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贴图喽~~~

2002-12-12 11:49:41   来自: patch (北京朝阳)
  .
  

2002-12-12 21:06:14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跟动画片似的。
  我帖个对话给大家看看,评论还没来得及写。我最近有两周没写评论啦,深刻自省中:(
  应当以阿LINE的工作精神来鞭策自己!!!
  “与导演对话”之三
  王光利:横竖横,拍电影去!
  苏七七
  现场
  这天现象工作室安排了两个王光利的片子,一点钟就到了王府井。
  人不算太多,但屋子里很暖和,看电影中,不时有人笑起来。有一个笑声尤其配合并且有感染力。一个关于学生的片子,一个关于下岗工人的片子,在这样一个下午,唤起了大家对过去的忆念与对现实的感触吧?它们都不算沉重,或者说,让笑声缓解了沉重。
  片子映完,王光利到台上去,在那把桔红色的扶手椅上坐下。
  他真是很酷。头发剃得很短很短,好象就是青青的硬硬的发茬。高额头,戴一幅窄框眼镜。深红色套头T恤下一条牛仔裤,底下是一双褐色短靴——亮扣子!
  这个导演不是很象一个导演,尤其不象一个拍“下岗工人”题材的导演。他还是“东方东线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啊,也不太象。
  对话中,王光利的回答清楚而幽默。他是个天生的演说家,擅长在笑声中说服或者回避,听众总是只听到他想说的,可还听得不亦乐乎。
  影片
  《我毕业了》拍于1992年,王光利几个朋友扛着摄像机,在几所高校中拍下了40盒录像带(1000多分钟),最后剪出60分钟的纪录短片——《我毕业了》。这个记录下青春的最后光华的片子,展示了那一代年经人对于生活、爱情、政治、性的种种观念。它是一部地下电影,没有公映过,但是在欧美的电视台与电影节倒争相播放,法国卢浮宫将此片拷贝收为馆藏。这个片子的拍摄,使王光利真正认可了自己作为电影人的身份。
  《横竖横》是一个关于下岗工人的影片。真实的人,真实故事。这是个很特别的片子,主要演员是自己演自己的,于是这个剧情长片,带有些纪录片的面目。故事说的是几个下岗工人一起开了个公司,买彩票中了40万。其中“事业”的起伏,人事的变化。虽然是一个有戏剧性的故事,倒是说得很家常。《横竖横》让王光利从“地下”浮出了水面,这部影片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上影厂出了50万,王光利又去找了30万,于是以80万成本摄制完毕。片子通过了国家电影局的审查,也拿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奖。——一部年青导演拍的剧情片,该得到的国家认可、国际奖项、票房回报,这个片子统统都收到了。王光利实在是个有想法也很能干的人。
  对话
  观众:请问导演“横竖横”这个片名是怎么来的?
  导演:“横竖横”在上海话里头,是“豁出去了”的意思。最初没想出这个名字来,片名叫《上海好人》,听上去特别面。于是我就叫朋友想一句上海俚语来,新鲜切题的,他说叫“横竖横”吧。我觉得非常合适。“横竖横”有形式感,也有内容的联想空间。电影要在北京审查,大家担心这个片名比较奇异,通不过。我说:“北京人不懂上海话的,没事!”后来真通过了。影片里下岗工人开办的“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现在已经改名叫“横竖横建筑五金公司”了。
  观众:《横竖横》的拍摄过程大体是怎样的?
  导演:电影中的这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拍过一个专题片,不过没有播出,我拍这个片子,让真人自己来演。1999年9月,创意有了,但还有资金和剧本,到12月,找到了钱,于是17日开拍,12天拍完,到1月份的时候,完成了剪辑。2000年,片子通过了国家电影局审查,拿到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2001年,先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首映,然后在上海地区放映。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观众:这个剧情片非常强调“真实”,真人,真事,不过它还是一个有剧本的剧情片,你是如何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怎样体现“真实”的?
  导演:剧本是有的。它有一个大体的框架,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很多对话都是即兴的。在拍摄中,片子采用自然光,没有布景、服装、道具、不使用轨道车、升降机、稳定器,大部分镜头用肩扛拍摄,拍摄过程力求一条通过,不重复。真实的故事,也要求一种朴素的表达。
  观众:可以谈谈《横竖横》在审查与发行中的情况么?
  导演:在中国一部独立电影要获得公开发行,倒也象是中了彩票。但《横竖横》有一个很主流的题材,在审查中,当然也做了点删改,比如说片子中的音乐,原来用《走进新时代》的,说是不能用这个,那就改成《常回家看看》了。片子在上海地区放映——北京拒绝发行,但成本收回来是绝对没问题的。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这个片子在日本放映,结果非常成功,可能跟经济萧条时代的日本观众一点信心吧。(笑)已经收回的利润大大超过成本了。我认为电影生产放映应当进入良性运作的循环,让投资人有信心,推进进一步的电影制作。
  观众:请您谈谈对电影体制的看法,以及您自己的电影观。
  导演:体制的问题我是无法回答的。(笑)但是,我希望有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体制,也相信会有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体制吧。至于电影观,我希望我拍出来的电影,是有内涵的,同时,又有吸引人的情节结构与视觉效果。它应当看起来不累。
  观众:我问一个关于这个影片的结构的问题,在这个电影中,主体的部分,关于这几个下岗工人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您设置了一个叙事的框架,前后有两段关于两个民工的部分,结局是民工找着中了彩票的门板在路上走,这也是真实的吗?你对于在一个戏剧性的框架里说一个纪实性的故事是怎样考虑的?
  导演:影片前后的两个小段子是虚构的,最后的情节来自贾樟柯,他听说我拍一个彩票的电影,给我说了一个老笑话,就是影片结尾的那个情节。这样的一个结构,在情节上、内涵上、风格上,相比于只有一个纯粹的真实故事,应当更有利于表达的丰富与变化。
  观众:我们今天看了两个片子,《我毕业了》是一个非常学院的题材,非常知识分子的思路,而《横竖横》是一个平民题材的片子。——两个片子的拍摄间隔了十年,请问你对这种题材的选择有什么想法么?
  导演:在中国,也许知识分子与平民是最接近的吧。他们有沟通,有同情,互相支持。
  观众:请问导演你今后想做什么呢?
  导演:我以前说过一句话:“30岁前应当想做什么做什么,30岁后应当做自己想做的事。”我1989年从上海大学毕业,来到北京教书。做过许多事,曾经到各个学校讲课,讲艺术欣赏,音乐美术等等。就是放摇滚乐给大家听——当时大家能听到的都是转录多手的盘,我的是比较母的,所以很受欢迎。(笑)还放美术的幻灯片给大家看看。有一段时间通过一种奇怪的方法赚钱:那时候很多画家住在圆明园的画家村,我的外语不错,就帮画家们跟买画的老外们侃价,然后画家给我些钱。——后来,开始拍电影。这件事还是我想做的。会做下去。
  观众:在拍电影中,您会为了票房等等,去拍一些迎合观众的片子吗?有哪些事情是您所不会去做的?
  导演:我不觉得“迎合观众”不对啊。导演与观众之间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当然除了拍电影,我也拍广告,拍MTV,这些事情我觉得我是可以做的,当然也有些事情,不论是金钱利诱还是枪口屠刀,我都不做!(笑)套句风尘女子的话,坐台不出台。(大笑)
  观众:您坚决地表示了一番决心,但是您还是没说,具体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导演:这个,打死我我也不说!
  一片笑声掌声中,对话结束。
  

2002-12-14 11:24:33  Neveronline (戰國)

  照片做得挺好啊。
  王光利该给制作费。。。。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damaho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