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苏牧:《9排11号》之"开场语"
2003-11-21 14:26:11 来自:
zy69
《9排11号》之"开场语"
苏 牧
在电影学院,寒假、暑假之外,每逢周二、周三的晚上,都要在"标放"放电影。电影每次放两部。一般的话,周二放的是即将公映的国产电影,周三放的是从电影资料馆租来的外国电影("资料片")。因为电影学院的经费有限,同时也为了支持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周三晚上的资料片是电影资料馆优惠租给电影学院的。但是,为了防止资料片遭遇不测,每次资料馆都会派人随片同来,然后再随片同去。用电影学院学生的话说是"押片儿",或者"人在,胶片在"。还有一句则有些损了:"送闺女来了"……
周二晚上的电影来源不一。有的是电影公司为了宣传国产新片,免费提供的。有的是电影导演把自己刚拍出来的作品拿到电影学院放的。第二种情况不在少数。因为,在中国,电影学院独此一家。而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导演又都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
周二的电影也有例外的情况。一次不知是因为客观因素(影片未到等),还是主观"蓄谋",原本要放映的国产新片,突然改放侯孝贤送给电影学院的胶片《童年往事》和《风柜来的人》。
时至今日,那天未到场的学生,依然为自己的那次与侯孝贤的失之交臂而痛心不已,并将那天称之为"黑色星期二"。
周二、周三的电影在收费上"内外有别"。周二的国产电影不收费,学生、教师凭学生证、工作证入场。周三的外国电影收费,学生、教师凭开学初购买的电影套票入场(教师的票经常是各系为教师集体购买的)。
因为每周都要放电影,计算起来,每周四部,一年下来就是150余部。所以,放映的电影中,水平自然不等。电影学院学生看电影不外乎三种情况:
"情况一":
学生们(黑暗中也难免埋伏着个别教师)起哄,长时间地起哄,花样翻新地起哄,鬼哭狼嚎地起哄,载歌载舞地起哄。然后,走人;
"情况二":
学生们鼓掌,长时间地鼓掌、热烈地鼓掌。如果是周二,为了避免遭遇"情况一",拍这部电影的导演往往不在现场,而是通过手机(以前是呼机)与潜伏在现场的副导演或者场记始终保持着联系。如果,导演恰好在场,此时此刻,他便会诚惶诚恐地起立,然后,受宠若惊地向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鞠躬。用一位见过世面的、获得过名副其实的国际电影大奖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的话说:"激动,绝对的激动。柏林、威尼斯、戛纳,也没这么激动!";
"情况三":
学生们不起哄,同时也不鼓掌。"灯光亮了起来,观者缓缓起身。之后,一个个阴沉着脸离去"。再后,几个月内,从黎明到夜晚,从夜晚到黎明,电影学院的教室、宿舍、操场、食堂、澡堂……学生们都在谈论这部电影。
据统计,"情况三"的情况一年中也难遇一次,(如上面提到的那个"黑色星期二")。于是,一些电影学院短训班、进修班的学生,只因为自己未遇到过"情况三",便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地发出"白来了一趟"的感慨。
"白来了一趟"的地方,当然不是指"标放"。
据说,电影学院学生看电影的这三种情况由来已久。再往前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是从学生的陈凯歌、张艺谋他们看电影的时候,就是如此。当然,那时候的"标放"还在朱辛庄,它同时还兼为北京农学院的学生食堂。
该知足了,今日黄亭子之"标放"与昔日朱辛庄之"标放"真乃今非昔比、天上人间。且不说座位之柔软、空调之清凉、放映设备、音响设备之非国产化,等等,等等,光听听它对外的名字--"北京未来影城"!有了"影城",还有"未来"。而且,她位于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的小月河畔、亚洲乃至世界电影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院的金字塔旁。她又怎能不令每个到这儿来看电影的、非电影学院的电影观众,浮想联翩,感慨无限!
当然,"北京未来影城"是对外的名字。对内,电影学院的老师、学生仍叫它"标放"。
"北京未来影城"像北京任何一家影院一样,放映的多是过路的进口大片。"北京未来影城"的座位是对号入座。可是,周二、周三晚上,当"北京未来影城"成为"标放"时,座位自然是随便坐了。
说座位随便坐也不对。可能是初入电影学院的激动和新鲜吧,也可能是为了离电影、离艺术更近一点,新入校的一年级新生不仅每次来的最早,而且,他们往往坐在大厅的前面几排。新生后面的座位就胡乱坐了。
在电影学院,与学生的数量相比较,学生们的先生是"极少数"。于是,每逢周二、周三晚上,电影学院的先生们便火种般地、星斗般地在众多的、黑压压的学生中间星星点点,若隐若现……
电影学院导演系、编剧系有一门课叫"观察生活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有朝一日成为电影大师,现在要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生活。当然,上课的时候、"标放"看电影的时候、和先生在一起的时候除外。
不知是"无意忘记了",还是"有意对着干",个别学生看电影的时候仍未停止"观察生活"。其观察结果是:电影学院职称越高的先生,座位坐得越靠后。而且,为了强调自己的观察正确,学生们还加上了一句颇为不当的形容:就像"某某大会堂"主席台座位的安排,次序绝对不错。
"标放"和所有标准电影院一样,前低后高。于是,电影学院的先生们各就各位之后,便呈现了如下格局:讲师俯瞰着助教,副教授俯瞰着助教、讲师,正教授则是将前面的三种人统统俯瞰。
如果学生的观察果真属实,经过多年的奋斗努力,现在我终于可以坐到最后面了。可惜,一是因为我近视(轻度的),二是因为当年我第一次进入"标放"的时候,职称还是讲师。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包括心理暗示),当时,我就"乖乖地"坐到了9排靠近中央的位置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习惯的力量实在是可怕。今天,虽然我已经进步了,可是,我坐的位置一直没变。
对喽,我具体的座位号是多少号呢?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这么一句伟大的话,大意是:普通人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非普通人注意整体而忽略细节。
伟人就是伟人!我终于忘记了我的座位号!而且,我在那儿坐了那么多年!
好在很快我便想起了做普通人的好处。
这是一个周三的晚上。清风拂面,月色迷人。我又来到了"标放",来到了那个我坐了好多年、却不知它的具体号数的座位。
我歉意又羞涩地轻轻转头。
"9排11号"!五个雪白、标致、优雅的字星星般晶莹闪烁……
啊,啊,啊……突然,大厅的灯光暗了下来。电影开始了。
……
以后,我要和您说的,就是我坐在这个座位上的所思所想。您记住它的名字了么?
"9排11号"。
谢谢大家。
2003年于北京小西天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11-21 22:29:41
Neveronline
(戰國)
有意思。很多事情我竟然还不知道呢。
2003-11-21 22:33:45
zy69
很多以前的事,那时还在洗印厂放,现在变成火锅城了。
2003-11-21 22:41:24
Neveronline
(戰國)
911?美国人看了肯定要打喷嚏了。
标放条件是不错啊。所以大家应该多来参加“现象放映”嘛。
苏牧老师现在是教什么的?
2003-11-21 22:44:33
zy69
文学系教授,写了本书叫《荣誉》,非常喜欢侯孝闲。
2003-11-21 23:29:57
Neveronline
(戰國)
《通向电影圣殿》好象以前见过。其他的就了解不多。
2003-11-22 16:49:27
闪白
(北京)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谁说崔健老了就跟谁急!”
以前拿手讲《鸟人》
现在拿手讲《罗拉》
2003-11-22 23:20:16
echo
(北京)
大家知道家里的门牌号是多少吗?
2003-11-23 03:21:54
烦糕
有幸听过他讲罗拉,是不错,很过瘾。
2003-11-23 15:30:57
范坡坡
(北京东城)
不过——我觉得他说话挺罗嗦的
而且……
有件事情,让我对他的看法……
不说了!
2003-11-24 20:11:22
老手颓唐
(北京朝阳)
这个是《京华时报》上的专栏文章吧?我记得看得过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ATOUSQUnTCx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苏 牧
在电影学院,寒假、暑假之外,每逢周二、周三的晚上,都要在"标放"放电影。电影每次放两部。一般的话,周二放的是即将公映的国产电影,周三放的是从电影资料馆租来的外国电影("资料片")。因为电影学院的经费有限,同时也为了支持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周三晚上的资料片是电影资料馆优惠租给电影学院的。但是,为了防止资料片遭遇不测,每次资料馆都会派人随片同来,然后再随片同去。用电影学院学生的话说是"押片儿",或者"人在,胶片在"。还有一句则有些损了:"送闺女来了"……
周二晚上的电影来源不一。有的是电影公司为了宣传国产新片,免费提供的。有的是电影导演把自己刚拍出来的作品拿到电影学院放的。第二种情况不在少数。因为,在中国,电影学院独此一家。而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导演又都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
周二的电影也有例外的情况。一次不知是因为客观因素(影片未到等),还是主观"蓄谋",原本要放映的国产新片,突然改放侯孝贤送给电影学院的胶片《童年往事》和《风柜来的人》。
时至今日,那天未到场的学生,依然为自己的那次与侯孝贤的失之交臂而痛心不已,并将那天称之为"黑色星期二"。
周二、周三的电影在收费上"内外有别"。周二的国产电影不收费,学生、教师凭学生证、工作证入场。周三的外国电影收费,学生、教师凭开学初购买的电影套票入场(教师的票经常是各系为教师集体购买的)。
因为每周都要放电影,计算起来,每周四部,一年下来就是150余部。所以,放映的电影中,水平自然不等。电影学院学生看电影不外乎三种情况:
"情况一":
学生们(黑暗中也难免埋伏着个别教师)起哄,长时间地起哄,花样翻新地起哄,鬼哭狼嚎地起哄,载歌载舞地起哄。然后,走人;
"情况二":
学生们鼓掌,长时间地鼓掌、热烈地鼓掌。如果是周二,为了避免遭遇"情况一",拍这部电影的导演往往不在现场,而是通过手机(以前是呼机)与潜伏在现场的副导演或者场记始终保持着联系。如果,导演恰好在场,此时此刻,他便会诚惶诚恐地起立,然后,受宠若惊地向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鞠躬。用一位见过世面的、获得过名副其实的国际电影大奖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的话说:"激动,绝对的激动。柏林、威尼斯、戛纳,也没这么激动!";
"情况三":
学生们不起哄,同时也不鼓掌。"灯光亮了起来,观者缓缓起身。之后,一个个阴沉着脸离去"。再后,几个月内,从黎明到夜晚,从夜晚到黎明,电影学院的教室、宿舍、操场、食堂、澡堂……学生们都在谈论这部电影。
据统计,"情况三"的情况一年中也难遇一次,(如上面提到的那个"黑色星期二")。于是,一些电影学院短训班、进修班的学生,只因为自己未遇到过"情况三",便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地发出"白来了一趟"的感慨。
"白来了一趟"的地方,当然不是指"标放"。
据说,电影学院学生看电影的这三种情况由来已久。再往前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是从学生的陈凯歌、张艺谋他们看电影的时候,就是如此。当然,那时候的"标放"还在朱辛庄,它同时还兼为北京农学院的学生食堂。
该知足了,今日黄亭子之"标放"与昔日朱辛庄之"标放"真乃今非昔比、天上人间。且不说座位之柔软、空调之清凉、放映设备、音响设备之非国产化,等等,等等,光听听它对外的名字--"北京未来影城"!有了"影城",还有"未来"。而且,她位于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的小月河畔、亚洲乃至世界电影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院的金字塔旁。她又怎能不令每个到这儿来看电影的、非电影学院的电影观众,浮想联翩,感慨无限!
当然,"北京未来影城"是对外的名字。对内,电影学院的老师、学生仍叫它"标放"。
"北京未来影城"像北京任何一家影院一样,放映的多是过路的进口大片。"北京未来影城"的座位是对号入座。可是,周二、周三晚上,当"北京未来影城"成为"标放"时,座位自然是随便坐了。
说座位随便坐也不对。可能是初入电影学院的激动和新鲜吧,也可能是为了离电影、离艺术更近一点,新入校的一年级新生不仅每次来的最早,而且,他们往往坐在大厅的前面几排。新生后面的座位就胡乱坐了。
在电影学院,与学生的数量相比较,学生们的先生是"极少数"。于是,每逢周二、周三晚上,电影学院的先生们便火种般地、星斗般地在众多的、黑压压的学生中间星星点点,若隐若现……
电影学院导演系、编剧系有一门课叫"观察生活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有朝一日成为电影大师,现在要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生活。当然,上课的时候、"标放"看电影的时候、和先生在一起的时候除外。
不知是"无意忘记了",还是"有意对着干",个别学生看电影的时候仍未停止"观察生活"。其观察结果是:电影学院职称越高的先生,座位坐得越靠后。而且,为了强调自己的观察正确,学生们还加上了一句颇为不当的形容:就像"某某大会堂"主席台座位的安排,次序绝对不错。
"标放"和所有标准电影院一样,前低后高。于是,电影学院的先生们各就各位之后,便呈现了如下格局:讲师俯瞰着助教,副教授俯瞰着助教、讲师,正教授则是将前面的三种人统统俯瞰。
如果学生的观察果真属实,经过多年的奋斗努力,现在我终于可以坐到最后面了。可惜,一是因为我近视(轻度的),二是因为当年我第一次进入"标放"的时候,职称还是讲师。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包括心理暗示),当时,我就"乖乖地"坐到了9排靠近中央的位置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习惯的力量实在是可怕。今天,虽然我已经进步了,可是,我坐的位置一直没变。
对喽,我具体的座位号是多少号呢?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这么一句伟大的话,大意是:普通人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非普通人注意整体而忽略细节。
伟人就是伟人!我终于忘记了我的座位号!而且,我在那儿坐了那么多年!
好在很快我便想起了做普通人的好处。
这是一个周三的晚上。清风拂面,月色迷人。我又来到了"标放",来到了那个我坐了好多年、却不知它的具体号数的座位。
我歉意又羞涩地轻轻转头。
"9排11号"!五个雪白、标致、优雅的字星星般晶莹闪烁……
啊,啊,啊……突然,大厅的灯光暗了下来。电影开始了。
……
以后,我要和您说的,就是我坐在这个座位上的所思所想。您记住它的名字了么?
"9排11号"。
谢谢大家。
2003年于北京小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