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与FT午餐: 自称中国人的老外

2005-03-11 09:58:45   来自: 位格 (北京海淀)
  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报道
  2005年03月5日 星期六
  杜可风(Chris Doyle)不肯吃午饭,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上海拍片正处于紧张的杀青阶段。不管是午饭还是晚饭,不用问,他都不吃,至少那种大多数人理解的饭他是不吃的。原因很简单,他几乎不吃东西。
  
  “这事人人都知道,”他格格地笑,“我的早饭是啤酒,至于午饭和晚饭...”。所以,“与《金融时报》共进午餐”是在最晚的用餐时间,并且桌上只摆了一瓶红葡萄酒。他坚称,里面包含了他需要的所有营养。他肯定是从什么地方获得能量的。52岁了,他依旧蹦蹦跳跳、唧唧喳喳,像个精力过度、无所畏惧的小男孩。
  杜可风吃东西的习惯,可能是他所有怪癖中最正常的一项了。这个来自悉尼南部海滩爱打架的冲浪者,十几岁时加入了商船船队,最后经以色列和印度来到台湾。20多岁时,他帮一个台北的朋友拍电影,那是他第一次摸摄像机。
  如今,他已是全世界最出名的电影摄影师之一,在中国则当然排在首位。不仅如此——这里你得调整一下你的思维定势——他还坚称自己可能是最出名的中国电影摄影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海外。他近期深受好评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张艺谋的《英雄》,另一部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其中摄影师的镜头和导演的故事一样出众。
  “我常说,我是中国人,只是得了皮肤病。中国人很喜欢这句话。”杜可风碰了杯,开始了这顿午饭。“他们觉得,这是近代史上最妙的一句话之一。”
  我们是在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碰头的。餐厅位于外滩,这群建于世纪之交的宏伟建筑环抱着黄浦江,滔滔江水融入伟岸的长江,流向东海。来这家餐厅是杜可风的主意。他认识这里的经理,而这位经理同时也是调酒师;这省却了很多点菜的麻烦。外滩的殖民地建筑也是杜可风正在拍摄的电影《伯爵夫人》(White Countess)选用的背景,这部电影由古装剧大师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制作。
  正如读者接下去会看到的,杜可风会认为“古装剧”这种说法太抬举了,但我也是在我们吃饭吃到后来才发现这一点的。一开始,他想跟我谈谈在中国被接受为一个中国人的感受。
  “这几天,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这里的人仅用中文来叫我的名字了。换句话说,我名气大了,”他说。他的中文名字即“宛若清风”的意思。“他们以前称我为那个‘澳大利亚出生的电影摄影师’,或是... 但现在,他们再也犯不着解释什么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不管这是好事是坏事。”
  采访杜可风是件轻松的事: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刚从伦敦和波兰回来,他在那儿为其作品展做宣传;自我吹捧还不错,他说。
  “我们试着提醒人们问问题:为什么你一定要理解一部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有明星?为什么一定要有开始、发展和结尾,就像美国电影那样?为什么电影不能仅仅是一次视觉感受?这正是我所要推动的。我就像耐克(Nike)的发言人。我对孩子们说‘尽管去做’(Just do it)。所以,如果我自己不这么做,那我就成了骗子、小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下一个工作将是一部泰国电影。他说,通常接这种电影,他几乎一分钱也不挣,但还是要接,因为不然的话,他的创意就会枯竭。“为什么我要和年轻女郎上床?因为她们有各种各样愚蠢的问题。而如果我们一不注意,就会忘了问这种问题。当然,我们知道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但你就是在问的过程中学习的。拍电影也是这么回事儿。与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一起工作,会把我带到我从不知道、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去的地方。这真的是一种能量的交换。”
  当我们再一次碰杯时,杜可风开始为自己业余摄影师的出身辩护。“我知道摄影机的绿键在哪儿,我也知道那是开关,”他说,“但我根据自己的眼睛作判断,而不是我的技能。这就像领导力,你周围的人可以来填补缺陷。”
  当我一语双关地说,这听上去像乔治•布什的领导风格,他哼了哼鼻子,谈起了更为东方的观点。
  “我发展了一种能量,它由不同的团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互相交换。这就像太极、瑜伽或功夫:你引导能量。演员们对此做出反应。它通过电影镜头,传到荧幕上,也传到观众身上。因此,这基本上非常直接。”
  我说,这样听起来,其他电影摄影师好像只是功能了。杜可风笑了。
  “他们怎么说来着?世上有会计师,也有骗子。或者说有会计师,也有垃圾股。我猜,我就是电影摄影师里的垃圾股。”
  这是个很好的比喻:高风险,但也是高回报。尽管如此,杜可风坚持,电影摄影师的作用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重要,因为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其他方面,比起导演,他们离演员要近得多。
  “许多导演会被演员吓着,但摄影师必须直接和他们交往,”他说,“如果你不信任我……行啊,首先,如果你是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你很可能会炒我的鱿鱼,”他笑道,“其次,如果你是个有点上了年纪的女演员,你会希望我照顾你;而如果你确实是个有点能量的人,你会希望和我分享。”
  当我很随便地问他,觉得拍Merchant Ivory的电影怎样时,那天下午,他第一次叹了一口气,停下来吸了口气。“你想要我告诉你实话吗?”
  从这一刻开始,杜可风更像是个中国爱国者,而非国际电影摄影师。他作为一个再次展现出实力和创造性的伟大文明的公民,其自信夹杂着对西方持久影响的愤恨。
  他开始时有些顾忌直言不讳地谈论《伯爵夫人》,这部影片描述了30年代在上海纸醉金迷的殖民期,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拉尔夫•费恩斯(Ralph Fiennes) 饰)与一位俄国流亡贵族(娜塔莎•理查森(Natasha Richardson)饰演)发生的一段恋情。
  “要我直说的话,你们需要中国,而我们不需要你们,”他说,“中国始终知道这一点,只不过碰巧在她50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这个问题始于向西方列强低头。在中国人看来,中国不需要任何人。”
  接下去的谈话有些漫无边际,一会儿又被他美好的祝福打断,他说,他很早就看到,中国人在超市第一次回收塑料袋和牛奶盒(“美国人可不常回收!”),他还提到其他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说明这个国家的迅猛发展。
  有一点显然激怒了杜可风,即好像没人会赞扬在中国发生的好事。他举了张艺谋的例子。张艺谋把相当一部分《英雄》的票房收入,捐给了在影片主要拍摄地之一居住的少数民族。
  “这不符合对中国黑白分明的、理查德•吉尔(Richard Gere)式的观点,”他说,“当然,汉族迁入西藏是另一种以色列定居计划,但还有其它发展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世界就想把中国涂成黑白两色呢?”
  我告诉他,问题是中国政府自己仍经常把事情涂成黑白两色,并且不允许很多在中国拍摄的电影在中国放映。这并不是外国人的错。是的,他放缓了语气,电影仍是一种宣传工具。“这是一场战斗,”他说,“我觉得,再过五年才会有变化。”
  虽然他尽可能不提《伯爵夫人》,但他仍管不住自己的嘴。杜可风完全没有自我审查机制。(一位看过他拍电影的中国朋友说,他朝她挤过去,指着周围的外国人说:“老土,老土”,意即“一群乡下人”。)“对我们中国电影界来说,《伯爵夫人》无关紧要,”他说,“实情是,谁会关心呢?我们有那么多别的重要的事,为什么要拍这个?我觉得,很多涉及其中的人有同感。说实话,这个东西没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殖民)玩意儿。西方人可能会说他们不知道。但上海人会怎么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告诉你们这些,你们这群笨蛋,张开你们的眼睛,竖起你们的耳朵。’”
  现在,他开始认真了。“我不在乎你说我说Merchant Ivory是个狗屁,”他说,“我敢这么说。人们(西方人)带着偏见和随身用品来到这里,而这往往是特权。西方人是靠特权养大的。而我们(中国人)的特权是挣来的。这就是区别,而且这条路走得不易。”
  天色晚了。摄制组的其他人和一群常客在酒吧不远处聚集起来,杜可风想加入他们。
  “你是说,我会因此有麻烦?”他站起身时笑道,“我给自己惹的麻烦够多了。”
  马利德为《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
  上海米氏西餐厅
  Cabernet Sauvignon, St Supery, 纳帕谷(Napa Valley),2000年产,1瓶
  总计:575元
  译者/方志燕
  

2005-03-11 18:08:49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他是一个牛银~!
  

2005-03-12 21:40:45  zy69

  有趣:)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