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在线讨论会
2020-06-16 20:03:45 来自: fanhallfilm
日期Date:2020年6月21日 星期天 (June 21st, Sunday)
時間Time:晚上9:30 (北京时间) 9:30am EST USA & Canada
主持Moderators:郝建Hao Jian / 朱日坤Zhu Rikun
發言(按照发言顺序)Speakers:
徐友漁Xu Youyu / 楊弋樞Yang Yishu / 李南央Li Nanyang 陈平Chen Ping / 丁东Ding Dong / 胡平 Hu Ping / 朱其Zhu Qi / 王迟Wang Chi / 郝建Hao Jian /
概述:
卡玛(Carma Hinton)的《天安门》和《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两部纪录片都在中国产生过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一直都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两个多星期之前,我们组织了一场关于《天安门》的网络讨论会,邀请了一些当年的学生以及现在的电影学者以及其他认识来参加邀请了一些当年的学生以及现在的电影学者和其他人士来参与。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到纪录片的得失,这那场次的讨论涉及了相当多的内容的持续其实尚未真正结束;。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重要的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我们决定再组织一场关于《八九点钟的太阳》讨论。这既是对上一次讨论的延续、补充,也是对相关议题一次的拓展和深化,我觉得也有必要有更多的讨论,以使大家在这个文本和历史的基础上能产生观点和史实的碰撞,同时加深对纪录片本身的认知。
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影片中,卡玛采访了文革中的红卫兵、受害者的子女家属,同时运用丰富的通过运用回忆、历史资料,比如文艺作品《东方红》《牛氓》等,展现了文革十年的历程及其和影响。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和女儿刘亭,李锐的女儿李南央,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宋彬彬,以及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徐友渔、王力雄,学者朱学勤等等。本片堪称对文革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一次宏大叙事。
本片导演卡玛1949年生于北京,其父亲、姑姑都是拥护新中国政权、选择在中国定居的美国人。卡玛在中国长大,直到在导演层面,卡玛的父亲和姑姑支持新政权的建设并大多时间生活在中国。卡玛恰好1949年在北京出生,并且一直在中国生活到21岁才离开。也就是说,,卡玛她本人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也是的中国人生恰恰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一部分。导演这样一种独特的身份背景、个人经历,不可避免地塑造、影响了她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并非常具体地体现在影片之中。这使得《八九点钟的太阳》这部影片本身也成了一个含义丰富的历史文本。对该片的讨论一方面会拓展我们对相关历史议题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深化我们对纪录片表达某些重要方面的认识。这部影片同时因为重大历史事件,许多的争议人物和言论,以及卡玛的背景身份而产生多义的解读。这个丰富性恰好是我们组织这次讨论的原因。
这次讨论中,将有片纪录片中的人物李南央、徐友渔参与;长期关注政治议题的电影学者;也有是这次讨论的主持同时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的郝建将担任共同主持;另外也有其他学科学者、艺术批评家、电影研究人员等发言。希望这种不同背景的参与人士的组合更好的推动类似的讨论。(朱日坤,并感谢王迟的修订)
討論主題:
卡玛(Carma Hinton)的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以传统的采访、史料素材加解说的方式所构成的纪录片,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常用的话语系统,带有人道主义的观察理念,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文化现象和历史阶段进行了叙述和阐释。本片发表后读者对宋彬彬在其中的叙述产生了很多回应。在本片发表多年以后,红二代话题使其具有了紧密而敏感的当下性。对于本片所使用的记录片方法和理念,可以与《我虽死去》《寻找林昭的灵魂》《处决思想者》等纪录片进行比较研究。除了叙述者者中除了红卫兵徐友渔、被迫害家庭的子女李南央之外,更大多数是干部家庭的成员或后代,这些讲述者的话语和命运也可以与林昭、遇罗克等作出对比研究。(郝建)
1. 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影片的文本肌理
2. 结构和风格系统
3. 作者解说词的内在话语逻辑、价值观系统,这部作品内在的价值观系统、话语系统为何?
4. 本片引起的仅仅是对于文革中盛行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思考吗?片中有无对文革以及之前中国社会现象进行制度必然性的思考?
5. 被采访者的黑影问题,纪录片伦理问题,宋彬彬叙述的真实性问题。
6. 本片引起的反响和争论
報名登记(建议登记以保证登陆会议):
https://forms.gle/gzFG5MGmgL1vjuTbA
中国本土报名(如果无法使用google):
https://shimo.im/forms/tCPtKtHyPxg9J9kX/fill
请提前下载Zoom会议软件。有问题需要协助请告知我们。
https://us02web.zoom.us/j/9936502135?pwd=aUFMaWpUamhSVzBYSHo3MVlRU3FMUT09
Meeting ID会议号: 993 650 2135 Password密码: sun
歡迎咨詢/提問: 朱日坤 zhurikun@fanhall.com
更多资料,将在现象网呈现:
www.fanhall.com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時間Time:晚上9:30 (北京时间) 9:30am EST USA & Canada
主持Moderators:郝建Hao Jian / 朱日坤Zhu Rikun
發言(按照发言顺序)Speakers:
徐友漁Xu Youyu / 楊弋樞Yang Yishu / 李南央Li Nanyang 陈平Chen Ping / 丁东Ding Dong / 胡平 Hu Ping / 朱其Zhu Qi / 王迟Wang Chi / 郝建Hao Jian /
概述:
卡玛(Carma Hinton)的《天安门》和《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两部纪录片都在中国产生过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一直都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两个多星期之前,我们组织了一场关于《天安门》的网络讨论会,邀请了一些当年的学生以及现在的电影学者以及其他认识来参加邀请了一些当年的学生以及现在的电影学者和其他人士来参与。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到纪录片的得失,这那场次的讨论涉及了相当多的内容的持续其实尚未真正结束;。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重要的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我们决定再组织一场关于《八九点钟的太阳》讨论。这既是对上一次讨论的延续、补充,也是对相关议题一次的拓展和深化,我觉得也有必要有更多的讨论,以使大家在这个文本和历史的基础上能产生观点和史实的碰撞,同时加深对纪录片本身的认知。
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影片中,卡玛采访了文革中的红卫兵、受害者的子女家属,同时运用丰富的通过运用回忆、历史资料,比如文艺作品《东方红》《牛氓》等,展现了文革十年的历程及其和影响。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和女儿刘亭,李锐的女儿李南央,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宋彬彬,以及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徐友渔、王力雄,学者朱学勤等等。本片堪称对文革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一次宏大叙事。
本片导演卡玛1949年生于北京,其父亲、姑姑都是拥护新中国政权、选择在中国定居的美国人。卡玛在中国长大,直到在导演层面,卡玛的父亲和姑姑支持新政权的建设并大多时间生活在中国。卡玛恰好1949年在北京出生,并且一直在中国生活到21岁才离开。也就是说,,卡玛她本人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也是的中国人生恰恰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一部分。导演这样一种独特的身份背景、个人经历,不可避免地塑造、影响了她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并非常具体地体现在影片之中。这使得《八九点钟的太阳》这部影片本身也成了一个含义丰富的历史文本。对该片的讨论一方面会拓展我们对相关历史议题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深化我们对纪录片表达某些重要方面的认识。这部影片同时因为重大历史事件,许多的争议人物和言论,以及卡玛的背景身份而产生多义的解读。这个丰富性恰好是我们组织这次讨论的原因。
这次讨论中,将有片纪录片中的人物李南央、徐友渔参与;长期关注政治议题的电影学者;也有是这次讨论的主持同时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的郝建将担任共同主持;另外也有其他学科学者、艺术批评家、电影研究人员等发言。希望这种不同背景的参与人士的组合更好的推动类似的讨论。(朱日坤,并感谢王迟的修订)
討論主題:
卡玛(Carma Hinton)的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以传统的采访、史料素材加解说的方式所构成的纪录片,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常用的话语系统,带有人道主义的观察理念,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文化现象和历史阶段进行了叙述和阐释。本片发表后读者对宋彬彬在其中的叙述产生了很多回应。在本片发表多年以后,红二代话题使其具有了紧密而敏感的当下性。对于本片所使用的记录片方法和理念,可以与《我虽死去》《寻找林昭的灵魂》《处决思想者》等纪录片进行比较研究。除了叙述者者中除了红卫兵徐友渔、被迫害家庭的子女李南央之外,更大多数是干部家庭的成员或后代,这些讲述者的话语和命运也可以与林昭、遇罗克等作出对比研究。(郝建)
1. 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影片的文本肌理
2. 结构和风格系统
3. 作者解说词的内在话语逻辑、价值观系统,这部作品内在的价值观系统、话语系统为何?
4. 本片引起的仅仅是对于文革中盛行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思考吗?片中有无对文革以及之前中国社会现象进行制度必然性的思考?
5. 被采访者的黑影问题,纪录片伦理问题,宋彬彬叙述的真实性问题。
6. 本片引起的反响和争论
報名登记(建议登记以保证登陆会议):
https://forms.gle/gzFG5MGmgL1vjuTbA
中国本土报名(如果无法使用google):
https://shimo.im/forms/tCPtKtHyPxg9J9kX/fill
请提前下载Zoom会议软件。有问题需要协助请告知我们。
https://us02web.zoom.us/j/9936502135?pwd=aUFMaWpUamhSVzBYSHo3MVlRU3FMUT09
Meeting ID会议号: 993 650 2135 Password密码: sun
歡迎咨詢/提問: 朱日坤 zhurikun@fanhall.com
更多资料,将在现象网呈现:
www.fanh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