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

2002-05-29 16:36:52   来自: 现象客
  电影「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
  导演:华特萨勒斯(WALTER SALLES).巴西
  出片时间:1998年
  1998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女主角
  1998全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8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一、剧情介绍
  朵拉在里约热内卢最主要的火车站-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这一天,安娜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来要求代为写信,因为约书亚一直很想见他素未谋面的父亲耶苏。朵拉的父亲四处风流,很早就离家出走,所以朵拉基本上是不信任混乱秽浊的人际关系。似神父般听别人的「告解」,却又像上帝般地决定这些信要不要寄。和邻居艾琳以读取代寄信件取乐,她们认为重要的信才寄,其它的信则统统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暂时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约书亚给父亲的信就在其中。第二天,安娜与约书亚又来到中央车站,口述了第二封给约书亚的父亲的信,但一出车站,安娜因为等待捡拾陀螺的约书亚而被公共汽车辗毙。朵拉不忍心,先是收留约书亚,第二天与地痞将约书亚卖给收容所,得一千元买了梦昧以求的电视机。艾琳指责那些人会将约书亚的器官卖掉,朵拉心中不安,第二天冒险将约书亚救出,并带他去找父亲。经过一番风险,朵拉改变主意想要偷溜,谁知约书亚也偷偷下车。两人错过回里约的车,幸好遇到好心的卡车司机愿意顺道载送。司机是传播福音的人,朵拉动了情,司机反而逃避了。朵拉只好以手表抵用,二人坐了一辆简陃车子赶到目的地,耶苏却早已搬走,依新地址循去,得知的是耶苏失踪了。幸好屋主的儿子通知耶苏的大儿子──约书亚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儿子请二人回到他和二儿子新的住所,那儿有一封耶苏自里约寄回来的信。朵拉为不识字的三个儿子念信,才知道原来耶苏是去里约找孩子们的母亲安娜。朵拉认为约书亚与二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同住,并且学习父亲的木工手艺是最好的安排,半夜便悄悄离开,返回里约。维系她和约书亚思维的是途中两人的合照相片。
  二、剧情分析
  朵拉在车站为人写信,但大部份的信件却都撕毁或烧掉,这必须从朵拉自己的身世谈起。朵拉的父亲与一般巴西男人一样,酗酒、捻花惹草、不负责任,在她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十六岁那年,朵拉在路上遇见父亲,她问:你认识我吗?父亲楞了一下,很快轻佻地说:我怎么会不认识你这个大美人?朵拉确定父亲早已忘了她这个女儿,说声认错人后离开。也因为这样伤感的情怀,使得朵拉以「上帝」、「法官」的身份来判决代寄信件的死活。九岁的约书亚要妈妈安娜写信给父亲耶苏,虽然妈妈告诉约书亚,父亲是酗酒,并且游手好闲,但拗不过孩子的坚持还是来车站请朵拉写信。第一次见面,因为朵拉不喜欢约书亚拿玩具陀螺割划桌面,使得两人交恶。第二天就目睹母亲因为等待捡拾陀螺的约书亚而命丧公车轮下。朵拉看尽了人生百态,虽然心灵底端有着人性的善因,但大环境的贫穷混乱使她变得冷酷无情。为了拥有一部新的电视机,她接受车站流氓怂恿,将约书亚卖给人蛇集团。当朵拉的室友告诉她那些人是将小孩杀死后贩卖器官时,朵拉的良心发现了,第二天冒着生命危险将约书亚救出。从朵拉送约书亚去找父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编导豪情般地呈现巴西的辽阔土地。这种宽阔的感觉不是我们住在四百公里长度的台湾人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文盲充斥、交通不发达,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相会是一种偶然,但分开就是一种未知数,在人际的疏杂中维系心灵互动的似乎只有宗教与乐天性格了。列车进站时,贫穷与混乱促使乘客纷纷跃窗抢座位,道尽巴西贫穷的面目。讽刺的是巴西是个天主教国家,性的纷乱反而未受到宗教的规范。所以对于安娜的要求写信,朵拉直觉就认为是安娜自己想见男人,只是假装以孩子要见父亲为借口罢了。这个简单的推理认知是全剧重要的伏笔,透过固执的思维主观地认定一件事。在结尾的意料之外,烘托出感人的情节以及朵拉自身的救赎。路途中遇上传福音的卡车司机,也许是多年来朵拉真正的动情;也可能是在迷失中想抓住一块浮木。但朵拉在商店偷窃、说谎,纵然在化妆间向人借了口红想要搏取司机的好感,司机却逃之夭夭了。朵拉扶窗哭泣不止一种受挫,而是一连串的错误(包括卖约书亚,又带他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使她开始真正去思索人生的真谛。在丢掉背包失去一切金钱后,朵拉以手表抵用二十元,终于到达目的地。男主人似乎也是个在外捻花惹草的男人,望着约书亚担心地问朵拉:他乖不乖?朵拉违心地点头,看到约书亚第一次流露出笑容,两人第一次交心。当朵拉拿出安娜寄给耶苏的信时,男主人竟然松了一口气,告诉朵拉说她要找的人早已搬走了,并拿出新地址。朵拉生气了,她已经没钱,如何带约书亚再往前行?编导在此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天主教祭典仪式,在朵拉愤怒指责约书亚后,约书亚混入人群中离去。为了寻找约书亚,朵拉疲累地晕倒在教堂内;醒来时朵拉的头枕在约书亚腿上,这是两人第二次的交心。约书亚想到由他去招揽生意、朵拉为人写信,果然赚到不少钱。约书亚和朵拉立刻在路边照相摊合照了相片。约书亚还买了一套洋装送给朵拉。终于找到耶苏的家了,但耶苏不在,只有他两个儿子在。原来耶苏为了寻找安娜,整日以酒浇愁,然后独自跑到里约热内卢,写信回来说明。不识字的兄弟要求朵拉念信,才知道父亲耶苏是如此深爱着母安娜,兄弟们对父亲的离家,大儿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二子回说:不会回来的;约书亚则是: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其实真正得到救赎的是朵拉,本就对人性有偏见,因为看到耶苏赤诚的一面,生命观念有了改变。第二天清晨,她将安娜写给耶苏的信放在耶苏写给安娜的信旁,穿上约书亚送给她的洋装,抹上口红(约书亚说她擦口红很好看),轻轻地推门离去。清晨醒来的约书亚急急赶跑至车站,但车子早已绝尘而去。朵拉在车上含泪为约书亚写信,希望约书亚不要忘记她,如果忘记,就看看两人装在棱钟中的合照吧!约书亚见到哥哥时,哥哥已经是出色的木工,这使得一向相当崇拜父亲的约书亚心灵立时有了依归。哥哥当场用车床车出一个陀螺送给约书亚当作见面礼,呼应了前场的布局。一样是陀螺,却是不同的感受,从剧本的角度而言,这是相当成功的布局。朵拉真正的彻悟则是在车上写给约书亚的信中所提,此刻她最想念的是她的爸爸。是的,在「耶苏」真诚爱意的感召下,朵拉发现了人性底端的真诚爱意,在人性本善的立足点下,几十年来对父亲的不谅解,瞬间早已消逝无踪。剧中的「耶苏」始终是个背景人物,却是剧中人物努力追寻的目标。尤其耶苏的职业是木工,这与圣经中的耶苏其实有着若隐若现的呼应。正如「等待果陀」剧中,果陀始终不曾出现。这种形而上的意象表征运用得宜,会产生一股扣人心弦的动力,在宗教式哲学的领域思考中,使得这部作品更具份量。
  
  (黄英雄) 2002.1.19.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