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 《孔雀》:沉静的寂寞 压抑的美丽

2005-03-15 11:25:28   来自: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爱小鱼在 2005/03/16 10:41am 第 1 次编辑]
  
  [font=楷体_GB2312]  我上班的写字楼下面有一个电影院,每天从那里经过的时候就会看到电视屏幕里面在放《孔雀》的宣传片,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打算去看它;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被别人请客去看,但都还是放弃了。因为,一直以来,在我的感觉中,这个发生在1977年的故事与我在时间上似乎有了一定的隔阂。
   但是,终究还是经不住朋友们轮番地推荐,去买了DVD,却一直被淹没在碟架上,没有去看它。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我想起了它,于是,开了罐啤酒,看了起来。
   看完《孔雀》已经是晚上两点多了,电视停留在蓝屏的状态,久久的,我却不愿意去关——房间里面只剩下这点微弱的光线——我希望即使是在黑夜中,生命还是有一点亮色,就象冬天里,孔雀还是会开屏一样。
   很多三十岁左右的朋友向我推荐《孔雀》的时候,我都嘲笑他们是“文物”,毕竟那个年代对于“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看上去已经很遥远了。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共鸣了吧,我如是想。
   但我还是错了,看完之后,我压抑得不行,觉得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于是,打电话找好朋友诉说了整整两个小时,恰恰是一部电影的长度……[/font]
  
   巧妙的情节点设置
  
   爱极了故事中,弟弟那几句低沉地叙述,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承担了影片起承转合的重任。无论是那句“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一家五口,在走廊里吃晚饭的场景”,还是那句“一家五口在一起的日子,已经很遥远了”,听上去虽然稚嫩,却又沧桑得让人心痛。就象一个年轻人脸上岁月浸渍的皱纹或者是一个老年人混浊的眼底的一丝童真,强烈地对比往往震撼的不仅仅是视听,更是心灵。
   吃饭的时候,人群都涌到楼下去了,故事里始终没有交代究竟是为什么,似乎是楼下发生一件很热闹的事情。弟弟想起身跟随,姐姐看了他一眼继续吃饭,弟弟被父亲制止,回身继续吃饭,其间,哥哥始终只是埋头吃饭,仿佛一切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个镜头,在片中反复了三次。
   分割开来,这三个镜头中的任何一个都并不起眼,三段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稍微有影视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重复,其实正是导演的强调,或者用术语来说叫做“强迫性接受”——事实上,导演正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组镜头中,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三个孩子的性格差异:弟弟随大流,对于生活,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家庭中,他又敢于冲破权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姐姐看了弟弟,却没有跟随他一起动,仿佛暗示她生命中有一丝躁动,但终究还是臣服在家庭的压力之下,对于生活,她更有自己的主见,不会盲目地追随;而纹丝不动的哥哥,我只能理解他是大智大慧和呆若木鸡的结合了。这一镜头的反复,既串联,也强调,更包含着导演对生命无常却又生生世世轮回的无奈。
   在我看来,姐姐、哥哥和弟弟这三个人物,实际上是三种人生状态的具像化:倔强的姐姐是理想主义的化身,而看似愚顿的哥哥则代表了实用主义,悲观厌世就属于最后离家出走的弟弟了。三个符号化的人物,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通过一个走廊吃饭的场景巧妙地维系在一起。三段式的故事结构虽然平庸,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衔接得天衣无缝,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过韩国电影《爱有天意》的人,应该对导演郭在容故事的把控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两条时间线索、四个故事被他玩于股掌之中,拿捏地自然如同自己的左右手一般。而顾长卫虽然是初执导筒,但是在这方面做得却还是可以让人满意的,《孔雀》中弟弟的叙述是全片的线索,也是故事的情节点。这个情节点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实际上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既有独立的引领作用,又很自然地嵌和在故事之中。顾长卫耳闻目濡下的导演功力也已经非同一般了。
  
   沉静的长镜头
  
   看《孔雀》的时候,一直觉得很冷,虽然裹着厚厚的被子。
   其实,顾长卫做摄影师的时候,他的作品就透露出了几丝“苍凉”的感觉,记得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是《孩子王》。当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组镜头:远远的山,雾气袅绕,人在其中,显得相当的渺小,瞬间,火蔓延出来。这样的镜头往往可以冷到你的骨头里面。
   有人形容摄影师的工作状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从那小小的寻相器中得到,这样的认知必然有主观的成分。但是,导演是睁着眼睛的——现实的世界毫无保留地出现在他的眼中,他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再现——当然,这是对于真正的导演而言的——不过,显然,顾长卫可以说是一个有良知的导演。看完《孔雀》,我不得不叹服于顾长卫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缺地再造一个77年的世界!不但是实实在在的布景,甚至包括光线,包括台词和等等,当影片一点点展开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却并不遥远的时代。
   当然,假如导演只是简单地再造,那么他就已经沦为一个复制的匠人,而电影也就成为了枯燥的纪录片。最简单的说法,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孔雀》也没有流于对生活的COPY,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对于摄影的造型能力,绝对有着超乎一般导演的优秀。片子中那种属于70年代特有淡淡的黄色光线,让和我一起观看的朋友感叹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当然,说到摄影,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一个人,那就是站在顾长卫背后的摄影师杨树,这位敢于“班门弄斧”的摄影师实际上早前曾在英国留学,期间就已经拍摄过很多的影片,在业内有很大的在知名度。而广为中国观众熟悉的2002年世界11位大导演合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其中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就是杨树的摄影!假如说,在陈凯歌的十分钟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力量、有震撼力的画面的话,那么在《孔雀》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可以追求完美的杨树,因为很大的程度上,顾长卫摄影师的身份给了杨树追求摄影单方面完美的空间和可能性。
   《孔雀》大量地运用了长镜头,摄影机仿佛是一只躲在小镇某个角落的眼睛,冷冷地盯着这一家五口。这样的镜头势必会造成一种朴素天成的影象风格,这一点上,又有些类似于先前的贾樟柯,只不过,《站台》中表现出的,是贾樟柯对于苦难的平等态度,而《孔雀》,则是绝望中的叛逆,这种宿命论下的苍白的挣扎,有着一针见血的直接。当然,《孔雀》并没有完全地模仿《站台》的沉寂,在长镜头的缝隙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顾长卫的存在,比如在开篇的时候,伞兵降落前,姐姐在屋顶晾晒纯白的被单,此时,顾长卫就选择让摄影机慢慢升起,画面变成一个空旷得让人心酸的俯瞰镜头。较之贾樟柯沉袭经典的长镜头理论的固执,我更欣赏顾长卫的创新与自由。
  
  [font=楷体_GB2312]  其实,相对媒体热炒的“顾长卫第一部作品”《青衣》而言,《孔雀》的开始应该说是比较平淡的,尤其是在吕乐的《美人草》遭遇“滑铁卢”,侯泳的《茉莉花开》沉寂无声之后,观众对于摄影师转行导演的顾长卫的期待值,实际上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而这明显给了《孔雀》和顾长卫一个非常难得的、相对开放的舆论空间。这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顾长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不过,我们从《孔雀》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顾长卫是在很用心地拍,因为他传递给观众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年男人对于生命的拷问,像我这边的年轻人,也被他在不经意之间感化,也许对于生命的思索,是不分年龄和时代的吧。
   《孔雀》的最后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步入了中年,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生活,春节的时候,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去动物园看孔雀,姐姐抱着孩子和丈夫走过,孩子引逗着孔雀开屏,孔雀并不为所动,姐姐于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家的山上都是孔雀”,我想,此时的姐姐已经绝对没有了当年为了拿回一个自制的降落伞可以很干脆地脱掉裤子的姐姐,她屈服于命运的婚姻,接受了孔雀不开屏的事实,却又留下了一丝希望给孩子;哥哥和妻子走过,孩子在妻子的肚子中,哥哥代替孩子来引逗孔雀,却被瘸腿的妻子制止,哥哥就说出了大不了养几只孔雀的话,简单的台词,却让人感觉到在他的眼睛中并没有什么美好,因为任何美好都可以物化,不过,这看似天生愚顿的哥哥,却是三兄妹中得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谁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悲剧呢?弟弟背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妻子走过的,面对不开屏的孔雀,他说出了最科学合理的解释:“冬天的孔雀是不开屏的”,在生活重重压力下放弃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弟弟甘心被女人养起,沉沦为一个靠出卖某些男人的能力而存活的工具,他并不感到羞愧,而是很正常地生活着。
   但是,兄妹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各自走过之后,孔雀恰恰豁然开屏。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梦想就差了那么一点点……[/font]
  

2005-03-16 10:40:57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没人顶 555555555
  

2005-03-16 10:47:38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没辙~
  可能我不太喜欢孔雀吧
  

2005-03-16 12:34:38  xueshanmuge

  电影怕没人分析,电影怕被分析得太透!!!!!
  

2005-03-16 12:51:30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xueshanmuge2005/03/16 12:34pm 发表的内容:
  电影怕没人分析,电影怕被分析得太透!!!!!
  [/quote]
  努力做到让电影害怕吧,,我想我是在写自己的感受,,很自我的那种,,嘿嘿
  

2005-03-16 19:36:34  zy69

  长镜头很多,但调度不够精彩,作为导演的想象力缺乏一些。
  叙事能力还是不足。让观众感觉突兀,说服力不够。
  

2005-03-17 09:57:10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整个故事我还是觉得牵强了一些,,三段式的结构有点死板哈
  

2005-03-17 15:58:35  蓝昕777 (四川成都)

  还好,还是很喜欢的。
  个人认为比做头好看一些些。
  

2005-03-17 20:25:27  我爱电影

  大哥,我就等你写这篇,我早就想写了,但是还是想看看大哥写的,恩,拍伞兵那一段,很好的拍出了那种所要的幻想,从整部片子看来,镜头都不花哨,很朴素,但是却认人看到了比画面更多的东西,有种平静中的震撼力。内容谁我的观点和大哥差不多。
  

2005-03-18 10:10:57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呵呵
  

2005-03-18 15:47:29  呃呜 (北京)

  孔雀开屏,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好最青春最有朝气的那段时光的象征
  然而在那个成长和个性受到压抑的年代  开屏则是一种沉重的尴尬
  这种尴尬完全可以演绎为残酷
  故事不错 我挺喜欢
  其他方面我觉得顾长卫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 只会生往电影里面揉东西 越多越好
  摄影上摆拍的感觉很很严重 
  对此人不抱太大希望
  

2005-03-18 16:31:32  刘兵

  楼上说的我有同感
  

2005-03-23 10:03:55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很压抑的电影
  

2005-03-24 10:22:02  浮尘

  不太喜欢,凑和能看。有一丝丝的感动,但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原因在于承载的主题太多。实际上只要将其中一个主题发挥好,就绝对是一部经典作品,可惜顾导太急于表达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就全塞在一部片子里,反而让这部片子不伦不类。更让人烦的是频繁出现的老场景,虽然对于一部以缅怀为目的片子来说,老场景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但用的过多就象广告一样另人讨厌。看来这一招,顾导还的跟贾导好好学学。
  

2005-03-24 11:35:16  胡整

  假如每个人都拿一部dv的话,我想中国也就不会这样的崇拜贾,顾之类人的电影了,
  在他们的电影中看到的不是他们的记忆,而是一种他们依据其他人的文本回忆或者诉说而来的复制得想象中的记忆。而我们每个人都有集资的梦想和技艺,只要哦我们能忠于自己的记忆,我们就能成为好的电影人!
  

2005-03-24 13:17:16  zy69

  每个人都有一只笔,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作家。
  每个人都有一部相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出好照片。
  电影仅从技术上说,也要比以上两项复杂得多的多。
  

2005-03-27 02:19:20  kicksass

  开了
  

2005-03-30 02:32:17  萌之朱雀

  写的好。真好
  

2005-03-30 11:21:55  lyw-8073

  很好,写出了我的感受!我是73年出生的,看电影时很能产生共鸣!
  

2005-03-31 16:45:13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呵呵,,楼上的几位朋友也不知道是不是夸我的,,嘿嘿,,都当是的啦,,谢谢啦!!
  

2005-03-31 17:06:51  danbar

  我的意见有点不一样:
  这里面的人都是没有被命运眷顾的人,孔雀开屏象征着在他们所不知道的时候,命运悄悄地眷顾了。一方面是导演的片末安慰,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未来的期望……
  

2005-04-01 15:46:37  瞳游 (天空游离)

  看了.蛮喜欢...
  

2005-04-10 20:30:00  燕辞秋

  我喜欢妈妈的扮演者--黄梅莹老师,有人和我一样喜欢黄老师吗?
  来黄梅莹的俱乐部看看吧
  http://www.5151.net/club/club.asp?star=黄梅莹
  

2005-04-11 12:08:48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黄老师演得的确不错
  

2005-04-11 12:28:35  jf010100 (北京)

  danbar   说到我心恺里去了
  
  

2005-04-25 23:15:29  安德顿 (辽宁)

  楼主写的真不错!!!
  跟贴也都很有道理!
  向大家学习!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