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卫西谛评八部中国独立纪录片

2011-03-14 00:02:04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转载)编者:与卫西谛先生的交面是在去年的南京影展上,向他倾倒了一些我的职业困惑,记得他联系自己的从文经历后,用‘坚持’着两个字收了尾。
  
  自3月10日起,卫西谛先生连续在 /cinephilia.net/ 上发表了八篇原文载于财新·新世纪周刊专栏的对中国独立纪录片长短不一的观影评论文章。包括:【音乐人生KJ》:未完成的人生】、【秉爱》:水边的女人】、【上访》:被流放的唐吉诃德】、【掩埋》:历史的另一面】、【废城》:废城…废城】、【和凤鸣》:翻开历史最沉的石块】、【伞…》:伞下的中国图景】、【淹没》:在毁灭之前】。看来卫先生口味是相当之重,由此让我想起了徐辛先生的《克拉玛依》、艾未未先生的系列片等。
  
  刚好我在转载的上篇文章《台湾传送带:藍祖蔚談記者影評人生涯》中作者曾芷筠写道:“影評人在當代似乎是一個奇怪的「職業」,加引號的原因是,或許它根本就不算是一個職業。僅僅在數十年前,評論的影響力何其大,不論各種藝術形式。當時,在舞台上發表一個作品後,創作者無不徹夜等待清晨的報紙,焦急地想看評論者的意見。而現今網路世代,眾聲喧嘩,評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終至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这段话依我看来,卫西谛先生的评论文章很好的回应了这个‘汪洋’的所指。我们不能说这个‘影響力大不如前’是因为能让更多的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汪洋’把它淹没掉了。之前能有那样的影响只不过是因为渠道、平台的稀缺而只能唯报纸独尊。
  
  注:文章编排顺序是依据卫西谛先生在网络发表的时间的顺序而定的。
  
  《淹没》:在毁灭之前
  

  
  
  这十年来,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去得最多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三峡,一个是汶川。地震是突发性事件,所以完成片陆续在最近两年集中出现;而移民是一个相对漫长的事件,所以作品在这十年中不断累积。
  
  在三峡题材的纪录片中,获奖最多、最有影响的作品,应属李一凡和鄢雨拍摄的《淹没》。摄影机带着我们走入即将被淹没的重庆市奉节县——这是整个三峡工程中损失最大的古城,不仅是经济上,还有人文上。李一凡和鄢雨在2002年进入奉节,拍摄11个月,剪辑12个月,素材147个小时,成片143分钟。他们记录的是水位上涨前奉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于即将离乡背井的人来说,生活是变形的,有着故乡被毁的痛苦,有着未来无着落的焦虑,以及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的愤怒。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不幸的事也许就是被强行划为一类人,比如好端端的“奉节人”突然被称为“库区人”,而“库区人”的下一个名字就是“移民”,于是不得不接受放逐的命运。《淹没》就是记录一群接受放逐命运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他们是忠厚的、务实的、小心翼翼的人群,有所抗争但并不激烈。坐在他们面前的干部,将文件背得滚瓜烂熟,解释得有理有据,再不行就把自己从官降格为人,对着一肚子苦水的百姓吐苦水。这个纪录片最好的地方,就是充分展现了移民过程中,做工作的干部和被做工作的百姓之间的角力。居民们对补偿款、拆迁款显然不满意,又要被卡来扣去,其中一位忍不住高呼:你们到底是移我们的民,还是做我们的生意?
  
  有的人默默接受命运,走上镇政府摆下的舞台,摸一张纸片抓阄,来决定自己住在新县城新楼房的第几户、第几层;更无助的人就走到街头算上一卦,想看看财运在什么方向,但看来依旧解决不了向何处搬迁的茫然。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向海渔是老革命,靠在江边开的旅店过活,简陋的几间房,供挑担运输的“棒棒”们歇脚。现在,别说继续开旅店,连自己也将无家可归。摄影机跟随这位身体已经不便的老人攀上爬下,他想找一块新的栖身之处却不可得。和他一样的城镇贫民,在《淹没》中并不少见;更多人在政府提供住处之后要面临的,是在新环境中没有了旧活路;还有很多人,就像那些用苦力来存活的“棒棒”们,继续挑担,更加沉默。
  
  承受着不应有的压力,人性的局限也在迫切需要抉择的时刻显现出来。李一凡和鄢雨记录了一个教堂内部陆续讨论拆迁事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一个信仰丧失的过程。为了一点点金钱利益而引发的计较、推托、争吵,神职人员毫无顾忌。在一番借着神的名义进行的讨价还价之后,教堂的山墙终于被一群工人拉倒,红色的十字架轰然倒塌。
  
  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导演李一凡的阐述:“我更看重的是我们通过影像,记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下层社会的整体利益,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以及整个社会各阶层的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
  
  从本质讲,片子讲的淹没与物理意义无关。”《淹没》的开头,引用了诗人李白在奉节写下的诗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在逐渐升级的拆迁过程中(从车拉肩挑的搬迁,到人工锤打的拆除,再到整楼的定向爆破),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诗意的毁灭——这不是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的诗意,而是普通人的、日常的、千百年累积下来的诗意,毁于一旦。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印象最强烈的可能就是那些爆破的场景,目睹着古城渐渐成为一片瓦砾。其中一个镜头,是爆破涌起的浓烟滚滚推向摄影机,直至吞没整个画面。这或许也是一种“诗意”,是“高峡出平湖”那样革命者的诗意。在这种诗意底下,是多少有名有姓的人,在经历人生未有的挣扎和痛苦。翻腾的烟雾还未消尽,吃苦力的劳动者就得冲到废墟上去,翻捡砖石和钢筋……
  
  生活当然还要继续,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忘记过去。如果说《淹没》里面表现出对库区人民的悲悯,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悲悯。
  
  (本文原刊于财新《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49期“纪录片”专栏)
  
  
  现象网转载稿件,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卫西谛
  感谢:《新世纪》周刊 、 http://cinephilia.net/
  现象网发表本文,并不代表现象网赞同或反对本文的观点
  期待更多的独立电影研究者在现象网发表独立电影/纪录片有关的研究文论
  责编:泥巴
  

2011-03-14 00:10:06  木西

  本楼已被回复者自行删除

2011-03-15 21:13:52  木西

  我在等待.....
  

2011-03-15 23:06:48  木西

  谢!!!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