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前前后后》摄影笔记

2003-11-16 14:41:46   来自: xzfd
  《前前后后》摄影笔记
  前几天我给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个朋友帮忙拍了个作业,是用BetacamSP格式的Z-ONE-C机器拍摄的。虽然只是个磁带作业,但其中还是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剧组基本人员包括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副导演,场记,制片。演员全部是非职业演员,由同学客串。因为人员和资金的限制,全部摄影组和灯光组就我一个人,呵呵。
  设备清单如下:
  BetacamSP格式的Z-ONE-C摄象机基本组(包括机器,标准变焦镜头,电池,三脚架,6寸监视器和配套线缆)。
  “舒尔”调音台和配套话筒各一。
  轨道车和三节直轨。
  800W两只和1K聚光灯一只,配套灯架。
  魔术腿两只,硫酸纸,黑纸,泡沫塑料板若干。
  预算拍摄周期四天,实际拍摄周期四天半。延误的半天是因为最后一天下午外景拍摄时光线有问题不得不延误到第二天上午。作为一个长度为90分钟,片比接近1:4的一个片子,我个人认为这个周期算是快的。
  全片全部实景拍摄,其中所有内景(包括白天内景)都是在夜间拍摄的。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能够缩短拍摄周期,同时便于控制光线条件。
  一般摄影组人员包括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同时灯光组也隶属于摄影组。由于本片人员和资金都很紧张,所以这些部门的工作都只有我一个人干了。虽然我坚持下来了,但是我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这么做,累死人了(拍摄时我基本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只要条件允许,大家拍摄时一定要首先保障摄影组的人员配置,这是保证拍摄顺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我们拍摄时没有跟焦员,所以在一些需要同时变换焦点和光圈并同时有镜头运动构图的复杂场景拍摄时,我对焦点的控制就只有依赖景深补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电视机这样的小屏幕上看大家一般不会发现焦点有什么问题,如果一旦放到大银幕上看就会发现焦点不实。而且从掌机的角度来说,同时要顾及这么多的因素也实在是有点忙不过来。
  根据导演要求,本片为1.85:1的黑白片,这样我们在拍摄时需要在画幅为4:3的取景器内做画幅标志。现在的高档摄象机内都有16:9和4:3画幅的转换开关,但是我们使用的Z-ONE-C并没有这样的功能。后来我们用了一个简单而且有效的办法——在取景器内用透明胶条上下各贴了一条用以构图,后期时再做遮挡。这样做还可以很方便地看录音话筒在画面内的位置,有效地防止了穿帮出现。对于色彩的处理也同样等到后期时再去色,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我们拍摄时还是按照彩色片的色彩标准拍摄,所有的颜色都保证了正常还原。
  本片决定拍摄成一个黑白片,是想突出一种阴郁低沉的氛围,从目前的样片效果看感觉不错。同时1.85:1的画幅比例在构图上比4:3的画幅比例要舒服很多,很多场景只需要演员在画面内做调度就可以完成表演。我建议大家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多尝试一下这种画幅比例,现在的电影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画幅比例,大家可以从很多电影中学习这样的构图,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而且资料来源方便。
  因为没有发电车,同时外景拍摄时电源也不好解决,所以外景拍摄时基本上没有灯光,最多用泡沫塑料板补一下光。最复杂的应当是内景拍摄,因为有三场白天内景需要在晚上拍摄——而我们的灯光是如此的少!
  第一场夜间拍摄的白天内景是在一个花圈店内,按照剧本时间应当是冬天的下午。由于剧务疏忽,我们只带了两个800W,而需要照明的场景至少有10平米。在简单到令人绝望的灯光条件下,我们只有在构图时避开窗户和门,并且限制演员的活动区域。不过由于导演风格和剧情需要,演员也不需要有什么太大范围的活动。灯光的布置我觉得没有图很难说明白,所以就不废话了。反正从最后的拍摄效果看还过得去,基本上达到了导演的要求。我个人觉得本场布光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保证环境光的前提下,控制光比在1:2之内,然后对杂散光进行遮挡。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环境光的合理性问题,我的办法是用一个800W模拟从窗户和大门打进来的冬天散射光,同时在另一侧用另一个800W对环境进行补光,用黑旗遮挡控制光比。最难解决的就是影子,在合理布置灯光位置的前提下,需要耐心地微调灯光位置。
  第二场夜间拍摄的白天内景是在一个两居住宅的卧室内,按照剧本时间是冬天的上午。由于房间狭小,导演又需要演员在画面内有大幅度的位移,为了跟上演员镜头还要跟摇,所以构图的时候没有办法避开窗户。这套住宅位于六楼,卧室外又没有阳台,窗户外根本没有布置灯光的地方,所有灯光只能布置在屋子里面。机位在卧室门口,同时又需要顾及到光源的合理性,所有的灯光就只能架设在机位右边靠窗户的一侧。我在窗户上方的天花板倾斜固定了一块泡沫塑料板,反射一个1K聚光灯。在卧室门口斜上方用一个800W补光,同时用黑旗遮挡、加硫酸纸、控制遮扉开启角度的方法控制光比在1:2之内(具体光比我没有量,因为马上就可以在监视器上看到效果,所以我就没费心去量光,不过大致应当是这个比例)。最麻烦的问题还是影子问题,在多灯照明的情况下,影子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因为我只用了两个灯,所以通过适当的遮挡和指导演员走位还是可以消除影子的困惑。另一个麻烦是光源的合理性,因为是冬天的室内,所以屋子里不能太亮,背光的演员脸上不能有过分的照明;而这个背光的演员还会走动到靠近窗户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她的脸上又不能出现不能解释的阴影。我布光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了。现在大家要问,那窗户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在一个白天的室内看到一个黑漆漆的窗户啊!办法是——我在构图时很小心地只带到了一点窗户,而这点窗户被一个收起来的窗帘挡住了!虽然办法很无赖,但是在我们这样的条件下也是个聊胜于无的办法。观众从前后剧情上会认为这个场景应该是发生在白天,加上光线没有大的跳跃,希望能骗过观众吧。
  第三场夜间拍摄的白天内景还是在这个两居住宅的卧室内,需要同时带到卧室和客厅。难度小很多,因为画面内没有窗户,所以只需要小心地避免双重影子的出现,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说句摄影以外的话,演员的走位有时候对这个问题有很大帮助,只需要他们在走动时做很小地调整,另你头疼的双重影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完最麻烦的夜间拍摄白天内景问题后,第二麻烦的就是夜间拍摄外景问题了。因为没有办法解决供电问题,所以夜间外景的拍摄我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利用自然光。但是导演对打增益非常敏感,我又必须获得足够的照度才能让画面有层次,这样的矛盾简直就是让你赤手空拳攻打罗马帝国军团!有一场戏是两个人在一家24小时药店前会面,是一个全景,而拍摄场地附近连个路灯都没有!本来我想说服导演改戏,但是导演坚持要这么拍摄。最后作为妥协让我加了6dB增益,但是如果画面内没有一定的照度,这6dB增益根本于事无补!幸好根据剧情有一个人是开车前来会面的,于是车灯成了唯一合理的光源。我们说服后面的药店打开了店内的照明灯,这样两个人就从相对明亮的背景上现出剪影,同时侧面的车灯又给了两个人基本的照明。但是为了照顾录音,车又不能停的太近,否则发动机的声音会完全掩盖掉两个人的对白。这样最后照到演员身上的光线也就勉强够,而且因为是车灯,高度还不够,演员的脸还受不到光。这场戏是让我最狼狈不堪的一场,不过从最后的画面效果看勉强过关。还有一场夜戏我们是找了一组马路边的灯箱广告,其中有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喷涂广告,完全就是一个现成的大柔光箱,演员站在边上光线充足,光质柔和,背景照度适中,让我们很舒服很顺利地拍摄完了这场夜景。
  相比上面这些麻烦,室内的夜戏拍摄就完全是愉快而舒适的了。这个时候只需要设定合理的光源,然后进行控制就可以了。第一场室内夜戏是在一个宾馆走廊里拍摄,演员从一个房间出来在走廊里接手机。我把演员接电话位置的走廊顶灯换成我们买的200W灯泡,后面的走廊灯关掉一部分,房间里用一个800W直打房门,这样演员开门的时候会有一道光劈出来在走廊里照亮一个很窄的方框,使得后景不至于黑的没有层次。需要注意的问题仍旧是光比,这个很大程度上是个经验问题,个人处理方法都不相同。这场戏拍摄时唯一的麻烦是剧务疏忽没有带任何硫酸纸和黑纸,我不得不用现场找得到的东西来替代它们。最后我用半透明的塑料食品袋和黑色垃圾袋完成了这个任务,不过这些替代品很麻烦,因为只要灯开的时间稍微一长,它们就会熔化掉,所以消防安全问题是个需要我们小心的问题。
  第二场室内夜戏是在两居客厅拍摄,剧情是有人半夜到男主角家里找他。客厅实在太小了,大概只有5、6平米,而根据剧情还需要分成门厅和客厅两个表演区域,我们又没有超广角镜头,所以就架设了一截直轨斜向运动来连接两个表演区域。灯光运用相对简单,就是设定合理的假设光源,然后照亮表演区域,控制整体环境光比。因为剧情比较阴郁,所以大部分光线都是顶光照明,补光也很硬,光比大概在1:3到1:4左右(因为可以直接在监视器上看到效果,所以偷懒没有量光)。这场拍摄时最大的麻烦是镜头运动复杂,光线环境变化大,同时光圈全开景深很小,需要同时跟焦、变光圈和运动构图,而我没有跟焦员,所以只能照顾最主要的构图和变光圈,跟焦就没顾上。虽然从6寸监视器上看不出焦点有什么变化,但是镜头运动后焦点肯定是没对上,估计不用放到电影银幕那么大,只要用120寸投影放一下就能看出来。不过没办法,我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权衡之下只能放弃了。顺便说一下,这个轨道是我见过最衰的,走车的时候经常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尖叫声,差点让录音疯掉。
  第三场室内夜戏是男主角和妻子在卧室看电视。机位固定,演员画面内调度,男主角在前景发呆然后走到后景打电话,妻子一直在后景看电视。我从天花板吊了一个800W直打前景的男主角,地上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用反光适当控制一下反差,用黑旗遮挡控制室内照度。妻子用床头灯照亮,把原有的40W灯泡换成200W灯泡,灯罩里用硫酸纸衬了一下以免太亮,然后把硫酸纸留了个缝漏一束光到妻子脸上。因为妻子基本上没动过,所以可以保证拍摄时光束正好打在她脸上。当演员走动到后景时,因为环境光足以保证后景有层次,所以就没有另加照明。这场戏的光比控制是我感觉最微妙的,即要保证阴暗的环境衬托当时阴郁的氛围,又不能让后景完全黑掉(因为演员在后景还有活动),同时还要顾及后景演员照明和前景演员照明之间的协调性和合理性,虽然有监视器画面可以参考,但是光比的控制仍然很麻烦。这是我唯一动用点测表的场景。
  第四场戏是男主角在书房里翻看日历。本来只想用书桌上的台灯照明,但是上一场拍摄时200W灯泡把台灯烤坏了,接电的时候连续造成两次短路,不敢再用了。最后还是吊了一个800W下来,然后用黑纸做了个纸筒模拟出一个台灯光线在墙上造成的锥型光斑,然后在光斑的中心位置放了一个台灯作为模拟光源解决光源的合理性问题。剩下的就是用黑旗遮挡杂散光线,把整体氛围控制在阴郁的感觉上。从画面效果看,这个光源还算合理。顺便说一句,人眼睛的适应性非常好,可以把一个很昏暗的环境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不是很有经验的话最好能用看光镜来判断实际光比。我是根据监视器上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觉来调整环境光强度的,这样做比较主观没法定量地控制光线。
  说句题外话,上面这些灯光的活儿,包括电工活儿在内都只有我一个人干,实在是太累了!导演为了省钱把预算和人员节省到最低限度,我虽然理解但还是有牢骚,套用那个叫什么“仔仔”的台湾SB的话,“我虽然只是个粗人(摄像),但我也是人啊!”
  说完那些累死人的内景拍摄以后,外景的拍摄就基本没什么可说的了。在外面实景拍摄,最累的是录音和剧务,因为要拦人。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画面没问题但是声音不行,要么是群众好奇心太重在旁边围观还要评论,要么就是见惯不怪根本不理会镜头的存在该走路走路。本片导演是一个长镜头爱好者,一个镜头四五分钟是很平常的事情,万一不行重拍的话就很耽误时间。我晚上抢回来的时间全都被白天的戏又给耗掉了。
  不过大部分时间的拍摄都很平淡,上面说过,导演属于长镜头派的,我只要定好机位和构图后,就剩下开机了,大部分时间机位是不用运动的。比较复杂的拍摄就是在车内拍摄行进中的主观镜头和结尾的肩抗摄影。
  在车内拍摄时,由于汽车的震动,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肩抗着会比架在三脚架上稳定,其实只要把三脚架固定好了,它的效果会比肩抗要好很多。我在实际拍摄时除了将三脚架用绳子捆在车上外,还在云台下悬吊了一个很沉的大包,这样就有效地抑制了由汽车传来的震动。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当然不能和加了稳定器的效果相比。
  结尾的肩抗镜头是一个很长的跟拍镜头,镜头和人物之间还有比较复杂的位置变换。不过从摄影角度来说这很简单,只是录音是个问题。因为在拍摄时人物要从摄象机后面穿行,调音台的线没有办法连到摄象机上,加上拍摄时一共有三个人的脚步声根本无法避免,所以后来这条的声音是拍摄完以后重新单独录制的,等到后期再合成。
  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一下拍摄时的心得体会。
  

2003-11-16 22:55:54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剧本呢
  

2003-11-16 23:54:12  ashes

  转到北大未名bbs上去了
  

2003-11-23 04:02:36  xzfd

  顶一下。虽然大家基本上对这个不感兴趣。
  

2003-11-23 10:34:19  若曦 (北京朝阳)

  谁说的,挺有意义的呀!
  支持你!
  

2003-11-29 14:02:29  墨西哥跳豆子

  那如果没有轨道,没有斯坦,怎么可以实现平滑拍摄呢?
  大概2、3米的样子~~~~
  

2003-11-29 23:51:17  xzfd

  建议用轮椅。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好的办法。
  当然,地面要平滑。
  

2003-11-30 00:08:43  Neveronline (戰國)

  好方法。
  

2003-11-30 00:16:00  墨西哥跳豆子

  啊!我忘记说了,地面~~咳咳,不是很好~~~~
  而且可以通过的地方宽度很有限~~~
  还可能有什么别的方法吗??
  

2003-11-30 00:39:29  Neveronline (戰國)

  地面不可以修理吗?
  

2003-11-30 01:26:30  墨西哥跳豆子

  是朋友的朋友的房子,几乎没有可能~~~
  房子很破~~~
  

2003-11-30 05:04:26  xzfd

  你是用DV拍摄吗?
  如果是酱紫的话,现在有DV用的斯坦,很便宜。
  如果还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话,我的意见就是,用手拿着直接拍吧。
  这样只需要你多练练就行了,不花什么钱,呵呵。
  只要你的基本功过硬,最后的效果不能说和上斯坦一样,但起码看着不难受。
  

2003-11-30 11:06:50  墨西哥跳豆子

  我同学和我说,DV用的斯坦,很小的,要16000米~~吐血啊~~~
  基本功~~咳咳~~基本功~~~~还需要锻炼的说~~~
  那如果是用手,在后期能不能调整一下呢?
  

2003-11-30 22:48:46  xzfd

  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升格拍摄呢?
  就是因为这样可以使颠簸的画面变的可以让人接受。
  所以,实在不行的话,就用慢动吧。
  如果都不行的话,那就不要拍了。不能老让外部条件迁就你,有的时候需要坐下来好好学习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ATOUSQUnTCx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