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资情结于解放前

2005-03-20 07:32:44   来自: 春萧
  [watermark]
   

    对于现代的女青年,我总有些隐约的担心,好好的女孩,非要把自己搞得不三不四,酗酒泡吧,萎靡而颓废,死去活来的风雨做爱,除了作奸犯科,她什么都敢干,以此凸显自己与现实不合。
   
    徐静蕾不是我见过的最另类的女士,虽然抽烟和抽人在她根本就是与生俱来的;姜文最近老爱跟年轻人合作,《寻枪》陪着陆川一起晃荡DV,《绿茶》打算捧下赵薇,这把被火一样的小徐盯上,想全身而退都难。茨威格的小说读起来并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本片连题目都懒得换了,估计许多不了解情况地同学还惊艳于徐静蕾独白的文化层次之深沉之哲理,却不料早有了现成的榜样。我不还敢置疑茨威格先生的权威,但是不管奥地利作家的幌子再大,改编正如同夫妻离异后的孤儿,不论被怎么糟践,爹妈大可以充耳不闻。何况电影与文学,本质其实是艺术的两种载体。
   
    开头音乐烘托洋洋自得的安逸加上行头整齐的旧社会年月,镜头在下半身走动,脸都不露意思是渲染神秘气氛,徐静蕾要算导演,怎么也赶第六代的尾巴,新锐导演大玩复古倒是难得一见。很多人单论长相便可以判断他的个性,之与演员就叫人物与角色相配,姜文一看就是老实人,让他演一色狼从没有过;《有话好好说》里的地痞不错,只是在那里虽然犯唬,对爱情可还有贼心没贼胆的,本片的环境需要不断暗度陈仓,形象上并不需要劳姜文大驾,帅一点的民工都会在勾三搭四上更有说服力。
   
    讲故事方式是倒装,在这里我们也无须计较事发是否唐突,总之姜文回来把信一拆,故事就像八音盒跑调一样连滚带爬抢了出来。徐静蕾用独白的方式逐渐将故事过渡:昔时纯洁而无害的小姑娘,“女为悦己者容”的执拗还没褪净,同时保留发春少女的丰富想象力与一见钟情的冲动与稚嫩。当然,年代上的定位保证了女性贞洁的说服力,徐静蕾比较聪明,现代都市女性不是玩不起爱情,而是爱情经不起她们玩。《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真是小资电影,那一秒钟开始如何如何,那一束玫瑰如何如何:时间或道具细碎的只有她自己无聊到每一个细节;不过“从那一秒钟就爱”这话还是叫我吃了一惊。意淫发展到现在绝对不是讽刺,只是把柏拉图换个说法。然后把这叫做命运。于是他做啥她就做啥,就跟古代西方人的恋父情节,把什么都当成爱情的符号,他写毛笔字,她就跟着照猫画虎;还会安排几次他们见面,搞的一边“娇喘微微”,一边“笑问客来”,然后就像哥伦布一样;拿主视角镜头盯着人家家里的东西扫射,看看还有什么是他时常做的以使自己更能领会组织意图,好像我们现在很多导演,干啥都想着向某位自己倾慕的名人致敬一下,以显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伟人何等接近。
   
    明白一点,徐静蕾是借电影分析女性的爱情观念,还要大谈自己对于“青年与成年女性对待爱情”的看法,我只是讨厌说教,中学老师就没法用形体表现早恋的危害,而咱这是DV转的胶片,有什么不能通过电影语言展示,非要你强行补充才不会心虚气馁?当然,这故事纯粹以徐静蕾所饰角色的主视角出发,即使遍布狭隘,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本就是片中人物的自我推断,所以姜文那边的实况就算非她所述却也无足轻重,不过小徐静蕾得知噩耗昏倒那段实在假到家里,本来这爱情应该是隐约的,缓缓的,平淡中透着一股乏力,而小徐静蕾一晕可好,她这一迷糊,将故事的朦胧全部破坏,既而回想之前,难怪她叙述的口中不厌其烦的唱喏着山盟海誓,就是生怕观众置疑她这一跌的风华绝代,应该说这一角色自小就具备女人躲在背后疯狂嫉妒的优良传统。——称她为小徐静蕾是一个口误,实在对不住那位饰演少年徐静蕾的小演员了,名气强迫了俺的话语。
   
    终于第一次正式见过却用上一个混乱的局势,与男人彰显自己是个英雄的衣袂飘飘不同,女人走路带风基本就是心里美上天前的征兆,同时暗示待会在床上也能这么乐呵。摸摸索索着家具的面皮其实隐喻对主人的身体更有兴趣,于是色彩光鲜、镜头安稳之下,两团黏合的肉反倒更为生动一些。姜文作为男人本身就是年纪越大越找年轻人来,那叫保持青春,徐静蕾那意思,就是姜文你认识的人太多,我无非是你的过程,还是断代的。纯理想的环境设置,是徐静蕾赖以描摹女性心态的大前提,所以多少次徐静蕾也可以若无其事的假作不识君,而姜文不识徐静蕾却显得他弱智,就算再怎么乱花迷离的穿梭于名利场间,见过多次的女人也不可能全无印记,导演想当然的假设却把这电影的真实性削弱,反正最后女主角是死了,那就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两人二度搞到一起在轮回宿命的同时不可谓不失控,由开始的朦胧到现在纯粹的肉欲,徐静蕾通过旁白对世情冷暖体味的如此通透,那怎么就目光短浅的爱了姜文?何以被遗忘一次仍心甘情愿的二次献身?真爱无因也需要一定事实的依托。姜文的一本书的爱情让我看来更接近一场闹剧,徐静蕾不断的通过语言倾诉也越发显得无处着力,前后基调如此矛盾,前面隐约的潜意识,在这里未见得积压就大作,一直没有交代清楚徐静蕾对姜文哪来那么大瘾,在这里,书这一道具的作用就被放大到了极限,女性爱上男性,就因为他家里有书,爱情的价值岂非屈就于几本书了?
   
    那几个要饭的更加穿凿,瞧见军队人马哪个要饭的还敢大喊大叫?设计这个镜头不仅无法突出苍凉的时代感,反倒觉得充满傻气;社会贫穷不假,只是他们错安了对象。舞场戏院那几段对于烘托气氛的心理阐述比较到位,使人心跳的如见到了初恋情人时的局促却开心,可惜离题太远,徐静蕾怀念姜文之外的故事不宜过多,一切矛盾的根源都要紧扣住他们二人的爱怨纠葛,如果在旁支加重笔墨以显示时代的黑暗,那根本是在讲述一个少女如何堕落红尘的过程,而姜文无意间制造了小孩无非就是个作嫁衣的而已。巧合多的就像你不睁眼就没法看到这世界存在一般,不管你在天涯他在海角,反正就是想方设法的让你们相遇,多少个偶然到最后也无非付诸流水,不是社会造成的,只能说他们点子不高,有缘无份。
   
    做为演员,徐静蕾尚未能为自己摘下青春玉女的冒名重塑真身,来一把镜头下豪放女的本色出位。作为导演,她要走的路,依旧路远山遥。从思想上讲,本部既不想鞭打社会,也不懂折射灰暗,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无知少女的喃喃自语,若说有小资情调,也只表现的中规中矩。从故事上讲,少寄几封无聊的信笺,可以切实的为邮政局减轻负担。[/watermark]
  

2005-03-20 15:47:50  房囚 (北京海淀)

  这篇写的比较绝,哈哈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