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国电影:5「香港新浪潮」与「台湾新电影」:注解

2005-01-09 18:07:09   来自: 十二牧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十二牧在 2005/01/10 12:17pm 第 2 次编辑]
  
  【注解】
  注1:李焯桃「重新检讨『新电影』」〈电影双周刊〉63期(1981年6月25日)页13。
  注2:陈耀成,「不恕篇『新电影』笔记」〈电影双周刊〉,63期,页16。
  注3:高思雅,「重新检讨『新电影』」,〈电影双周刊〉,63期,页13。
  注4:台湾上映时更名〈汽水加牛奶〉。
  注5:罗卡「大陆、港、台电影畅想」〈电影双周刊〉69期(1981年9月17日)页34.
  注6:罗卡,「大陆、港、台电影畅想」,〈电影双周刊〉,69期,页35。
  注7: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初版(台北市;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页104。
  注8:香港上映时改名〈神驹、古刹〉。
  注9:齐隆壬〈台湾『新电影』的反思〉〈电影欣赏〉第5卷第2期(1987年3月)页4。
  注10:杜杜,〈电视编导拍电影,且慢兴奋〉,〈电影双周刊〉,2期(1979年1月25日
  ),页21。
  注11:在〈电影双周刊〉主办的『全港影评人选1978年十大』,〈咖哩啡〉居国片部份
  第2位,见电影双周刊第1期;在『全港影评人选1979年十大』中,〈疯劫〉、〈蝶变〉
  、〈点指兵兵〉、〈行规〉、〈墙内墙外〉分居华语片部份的第1位、第3位、第4位、第
  6位、第7位。参见电影双周刊第26期。
  注12:〈墙内墙外〉与〈点指兵兵〉分居1979年十大卖座国片的第二位(479万)和第6
  位(349万),〈疯劫〉有213万港币的票房,〈蝶变〉与〈行规〉亦有115万港币以上的
  票房,平均数字颇高。
  注13:台湾上映时更名〈小姐撞到鬼〉。
  注14:在〈电影双周刊〉主办的『全港影评人选1980年十大国片』中,只有〈第一类型
  危险〉和〈撞到正〉分居1、2位,〈夜车〉在第7位,其馀均在10名以外,甚至有些电影
  根本排不上榜。参见电影双周刊第53期。
  注15:香港电影史学家兼影评人余慕云指出:「〈第一类型危险〉是一部坏电影,因为
  它拍摄得不真、不善、不美。」参见电影双周刊第51、52、53、55期连载之「有关〈第
  一类型危险〉」。
  注16:台湾上映时更名〈夜来香〉。
  注17:台湾上映时更名〈魔界转世〉。
  注18:1981年的香港新导演作品包括:单慧珠〈忌廉沟鲜奶〉、门耀华〈童军乐〉、舒
  淇〈两小无知〉、霍耀良〈失业生〉、卓伯棠〈 车〉、黄志强〈舞厅〉。
  注19:王菊金的〈六朝怪谈〉获17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地狱天堂〉参加1980年多伦
  多影展与芝加哥影展;王童的〈假如我是真的〉获18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改编
  剧本奖、最佳男主角奖,并参加1981年芝加哥影展;林清介的〈学生之爱〉参加1981年
  休士顿影展与南非影展。此外,李力安的〈明天只有我〉和〈地狱天堂〉、〈学生之爱
  〉都参加了香港首次举办的『台湾电影81』影展。
  注20:注七位导演及作品是:徐克〈地狱无门〉、谭家明〈名剑〉、刘成汉〈欲火焚琴
  〉、严浩〈夜车〉、梁普智〈有你 你〉、黄华麒〈林亚珍老虎鱼虾蟹〉(台湾上映改名
  〈林亚珍闯七关〉)、许鞍华〈疯劫〉。
  注21:温斯砚,〈新锐新风格〉,〈今日电影〉,102期(1980年11月20日)页6。
  注22:郑盈涌,〈我们的新锐呢?〉,〈今日电影〉,102期,页13。
  注23:蔡登山,「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今日电影〉,102期,页13。
  注24:郑盈涌,〈我们的新锐呢?〉,〈今日电影〉,102期,页13。
  注25: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页93。
  注26: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页94。
  注27: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页102-103。
  注28:在联合报主办的〈年度十大佳片评选〉(见1982年10月17日联合报第九版)中,
  〈在那河畔青草青〉获选为第1名,而〈光阴的故事〉则为第8名,还在中影公司出品的
  另一部第7名影片〈苦恋〉之下;在时报杂志编辑部举办的『金马奖会外审』评选(见〈
  时报杂志〉151期,页311-142)中,在〈那河畔青草青〉获选特别推荐影片和最佳童星
  ,〈光阴的故事〉没有得任何奖;在金马奖的角逐中,〈在那河畔青草青〉共获最佳剧
  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童星奖等四项提名,而〈光阴的故事〉却只获最佳剧情片
  女配角奖提名。
  注29:安大略,〈起跑线第一枪〉,〈中国时报〉1982年10月23日,页9。
  注30:〈儿子的大玩偶〉片中第叁段是由万仁导演的〈苹果的滋味〉,被「中国影评人
  协会」的个别成员向「文工会」密告『片中内容有问题,应予删剪』。事後,新闻局计
  划将此段影片加以严重删剪,但遭以联合报记者杨士琪为首的新闻记者探悉,乃在报上
  加以强烈质询和抗议,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终於使新闻局改变初衷,影片得以顺
  利上映,是为台湾传播界俗称之「削苹果事件」。
  注31:7部电影为:〈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海滩的一天〉、〈光阴的故
  事〉、〈风柜来的人〉、〈台上台下〉、〈油菜麻籽〉。
  注32:黄国兆:「从〈台湾新电影选〉、〈八 年代中国电影展〉看香港电影创作贫弱的
  问题,」〈今日电影〉,革新号第3期(1984年4月20日),页14。
  注33:自1983年至1985年,台湾电影曾参加过的着名国际性影展有:坎城、威尼斯、柏
  林、雪梨、旧金山、休士顿、芝加哥、多伦多、伦敦、曼海姆、南特、希腊等。参见「
  国内近叁年参展电影一览表」,〈四百击〉,创刊号(1985年3月1日),页32。
  注34:梁良,「台湾电影1984」,〈世界电影〉,195期(1985年1月),页7044。
  注35:赵曼如,「导演自己怎麽看?」,〈四百击〉,创刊号,页44。
  注36:赵曼如,「导演自己怎麽看?」,〈四百击〉,创刊号,页43。
  注37:杜云之,「请不要『玩完』国片」,〈民生报〉(1985年8月29日)页11。
  注38:梁良,「谁是上帝?谁是宗教?」,〈世界电影〉,203期(1985年10月),页8
  5。
  注39:由李大杰、罗维明、李启华联合导演的叁段式影片,企图藉一个同是名叫阿福的
  主角,同时反映香港、大陆、台湾叁地的生活,是中影公司提拔新导演政策下拍摄的第
  叁部分段式电影。
  注40: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页245。
  注41:张弄潮,「对香港新电影的几点随想」,〈电影双周刊〉,68期(1981年9月3日
  ),页31。
  注42:沙治.丹尼,〈『电影笔记』主编看香港新电影〉,〈电影双周刊〉,63期(19
  81年
  6月25日),页19。
  注43:李焯桃「重新检讨『新电影』」,〈电影双周刊〉,63期,页13。
  注44:罗维明,「编辑室报告」,〈电影双周刊〉,20期(1979年10月11日),页3。
  注45:李焯桃,「重新检讨『新电影』」,〈电影双周刊〉,63期,页14。
  注46:李咏薇、彭小芬访问,「台湾『新电影』17位工作者访问录」,〈电影欣赏〉,
  第5卷第2期(1987年3月),页6。
  注47:张锦忠,「洞见与不见:这些人那些影片」,蕉风月刊387期(1985年9月)。
  注48:詹宏志,〈国产电影的新起点〉,中国时报,1983年8月26日。
  注49:詹宏志,〈一部电影大家看童年往事」,〈中国时报〉,1985年8月11日。
  注50:陈国富「我评审故我不在」〈电影欣赏〉,第3卷第4期(1985年7月),页43。
  注51:李焯桃,〈从金马奖看台湾新电影的前途〉,〈电影双周刊〉175期(1985年11月
  14日),页5。
  注52:参见〈台湾『新电影』17位工作者访问录」,电影欣赏26期。在17位被访问者中
  ,有12位对『新电影』这个名词不是存有疑问就是乾脆否定。
  ---1988.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