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卫西谛评八部中国独立纪录片
2011-03-14 00:02:04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转载)编者:与卫西谛先生的交面是在去年的南京影展上,向他倾倒了一些我的职业困惑,记得他联系自己的从文经历后,用‘坚持’着两个字收了尾。
自3月10日起,卫西谛先生连续在 /cinephilia.net/ 上发表了八篇原文载于财新·新世纪周刊专栏的对中国独立纪录片长短不一的观影评论文章。包括:【
《
音乐人生KJ
》:未完成的人生】、【
《
秉爱
》:水边的女人】、【
《
上访
》:被流放的唐吉诃德】、【
《
掩埋
》:历史的另一面】、【
《
废城
》:废城…废城】、【
《
和凤鸣
》:翻开历史最沉的石块】、【
《
伞…
》:伞下的中国图景】、【
《
淹没
》:在毁灭之前】。看来卫先生口味是相当之重,由此让我想起了徐辛先生的《
克拉玛依
》、艾未未先生的系列片等。
刚好我在转载的上篇文章《台湾传送带:藍祖蔚談記者影評人生涯》中作者曾芷筠写道:“影評人在當代似乎是一個奇怪的「職業」,加引號的原因是,或許它根本就不算是一個職業。僅僅在數十年前,評論的影響力何其大,不論各種藝術形式。當時,在舞台上發表一個作品後,創作者無不徹夜等待清晨的報紙,焦急地想看評論者的意見。而現今網路世代,眾聲喧嘩,評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終至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这段话依我看来,卫西谛先生的评论文章很好的回应了这个‘汪洋’的所指。我们不能说这个‘影響力大不如前’是因为能让更多的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汪洋’把它淹没掉了。之前能有那样的影响只不过是因为渠道、平台的稀缺而只能唯报纸独尊。
注:文章编排顺序是依据卫西谛先生在网络发表的时间的顺序而定的。
《和凤鸣》:翻开历史最沉的石块
和凤鸣,是一个女人的名字,是“右派分子”中的一个。这是王兵继九小时的史诗纪录片《铁西区》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全长三个多小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凤鸣老人坐在自家沙发上的口述。
叙述是从她18岁在兰州欢迎解放军进城、放弃大学到《甘肃日报》参加工作开始的。王兵说,和凤鸣的悲剧在于,那个时代将人的生活拖入了政治漩涡。在长时间面对镜头的叙述时,和凤鸣的语调和表情都极为平静,却比任何激烈的情绪更为感染人。她的声音让我们感叹,在政治运动结束几十年之后,这段不堪的经历,是如何在这位老人心头徘徊。这段历史已经和她活在一起,她是历史的人质,活着只为了回忆。
《和凤鸣》这部纪录片的主体,王兵用一个固定机位,三小时只有几处剪接,除了中间有两处老人去厕所而离开画面,她在漫长的讲述中,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语速和姿势。也没有任何提问,只是由和凤鸣说着,继续说下去。王兵惟一打断她,是请她开一下屋里的灯,因为室内已经暗得看不见老人的脸了。有人可能会说,这种纪录片会不会过于简化,变成一种声音档案、一种纯粹的口述史?那么如果你真的花三个小时去看(而不仅是去听)这部纪录片的话,就会被老人始终平静的表情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而感动,会发现光线这一电影语言的重要性。
王兵选择了下午四五点开始拍摄。随着讲述的深入,光线越来越暗。妻子在报社的办公室工作,听到丈夫在楼上被上百人批斗的声音;一个革命青年突然变成阶级敌人,决意服药自杀,连幼子站在门口的呼唤也不理会;丈夫回抱着妻子,痛哭着说:“他们为什么要斗我的小娇娇啊?”……自然光从老人的脸上慢慢黯淡下来。当讲到夫妻在前去劳改的路上的生离死别,室内陷入了完全的黑暗。钱理群先生说,这是时刻需要面对“活下去还是不活”的严酷日子。
作为导演的王兵,对“反右”运动和夹边沟的材料非常熟悉,但是他并不试图反映历史全貌,并因此去拍摄更多活着的“右派”,也未使用更多的视觉素材(影像或图文资料)。他将我们的视线固定在和凤鸣家的客厅里,他说,“她每天生活的那个家……真的就像一个坟墓。我就希望能把这种感觉拍出来。”这么说或许有一些残忍,但正是这种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个体的残害,只要坐在和凤鸣老人的对面,听她说下去,历史自然在你的面前展开。
和凤鸣自述中说,在和丈夫一同挨批斗的日子里,在生与死的边界,他们尝到了苦难中爱的甜蜜。然而这前所未有的浓烈情感,却成为更加痛苦的引子。大饥荒后期,靠着室友每天偷一些生面粉而存活下来的和凤鸣,获准去王景超所在的劳教农场探视。冬天的夜晚,一个单身女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在北方边远的小站下了火车,走进茫茫雪原……这让我想起这部纪录片开场时三分钟的跟拍镜头:孤独的老人,拎着塑料袋,小心翼翼地走过满地冰屑的道路,走进她的住所,隐没在黑暗里……然而,当这个女子艰难地走到农场时,丈夫已经死了,死于饥饿,连尸骨都无处寻找。
此后回到兰州,悲剧并未结束。有罪该死,死又罪加一等。和凤鸣和她的家庭在打击和迫害中生活了几十年。1991年,她和儿子终于来到夹边沟,在丈夫遇难的地方,寻找他的坟冢。在“右派劳改犯”的坟地里,每个坟堆前都有一块石头,上面用黑墨或红漆写着死者的名字。为了防止日晒雨淋,有字的一面被朝下埋着。他们走遍整个坟场,翻开了每一个石块,可是时间终究还是模糊了那些姓名。丈夫王景超的坟冢,最终没有找到。和凤鸣和儿子只好在一块空地摆上祭品,面对长空,跪伏在地,痛哭不已。
就像它的名字那样简洁,这部纪录片只是记录了一个女人的讲述,不用场景,仅用声音,为我们翻开了一块历史最沉的石块,将那黑暗年代的一角复原。
继《铁西区》之后,《和凤鸣》再度摘得国际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的最高奖。今年9月,王兵的剧情长片《夹边沟》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该片根据杨显惠的小说改编,描写了出现那片坟冢之前发生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于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41期“纪录片”专栏)
http://cinephilia.net/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1-03-14 00:10:06
木西
本楼已被回复者自行删除
2011-03-15 21:13:52
木西
我在等待.....
2011-03-15 23:06:48
木西
谢!!!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自3月10日起,卫西谛先生连续在 /cinephilia.net/ 上发表了八篇原文载于财新·新世纪周刊专栏的对中国独立纪录片长短不一的观影评论文章。包括:【《音乐人生KJ》:未完成的人生】、【《秉爱》:水边的女人】、【《上访》:被流放的唐吉诃德】、【《掩埋》:历史的另一面】、【《废城》:废城…废城】、【《和凤鸣》:翻开历史最沉的石块】、【《伞…》:伞下的中国图景】、【《淹没》:在毁灭之前】。看来卫先生口味是相当之重,由此让我想起了徐辛先生的《克拉玛依》、艾未未先生的系列片等。
刚好我在转载的上篇文章《台湾传送带:藍祖蔚談記者影評人生涯》中作者曾芷筠写道:“影評人在當代似乎是一個奇怪的「職業」,加引號的原因是,或許它根本就不算是一個職業。僅僅在數十年前,評論的影響力何其大,不論各種藝術形式。當時,在舞台上發表一個作品後,創作者無不徹夜等待清晨的報紙,焦急地想看評論者的意見。而現今網路世代,眾聲喧嘩,評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終至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这段话依我看来,卫西谛先生的评论文章很好的回应了这个‘汪洋’的所指。我们不能说这个‘影響力大不如前’是因为能让更多的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汪洋’把它淹没掉了。之前能有那样的影响只不过是因为渠道、平台的稀缺而只能唯报纸独尊。
注:文章编排顺序是依据卫西谛先生在网络发表的时间的顺序而定的。
和凤鸣,是一个女人的名字,是“右派分子”中的一个。这是王兵继九小时的史诗纪录片《铁西区》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全长三个多小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凤鸣老人坐在自家沙发上的口述。
叙述是从她18岁在兰州欢迎解放军进城、放弃大学到《甘肃日报》参加工作开始的。王兵说,和凤鸣的悲剧在于,那个时代将人的生活拖入了政治漩涡。在长时间面对镜头的叙述时,和凤鸣的语调和表情都极为平静,却比任何激烈的情绪更为感染人。她的声音让我们感叹,在政治运动结束几十年之后,这段不堪的经历,是如何在这位老人心头徘徊。这段历史已经和她活在一起,她是历史的人质,活着只为了回忆。
《和凤鸣》这部纪录片的主体,王兵用一个固定机位,三小时只有几处剪接,除了中间有两处老人去厕所而离开画面,她在漫长的讲述中,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语速和姿势。也没有任何提问,只是由和凤鸣说着,继续说下去。王兵惟一打断她,是请她开一下屋里的灯,因为室内已经暗得看不见老人的脸了。有人可能会说,这种纪录片会不会过于简化,变成一种声音档案、一种纯粹的口述史?那么如果你真的花三个小时去看(而不仅是去听)这部纪录片的话,就会被老人始终平静的表情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而感动,会发现光线这一电影语言的重要性。
王兵选择了下午四五点开始拍摄。随着讲述的深入,光线越来越暗。妻子在报社的办公室工作,听到丈夫在楼上被上百人批斗的声音;一个革命青年突然变成阶级敌人,决意服药自杀,连幼子站在门口的呼唤也不理会;丈夫回抱着妻子,痛哭着说:“他们为什么要斗我的小娇娇啊?”……自然光从老人的脸上慢慢黯淡下来。当讲到夫妻在前去劳改的路上的生离死别,室内陷入了完全的黑暗。钱理群先生说,这是时刻需要面对“活下去还是不活”的严酷日子。
作为导演的王兵,对“反右”运动和夹边沟的材料非常熟悉,但是他并不试图反映历史全貌,并因此去拍摄更多活着的“右派”,也未使用更多的视觉素材(影像或图文资料)。他将我们的视线固定在和凤鸣家的客厅里,他说,“她每天生活的那个家……真的就像一个坟墓。我就希望能把这种感觉拍出来。”这么说或许有一些残忍,但正是这种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个体的残害,只要坐在和凤鸣老人的对面,听她说下去,历史自然在你的面前展开。
和凤鸣自述中说,在和丈夫一同挨批斗的日子里,在生与死的边界,他们尝到了苦难中爱的甜蜜。然而这前所未有的浓烈情感,却成为更加痛苦的引子。大饥荒后期,靠着室友每天偷一些生面粉而存活下来的和凤鸣,获准去王景超所在的劳教农场探视。冬天的夜晚,一个单身女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在北方边远的小站下了火车,走进茫茫雪原……这让我想起这部纪录片开场时三分钟的跟拍镜头:孤独的老人,拎着塑料袋,小心翼翼地走过满地冰屑的道路,走进她的住所,隐没在黑暗里……然而,当这个女子艰难地走到农场时,丈夫已经死了,死于饥饿,连尸骨都无处寻找。
此后回到兰州,悲剧并未结束。有罪该死,死又罪加一等。和凤鸣和她的家庭在打击和迫害中生活了几十年。1991年,她和儿子终于来到夹边沟,在丈夫遇难的地方,寻找他的坟冢。在“右派劳改犯”的坟地里,每个坟堆前都有一块石头,上面用黑墨或红漆写着死者的名字。为了防止日晒雨淋,有字的一面被朝下埋着。他们走遍整个坟场,翻开了每一个石块,可是时间终究还是模糊了那些姓名。丈夫王景超的坟冢,最终没有找到。和凤鸣和儿子只好在一块空地摆上祭品,面对长空,跪伏在地,痛哭不已。
就像它的名字那样简洁,这部纪录片只是记录了一个女人的讲述,不用场景,仅用声音,为我们翻开了一块历史最沉的石块,将那黑暗年代的一角复原。
继《铁西区》之后,《和凤鸣》再度摘得国际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的最高奖。今年9月,王兵的剧情长片《夹边沟》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该片根据杨显惠的小说改编,描写了出现那片坟冢之前发生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于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41期“纪录片”专栏)
http://cinephi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