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得到的永未得到,丧失的已然丧失

2002-12-03 13:54:36   来自: sanxj (上海)
               得到的永未得到,丧失的已然丧失
                  ——关于《洛丽塔》
   写在前面:
   我知道的,这是注定。但它终于能够飞翔起来了。
  
              文本: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深爱洛丽塔。是的。
   在访谈录里,他不止一次骄傲地把《洛丽塔》表述成最纯洁、最抽象、最经心的作品。
   洛丽塔,她的气质介于天使与巫婆之间,有着来自天然的邪恶的诱惑力。这是无法逃遁的妖冶。这是足以使人陷入无以修整的沉沦的妖冶。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亨伯特(纳博科夫)的小妖女,最终还是丧失了自身的神性和魅惑,这是一种必然的丧失,这就是生活的无可抗拒。亨伯特的洛丽塔近在咫尺,但他无法真正拥有她。得到的刹那就意味着失去,得到的永不是亨伯特想得到的。他得到的不过是一种虚妄。
   亨伯特是个痴念的人。他痴念着那个阿娜贝尔,痴念着神性和妖性的洛丽塔。“事实上,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亦或我可以说阿娜贝尔就是洛丽塔,但洛丽塔不只是阿娜贝尔。“
   那么,洛丽塔究竟是什么?
   只是一个情结,一个渴求却无法企及的情结吧。
   我想,亨伯特是沮丧的,阴郁的。他竭力想留住那个阿娜贝尔,那个洛丽塔。于是他近乎固执地带着洛丽塔一直行走在旅行的路上。但无论是上天还是生活,都没有给他仁慈。事实上,他理性的那个自我明白洛丽塔根本无法属于他,但内心里的那个感性的自我却无法停下来。在这场其实是两个自我的对峙中,那个感性的选手决定了一切。但是亨伯特,当他仅作为亨伯特的身份,是输了。
   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可以责备我们的一个行为,一句说出的话,但我们不能责备自己的一种感情,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于它没有任何权利。无可否认,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是不道德的,可是它确实是美的,这已足够。
   虽然这是注定的一无所有,在开始中即结束。
   最后一个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亨伯特在狱中因病过逝。
   我知道这对于亨伯特亦或是纳博科夫,是一种安慰。
  
             影像:库布里克VS阿德里安·莱恩
   叙事
   库布里克这个迷恋解构的大师将这么一个阴郁震撼的故事当作他戏谐的承载,于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更多的是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而非个体层面的悲悯。他简化了甚而滤去了许多在我看来是必要的情节,使得他的《洛丽塔》就只是在讲述一场畸恋,带着距离。没有痴恋的缘由,没有刻意的隐藏,没有狂乱的找寻。这个故事其实很沉重很晦暗,轻飘单薄的东西无法担得起这样的悲凉。他的影片里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元素。也许是自嘲?也许是要将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大师的这个手势,我无法参透。
   从这个叙事的结构上看,库布里克采取了复沓式,即结尾反复了开头。而莱恩虽然也是采取了回忆的结构方式,但他的结尾是绵长的,将故事的收笔延伸到开端的将来时空中去。这时世界仿佛退到了远处,停在了远处的某个地方。而我们,回到了我们各自的躯体中。
   细节
   当Jeremy·Irons饰演的亨伯特目视着他的洛丽塔吻别他后飞快地跑下楼梯,手臂还维持着拥抱的姿势,我知道自此他是真的沉沦了。那是暧昧的拥抱。两个暧昧的身体,缠绕在一起,仿佛是无比贴心。但是他们并不协调,在身体的相拥中有着极大的漏洞。
   当亨伯特的手指划过旅店的登记册时,我能够体味到他那内敛的狂躁。 
   当最后亨伯特坐在车里注视着已然平凡的洛丽塔,我可以感受到他彻心彻骨的感伤和无怨无悔的决然。
   ……
   虽然是细枝末节,却是这个故事之所以悲悯的依托。
   亨伯特承受了挣扎、伤痛、背叛乃至绝望,不过我相信,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在这绝望中体验到了缥缈的幸福的曾经存在,他并没有后悔。
  
   音乐
   音乐当然是一种力量。但它首先是一种表情。
   我要用“惊异”二字来表达我对库氏的《洛丽塔》中音乐的感受。我不能肯定那是否就是被称为“恰恰”的音乐结构。不过既然大师要嘲讽,就让我们姑且听之吧。
   在新版的《洛丽塔》中,音乐很好的充当了一个表意的角色。小提琴旋律释放着激情,大提琴的沉郁表现着神秘和悲剧。在枪杀Quilty的那场戏里,Quilty的死被渲染得仿佛是一场仪式。所以有人会说,死亡是人类灵魂一种舞蹈。至此方信。Quilty的惊慌在他强作镇定的钢琴声中流露出来了。钢琴,这是有着刚与柔的禀赋,有着澄明和狂惧的双重特质的一种乐器。原本就没有什么乐器能取代钢琴的王者之位。但是这并不是人治社会的规则。Quilty的双手虽然能完美地操纵着钢琴的脾性,却无法平息亨伯特的愤怒和疯狂。
  
   话语
   纳博科夫的语言肌质是迷恋的、深陷的、阴郁的、直指痛楚的。他让你在他那精心构筑的话语花园里,领略到最美丽的风景、最暧昧的迷恋和最透彻的痛苦。
   莱恩的《洛丽塔》秉承了纳博科夫残酷性的诗意话语风格,改动极少,较之库布里克的那个版本更为透彻感人。其实,我是更加愿意以致敬的姿势,平和的态度将库布里克的《洛丽塔》看成大师的一个善意的玩笑。虽然,我自知我不懂。
   最喜欢结尾,亨伯特站在远方,耳畔传来轻快的合唱。然后是亨伯特的独白:“我不伤心我失去了洛丽塔,而是伤心那和声里没有了她的声音。”中年男人的脆弱。海一般深不见底的沧桑,我在他那带泪的声音中感觉到了仿佛是在黑夜深处,有一只脆薄的闪亮的瓷瓶。我知道,只有一个人的手才可以守护这一只一触即碎的瓷瓶。只不过,那个人永不会来了。
  
   人物
   两个Quilty。
   库氏版本中的Quilty是以多重身份出现的。他说话喋喋不休、说着带有滑稽口音的英语,常常兴奋异常,充满着可笑的小动作。这就是库布里克大师借以嘲讽的又一个工具。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人物。
   新版中的Quilty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令人战栗的不可知却又无处不在的神秘,这使得影片自始自终弥漫着无尽的恐慌和惊吓,带着宿命的意味。最终,谜底解开了。这也是一个痴迷的人,不过跟亨伯特不同的是,他迷恋权势和掌控力。这样的结构,使得我们这些旁观者始终明了这是一场注定下坠的游戏,无法逃脱,也无处可去。它悬着亨伯特的心和我们的心。
   我承认,Jeremy·Irons的确是使我倾向于90年代版本的一个重要缘由。欣赏就不要去回避。我喜欢外表俊朗的男子和灵逸的女子,我喜欢隐忍的沧桑的男人的面容,喜欢秀丽的鲜活的女子的面庞。因为我是物质的,我非常喜欢我们的物质生活。这决不是小资。我并不小资。
  
                  结语:我的洛丽塔
   当然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也是阿德里安·莱恩的洛丽塔。
   得到的永未得到,丧失的已然丧失。
   就这样吧。
  

2002-12-09 21:12:58  程程 (罗马)

  从小就喜欢年长的男人
  尤其是西方的那些稍带性感和沧桑的男人们
  直到真正的接触到
  楼主的文笔真的很棒
  至少在看完这些东西以后我是长叹一声的
  点一支烟
  想象楼主该是怎样一个精灵
  在电影的天堂里飞翔
  我不擅长评论电影
  因为一切的评论我都会习惯的与我自己相关
  这并不好
  
  得到的永未得到,丧失的已然丧失。
  
  如果我是为爱而生,为电影而活
  那么
  我该得到什么
  又失去什么呢
  感谢楼主给予我这样业余然而执著的迈向专业的人们
  在心灵上的激情迸发
  

2002-12-10 14:18:34  sanxj (上海)

  有信仰,就不彷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至为稀薄的气质。欣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了电影又有了我们。电影,是我们赖以慰籍的精灵。这是一个晶莹的孩子!!
  

2002-12-11 10:25:06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文字很轻灵的啊。
  在我想象中的洛丽塔,是一个关于情欲——生命的故事。
  两条抛物线的交汇。上升与下降中,不问逻辑的沉迷。
  

2002-12-11 10:35:45  sanxj (上海)

  两条抛物线的交汇。上升与下降中,不问逻辑的沉迷。
  七七的文字就是这样剔透中有着深刻!
  

2003-02-09 05:05:59  活着还 (北京)

  你好,我转了此文在高地上,谢谢!
  [URL]http://www.gotitmusic.com/cgi-bin/bbs/forums.cgi?forum=11[/URL]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