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bfa60纪录片之新时期
2010-11-28 19:43:23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转自:电影讨论现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b3e2a0100mjav.html
新时期
进入新时期以后,纪录片在制片厂中的制作呈现了两个倾向。
一个是摆脱政治的倾向,就是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传统方式保持一定距离。这个倾向与故事片领域一样,多少受到60年代前期曾经在内部放映过的一些解冻时期苏联电影的影响,向人性论倾斜,并以光影和蒙太奇手法这些当时看来电影的“本体”来对抗过去几十年文本中承载的“道”或称思想。这普遍称为诗电影。
另一个类似的倾向是在摆脱政治的同时也试图在摆脱基础教育,就是科影、农影等机构尝试出品一些带有艺术家部分个性、视觉美比较受强调、不仅给予观众基础科学知识也要普及国画和油画、或不满足于干巴巴讲授生产技能的纪录片。这后一个倾向在更晚些时候也受到了电视中部分引进节目的影响。其实基本特征也是诗电影。
并且,这两种相互会合的倾向展现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中非常罕见的实验性。
以上这个时期大致对应于故事片领域内的第四代。
这之后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渐渐转入电视界。本院纪录片创作的中间力量当时是第五代,他们普遍寻求与国外机构合作,来突破国内纪录片电影传播的瓶颈,其中部分完成的作品至今在国内没有放映过,等待本院学者的进一步挖掘。所以本次影展只是这样的历史意义的一个开端。
这些作品带有人类学倾向,在奇观和口述之间寻找一条崎岖的创作道路,并且比较一致地采取了接近“证人”的距离、角度,体现了一种比较一致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与当时电视领域流行的迫近人物和记者开始介入画面有明显差别,形成某种“学院”倾向。
这个倾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延续到了后来进入新世纪后导演系开设的纪录片教育当中。
(注释:这段文字是写给北京电影学院60年纪录片展,“新中国”段落是司徒兆敦老师写,到78年,我写“新时期”到2000年,张民写“新世纪”就是现在的这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0-11-28 20:20:24
龙寅
(北京 昌平)
早些年的加映片挺珍贵,尤其那些书画资料片,是好些已故艺术家仅存的影像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影弟工作室
CVRAWzgaQWerMny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新时期
进入新时期以后,纪录片在制片厂中的制作呈现了两个倾向。
一个是摆脱政治的倾向,就是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传统方式保持一定距离。这个倾向与故事片领域一样,多少受到60年代前期曾经在内部放映过的一些解冻时期苏联电影的影响,向人性论倾斜,并以光影和蒙太奇手法这些当时看来电影的“本体”来对抗过去几十年文本中承载的“道”或称思想。这普遍称为诗电影。
另一个类似的倾向是在摆脱政治的同时也试图在摆脱基础教育,就是科影、农影等机构尝试出品一些带有艺术家部分个性、视觉美比较受强调、不仅给予观众基础科学知识也要普及国画和油画、或不满足于干巴巴讲授生产技能的纪录片。这后一个倾向在更晚些时候也受到了电视中部分引进节目的影响。其实基本特征也是诗电影。
并且,这两种相互会合的倾向展现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中非常罕见的实验性。
以上这个时期大致对应于故事片领域内的第四代。
这之后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渐渐转入电视界。本院纪录片创作的中间力量当时是第五代,他们普遍寻求与国外机构合作,来突破国内纪录片电影传播的瓶颈,其中部分完成的作品至今在国内没有放映过,等待本院学者的进一步挖掘。所以本次影展只是这样的历史意义的一个开端。
这些作品带有人类学倾向,在奇观和口述之间寻找一条崎岖的创作道路,并且比较一致地采取了接近“证人”的距离、角度,体现了一种比较一致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与当时电视领域流行的迫近人物和记者开始介入画面有明显差别,形成某种“学院”倾向。
这个倾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延续到了后来进入新世纪后导演系开设的纪录片教育当中。
(注释:这段文字是写给北京电影学院60年纪录片展,“新中国”段落是司徒兆敦老师写,到78年,我写“新时期”到2000年,张民写“新世纪”就是现在的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