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波兰导演:扎努西
2005-01-12 04:24:29 来自:
十二牧
(北京海淀)
与瓦伊达相似,扎努西也把自己的目光紧紧盯住波兰的现实,从中挖掘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摄制组在华沙的一个高尚住宅区里找到了扎努西的家。有趣的是,他
与瓦伊达竟然是比邻而居,但并不意味这两位大师有着相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道路
,他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
扎努西1939年6月17日生于华沙,在1960年进入罗兹电影学院之前,曾经学过
四年的物理,并一度对哲学很感兴趣,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对于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
客观自然的研究时,他转向了电影的学习。
现年60岁的扎努西接受本摄制组的采访时说道:“我很有野心。当我知道我
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我在一个电影俱乐部拍了一些我学生时代的短片
,它们很成功,还获得了很多奖项,所以我觉得这也许是我的方向。我擅长电影,
而不是物理,但我仍然坚持学习哲学。”
扎努西在罗兹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主教之死》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分别获得
莫斯科电影节艺术家评委会大奖和德国曼海姆电影节的基督教信徒奖,从此,他进
一步坚定了在电影方面的追求。《主教之死》是一部关于死亡和希望的电影,在影
片中,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充满了对于生命和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
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说:“他的电影一直在深刻的探讨人类道德,信仰方面的问
题,同时,他的电影又非常贴近现实。”
同样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但是扎努西并不像伊达那样过分热衷于政治电影的
拍摄,他更关心的是对人类内在自由的探索。
扎努西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人性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我一直探索的一个
领域,就是人类的自由。我并不强调外在的自由我认为即使在监狱里我们也可以是
自由的,我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我们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
友情,自己的梦想。我最关心的是人内在的选择。”
在扎努西的电影里有一种静穆的气息,这使他与瓦伊达的激烈昂扬有着巨大区
别。他喜欢在平静舒缓中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也是这样来要求演员表演的
。扎努西的这种倾向使他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趣味
相投,惺惺相惜。两位都成为他终生的挚友,但是都英年早逝。值得一提的是他还
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有影片的制片人。
最近扎努西拍摄了电影《生活是一场致命的性传播疾病》,该片获得了2000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在这部命名奇怪的电影中,作者延续了他的一贯探索,表
达了对悲观人生的理解:“生命的最终是疾病和死亡,没有人能逃过。”他力图靠
这部影片唤起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快乐的哲学思考。
在扎努西从事电影的几十年中,曾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故事片和电视片,其
中有11部影片先后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如《季度报告》,获1974年柏
林国际电影节大奖;《平静的太阳》1984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
他的电影一般都是自己编剧兼导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反映自己独特
的思考。同时他还从事制片和表演,并著书立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与妻子共
同创办了一所私立大学。当被问及他为什么有如此充沛的精力时,他回答:“可能
是我内在的动力吧,我是一个战争的孩子,我得以在战争中生存,这是一个奇迹。
我觉得生命对于我是一个礼物,我想把我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人们颁给我终身成
就奖,而我说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扎努西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波兰当代电影的一笔宝贵财富,人们认为他是
“波兰电影在欧洲和世界的形象大使”。
临别前,扎努西请我们摄制组的每个人在他的纪念册上签名留言,并配以各自
的照片。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三十年。这样的本子他保留了十几大本,上面记录了世
界各地的朋友们与他的交往和友谊。这个小小的细节更使摄制组对他油然起敬。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PcxROcjG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意义和价值。摄制组在华沙的一个高尚住宅区里找到了扎努西的家。有趣的是,他
与瓦伊达竟然是比邻而居,但并不意味这两位大师有着相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道路
,他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
扎努西1939年6月17日生于华沙,在1960年进入罗兹电影学院之前,曾经学过
四年的物理,并一度对哲学很感兴趣,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对于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
客观自然的研究时,他转向了电影的学习。
现年60岁的扎努西接受本摄制组的采访时说道:“我很有野心。当我知道我
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我在一个电影俱乐部拍了一些我学生时代的短片
,它们很成功,还获得了很多奖项,所以我觉得这也许是我的方向。我擅长电影,
而不是物理,但我仍然坚持学习哲学。”
扎努西在罗兹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主教之死》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分别获得
莫斯科电影节艺术家评委会大奖和德国曼海姆电影节的基督教信徒奖,从此,他进
一步坚定了在电影方面的追求。《主教之死》是一部关于死亡和希望的电影,在影
片中,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充满了对于生命和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
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说:“他的电影一直在深刻的探讨人类道德,信仰方面的问
题,同时,他的电影又非常贴近现实。”
同样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但是扎努西并不像伊达那样过分热衷于政治电影的
拍摄,他更关心的是对人类内在自由的探索。
扎努西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人性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我一直探索的一个
领域,就是人类的自由。我并不强调外在的自由我认为即使在监狱里我们也可以是
自由的,我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我们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
友情,自己的梦想。我最关心的是人内在的选择。”
在扎努西的电影里有一种静穆的气息,这使他与瓦伊达的激烈昂扬有着巨大区
别。他喜欢在平静舒缓中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也是这样来要求演员表演的
。扎努西的这种倾向使他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趣味
相投,惺惺相惜。两位都成为他终生的挚友,但是都英年早逝。值得一提的是他还
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有影片的制片人。
最近扎努西拍摄了电影《生活是一场致命的性传播疾病》,该片获得了2000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在这部命名奇怪的电影中,作者延续了他的一贯探索,表
达了对悲观人生的理解:“生命的最终是疾病和死亡,没有人能逃过。”他力图靠
这部影片唤起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快乐的哲学思考。
在扎努西从事电影的几十年中,曾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故事片和电视片,其
中有11部影片先后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如《季度报告》,获1974年柏
林国际电影节大奖;《平静的太阳》1984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
他的电影一般都是自己编剧兼导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反映自己独特
的思考。同时他还从事制片和表演,并著书立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与妻子共
同创办了一所私立大学。当被问及他为什么有如此充沛的精力时,他回答:“可能
是我内在的动力吧,我是一个战争的孩子,我得以在战争中生存,这是一个奇迹。
我觉得生命对于我是一个礼物,我想把我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人们颁给我终身成
就奖,而我说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扎努西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波兰当代电影的一笔宝贵财富,人们认为他是
“波兰电影在欧洲和世界的形象大使”。
临别前,扎努西请我们摄制组的每个人在他的纪念册上签名留言,并配以各自
的照片。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三十年。这样的本子他保留了十几大本,上面记录了世
界各地的朋友们与他的交往和友谊。这个小小的细节更使摄制组对他油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