前更能显得理直气壮。
   
    注:“MMM”在法语的意思:玛蒂尔爱马内,马内爱玛蒂尔
  [/watermark]
  

2005-04-05 00:34:29  老猪 (暫住中國)

  没有太多时间仔细看。
  但是你写的很认真。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XLukwNXrZhVF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