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关于《变调》:寻找并不比丧失更清晰
2010-12-09 21:43:56 来自:
zooey
寻找并不比丧失更清晰
——浅谈唐棣电影《变调》
著名诗人 刘晓萍
没有台词,亦无色彩(至于心灵中的诸多颜色,则需要心灵的察看,而不仅仅是眼睛),通过明暗光线的交叠变迁,时间艰难穿行。《变调》延续了唐棣在《湖畔公路》中的实验气质,却一改《湖畔公路》宁静的诗意,变得充满了“喧哗”之象。如果说《湖畔公路》的气质暗合于沉静明澈的湖水,《变调》则追逐着一条奔腾的河流。动荡的流水是《变调》的主导动机,多声部的旋律自盛满记忆的空荡房间开始流溢,途径喧哗的街巷,在一个纪念碑前长久停驻之后,曲折地回归河流之中。它的主旨是追逐和奔流,至于因此而诞生的结果则成为一个悬疑。
在这部23分17秒的短片中,男主角的写作者身份直接将影片导向一个迷途之中。影片一展开,他就在写作,确切地说是在反复确认记忆和想象。那被抛掷一地的被揉碎的稿纸,既像被抛开的想象,又像抛不开的记忆。而作为观众,我们很难厘清那跟随影片而发生的“故事”是否只是写作者(男主角)对已流逝时光的一场的追忆?或者说,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发生,影片就像一次重构,将已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重新演绎一遍。与此同时,时间出现了一个个不按顺序和逻辑前进的裂缝,偶然性链接着裂缝,最终,这一切看起来,颇似一场梦游。其实,这正是人之存在的根本状态。记忆,想象和偶然性直接规划着途中的人生。好比,历史事件对现时所作用而产生的诸般影响,岔道由此产生。
那个不断闪现在男主角头脑中的女人,我们同样也难以分辨那是真实还是想象。如果是想象,那也是一场基于写作者(男主角)的想象,她完整于写作者的头脑时,便已跨越了虚构,呈现出的一切就是既成事实,形同此刻的在场。如果是真实,影片中一段煮速食面的长镜头,则很好地阐释了此种存在。实际上,真实的生活远不及想象的生活多彩,已收获的爱情远不及未播种的爱情绚烂。那幕煮速食面的长镜头可以成为诸种沉闷生活的外传:在漫长的静如止水的时光中,会存在一段兴奋与焦灼杂糅的等待,等待某个沸点降临(也是临界点的降临),然后是索然无味的咀嚼和快速的消化。或成为记忆,或永久被遗忘。这正如现时的爱情。或者说是影片中念念不忘,又被自身消解掉的对爱情的眺望。而街道上的漫游,纪念碑前茫然而若有所念的停驻,尔后被莫名地追打,在一条河流中的伤害,就像在确认记忆和想象的途中,所必然遭遇的断裂。
一条实存的河流(时光之河),一条隐匿的河流(记忆和想象之河),在影片的结尾处相遇,叠合,仿佛我们的生活总是被想象所牵引,又被现实的羁绊所收容(生活真实的轨迹其实根本不在想象之中)。那个与男主角如影随形的女人,我们难以确认她的实存性,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既是沉闷生活的一现昙花,又是现实裂口难以愈合的伤痛(男主角在河流中受伤后她就出现在河堤)。她始终在他的找寻之中,也许他自己也不完全明白,他找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一种情绪(诸如梦游者对梦的指认)。那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或许可以阐释一切。不论你是演员还是观众,待以渡过的时光都将依附于流水。有寻找,就必然有丧失,它们都不事先附加说明。而生活,一如既往,马不停蹄。
我们可以看出《变调》中的“喧哗”是生活本身的驳杂,而平静的河面和奔流的河水,正像平淡的时光中总有曲折的遇合。作为独立制作电影,可以说《变调》的内涵主旨大于表现,换一种说法,就是影片还存在表现上提升的空间。整部影片还有值得商榷的生涩之处,一些场景的处理,演员的表演,以及情节的安排,个人认为还有更为妥帖的方式。也许,这些都有待于技术手段上的提升。
变调:一个人的奔跑
著名诗人 灯灯
青年小说家、诗人、导演唐棣在继第一部电影《湖畔公路》之后,又推出了系列短片《变调》,电影多处运用了蒙太奇、镜头的快速切换,贯穿其间的音乐,男主人公奔跑的背影以及落水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让人深省。
这是一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电影,甚至,它也没有人物对话,没有完整的情节,它有的只是一个人,一个男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的焦灼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变调》里,导演唐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变调的世界,生活是变调的,爱情作为生活的主题或是点缀,它是逝去的,也可能是变调的。当镜头长时间停留在男主人公煮方便面的画面上,从生水放入锅中,到水慢慢沸腾,再到方便面入内。。。。这时导演切入男孩在水中奔跑的背影,那么这个独立的画面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想起电影《罗拉快跑》的罗拉,以不停奔跑来期望改变结局,同样在《变调》中,电影还追逐了街头,一个五六岁小男孩的奔跑,既然奔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我们不断抵达远方的一种方式,那我们是否就因此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像泡面一样,被时间膨胀,被都市速食,当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被生活棒喝、最终落水的结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我们又要跑向哪里?
所幸电影终归是电影,它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它给我们带来深思,也应该给我们带来看透生活本质的豁达,也许正像片中的歌曲《相爱》中唱的那样:“飞往家的地方与你相爱的世界灵魂激荡……”
我想,这可能是这部影片,最想告诉大家的吧。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实验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浅谈唐棣电影《变调》
著名诗人 刘晓萍
没有台词,亦无色彩(至于心灵中的诸多颜色,则需要心灵的察看,而不仅仅是眼睛),通过明暗光线的交叠变迁,时间艰难穿行。《变调》延续了唐棣在《湖畔公路》中的实验气质,却一改《湖畔公路》宁静的诗意,变得充满了“喧哗”之象。如果说《湖畔公路》的气质暗合于沉静明澈的湖水,《变调》则追逐着一条奔腾的河流。动荡的流水是《变调》的主导动机,多声部的旋律自盛满记忆的空荡房间开始流溢,途径喧哗的街巷,在一个纪念碑前长久停驻之后,曲折地回归河流之中。它的主旨是追逐和奔流,至于因此而诞生的结果则成为一个悬疑。
在这部23分17秒的短片中,男主角的写作者身份直接将影片导向一个迷途之中。影片一展开,他就在写作,确切地说是在反复确认记忆和想象。那被抛掷一地的被揉碎的稿纸,既像被抛开的想象,又像抛不开的记忆。而作为观众,我们很难厘清那跟随影片而发生的“故事”是否只是写作者(男主角)对已流逝时光的一场的追忆?或者说,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发生,影片就像一次重构,将已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重新演绎一遍。与此同时,时间出现了一个个不按顺序和逻辑前进的裂缝,偶然性链接着裂缝,最终,这一切看起来,颇似一场梦游。其实,这正是人之存在的根本状态。记忆,想象和偶然性直接规划着途中的人生。好比,历史事件对现时所作用而产生的诸般影响,岔道由此产生。
那个不断闪现在男主角头脑中的女人,我们同样也难以分辨那是真实还是想象。如果是想象,那也是一场基于写作者(男主角)的想象,她完整于写作者的头脑时,便已跨越了虚构,呈现出的一切就是既成事实,形同此刻的在场。如果是真实,影片中一段煮速食面的长镜头,则很好地阐释了此种存在。实际上,真实的生活远不及想象的生活多彩,已收获的爱情远不及未播种的爱情绚烂。那幕煮速食面的长镜头可以成为诸种沉闷生活的外传:在漫长的静如止水的时光中,会存在一段兴奋与焦灼杂糅的等待,等待某个沸点降临(也是临界点的降临),然后是索然无味的咀嚼和快速的消化。或成为记忆,或永久被遗忘。这正如现时的爱情。或者说是影片中念念不忘,又被自身消解掉的对爱情的眺望。而街道上的漫游,纪念碑前茫然而若有所念的停驻,尔后被莫名地追打,在一条河流中的伤害,就像在确认记忆和想象的途中,所必然遭遇的断裂。
一条实存的河流(时光之河),一条隐匿的河流(记忆和想象之河),在影片的结尾处相遇,叠合,仿佛我们的生活总是被想象所牵引,又被现实的羁绊所收容(生活真实的轨迹其实根本不在想象之中)。那个与男主角如影随形的女人,我们难以确认她的实存性,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既是沉闷生活的一现昙花,又是现实裂口难以愈合的伤痛(男主角在河流中受伤后她就出现在河堤)。她始终在他的找寻之中,也许他自己也不完全明白,他找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一种情绪(诸如梦游者对梦的指认)。那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或许可以阐释一切。不论你是演员还是观众,待以渡过的时光都将依附于流水。有寻找,就必然有丧失,它们都不事先附加说明。而生活,一如既往,马不停蹄。
我们可以看出《变调》中的“喧哗”是生活本身的驳杂,而平静的河面和奔流的河水,正像平淡的时光中总有曲折的遇合。作为独立制作电影,可以说《变调》的内涵主旨大于表现,换一种说法,就是影片还存在表现上提升的空间。整部影片还有值得商榷的生涩之处,一些场景的处理,演员的表演,以及情节的安排,个人认为还有更为妥帖的方式。也许,这些都有待于技术手段上的提升。
变调:一个人的奔跑
著名诗人 灯灯
青年小说家、诗人、导演唐棣在继第一部电影《湖畔公路》之后,又推出了系列短片《变调》,电影多处运用了蒙太奇、镜头的快速切换,贯穿其间的音乐,男主人公奔跑的背影以及落水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让人深省。
这是一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电影,甚至,它也没有人物对话,没有完整的情节,它有的只是一个人,一个男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的焦灼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变调》里,导演唐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变调的世界,生活是变调的,爱情作为生活的主题或是点缀,它是逝去的,也可能是变调的。当镜头长时间停留在男主人公煮方便面的画面上,从生水放入锅中,到水慢慢沸腾,再到方便面入内。。。。这时导演切入男孩在水中奔跑的背影,那么这个独立的画面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想起电影《罗拉快跑》的罗拉,以不停奔跑来期望改变结局,同样在《变调》中,电影还追逐了街头,一个五六岁小男孩的奔跑,既然奔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我们不断抵达远方的一种方式,那我们是否就因此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像泡面一样,被时间膨胀,被都市速食,当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被生活棒喝、最终落水的结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我们又要跑向哪里?
所幸电影终归是电影,它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它给我们带来深思,也应该给我们带来看透生活本质的豁达,也许正像片中的歌曲《相爱》中唱的那样:“飞往家的地方与你相爱的世界灵魂激荡……”
我想,这可能是这部影片,最想告诉大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