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杀手的童贞」

2002-05-29 04:04:45   来自: lamb
  地区/长度: 法国 / 单本剧
  剧集类型: 电影
  领衔主演: 吉曼·加米诺 安德森·巴里斯特罗斯 曼努尔·巴斯奎茨 
  出 品: 派拉蒙经典
  
  导 演: 巴贝特·施罗德 
  
  
    哥伦比亚作家菲纳多在流亡国外30年后,回到了家乡梅德林。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和一座巨大的宅邸的他却早已了无生趣。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充满了厌世情绪,他此行回到祖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等待死亡的降临。
   梅德林是一座被暴力、血腥包围的城市,作为哥伦比亚毒品交易的中心,整座城市处于一片混乱中。街头随处都会发生斗殴和枪杀事件,尤其是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一代,甚至已经习惯于用枪来解决一切大小争端。道德信仰已完全沦丧,教堂也变成了妓女和毒品贩子的聚集地。
   仿佛是上帝又给了菲纳多一次救赎的机会,在晚会上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名叫亚力克斯的16岁男孩。菲纳多和亚力克斯很快就相爱了,他似乎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不过在这对情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沟壑。亚力克斯来自梅德林的贫民区,那里的恐怖显然不是富裕的菲纳多所能想象的。成长于严酷的环境中,亚力克斯已经完全适应了那里的生存法则,他随身带着枪,可以毫无来由地使一个人脑袋开花。当菲纳多因一位出租车司机拒绝把收音机的声音调低而发怒时,亚力克斯二话没说地就送了他的命。而菲纳多则对他的这种暴力行为感到悲哀。年龄的差异也在两人之间造成了代沟。菲纳多偏爱古典音乐,而亚力克斯则是疯狂的摇滚和金属音乐迷,他甚至嘲笑玛丽·卡拉斯唱歌像被人勒住脖子一般。但这些差距并没有妨碍两人间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
   在这座地狱般的城市里,这段感情显然是没有未来的。一日亚力克斯被前来报复的摩托车手杀害。菲纳多痛苦万分,每日他只是徘徊在街头……
  
  本片导演巴贝特·施罗德出生于伊朗,不过他和如今叱咤国际影坛的那些伊朗导演可不是一代人,算起来他应该是属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代。他在苏邦大学学习哲学,并替《电影手册》撰写影评。
   1964年,施罗德创办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拍摄罗麦尔的《我在莫德家的一夜》(My Night at Maud's)和《克莱尔之膝》(Claire's Knee)相继取得巨大的成功,从此他就以支持欧洲各国艺术片导演而闻名。雅克·里维特、维姆·文德斯、法斯宾德等人的不少作品都出自他的制片公司。
   60年代末70年代初,施罗德开始自己写剧本、做导演。但直到80年代,移师美国后,他的一系列影片才得到关注。首先是卧薪尝胆之作《泡吧狂》(Barfly)由米基·洛奇和费·唐纳薇主演,一炮打响。而1990年由杰瑞米·艾恩斯和格伦·克洛斯主演的《命运的逆转》(Reversal of Fortune)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并最终使艾恩斯登上了影帝之座。这是他迄今最为成功的影片。
   最近毒品问题又成为好莱坞关注的焦点,如去年的《毒品网络》,今年的《大毒枭》。而施罗德的视点与那些影片有所不同,他没有集中于描述毒品的流通、交易过程,而是走出美国,回到这一问题的发源地,表现一个以毒品为生命线的城市是如何沦为人间地狱。实际上,他的野心可不仅仅在于此,梅德林青少年犯罪的猖狂是对当今美国社会已经渐露苗头的类似状况的隐喻。陆续发生的校园枪击案表明了一种暴力哲学正开始泛影响青少年。而这其中,毒品的泛滥必须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施罗德为拍摄电影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梅德林这座罪恶的城市里,拍这样一部影片可要担当起不小的风险。他甚至不得不配备保镖来保障摄制组和自己的安全。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