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归途列车》摄影师谈拍摄感受
2011-01-07 11:51:40 来自:
雅典的老王
《归途列车》摄影师谈拍摄感受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如期公布获奖者,这一次范立欣《归途列车》成为最佳纪录长片获得者,摘取了VPRO IDFA奖.
这部关于中国农民工每年从城市回到乡下农村老家过年的“英雄般的旅程”的影片,让评委们一直认同它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影片,真实地反应了一个与全世界相关的课题”,由此得到12,500欧元的奖金;这部影片同时也受到过阿姆斯特丹影展所有的Jan Vrijman基金的支持。
下面是此片的摄影师孙少光为SINOREEL撰写的短文。其中的甘苦也许只有做纪录片的朋友才能真正体会。
《归途列车》零碎感受 孙少光 文
2007年春节前《归途列车》在广州三元里的城中村开拍了。其实在此前我们已经拍摄了2个春运中的人物,后来那个2个人物和这一年老张夫妻回家的故事一起剪辑出了一部片子叫《开往春天的列车》, 最后在央视播出了。拍摄制作《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真实目的是为《归途列车》提供一个Demo。春节的拍摄过后,导演范立欣就带着 提案和Demo回到加拿大去寻找投资去了。第一年全部是标清拍摄。
《归途列车》在拍摄人员构成和设备选择上与《沿江而上》相同, 《沿江而上》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前期拍摄人员由导演、摄影、录音、和技术助手四人组成。我们使用的是松下P2 DVCPRO HD小型摄像机,独立的分离录音。摄影师和录音师每天把拍摄内容交给助手,助手要负责把素材整理归类,建立清晰完整的素材管理库,并且同步音频,这些对未来的后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拍摄的素材量很多,整理工作经常要进行到后半夜很晚的时候 。
《归途列车》是立欣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我以前过拍摄几年的纪录片,但这种长时间嵌入拍摄对象生活的片子也是第一次。刚开始的拍摄充满了挫折感,我们总是处处碰壁,制衣工厂的老板们坚决不允许进入厂房拍摄。每天我们都在工厂外面徘徊,立欣费尽口舌向工厂主解释拍摄对他们无害,但是毫无作用。老张夫妻是老实善良的农村人,别人的各种议论也会使他们经常冒出停止拍摄的念头。于是我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间要比拍摄所用的还多。在这样的压力下,立欣总能在关键时刻解除整个团队的焦虑情绪、树立信心。我们在女儿张琴的工厂和老板谈了4天心,吃了3次饭,立欣喝高了2次酒,终于得到了2个小时的拍摄许可。张琴在工厂的所有劳动镜头都是在那么点时间里拍摄的。
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带着前一年剪辑好的片子来到工厂,老板看后点点头,于是我们可以在工厂里面随意拍摄了。08年的拍摄是《归途列车》最主要的内容。在开始拍摄的中,我们尽量和每个人交朋友,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即使没有可拍的内容,我和录音师也在现场待着,让他们能尽快适应摄像机的存在。到最后即使老板发放工钱也不避讳我们的镜头了。
分离的录音系统给我和录音师很大的空间,有时录音师发现精彩的对话,可以在摄影师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主动录制。 在这个片子里,声音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提供了不少帮助。
此片拍摄的场景大部分照度不够,在不破坏气氛的前提下,我一般会把把照明灯泡换成更大功率。我们有机顶灯,但大部分时间都不使用,因为机顶灯能把别人目光引到我这里来。一开始确定拍摄设备的时候,我更倾向使用sony的ex1摄像机,ex1可以在低照度提供更好的画质,但当时ex1刚面市,没有充分使用经验,我们采取了保守的态度。到了08年的拍摄就全部是ex1拍摄了。
立欣是个对画面要求很高的导演,大部分时间他都不会干预我的拍摄。但是在有些他设想好的画面上就一定坚持要完美。片子里面火车在雪后群山间行驶的镜头,就是用3天时间在山区寻找到的。纪实段落的拍摄中,导演强调要手持拍摄一种“organic”的画面;写意的拍摄,则强调一种宽广的电影感。
纪录片的拍摄者总希望自己是不被注意的,但是我们在外面拍摄时候,经常背后有几十人围观,这是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拍摄老张夫妻俩排队买票那一场差点引起骚乱。春运期间 ,排了2、3天队的人到了售票口总是被告知没票,可是黄牛们手上却有发往各地的车票,人们心中都充满怨气。有人把我们当成电视台的记者 ,要通过我们发表意见。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愤怒情绪也互相传染加剧,而被误作为官方媒体的我们很容易成为失控情绪的发泄出口。最后还是警察把我们从上百人的包围里解困出来。
07年拍摄完老张夫妻回家后,我们很担心春运回乡这一段情节会有些单薄。然而08年的那场雪灾,无疑是上天赏赐给我们的。广州火车站40万人的滞留带来了壮观的画面,那些拍摄是令人兴奋的,在火车站的任何位置都能拍摄生动鲜活的画面。在老张准备回乡的前3天里我们就在站前广场拍摄了非常多内容。当一家三口准备回家时,我们就能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了。
在混乱、焦躁的环境里面,老张夫妻和叛逆女儿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开始遮遮掩掩的不合和矛盾,在千辛万苦登上火车前彻底摊牌了。 一家人踏上归途却没有回乡的喜悦,这趟列车正是家庭破裂的开始。跟随老张一家回到四川家乡后,我们预感到矛盾可能升级,导演告诉我,也许在今晚年夜饭的时候会爆发出来,一定要留心。可是谁没有想到,这个爆发来得那么快。进家门不到2个小时,被自己心爱的女儿不断刺激的老张终于无法抑止内心怒火,几句争吵演转眼变成一场家庭暴力。老张冲上前打女儿的时候,导演想进去阻止这场暴力,我把立欣堵在门外,没有停止拍摄,我们的故事需要这一场。镜头的玻璃在感情上把摄影师和被摄者暂时隔离开 。在朝夕相处中,被摄者和拍摄者有可能会成为朋友,或者互相理解。此时,工作和感情的冲突让我觉得犹豫和困惑。在纪录片道德层面关于这个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当这场暴力升级前,我们阻止了他们。
在这个片子的前期,在故事主线之外我们还拍摄了其它一些内容,像民工讨薪 、工厂破产等等,最后成片中都没有出现。
这部片子2年多的拍摄中,我意识到,纪录片的摄影师不能仅仅只关心摄影画面。能 像导演一样 ,和被摄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故事发展有敏感知觉,在困难前保持耐心和毅力也许比技术更重要。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1-01-07 15:10:48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牛文.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如期公布获奖者,这一次范立欣《归途列车》成为最佳纪录长片获得者,摘取了VPRO IDFA奖.
这部关于中国农民工每年从城市回到乡下农村老家过年的“英雄般的旅程”的影片,让评委们一直认同它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影片,真实地反应了一个与全世界相关的课题”,由此得到12,500欧元的奖金;这部影片同时也受到过阿姆斯特丹影展所有的Jan Vrijman基金的支持。
下面是此片的摄影师孙少光为SINOREEL撰写的短文。其中的甘苦也许只有做纪录片的朋友才能真正体会。
《归途列车》零碎感受 孙少光 文
2007年春节前《归途列车》在广州三元里的城中村开拍了。其实在此前我们已经拍摄了2个春运中的人物,后来那个2个人物和这一年老张夫妻回家的故事一起剪辑出了一部片子叫《开往春天的列车》, 最后在央视播出了。拍摄制作《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真实目的是为《归途列车》提供一个Demo。春节的拍摄过后,导演范立欣就带着 提案和Demo回到加拿大去寻找投资去了。第一年全部是标清拍摄。
《归途列车》在拍摄人员构成和设备选择上与《沿江而上》相同, 《沿江而上》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前期拍摄人员由导演、摄影、录音、和技术助手四人组成。我们使用的是松下P2 DVCPRO HD小型摄像机,独立的分离录音。摄影师和录音师每天把拍摄内容交给助手,助手要负责把素材整理归类,建立清晰完整的素材管理库,并且同步音频,这些对未来的后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拍摄的素材量很多,整理工作经常要进行到后半夜很晚的时候 。
《归途列车》是立欣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我以前过拍摄几年的纪录片,但这种长时间嵌入拍摄对象生活的片子也是第一次。刚开始的拍摄充满了挫折感,我们总是处处碰壁,制衣工厂的老板们坚决不允许进入厂房拍摄。每天我们都在工厂外面徘徊,立欣费尽口舌向工厂主解释拍摄对他们无害,但是毫无作用。老张夫妻是老实善良的农村人,别人的各种议论也会使他们经常冒出停止拍摄的念头。于是我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间要比拍摄所用的还多。在这样的压力下,立欣总能在关键时刻解除整个团队的焦虑情绪、树立信心。我们在女儿张琴的工厂和老板谈了4天心,吃了3次饭,立欣喝高了2次酒,终于得到了2个小时的拍摄许可。张琴在工厂的所有劳动镜头都是在那么点时间里拍摄的。
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带着前一年剪辑好的片子来到工厂,老板看后点点头,于是我们可以在工厂里面随意拍摄了。08年的拍摄是《归途列车》最主要的内容。在开始拍摄的中,我们尽量和每个人交朋友,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即使没有可拍的内容,我和录音师也在现场待着,让他们能尽快适应摄像机的存在。到最后即使老板发放工钱也不避讳我们的镜头了。
分离的录音系统给我和录音师很大的空间,有时录音师发现精彩的对话,可以在摄影师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主动录制。 在这个片子里,声音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提供了不少帮助。
此片拍摄的场景大部分照度不够,在不破坏气氛的前提下,我一般会把把照明灯泡换成更大功率。我们有机顶灯,但大部分时间都不使用,因为机顶灯能把别人目光引到我这里来。一开始确定拍摄设备的时候,我更倾向使用sony的ex1摄像机,ex1可以在低照度提供更好的画质,但当时ex1刚面市,没有充分使用经验,我们采取了保守的态度。到了08年的拍摄就全部是ex1拍摄了。
立欣是个对画面要求很高的导演,大部分时间他都不会干预我的拍摄。但是在有些他设想好的画面上就一定坚持要完美。片子里面火车在雪后群山间行驶的镜头,就是用3天时间在山区寻找到的。纪实段落的拍摄中,导演强调要手持拍摄一种“organic”的画面;写意的拍摄,则强调一种宽广的电影感。
纪录片的拍摄者总希望自己是不被注意的,但是我们在外面拍摄时候,经常背后有几十人围观,这是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拍摄老张夫妻俩排队买票那一场差点引起骚乱。春运期间 ,排了2、3天队的人到了售票口总是被告知没票,可是黄牛们手上却有发往各地的车票,人们心中都充满怨气。有人把我们当成电视台的记者 ,要通过我们发表意见。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愤怒情绪也互相传染加剧,而被误作为官方媒体的我们很容易成为失控情绪的发泄出口。最后还是警察把我们从上百人的包围里解困出来。
07年拍摄完老张夫妻回家后,我们很担心春运回乡这一段情节会有些单薄。然而08年的那场雪灾,无疑是上天赏赐给我们的。广州火车站40万人的滞留带来了壮观的画面,那些拍摄是令人兴奋的,在火车站的任何位置都能拍摄生动鲜活的画面。在老张准备回乡的前3天里我们就在站前广场拍摄了非常多内容。当一家三口准备回家时,我们就能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了。
在混乱、焦躁的环境里面,老张夫妻和叛逆女儿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开始遮遮掩掩的不合和矛盾,在千辛万苦登上火车前彻底摊牌了。 一家人踏上归途却没有回乡的喜悦,这趟列车正是家庭破裂的开始。跟随老张一家回到四川家乡后,我们预感到矛盾可能升级,导演告诉我,也许在今晚年夜饭的时候会爆发出来,一定要留心。可是谁没有想到,这个爆发来得那么快。进家门不到2个小时,被自己心爱的女儿不断刺激的老张终于无法抑止内心怒火,几句争吵演转眼变成一场家庭暴力。老张冲上前打女儿的时候,导演想进去阻止这场暴力,我把立欣堵在门外,没有停止拍摄,我们的故事需要这一场。镜头的玻璃在感情上把摄影师和被摄者暂时隔离开 。在朝夕相处中,被摄者和拍摄者有可能会成为朋友,或者互相理解。此时,工作和感情的冲突让我觉得犹豫和困惑。在纪录片道德层面关于这个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当这场暴力升级前,我们阻止了他们。
在这个片子的前期,在故事主线之外我们还拍摄了其它一些内容,像民工讨薪 、工厂破产等等,最后成片中都没有出现。
这部片子2年多的拍摄中,我意识到,纪录片的摄影师不能仅仅只关心摄影画面。能 像导演一样 ,和被摄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故事发展有敏感知觉,在困难前保持耐心和毅力也许比技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