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独立电影:艺术还是时尚

2002-08-23 06:34:05   来自: 小雨1980
  一般情况下,吃了一只不错的鸡蛋,人就会想看看下蛋的鸡是什么样儿,但独立电影是个特例,我们几乎没看过什么片子,却看到不少关于概念和导演的说三道四,也许“独立电影”正和“玩儿小电影”一道,变成了新的时尚。不过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 在北京的影吧“雕刻时光”“燕尾蝶”,在广州深圳的电影社团“缘影会”,在各个城市的角落里,独立电影已经开始慢慢被我们看到;重要的是 -- 正如所有独立电影的导演都在借助这个概念做着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借助这个概念实现某种关注 -- 对影像表达所有新的可能性的关注,对锐意求新的精神的关注。
   独立电影到底要什么?独立精神。不受制于商业机制,不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以个人表达为主,讲求创作的自主与自由。真正的独立精神无非是问:你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什么新视角?你为电影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对独立精神的坚守,需要一种清明的意识和强大的原创力量,有了它,即使处于电影工业机制中,也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特例;没有它,独立电影的概念就会沦为一种刻意标榜和虚张声势。
   
   怎么区别独立电影与商业电影?可以单纯从制片方式来区分。小制作,低成本,技术手段的简化是独立电影及其现实的标志。要强调的是:低投入并不意味着粗糙和不专业。在融资,发行,放映环节上,独立电影会逐步摸索并遵循自己的一套新规则。
   
   纪录片算不算独立电影?当然属于,不仅如此它还更直接地倾向于把一切还原到个人状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用摄像机实现自由舒畅的个人表达,它会更集中的代表着独立电影的一种走向 - 真正的平等意识和开放心态。
   
   独立电影四大武器:丹麦95宣言,电影光碟,数码摄像机,互联网。
   
    丹麦95宣言(DOGME 95 逗玛宣言):拉斯凡蒂尔(《黑暗中的舞者》获今年金棕榈奖),托马斯温德堡(《破浪》)等在功成名就的同时,自主选择了对独立性的保持,提出以尽量手工化的拍摄,尽量少的灯,尽量低的成本,全部的手提拍摄来制作影片,剥除了现代电影对技术手段过分的倚重,把表演剧情还原为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以手工业者的概念,回复了自由个体的身份,强调个人创作的活力。他们是独立精神最好的代表,在电影史上有着和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几乎同等重大的意义。(详情请参看“太阳大道”: DOGME95)
   
   电影光碟:DVD/VCD大大拉进了人们和电影的距离,为独立电影培养了潜在的观众源。
   
   数码摄像机: 对照度要求极低,便于操作,从技术上取消了电影工业机制带来的某种垄断。可以预见,以这种方式拍摄的导演,容易保持平视的眼光和平等开放的心态,由此保有真正的独立意识。
   
   互联网:虽然暂时还没有解决在播映方法上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但几乎所有独立电影人都看好网络这种全新的发行放映途径。网络意味着独立电影不但有创作的自由,还有发表的自由。双重自由保证了独立电影的生命力。
   
   几位主要的中国独立电影人: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章明,吴文光,欧宁。
   
   张元:1989年北影摄影系毕业。自筹资金拍摄黑白故事片《妈妈》,第一次正式表述了对影像表达的理解:尽其所能地呈现真实,并开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93年与崔健合作《北京杂种》。1994年《东宫西宫》,是王小波生前唯一一次与电影导演合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同性恋群体的电影。1997年《回家过年》,在国内发行放映,获5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元走出了“地下”状态。张元与纪录片有极深关系,强烈追求生活的质感和原汁原味,拒绝虚假和一相情愿的诗意。1994年与段锦川合作《广场》,35毫米拍摄的单声道黑白片,以天安门广场为舞台,客观记录那里的日常生活。张元最重要的剧情片《儿子》,也被他称为纪实电影。(另请看扇子电影: 对《北京杂种》的感性阅读)
   
   王小帅:1989年北影导演系毕业。拍摄《冬春的日子》表现一对恋人画家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日渐失去激情和创造力,赢得了巨大的赞誉。后拍摄《扁担姑娘》《极度寒冷》。他认为电影最好的状态是“个人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或批判”。他的片子关注个体人物的精神走向,最近刚刚完成《自行车》,以残酷青春的味道,希望能够公映。(另请看扇子电影: 《冬春的日子》一去不返 作者:孙行者)
   
   贾樟柯:北影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1995年成立“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第一部片子《小山回家》,选材构思分外平实。1997年《小武》,顺利从香港引入投资,并纳入独立电影的国际循环系统,是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目前能找到的最理想途径。“让更多人看到,让独立电影着陆”的意念在贾樟柯那里分外强烈,目前他正准备新作《站台》。
   
   娄烨:对独立电影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拍片子”。他的电影是从城市中走出来,1993年的《周末情人》,1995年《危情少女》,最新作品《苏州河》,都对当代大都会里衍生的一切有着个人特别的敏感。“不会说话的,才拍电影”。他说。
   
   章明:1991年北影硕士,留校任教。1994年拍摄《巫山云雨》。
   
   吴文光:中文出身。第一部纪录片《流浪北京》,第二部《四海为家》。1995年用两年时间跟拍卖艺大棚《江湖》。1997年以来转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后期制作在电脑上完成,将一切更直接地还原为个人状态。
   
   欧宁:影评人,参与创办《电影作品》和《影话》,对独立电影做了评点介绍。《影话》也是办得最像样的民间电影刊物。1999年9月成立了电影俱乐部“缘影会”。
   
   独立电影特别推荐:4部剧情片 + 4部纪录片
   
   《自行车》(王小帅):两个十八九岁的男孩,一个丢了自行车,一个买二手车买到那辆被偷的车。相互遇见,又牵连到他们朦胧爱恋的女孩。凄凉无助的伤感和青春年少的迷茫。
   
   《小武》(贾樟柯):小武是汾阳的小偷。讲述他的三次情感体验(友情,亲情,爱情)以三次幻灭。片尾他被民警抓住,铐在电线杆上,与行人冷漠地互看。
   
   《苏州河》(娄烨):马达接近牡丹,为了一个绑架阴谋。计划实施之日牡丹跳进苏州河失踪,马达被捕。出狱后寻找牡丹,在苏州河遇到美美,新故事开始。
   
   《巫山云雨》(章明): 三峡库区,单身男人麦强与陈清的故事。普通中国人对爱与奇遇的期待,分三段讲述,三段的联系最后揭开,之前看上去毫不相干。
   
   《江湖》(吴文光):河南歌舞大棚,走江湖卖艺四处移动。
   
   《北京的风很大》(眦安奇):“北京的风大么?”“你幸福么?”...拦截路人给出突兀的提问,被访者的反应被躲藏的镜头忠实纪录。是否太过粗暴,缺乏尊重?(另请看扇子电影: 《北京的风 - 很大》)
   
   《老头》(杨天乙):扎堆聊天的老头,隐身的镜头,“老”成为不得不正视又可触可感的真实。
   
   《铁路沿线》(杜海滨):宝鸡铁路沿线,跟拍流浪少年,现代丐帮。
   
   
   
    中国独立电影十年小史:
   
   1989年张元的《妈妈》,1993年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张元的《北京杂种》,纪录片方面吴文光的《流浪北京》,独立电影开始真正以一种独立的精神情态在中国出现,并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潮。张元,王小帅,田壮壮,何建军,吴文光,段景川堪称先行者。1997年以贾樟柯的《小武》为标志,独立电影迎来第二个高潮。同年,引入外资的艺玛电影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宣称要以与国际接轨的独立制片方式让“年轻人拍片给年轻人看”,张扬,郭小橹等崭露头角。2000年以来,独立电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也可以自组团队,尝试拍片。有消息说,明年广电部将进一步放开独立制片人的摄制权,出品权。当发行上的某些限制最终被取消,独立电影的明天也就更加值得期待。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ircl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