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农民小伙10万积蓄拍电影全家齐上阵(图)
2011-02-14 22:12:05 来自:
1233212
(越国)
在《迷途》拍摄中,白浪(右一)和父亲(左二)、母亲都是剧组工作人员 (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2007年,20岁、初中文化的白浪和家人、朋友,导演并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裹肚》;2010年4月,一条新闻唤起了白浪拍摄第二部电影的灵感——全家人决定拿出准备盖房的十多万元,让他拍摄第二部电影《迷途》……
烂得不能再烂了”,如今再看3年前拍的电影《红裹肚》,城固县农村青年白浪并不满意;沉淀三年后,他再拍了第二部本土电影《迷途》,为此家里拿出了盖房用的十余万元。目前电影已在城固县城上映,老乡看后说:“演员没上一部做作了。”
开始
20岁拍电影处女作《红裹肚》
2007年,20岁、初中文化的白浪和家人、朋友,导演并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裹肚》,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巴山区农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爱情抉择和命运沉浮。拍电影过程中白浪全家上阵,父亲是编剧,哥哥是制片人,白浪是导演加摄影,母亲是剧务……
电影花费了本是白浪的哥哥结婚用的七八万元。《红裹肚》在城固引起了极大反响,大约放映了七十多场,保守估计观影者超10万人次。随后,白浪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导演专业学习。然而,不到三个月,他就弃学回家。
投入
10万元积蓄不盖新房拍电影
“后来我才认识到,老乡们是带着一种新奇来观看《红裹肚》的,而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白浪说,现在回头再看当初的作品,“烂得不能再烂!”
三年来,白浪一边经营影楼挣钱,一边积累生活经验。2010年4月,一条新闻唤起了白浪拍摄第二部电影的灵感——新闻里讲了一名酒吧歌手染上毒瘾后,为了给母亲治病,他铤而走险杀人抢钱,历经各种离奇遭遇的故事。
经过商量,全家人决定拿出准备盖房的十多万元,拍摄第二部电影《迷途》。
演员
爱情戏把主角难倒了
资金筹集得“差不多”后,2010年6月,白浪开始在全县海选演员。海选当天,城固县体育场人山人海,除了看热闹的群众,报名参加海选的有600多人。
赵举山是白浪的好朋友,参与了白浪两次电影的拍摄。拍完《红裹肚》后,赵举山也疯狂地迷恋上了电影,在这三年中,他放下经营的饭店,跑到北京呆了近三个月时间,专门做群众演员。这回又在《迷途》中当了回跑龙套的。
经过系列的选拔、试镜,白浪最终确定了男女演员。“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是学声乐的,表演真的很业余。”男一号吴楠说,“我们所有的演员根本没有想到过报酬,白浪也挺不容易。”
电影开拍后,困难超出预想。一次,扮演公安局长的演员没来,白浪的父亲白天德只好上阵,临时客串“公安局长”。
“最要命的是一场爱情戏的拍摄。”白浪说,都是业余演员,彼此毫无感觉的男女演员怎么也进不了状态,最后只能勉强达到“能看得过去”时,他就“叫停”,“要求不能太高,演员们已尽力了。”
观众演员没上一部做作了
白浪生活中很节俭。“前后花费了差不多25万,三分之一用来买了设备。”白浪说,尽管所有的剧组人员都没有报酬,资金还是捉襟见肘:演职人员的住宿、吃饭、坐车都要花钱……拍摄的过程更要花费。为了省钱,轨道车是自己做的,“效果非常好,很稳。”白浪说,很多道具都是就地取材,在保证拍摄质量的情况下一切从简。“孩子生出来了,我不想它是黑户。”白浪先后六七次跑到西安,给电影《迷途》申办了音像出版发行资格证。“我是想给它一个身份。”
去年9月,《迷途》剪辑完成,在县城的礼堂举行了首映式,在当地引发新一轮观影潮,当天就吸引了1000多名观众,再次成了全县轰动的大事。
“我觉得他拍的挺好的,尤其是那几个老人说的还是城固方言,特别亲切。”城固观众李玉兵说,比《红裹肚》好得多,演员看着没有上一部做作了。 本报记者 何杰
专家看法
“老乡们对本土电影的兴趣高于大片”
城固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文国认为,《迷途》无论是从制作还是思想性都比上次有很大进步。一个农民能拍摄这样宣扬本土文化的电影,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就给予了一些支持。“白浪的电影还是应该走向市场,仅靠个人投资远远不够的。”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史博公说,目前我国已有20余部农民自己拍摄的小电影。白浪的电影什么时候能进入全国各大影城院线,尚不好说,但他还可以走另外的路,比如拍摄乡土电影,在本土放映,相信老乡们对本土电影的兴趣高于“大片”的兴趣。
来源: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02/14/4663841_0.shtml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在《迷途》拍摄中,白浪(右一)和父亲(左二)、母亲都是剧组工作人员 (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2007年,20岁、初中文化的白浪和家人、朋友,导演并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裹肚》;2010年4月,一条新闻唤起了白浪拍摄第二部电影的灵感——全家人决定拿出准备盖房的十多万元,让他拍摄第二部电影《迷途》……
烂得不能再烂了”,如今再看3年前拍的电影《红裹肚》,城固县农村青年白浪并不满意;沉淀三年后,他再拍了第二部本土电影《迷途》,为此家里拿出了盖房用的十余万元。目前电影已在城固县城上映,老乡看后说:“演员没上一部做作了。”
开始
20岁拍电影处女作《红裹肚》
2007年,20岁、初中文化的白浪和家人、朋友,导演并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裹肚》,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巴山区农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爱情抉择和命运沉浮。拍电影过程中白浪全家上阵,父亲是编剧,哥哥是制片人,白浪是导演加摄影,母亲是剧务……
电影花费了本是白浪的哥哥结婚用的七八万元。《红裹肚》在城固引起了极大反响,大约放映了七十多场,保守估计观影者超10万人次。随后,白浪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导演专业学习。然而,不到三个月,他就弃学回家。
投入
10万元积蓄不盖新房拍电影
“后来我才认识到,老乡们是带着一种新奇来观看《红裹肚》的,而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白浪说,现在回头再看当初的作品,“烂得不能再烂!”
三年来,白浪一边经营影楼挣钱,一边积累生活经验。2010年4月,一条新闻唤起了白浪拍摄第二部电影的灵感——新闻里讲了一名酒吧歌手染上毒瘾后,为了给母亲治病,他铤而走险杀人抢钱,历经各种离奇遭遇的故事。
经过商量,全家人决定拿出准备盖房的十多万元,拍摄第二部电影《迷途》。
演员
爱情戏把主角难倒了
资金筹集得“差不多”后,2010年6月,白浪开始在全县海选演员。海选当天,城固县体育场人山人海,除了看热闹的群众,报名参加海选的有600多人。
赵举山是白浪的好朋友,参与了白浪两次电影的拍摄。拍完《红裹肚》后,赵举山也疯狂地迷恋上了电影,在这三年中,他放下经营的饭店,跑到北京呆了近三个月时间,专门做群众演员。这回又在《迷途》中当了回跑龙套的。
经过系列的选拔、试镜,白浪最终确定了男女演员。“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是学声乐的,表演真的很业余。”男一号吴楠说,“我们所有的演员根本没有想到过报酬,白浪也挺不容易。”
电影开拍后,困难超出预想。一次,扮演公安局长的演员没来,白浪的父亲白天德只好上阵,临时客串“公安局长”。
“最要命的是一场爱情戏的拍摄。”白浪说,都是业余演员,彼此毫无感觉的男女演员怎么也进不了状态,最后只能勉强达到“能看得过去”时,他就“叫停”,“要求不能太高,演员们已尽力了。”
观众演员没上一部做作了
白浪生活中很节俭。“前后花费了差不多25万,三分之一用来买了设备。”白浪说,尽管所有的剧组人员都没有报酬,资金还是捉襟见肘:演职人员的住宿、吃饭、坐车都要花钱……拍摄的过程更要花费。为了省钱,轨道车是自己做的,“效果非常好,很稳。”白浪说,很多道具都是就地取材,在保证拍摄质量的情况下一切从简。“孩子生出来了,我不想它是黑户。”白浪先后六七次跑到西安,给电影《迷途》申办了音像出版发行资格证。“我是想给它一个身份。”
去年9月,《迷途》剪辑完成,在县城的礼堂举行了首映式,在当地引发新一轮观影潮,当天就吸引了1000多名观众,再次成了全县轰动的大事。
“我觉得他拍的挺好的,尤其是那几个老人说的还是城固方言,特别亲切。”城固观众李玉兵说,比《红裹肚》好得多,演员看着没有上一部做作了。 本报记者 何杰
专家看法
“老乡们对本土电影的兴趣高于大片”
城固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文国认为,《迷途》无论是从制作还是思想性都比上次有很大进步。一个农民能拍摄这样宣扬本土文化的电影,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就给予了一些支持。“白浪的电影还是应该走向市场,仅靠个人投资远远不够的。”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史博公说,目前我国已有20余部农民自己拍摄的小电影。白浪的电影什么时候能进入全国各大影城院线,尚不好说,但他还可以走另外的路,比如拍摄乡土电影,在本土放映,相信老乡们对本土电影的兴趣高于“大片”的兴趣。
来源: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02/14/4663841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