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波兰导演:瓦伊达
2005-01-12 04:23:36 来自:
十二牧
(北京海淀)
在波兰本土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他们一直在为了波兰的民族电影进行着不懈的
奋斗,瓦伊达和扎努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瓦伊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钻石与灰烬》、
《大理石人》、《铁人》、《福地》等一系列佳作奠定了他在波兰以及世界影坛中
的地位。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
1926年3月6日,瓦伊达出生于波兰的苏瓦尔基。在他父亲的影响下,瓦伊达小
时候就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总是相信前方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去奋斗、
去争取,总是相信“生活在别处”。1946年,他进入克拉科夫一所绘画学校学习,
但他感到电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他也更喜欢与别人合作的创作方式,于是就转入
罗兹电影学院学习导演。
作为波兰电影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瓦伊达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派的电
影特色。他的电影一直跟波兰社会的现实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瓦伊达的电影生
涯某种程度上就是波兰战后的文化生活史。
《世界电影之旅》栏目组竟然得到了机会与这位大师零距离接触。他虽然满头
华发,但是精神矍铄。他说:“过去我做的电影主要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
更加重视观众的反映。我一直坚持在电影里反映社会问题,向政府反映人民的心声
。”
摄制组在罗兹电影学院无意中找到了瓦伊达的第一部学生作品:《当你进入梦
乡时》。这部充满了宣传味道的短纪录片,已表露出学生时代的他对于社会责任及
政治生活的热情性和敏感性。
瓦伊达离开罗兹电影学院后的第一部影片是1954年他创作的《一代人》。这部
具有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痕迹的作品,其中使用了一系列镜头来拍摄华沙贫
民窟,这场景让人记忆深刻。有趣的是,大导演波兰斯基正是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
他人生的第一个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完成了他的第一次电影启蒙。
1957年的《下水道》又是一部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电影,与上一部影片紧密相
承。这部影片同样是以现实的题材探讨历史的重大问题,在影片中瓦伊达试图寻求
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影片展示了华沙人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力争取民族独
立的英勇精神,同年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随即拍摄的《钻石与灰烬》也是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影片,展示了波兰解放前
的国内外各种复杂势力的明争暗斗。这部影片被瓦伊达自认为其首席代表作。
《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被称为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
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时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后一段时间,瓦伊达成立了创作集体,仍旧坚持反映波兰的现实,向政府传达人
民的呼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1975,历史片《福地》的巨大成功使瓦伊达再一次
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瓦伊达一直注重波兰传统文学的改编,这部影片就是根据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蒙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可以说,电影在某种程度上
取得了比小说更高的成就。
但真正使瓦伊达获得世界关注的是他的两部所谓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
《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续集《铁人》。在西方,瓦依达的这两部影片几乎无人
不晓。《大理石人》曾荣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奖”;《铁人》则获得
1981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它们以格旦斯克列宁造船厂为背景,这里也
正是当年波兰团结工会的大本营,影片与波兰现实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被称为波
兰“道德焦虑影片”的代表作。这两部影片起用了同一套演员及创作班底,达到了
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瓦依达这样回忆自己的代表作:“由于我拍了一些政治性影片,人们认为我可
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我曾有三年担任议员和文化部官员。但其实我觉得我更适合
当导演,而观众也能从我的电影中看出来我有话要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瓦伊达几次长时间的离开。原来他正在那间房子里指导年
轻导演拍摄一部影片。而这里正是他创办的电影大师班。年轻导演带着各自的项目
来到他麾下,完成自己的作品。苹果电影公司主席称赞他“不仅创作电影,也创造
公众意识、政治形式和政治神话。”
在波兰,瓦伊达不仅作品声誉极高,而且为人也堪称大家风范。在他身上体现
了波兰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奋斗,瓦伊达和扎努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瓦伊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钻石与灰烬》、
《大理石人》、《铁人》、《福地》等一系列佳作奠定了他在波兰以及世界影坛中
的地位。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
1926年3月6日,瓦伊达出生于波兰的苏瓦尔基。在他父亲的影响下,瓦伊达小
时候就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总是相信前方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去奋斗、
去争取,总是相信“生活在别处”。1946年,他进入克拉科夫一所绘画学校学习,
但他感到电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他也更喜欢与别人合作的创作方式,于是就转入
罗兹电影学院学习导演。
作为波兰电影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瓦伊达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派的电
影特色。他的电影一直跟波兰社会的现实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瓦伊达的电影生
涯某种程度上就是波兰战后的文化生活史。
《世界电影之旅》栏目组竟然得到了机会与这位大师零距离接触。他虽然满头
华发,但是精神矍铄。他说:“过去我做的电影主要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
更加重视观众的反映。我一直坚持在电影里反映社会问题,向政府反映人民的心声
。”
摄制组在罗兹电影学院无意中找到了瓦伊达的第一部学生作品:《当你进入梦
乡时》。这部充满了宣传味道的短纪录片,已表露出学生时代的他对于社会责任及
政治生活的热情性和敏感性。
瓦伊达离开罗兹电影学院后的第一部影片是1954年他创作的《一代人》。这部
具有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痕迹的作品,其中使用了一系列镜头来拍摄华沙贫
民窟,这场景让人记忆深刻。有趣的是,大导演波兰斯基正是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
他人生的第一个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完成了他的第一次电影启蒙。
1957年的《下水道》又是一部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电影,与上一部影片紧密相
承。这部影片同样是以现实的题材探讨历史的重大问题,在影片中瓦伊达试图寻求
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影片展示了华沙人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力争取民族独
立的英勇精神,同年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随即拍摄的《钻石与灰烬》也是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影片,展示了波兰解放前
的国内外各种复杂势力的明争暗斗。这部影片被瓦伊达自认为其首席代表作。
《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被称为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
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时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后一段时间,瓦伊达成立了创作集体,仍旧坚持反映波兰的现实,向政府传达人
民的呼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1975,历史片《福地》的巨大成功使瓦伊达再一次
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瓦伊达一直注重波兰传统文学的改编,这部影片就是根据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蒙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可以说,电影在某种程度上
取得了比小说更高的成就。
但真正使瓦伊达获得世界关注的是他的两部所谓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
《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续集《铁人》。在西方,瓦依达的这两部影片几乎无人
不晓。《大理石人》曾荣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奖”;《铁人》则获得
1981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它们以格旦斯克列宁造船厂为背景,这里也
正是当年波兰团结工会的大本营,影片与波兰现实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被称为波
兰“道德焦虑影片”的代表作。这两部影片起用了同一套演员及创作班底,达到了
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瓦依达这样回忆自己的代表作:“由于我拍了一些政治性影片,人们认为我可
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我曾有三年担任议员和文化部官员。但其实我觉得我更适合
当导演,而观众也能从我的电影中看出来我有话要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瓦伊达几次长时间的离开。原来他正在那间房子里指导年
轻导演拍摄一部影片。而这里正是他创办的电影大师班。年轻导演带着各自的项目
来到他麾下,完成自己的作品。苹果电影公司主席称赞他“不仅创作电影,也创造
公众意识、政治形式和政治神话。”
在波兰,瓦伊达不仅作品声誉极高,而且为人也堪称大家风范。在他身上体现
了波兰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