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法国中尉的女人》
2002-05-28 07:37:22 来自:
lamb
导 演:卡雷尔.雷兹 / Karel Reisz
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 / Meryl Streep
杰瑞米.艾恩斯 / Jeremy Irons
在一九八二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部美国片和一部英国片特别受到美国影艺学院会员们的青睐,分别赢得多项大奖。美国片是两位好莱坞影坛前辈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合演的老人电影《金色池塘》,晚辈们基于敬老精神,除了各颁一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给他们留为纪念之外,还给予此片最佳改媥剧本奖的荣誉。如今看来,此片实在有点过誉。描写两名英国人参加奥运会的英国电影《火的战车》,则出人意表地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原作配乐、最佳服装设计等四个奖座,倒是实至名归。在这两部影片夹杀之下,另一部成绩卓越的英国片只好被牺牲了,那就是卡雷尔.雷兹导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自约翰.福尔的同名畅销小说,以戏里戏外的双线平行交错手法描述两段相隔一个世纪的“不伦之恋”,剧本结构大胆创新,当年曾受到影评界的热烈讨论。奥斯卡并没有忽视这部电影,让它一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五项,但最主要的三项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均未获提名。更令人遗憾的是,此片最后连一座金像奖也没拿到,包括最有希望获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女主角)和哈罗德.品脱(改编剧本)。因此,《法国中尉的女人》堪称第五十四届金像奖中最闪亮的一颗遗珠。
本片的精彩表现,可以分为“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首先要谈的当然是它的叙事结构,这是一部以百年前发生的“戏中戏”来呼应八十年代现实生活区别的爱情片。杰瑞米.艾恩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男女主角分别饰演戏中戏的“查尔斯”与“莎拉”,及现实生活中负责扮演他们的演员“麦克”与“安娜”。在影片一开始的序幕,导演明显地展示拍戏的现场,当时拍摄的镜头是安娜扮演的莎拉穿著黑色斗蓬独自走向风雨交加的海堤尽头。此一场景是“戏中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镜头,因为查尔斯与莎拉就是在这个长堤上首次碰面展开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而遭到抹黑的莎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定地一直往前走的动作,则标志了全片的主题精神所在。
序幕镜头结束后,编导以戏中戏作为主轴来推展整部影片。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是游手好闲的英国绅士查尔斯史密森来到乡下地方莱姆向富家女艾兰史汀娜求婚,很快便获得她答应,她在伦敦的企业家父亲也欢迎查尔斯在婚后继承他庞大的产业。对查尔斯而言,一切显得那么容易和垂手可得,直至他遇到了莎拉。
这一天,查尔斯和艾兰在海边的堤岸旁散步。他们看到一名女子走到风高浪急的海堤上,查尔斯好奇地询问女子是谁?艾兰以鄙视的口吻回答说:“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示意查尔斯不要理她。然而,查尔斯不听艾兰的劝告,走上堤岸去警告处境危险的莎拉。不料,穿著黑斗蓬的莎拉缓缓地转过头来,以忧怨而迷惘的眼神凝望着查尔斯,自此不知不觉地勾去了查尔斯的魂魄,使他像扑火的飞蛾陷入了执迷不悔的爱情游戏之中。
情节发展至此,画面首次跳接至现代时空。躺在床上的麦克被电话吵醒,话筒的另一方是化妆师打来催促安娜动身拍戏。镜头慢慢拉开,看见安娜正躺在麦克身旁,在对白中透露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和麦克在一起。不过,编导并没有在此说明麦克和安娜的个人背景,也没有明显指出两人是在偷情。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位戏中戏的男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情侣。不久,情节回到戏中戏进行。在“戏里”和“戏外”这两条情节线之中,编导明显地先把叙事重心放在前者,而让后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出现,从侧面去烘托和丰富戏中戏的趣味性。例如安娜在研读电影的背景资料时,指出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女性从事妓女行业的比例很高,从而解释了戏中的莎拉在小镇生活极不如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到伦敦去谋生的原因。又如麦克与安娜在小院子中念剧本排戏时,镜头直接跳到戏中莎拉于树林中失足跌倒而查尔斯伸手将她扶起的连续性动作中,造成微妙而有趣的突破时空效果,这是单线叙事结构所达不到的。因此,本片在十五年前开风气之先采取“戏里”与“戏外”互相对衬平行发展的“双线叙事模式”,堪称是勇气十足的大胆尝试。
当“戏里”的查尔斯逐渐沉迷于莎拉的神秘魅力之中而不能自拔时,导演也逐渐加强了“戏外”的份量,并且让观众明白到麦克与安娜其实各有家室,他们的偷情行为正随着拍戏工作快将结束而面临被逼停止的命运。可是,戏外的麦克正像戏里的查尔斯一样,已经情不自禁地爱上对方,甚至为了这段情而准备牺牲自己原有的幸福家庭,正如戏里的查尔斯为爱自毁婚约,并不惜被别人剥夺他的绅士尊严。换言之,“戏里”与“戏外”原来分开发展的情节线到了影片后半部便密切结合,并且巧妙地将重心人物从女方转往男方身上。在“理智”与“感情”的攻防战之中,查尔斯曾经想选择“理智”,因此恳求医生照顾患有忧郁症的莎拉,并且愿意负担费用,企图用这种道义行为来说服自己:他对莎拉的照顾只是出于绅士风度。然而,当查尔斯从律师蒙太古那里知道莎拉居住的旅馆后,他就完全成为“感情”的俘虏,逼不及待赶到旅馆跟莎拉碰面,并且惊异地在干柴烈火之下发现自称是“妓女”的莎拉竟是一名“处女”!
围绕着莎拉的“身份之谜”而展开的悬念性情节至此真相大白。编导以急转直下的手法交代查尔斯向艾兰义无反顾地拋弃婚约和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表现出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雄好汉。不料,更大的悬疑却在后头!莎拉竟然不声不响地从旅馆失踪了,任凭查尔斯用尽各种方法都找不到她的下落。查尔斯对莎拉的牺牲至此彷佛变成了一个笑话。然而,扮演查尔斯的麦克并没有接受剧中人的教训,仍然采取主动示爱的攻势来挽回他和安娜之间那一段“正在失去的爱情”。旁观者清的观众,至此不得不为当局者迷的查尔斯∕麦克摇头叹息。安娜的丈夫就曾经问麦克:“本片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到底采用了那一种?”麦克迷惑地回答他:“是第一种结局︰︰︰ 不,是第二种结局︰︰︰ 安娜没有告诉你吗?”换言之,麦克此时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意,一切得等候安娜的抉择。
真正的答案等到三年之后才揭晓。此时,查尔斯已成为落寞失意人,但从查尔斯的爱情中取得重新生活力量的莎拉却反过来变成健康明朗的新人,连她所画的画像也从阴森恐怖的画风变得和蔼可亲。“男尊女卑”的情况至此主客易位,镜头中的深沉灰暗也一扫而空。是什么因素带来那么大的转变﹖因为莎拉已经找到了“自由”,找回了自我,不必再生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不必活在保守的道德压力下扭曲自己,可以恢复个人本性,从此“为自己活”。查尔斯原谅了这个身心两方面均已全面翻新的莎拉,两人在“男女平等”的情况下重新开始他们的爱情。此时,导演让他俩坐在一叶小舟上,从暗黑的桥底慢慢划向明亮的碧波之中,“戏里”情节至此以喜剧收场。可惜在“戏外”,麦克仍然执迷不悟地往前冲,企图在摄制组的惜别舞会中抓住爱情,但安娜悬崖勒马,决绝地离开麦克。麦克发现安娜离去,推窗大喊:『莎拉!』原来麦克已将戏里的“莎拉”与戏外的“安娜”混而为一,这种意乱情迷的爱情只能留下悲伤的回忆。
整部影片采用迂回曲折的手法来表达“女性觉醒”主题,编导的意图直到最后一幕才画龙点睛。这种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潮,在七十年代末已开始渗透进英美的主流电影之中,代表作正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两年前演出的《克拉玛对克拉玛》。这一次由她首度挑大梁主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同一个议题上有了更深入、更精辟的探讨。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女性完全活在一个由男人主导和由保守道德观念控制的悲惨世界之中。纵然莎拉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华的女人,只因为她采取了突破禁忌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尾随法国中尉瓦根到他住宿的旅馆中示爱),就被整个社会视为不守妇道的异类,从此抬不起头来做人,甚至为了维生还不得不忍受乡下老太婆的嘲讽训斥,生活得毫无尊严。在这种沉重的社会压力下,莎拉虽然明知道自己并未越轨(她在旅馆中看到瓦根另有女人便黯然离去),但也默默承受大家指责她为荡妇,甚至不自觉地在意识上扭曲自己的人格,亲口对查尔斯表白说她是一个“妓女”。编导对莎拉为何“自甘作贱”的复杂心理在片中虽只作提示性的交代,但是透过对维多利亚时代泛道德化社会氛围的细心经营,观众仍能充份理解莎拉为何会变成一个自我放逐的忧郁症患者。相对于一眼就可以看穿、一手就可以掌握的富家小姐艾兰而言,莎拉有如一块深不可测的宝石,对查尔斯散发出难以言喻的诱惑力,等待着他的发现和琢磨。透过查尔斯的迷情反应,编导将潜藏于男性心底的“渴望偷腥”的原始欲望深刻有力地呈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次相当成功的“英国绅士性心理”探讨。
配合着本片纤细沉郁的故事情节,卡雷尔.雷兹刻意采用灰暗低沉的叙事基调,外景画面经常被忧郁的灰蓝色所笼罩,而室内画面亦处处呈见黑沉沉的一片,使观众的情绪一直笼罩在低气压之中,直至最后一幕才得以抒解。虽然如此,本片并非是沉闷难解的作品,反而从头至尾洋溢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电影魅力,比很多通俗言情片还要耐看。刚开始在影坛上发光的梅莉史翠普在这部初挑大梁的影片中以极为精彩的演出向全世界宣示“八十年代最佳女演员”的诞生。而当时刚以英国电视剧《拾梦记》俘虏不少女性观众的杰瑞米.艾恩斯,也开始在大银幕上以温文儒雅的绅士气质建立起他在国际影坛上的一席之地。笔者在多年以后重看此片,仍然感觉到他俩的演出光芒四射,可见他们在这十多年的走红是实至名归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 / Meryl Streep
杰瑞米.艾恩斯 / Jeremy Irons
在一九八二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部美国片和一部英国片特别受到美国影艺学院会员们的青睐,分别赢得多项大奖。美国片是两位好莱坞影坛前辈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合演的老人电影《金色池塘》,晚辈们基于敬老精神,除了各颁一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给他们留为纪念之外,还给予此片最佳改媥剧本奖的荣誉。如今看来,此片实在有点过誉。描写两名英国人参加奥运会的英国电影《火的战车》,则出人意表地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原作配乐、最佳服装设计等四个奖座,倒是实至名归。在这两部影片夹杀之下,另一部成绩卓越的英国片只好被牺牲了,那就是卡雷尔.雷兹导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自约翰.福尔的同名畅销小说,以戏里戏外的双线平行交错手法描述两段相隔一个世纪的“不伦之恋”,剧本结构大胆创新,当年曾受到影评界的热烈讨论。奥斯卡并没有忽视这部电影,让它一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五项,但最主要的三项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均未获提名。更令人遗憾的是,此片最后连一座金像奖也没拿到,包括最有希望获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女主角)和哈罗德.品脱(改编剧本)。因此,《法国中尉的女人》堪称第五十四届金像奖中最闪亮的一颗遗珠。
本片的精彩表现,可以分为“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首先要谈的当然是它的叙事结构,这是一部以百年前发生的“戏中戏”来呼应八十年代现实生活区别的爱情片。杰瑞米.艾恩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男女主角分别饰演戏中戏的“查尔斯”与“莎拉”,及现实生活中负责扮演他们的演员“麦克”与“安娜”。在影片一开始的序幕,导演明显地展示拍戏的现场,当时拍摄的镜头是安娜扮演的莎拉穿著黑色斗蓬独自走向风雨交加的海堤尽头。此一场景是“戏中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镜头,因为查尔斯与莎拉就是在这个长堤上首次碰面展开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而遭到抹黑的莎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定地一直往前走的动作,则标志了全片的主题精神所在。
序幕镜头结束后,编导以戏中戏作为主轴来推展整部影片。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是游手好闲的英国绅士查尔斯史密森来到乡下地方莱姆向富家女艾兰史汀娜求婚,很快便获得她答应,她在伦敦的企业家父亲也欢迎查尔斯在婚后继承他庞大的产业。对查尔斯而言,一切显得那么容易和垂手可得,直至他遇到了莎拉。
这一天,查尔斯和艾兰在海边的堤岸旁散步。他们看到一名女子走到风高浪急的海堤上,查尔斯好奇地询问女子是谁?艾兰以鄙视的口吻回答说:“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示意查尔斯不要理她。然而,查尔斯不听艾兰的劝告,走上堤岸去警告处境危险的莎拉。不料,穿著黑斗蓬的莎拉缓缓地转过头来,以忧怨而迷惘的眼神凝望着查尔斯,自此不知不觉地勾去了查尔斯的魂魄,使他像扑火的飞蛾陷入了执迷不悔的爱情游戏之中。
情节发展至此,画面首次跳接至现代时空。躺在床上的麦克被电话吵醒,话筒的另一方是化妆师打来催促安娜动身拍戏。镜头慢慢拉开,看见安娜正躺在麦克身旁,在对白中透露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和麦克在一起。不过,编导并没有在此说明麦克和安娜的个人背景,也没有明显指出两人是在偷情。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位戏中戏的男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情侣。不久,情节回到戏中戏进行。在“戏里”和“戏外”这两条情节线之中,编导明显地先把叙事重心放在前者,而让后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出现,从侧面去烘托和丰富戏中戏的趣味性。例如安娜在研读电影的背景资料时,指出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女性从事妓女行业的比例很高,从而解释了戏中的莎拉在小镇生活极不如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到伦敦去谋生的原因。又如麦克与安娜在小院子中念剧本排戏时,镜头直接跳到戏中莎拉于树林中失足跌倒而查尔斯伸手将她扶起的连续性动作中,造成微妙而有趣的突破时空效果,这是单线叙事结构所达不到的。因此,本片在十五年前开风气之先采取“戏里”与“戏外”互相对衬平行发展的“双线叙事模式”,堪称是勇气十足的大胆尝试。
当“戏里”的查尔斯逐渐沉迷于莎拉的神秘魅力之中而不能自拔时,导演也逐渐加强了“戏外”的份量,并且让观众明白到麦克与安娜其实各有家室,他们的偷情行为正随着拍戏工作快将结束而面临被逼停止的命运。可是,戏外的麦克正像戏里的查尔斯一样,已经情不自禁地爱上对方,甚至为了这段情而准备牺牲自己原有的幸福家庭,正如戏里的查尔斯为爱自毁婚约,并不惜被别人剥夺他的绅士尊严。换言之,“戏里”与“戏外”原来分开发展的情节线到了影片后半部便密切结合,并且巧妙地将重心人物从女方转往男方身上。在“理智”与“感情”的攻防战之中,查尔斯曾经想选择“理智”,因此恳求医生照顾患有忧郁症的莎拉,并且愿意负担费用,企图用这种道义行为来说服自己:他对莎拉的照顾只是出于绅士风度。然而,当查尔斯从律师蒙太古那里知道莎拉居住的旅馆后,他就完全成为“感情”的俘虏,逼不及待赶到旅馆跟莎拉碰面,并且惊异地在干柴烈火之下发现自称是“妓女”的莎拉竟是一名“处女”!
围绕着莎拉的“身份之谜”而展开的悬念性情节至此真相大白。编导以急转直下的手法交代查尔斯向艾兰义无反顾地拋弃婚约和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表现出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雄好汉。不料,更大的悬疑却在后头!莎拉竟然不声不响地从旅馆失踪了,任凭查尔斯用尽各种方法都找不到她的下落。查尔斯对莎拉的牺牲至此彷佛变成了一个笑话。然而,扮演查尔斯的麦克并没有接受剧中人的教训,仍然采取主动示爱的攻势来挽回他和安娜之间那一段“正在失去的爱情”。旁观者清的观众,至此不得不为当局者迷的查尔斯∕麦克摇头叹息。安娜的丈夫就曾经问麦克:“本片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到底采用了那一种?”麦克迷惑地回答他:“是第一种结局︰︰︰ 不,是第二种结局︰︰︰ 安娜没有告诉你吗?”换言之,麦克此时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意,一切得等候安娜的抉择。
真正的答案等到三年之后才揭晓。此时,查尔斯已成为落寞失意人,但从查尔斯的爱情中取得重新生活力量的莎拉却反过来变成健康明朗的新人,连她所画的画像也从阴森恐怖的画风变得和蔼可亲。“男尊女卑”的情况至此主客易位,镜头中的深沉灰暗也一扫而空。是什么因素带来那么大的转变﹖因为莎拉已经找到了“自由”,找回了自我,不必再生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不必活在保守的道德压力下扭曲自己,可以恢复个人本性,从此“为自己活”。查尔斯原谅了这个身心两方面均已全面翻新的莎拉,两人在“男女平等”的情况下重新开始他们的爱情。此时,导演让他俩坐在一叶小舟上,从暗黑的桥底慢慢划向明亮的碧波之中,“戏里”情节至此以喜剧收场。可惜在“戏外”,麦克仍然执迷不悟地往前冲,企图在摄制组的惜别舞会中抓住爱情,但安娜悬崖勒马,决绝地离开麦克。麦克发现安娜离去,推窗大喊:『莎拉!』原来麦克已将戏里的“莎拉”与戏外的“安娜”混而为一,这种意乱情迷的爱情只能留下悲伤的回忆。
整部影片采用迂回曲折的手法来表达“女性觉醒”主题,编导的意图直到最后一幕才画龙点睛。这种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潮,在七十年代末已开始渗透进英美的主流电影之中,代表作正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两年前演出的《克拉玛对克拉玛》。这一次由她首度挑大梁主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同一个议题上有了更深入、更精辟的探讨。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女性完全活在一个由男人主导和由保守道德观念控制的悲惨世界之中。纵然莎拉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华的女人,只因为她采取了突破禁忌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尾随法国中尉瓦根到他住宿的旅馆中示爱),就被整个社会视为不守妇道的异类,从此抬不起头来做人,甚至为了维生还不得不忍受乡下老太婆的嘲讽训斥,生活得毫无尊严。在这种沉重的社会压力下,莎拉虽然明知道自己并未越轨(她在旅馆中看到瓦根另有女人便黯然离去),但也默默承受大家指责她为荡妇,甚至不自觉地在意识上扭曲自己的人格,亲口对查尔斯表白说她是一个“妓女”。编导对莎拉为何“自甘作贱”的复杂心理在片中虽只作提示性的交代,但是透过对维多利亚时代泛道德化社会氛围的细心经营,观众仍能充份理解莎拉为何会变成一个自我放逐的忧郁症患者。相对于一眼就可以看穿、一手就可以掌握的富家小姐艾兰而言,莎拉有如一块深不可测的宝石,对查尔斯散发出难以言喻的诱惑力,等待着他的发现和琢磨。透过查尔斯的迷情反应,编导将潜藏于男性心底的“渴望偷腥”的原始欲望深刻有力地呈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次相当成功的“英国绅士性心理”探讨。
配合着本片纤细沉郁的故事情节,卡雷尔.雷兹刻意采用灰暗低沉的叙事基调,外景画面经常被忧郁的灰蓝色所笼罩,而室内画面亦处处呈见黑沉沉的一片,使观众的情绪一直笼罩在低气压之中,直至最后一幕才得以抒解。虽然如此,本片并非是沉闷难解的作品,反而从头至尾洋溢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电影魅力,比很多通俗言情片还要耐看。刚开始在影坛上发光的梅莉史翠普在这部初挑大梁的影片中以极为精彩的演出向全世界宣示“八十年代最佳女演员”的诞生。而当时刚以英国电视剧《拾梦记》俘虏不少女性观众的杰瑞米.艾恩斯,也开始在大银幕上以温文儒雅的绅士气质建立起他在国际影坛上的一席之地。笔者在多年以后重看此片,仍然感觉到他俩的演出光芒四射,可见他们在这十多年的走红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