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FCA『映画上海』系列放映 • 10月30日《十字街头》&《仲夏九七》观影交流实录

2010-11-09 17:38:26   来自: 陳楽楽
  现象艺术影院『映画上海』系列放映•10月30日《十字街头》&《仲夏九七》:
   
  上海——中国电影业萌芽与发祥之地——对望惜时黑白的记忆与摩登都市的虚实,经典老上海影片、新魔都独立作品对照放映。
   
  观影交流会—— 一个自由表达的开放平台,您的言论将会被认真对待,整理成文发表在现象网,欢迎喜欢电影、喜欢谈电影、有话要说的朋友加入我们。
   
  影片信息:
  
  《十字街头》(导演:沈西苓 / 片长:110分钟 / 年份:1937 / 概述:四个同样失业的大学生谋生上海,四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仲夏九七》(导演:朱鹰文 / 片长:64分钟 / 年份:2007 / 类型:记录 / 概述:上海圆明园路九十七号,一辈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望着友谊商店一层层的消失,他们意识到分离的日子已经逼近却毫无办法。)
  
影片海报

  
  放映基本情况:观众共13人,交流在场观众5人(其中一位观众来自台湾)。此次交流没有规定讨论点,较上一次交流话题更宽广也更随意,可以看作为几个看电影的人随口聊电影的交流活动,其中有聊到早期电影风格及表现手法、与当今电影的对比,聊到观众眼里的中国独立纪录片是什么样的,聊到拆迁问题以及在台湾的情况。
  
  
  以下是整理交流实录:
  
  
  陈乐:大家可以随便谈一谈刚刚看过的《十字街头》好吗?
  
  Andrew:这部片子就特别有名,只要是知道中国电影的肯定知道这部片子《十字街头》,但挺可惜,我一直没看过,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远远超过我的预料,你想37年的片子,我觉得应该挺让现代电影人汗颜的,它的场面调度什么的就非常精巧,好多现代电影人都没法跟它比,电影学院那批出来的,然后另外像当时电影工业的手段还是非常原始的,但是其实那时有一个环境的限制,表面上物质上限定了创作者,但实际上反而更激发他更大的创造力,他在非常有限的技术和硬件条件之下,充分地触动导演,和能看到那个创作团队的匠心在里面,好多精妙的用心。
  
  (台湾)吴谦:可不可以举个例子呢?
  
  Andrew:非常非常多,比如说你像从一开始那构图,斜线等,字体跟字幕和在一起,尤其像场面调度也是,还有一开始那两个小配角出现的时候。
  
  (台湾)吴谦:不好意思,我前面大概有一两分钟没看到,太可惜了。
  
  Andrew:那这个片子不知道有没有版权没有,你可以拷一个,真是跟教科书似的手法和技巧,我觉得导演沈西苓是吧,真的太让人敬佩了。
  
  (台湾)吴谦: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早期的中国电影没有看那么多,我看的不多,所以我比较想问一下,他们在处理主角内心,我觉得那个女生演员演得非常好,我虽然不太清楚她的名字。像他在处理内心感觉的时候就是会用类似像双重曝光那样……
  
  Andrew:对,叠在一起。
  
  (台湾)吴谦:叠影的方式,然后这是早期常用的手法吗?这等于是一个很表现的方式,它已经很表象了,直接告诉你了,这是常用方法吗?还是这导演独特风格么?
  
  陈乐: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关系,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像有双重人格一样,在辩论,我觉得1937年会有这样已经非常强了。
  
  Andrew:对,因为我在看上一部也发现,他们那个时代的普遍手法和风格,你想那个时代的片子刚好是默片和有声片交替的时代,它这种手法其实是延续了默片时代的手法,习惯性的在延续,因为默片时代表达手段太少了,又没有声音,它就用大量叠的东西,可能导演创作的时候就习惯性的延续到现在了,我猜是这样的。现在我们都不用了,因为我们喜欢用闪回什么的,就不再叠,而且彩色叠起来也不好看。
  
  陈乐:对,不如黑白的那样。
  
  Andrew:而且很精巧,我能看到这个导演是内心非常锦绣的一个人,他把非常美妙的东西投射在上面。
  
  陈乐:对,感觉他很用心,每一个小细节,而现代的片子好像不会这样。
  
  Andrew:对,就是现在真的明显,跟我们现在电影比觉得挺退步的,挺罕见的那个时代。
  
  陈乐: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评论,《十字街头》有这样的说法,说它的表演很造作。
  
  Andrew:做作了是吧?没有没有,我不觉得是。
  
  (台湾)吴谦:会不会一部分是因为演员太夸张了?其实手法并没有。
  
  Andrew:有一个场景,那两个人第一次谈感情的时候,那个女孩差点把整棵树都吃掉了,不停地塞,跟羊似的,我觉得那时代表演的风格就是那样,没办法。
  
  陈乐:很戏剧化,舞台感很强。
  
  Andrew:对,那时候导演在这方面的功底还是很深,因为当时电影理论很少,只能从舞台、戏剧,从文学里面去借鉴大量的东西。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过去都60年了是吧,到现在还能把我们的心重新的给抓回来,这个太妙了。
  
  陈乐:还有什么令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
  
  Andrew:它里面有一段,我看下来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当时我觉得这个片子特别沉重,你看它涉及到的都是最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失业,人生十字路口的……
  
  陈乐:对,房东,房租。
  
  Andrew:对。包括现在年轻人也面临的人生重大的问题,尤其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都是很严重的,但这个片子描述起来的时候确是一个非常轻松的,happy的一个故事,甚至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其实它还是传达了很沉重的话题,它却放在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上面来传达,我觉得这尤其是现在的传播者应该注意的,尤其是这个特别值得咱们,哦,不是咱们,是我们。
  
  (台湾)吴谦:哦,不不不,没关系,这个我……。
  
  Andrew:这个有限制,这其实有区别,你看现在有很多宣传意图要放在作品里,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个东西,这个片子做的非常出色。对,它本来想传达一个很严重的话题,对,这个真是电影人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陈乐:我也在想,但它的轻松会不会让人笑过之后没有去思考?
  
  Andrew:我真不觉得是,对,我觉得这个只能起正面的东西多一点。因为电影的这种交流能力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就台湾有一个王玲普导演,有印象吗?是年轻导演。
  
  (台湾)吴谦:你要说他拍的哪一部片。
  
  Andrew:我也忘了,我就记得他那句话,就他一个新导演,他说电影是神,就大家就领会精神吧,我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说真的是没有其他艺术作品比这个电影这种视觉的东西,这种传达的力量,交流的力量长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怎么去用好这个真的太好了,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台湾)吴谦:可是我觉得如果是happy ending的话,例如说像《城市之光》。
  
  Andrew:我知道。
  
  
  (台湾)吴谦:我就觉得像那样子更能提出问题的。
  
  Andrew:是那个卓别林那个是吧。
  
  (台湾)吴谦:对。也不一定就是要特别的sad ending ,但是就是中性一点。
  
  Andrew:明白,明白,就正经一点。
  
  (台湾)吴谦:对对对,因为尤其是……,我不晓得在结束前的几个take,我没有发现它要结束了,突然它就结束了。
  
  陈乐:太突然了。
  
  (台湾)吴谦:我觉得稍微有点突兀。
  
  Andrew:对,技术上限制了。
  
  (台湾)吴谦:对,我想也是。
  
  Andrew:就是很粗糙的那个画面,但是看上去非常美妙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挺好。
  
  陈乐:还有他弹吉他那一段,都很有舞台感,很表演,就是。但现在的电影它会说演员要越自然越好,怎么样的觉得那样的是好电影,但你看那种非常极端的表演它也是非常有意思。
  
  Andrew:对,我觉得这个都不排斥,其实往往现实中其实比舞台往往更夸张,是吧,我们都有这个共识,就真实生活其实远远比戏剧还要有戏剧性,但是观众的有时候接受能力反而有限。
  
  (台湾)吴谦:就像第二部片一样。
  
  陈乐:第二部片《仲夏九七》怎么看,因为你们也看过。
  
  Andrew:第二部你们聊聊,我就少说一点。
  
  蓝女士:跟上海的一个拆迁有关的记录哦。没什么特别的感想。
  
  陈乐:有点太平了是吗?
  
  蓝女士:对。
  
  (台湾)吴谦:我前头是看不太懂。当然一看就知道是拆迁的,但是人物关系有点错乱,而且我对于那个方言不太能接受。
  
  Andrew:听不懂哦。
  
  (台湾)吴谦:对对对。不过纪录片的功用也许一部分只是……,所以我也不用强求它一定有什么功用,我觉得就是写实。我刚刚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知道那个《十字街头》是全片场拍摄的,还是有街景的?
  
  Andrew:我看应该有街景的。
  
  (台湾)吴谦:我觉得街景夹杂跟片场它融合的非常好,我看光线我猜它的室内就是板墙挡着的那个房间应该是片场里的。但是我一直觉得,不晓得是黑白还是我看得不够多,它挺写实的。
  
  Andrew: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觉得,我突然觉得挺会心的一笑,他们当时真方便,他们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不用去摄影基地了,就直接到大街上取景就行了,就不像我们现在拍旧中国还得去某个摄影城。而且当时挺明显绝对是街拍,挺明显特别是早上人少的时候。对早上人少的时候,有很多部分那空镜似的。上海的那个空镜似的。因为好多人一看不是在摆拍,包括还有人在看这摄像头。而且我觉得第一部片子越看越像那个年代的《向左走,向右走》。
  
  Andrew:第二部确实很闷,第二部。但我觉得可能没办法,可能创作者就只搞到这么些素材。
  
  陈乐:原来我想过一个问题就是说,会不会是一种下跌的趋势,就是说现代人可能被工业化,他们的思考会……,如果你每天都面对拆房子,整天都听着机器的声音,会很少有灵感,会不会这样。现代人一种悲哀的那种东西。
  
  Andrew:会的,会的,对。
  
  陈乐:就人的思考,如果你每天都是面对电脑,你每天可能周围在拆迁,那可能你没有那种美感,你没有去那种旧时代。
  
  Andrew:就人的感觉能力就会被侵犯了或者怎么样。
  
  陈乐:对,所以第二部片子虽然,可以说不好看,没有美感,但是它就记录了那些居民。
  
  Andrew:它美的地方在于它真实,那是它的美。就你看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就是抓住我的不是所谓的那种形式上的美了,而是它真实的一种美,因为你看他们住的那个位置,就真的很反差,后面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
  
  陈乐:后面是东方明珠那个吗?
  
  Andrew:对啊,对啊。但是我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不知道汪同学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就是说,可能全世界各个角落都会有,就特别像特下黑的感觉,他们的位置真是,在外滩边上,当时应该全世界都天价了就会是,对,但是会生出这么一些在社会角落的一些人,除了一天到晚打麻将,消磨时光,就没有其他的生活了。
  
  陈乐:现在上海叫魔都嘛。
  
  Andrew:什么都?
  
  陈乐:魔都。就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摩登都市,但有人它魔字可能会写成魔鬼的魔,就是说它跟旧上海的那种吴侬暖语,那种张璇,那种感觉完全是不太一样,因为我前一段时间去过一趟上海嘛,已经没有那种安静那种,张爱玲那个时代的那个感觉。
  
  Andrew:魔都,我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个。
  
  陈乐:对,它现在就叫魔都,只要是说魔都,就知道是在上海。
  
  Andrew:对,这个还是很真实的,也非常想了解他们那种生活状态。在北京也会有哦。
  
  陈乐:对,也会有,宋庄门口就有,强拆。
  
  Andrew:是吧。而且有特点的就是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居民,我想也是这么一种生活状态。
  
  蓝女士:都被拆到五环以外了,很多老北京,就很早以前的老北京留在西单附近,就那一块的,去年拆了。那拆的到处都是,也没有办法。
  
  Andrew:但是我觉得对他未必是件坏事儿,他们以前7 、8户人原来挤在一户人家里面,对,那种生活状态确实有时候挺难的。
  
  (台湾)吴谦:不过它有时稍微涉及到一个我有兴趣的问题,就他们说怎么赔偿的方式,刚刚像你举的例子,你知不知道例如说他们是一平换一平,或是拆迁到远处要赔个车子什么的,像这样子,北京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吗?他当然是他自己幻想的嘛,但是我是说实际情况大概是什么样?因为如果像7 、8户挤一间的话,或是一个小胡同区的话,那这样的话,他们有可能配到房子吗?
  
  Andrew:我了解这样一点情况,就北京的拆迁,实际上那个北京近郊的那些居民他们非常受益,经常会拆除千万元户来,千万元户,还是比较夸张的吧。他们快拆迁的时候然后就拼命搭建小建筑,搭建小房子,然后能拼出很高的价位。但是相对来说原来觉得地理上占优势的市民,其实反而不占优势了。因为他们所居住的面积非常非常的有限,就十几个,二十几个,就即便价格再高,单位价值再高,其实上也拆不出太多。真正的是近郊的,反正我了解的这么一点情况。就创造了大批的,就跟当年深圳似的,制造了大批的地主。
  
  陈乐:台湾会有拆迁,强拆什么的吗?
  
  (台湾)吴谦:也是有的,当然建商当然是受益者了,不过通常来讲台湾都是由农业拆给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不要了才给住宅用地,那不过因为因为住宅用地利润高嘛,所以住宅用地往往会去侵占工业用地,不过台湾现在比较多是想要保护农地不要被卖掉,主要是这样。城市里面的也有,但是整个趋势不是很明朗,所以我是不太清楚。
  
  陈乐:有曝光过那种事件吗?
  
  (台湾)吴谦:没有很严重的曝光,但是都主要是原住户不同意,现在被拆的住户也是小公寓了,就是平房比较少了,那小公寓里面户数多,所以各种意见非常的乱,所以我也不太晓得他们有没有组织什么制作会或是做出一些其他集体的决定,然后来阻止这个拆迁,我不太清楚这方面的事情,不好意思。

  
  陈乐:有一个纪录片叫《煤市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
  
  蓝女士:煤市街什么?
  
  陈乐:它名字就叫《煤市街》然后就拍的有一个钉子户,把摄像机给他,让他自己来拍那些东西,非常有冲击力,因为就是那个钉子户自己拍的。
  
  Andrew:哦,那个应该很有意思。而且非专业的那个角度。
  
  陈乐:对对对。
  
  (台湾)吴谦:讲到这个我想要问一下,你们觉得纪录片应该要有,要求结局吗?
  
  陈乐:我觉得要把一个事情讲清楚,应该是。
  
  Andrew:我的想法是,它可能需要有戏剧性,有一点点戏剧性,在后期制作上需要用点心思,因为你要吸引观众来看,这挺重要的,他只能坐在这边愿意看下去,它才能活,然后其实以后的东西,就是你的观点和态度偷偷藏在里面就行,就跟今天第一部片子似的,否则像第二部片子,真的我挺喜欢,我还算喜欢吧,但是毕竟还是有观众睡觉的,睡着了。这些事情一发生那这部片子就没有意义了,对吧。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讨好观众的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后话,才能有以后的状态。
  
  Andrew:但我觉得中国这种强拆式也算是中国这几年的一个特例吧,就是说可能台湾不会有,因为这几年中国处于跳跃式的发展,就拆迁是发展的一个过程吧,爆发型的,所以就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了,但是像台湾在一直持续着稳定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吗?我也不太了解。因为中国经济飞跃就这么十几年的事儿,对,所以它变成一个短期的集中爆发的一个社会现象。
  
  (台湾)吴谦:只要是发展多多少少都会一些这个事情,不过像你们讲的一样,我们事件的量不是那么大,在五月的时候台湾有一个县要盖科学园区,然后就是给企业用,给企业征地这样,政府就把农地给征收了,但是农民是不愿意的,这件事在台湾是曝光蛮大的,那个地名叫做大浦,不过不晓得你们看得到看不到。
  
  Andrew:我们去搜,我们去找。
  
  (台湾)吴谦:大浦,那个县叫做苗栗,你们知道苗栗。

  
  Andrew:片子名,有片子吗?就这个事件。
  
  (台湾)吴谦:他们有相关的团体,有新闻,有相当多新闻,应该也有农民的或者一些社会运动的纪录片,那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我也可以寄给你们。
  
  陈乐:可以聊一下纪录片,对纪录片的看法。很多纪录片你看完以后会觉得就是今天观众的那种状态,有的人会说它就是你的生活。
  
  蓝女士:就是一个比较记录一个事实的东西。
  
  Andrew:说起纪录片我想起纪录片有一个典范叫,我记性很差,忘了。就在北极拍的,就爱斯基摩那个圈子拍的。
  
  (台湾)吴谦:是很久以前?
  
  陈乐:就是拍自然的吗?
  
  Andrew:不是,他拍爱斯基摩人的生活,那个片子非常经典,非常有名,然后也非常好看,然后我有去找这个片子就是没有找到,也是60年代还是几十年代拍的,黑白的,也是。
  
  (台湾)吴谦:我知道你说哪一部了。
  
  Andrew:啊,对,纪录片大师拍的,然后拿到现在课堂上学生看,学生看得非常high,就津津有味的。
  
  其实纪录片也是属于社会的,从人类学的角度。其实我就回应你的那个问题,这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就是说要不要让观众坐下来,这个很重要。我首先,有的片子吧你说我们可能是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可能喜欢关注或支持一下电影,我们可能有这个耐心去陪作者去冒这个险。但是我觉得作为普通的观众,因为你拍作品你是为了传播这才是重要的,是吧。你要讲一些东西,但是你更希望讲出来的东西有人听到,有人传播。
  
  电影这个东西很奇特,大家去买票,它才有生命力,它才能活着,否则做完了之后,你是一个胶片,你放在仓库里面。因为我之前算是商业电影那个圈子的吧,也不是圈子,就是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一个电影的生命我看比什么都重要,就是才能活下来,先不要说在剧场里活下来,就大家能够过年掏小一百块钱去看。这个观众说实在的已经很可爱了。所以我会注意点这个,其实也不是为了完全去那种犬儒或者讨好,但是这个才是那个目的,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这真是我的个人观点,因为我真的以前沾染的商业气息太浓了。

  
  陈乐:我觉得像艾未未的片子我会觉得好,尽管他不是拍纪录片出生的,他也没有什么专业的去探讨纪录片的那个东西,但是他很现实,纪实性,就比如说这事件马上发生了,他立马就去拍了一个,并且剪出来那个东西会让你笑,会让你绝对很轻松,然后你又去跟踪了这个事情,好像有一个吸引你的东西。
  
  Andrew:对,其实就是这个创作者的匠心很重要,我觉得每个导演天生都很好的一个舞台的director,我不知道创作的意识也好,或者一颗童心也好,你一说艾未未的那个,这两部老片都会有那种感觉,就能看到那个创作者的童趣或童心,就那种趣味性的东西在里边。对,我觉得这种创作者会比较有生命力。像上一部片子我不知道你看没看,就是那个叫《新女性》吧,它那么沉重的一个话题,但是还是有作者的童趣的心在里边,一个好玩的画面就是男主人翁和女主人翁在看同一个表演的时候大家的表情是完全相反的,你有印象吗?绝对会有很多小匠心在里面,我觉得这是艺术家挺好的一个品质。
  
  陈乐:电影工业内你有没有觉得比较有生命力的那些作品是哪些?
  
  Andrew:我的意识其实从好莱坞电影那边过来的,其实好莱坞电影都很狡诈的,它讲得很high的故事,但是会有很深刻的用心用意在里面,而且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像纯粹的广告片了,我以前是接触广告电影比较多嘛,现在电影越来越像广告了,好莱坞电影,它的广告主可能是五角大楼,可能是美国政府,还有一些什么运外集团什么的,都会把自己的讯息封掉,就是封掉这些观点和态度,都会放在电影里面,然后运用商业电影的这个机制就全球传播,这个力量太强大了,最典型的就是《达芬奇密码》。对啊,它其实讲的是,如果你要对那个基督信仰了解多的话,它其实是讲犹太教的观点和主张的,然后全世界那么多的把眼球就聚在这上面了,多成功啊。
  
  陈乐:它其实是一种宣传?
  
  Andrew:对啊。
  
  陈乐:但有人会说那本书会更好看,比那个电影好看。
  
  Andrew:当然,这个肯定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嘛,它原来书的好看我原来没有看过,但是我想它书的精彩,是它那个符号学和推理学的那个。
  
  陈乐:对,但我觉得如果大部分人是不了解你说的刚才那个推广犹太教的那点。
  
  Andrew:但是没关系啊,它做到了。首先第一很多人会关注这件事儿,很多人然后在反思这个,很多人会因为这个会变成基督徒或者不是基督徒。你想这个影响力多大。对,我真有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变成基督徒的,就影响力多大!后来梅尔吉普森就出了一部《passion》嘛,就是来捍卫一下。反正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儿。我觉得这个电影去传播的力量,交流的力量那么强大,但就是有这种那什么的人应该好好用好它。说纪录片吧。
  
  陈乐:对。台湾的纪录片。
  
  (台湾)吴谦:我纪录片看的不多,我都是看的剧情片的多。
  
  陈乐:那你比较喜欢的剧情片?我们很少能了解到的,你觉得比较好的。
  
  (台湾)吴谦:我觉得比较好的。台湾现在的角度来讲,最近几年台湾片子比较喜欢说岛内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比如说很像一些纪录片导演喜欢说自己童年的经验或是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但是把角度放大到看台湾一个现象的电影倒是比较少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好莱坞,其实台湾在电影方面的市场国产片的市场是非常小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五,每年。
  
  Andrew:整个份额的百分之五啊?
  
  (台湾)吴谦:对。其实是不太容易生存的,不过这一两年有一些比较青春的,比较直来直往的一些片子在台湾有一点成功,所以这几年台湾的电影也算稍微多一些,不过呢台湾的电影不像那个广告,它比较像偶像剧,大家知道台湾的偶像剧还挺有名的,就是小情小爱这种的,对,所以这几年台湾的片子可能也不是非常好,不过最主要还是年纪稍长一些比较坚持的导演才是比较经典的,比如说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杨德昌?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对。
  
  
  Andrew:能不能聊聊《海角七号》,这我一直不明白。
  
  (台湾)吴谦:哦,《海角七号》。就是我刚刚说的比较青春,有劲的电影,因为在台湾我想我们这一辈,我是87年的,那我觉得我们这一辈的(台湾)吴谦年轻人很多是想要玩乐团或是利用音乐走出那个郁闷的,也许是因为竞争,或是因为课业,或是家里的关系因为压力很大这样子的,因为音乐是一个抒发的管道。我觉得《海角七号》刚好就是match了这个比较年轻一点世代的想法,所以有办法这么快的受欢迎,至于它的手法,片子里面要提的社会现象我倒觉得力道是不够的,就是力道不清楚。
  
  Andrew:那个故事其实还是挺模型化,模式化的。
  
  (台湾)吴谦:对对对,就是不怎么好,主要是那个心情,那些玩乐团人的心情。台湾的电影像那一类型的电影我觉得有一点,让你的茫然找到一点点出路,主角之前不是从台北会到南部,然后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必须要组一个乐团,我不知道你们这边80后,或是80的年轻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方向,这样子,看了这个电影就是挺安慰的,或是说看到他们找到。我想你是应该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吧。
  
  Andrew:对对对。我看了。
  
  Andrew:我也觉得是,我当时看完之后就没有共鸣,因为我不知道你们商业票房是怎么造出来的,我就去请教我们那边业界台湾的朋友,我说为什么哦,他们也说不清楚。
  
  (台湾)吴谦:我觉得一方面是年轻世代拉起来的,因为年轻世代还有台湾人有一个我觉得不太好的习惯,就是一窝蜂想挤一件事情,就是在台湾某种话题或是某种东西造成流行以后,它就迅速扩散到各个年龄层去。
  
  Andrew:但我听说那个片子承载了,据评论看承载了很多的东西。像是一个,怎么说呢,就你们台湾整个的几代人吧,三代人的一个,承载着一个,我觉得可能不是台湾人不能理解的这个东西。
  
  (台湾)吴谦:对于我们的上一个世代,或是上上个世代,就是您说三代人嘛,主要是因为……
  
  Andrew:对,它那办的主要也是有三代人,老中小都有。
  
  (台湾)吴谦:您知道那里面有一个角色叫贸国吗?
  
  Andrew:哦,知道,那个老伯伯。
  
  (台湾)吴谦:对,他代表的是台湾的本土文化,现在不被重视的那一块,我想老一辈的人……,啊,他的用词是非常地道的,地道的台湾话,那我不晓得怎么讲。
  
  Andrew:我能明白一点。
  
  (台湾)吴谦:我在看的时候是跟我父母亲一起去看的,他们也觉得挺热闹挺好看的,所以我想。
  
  Andrew:那个片子很像欧洲电影,就我感觉,不能这么说,反正他那种我觉得有种新浪潮的那种感觉,就是说新浪潮的皈依在台湾,能感觉到一点。
  
  (台湾)吴谦:您知道那个导演是,以前是杨德昌的助理导演。我之前不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位导演。
  
  Andrew:他那商业票房真的是大家去n遍去看。
  
  (台湾)吴谦:我不知道,不过应该是有人看了不止一遍,我身边有人不止看了一遍,对。
  
  Andrew:台湾的那个电影人拍纪录片的多吗?
  
  (台湾)吴谦:也是有,不过因为我之前不是对纪录片这块不是那么了解,应该有很多我没有发现的吧,我没有注意到的,不过也有一个族群,一般来讲台湾最大的影展是金马影展嘛,金马影展大约大概也是会有,这两三年大概会有十来部台湾导演的纪录片会上,不过纪录片在影展中占的比例来讲也算还小。就是占的很小,因为里面也会有十位台湾的导演,所以大概就是这个数量,当然不会只有十个片子在拍啦,我的意思是说大概就是这个数量。
  
  陈乐:台湾那些纪录片导演就是有你知道的纪录片工作者是独立导演那种?
  
  (台湾)吴谦:我平常比较少关注这个。
  
  陈乐:那台湾的乐队。你刚才说的那个我很好奇,你说年轻人会喜欢用音乐,是吗?
  
  (台湾)吴谦:对对对。
  
  陈乐:在我看来台湾好像没什么很好的乐队,你觉得呢?也可能是我了解不多。我是说会有一个风潮,还是说流行乐队比较多?
  
  (台湾)吴谦:流行乐队可能稍微多一点。
  
  Andrew:喜欢信乐团吗?
  
  陈乐:我很少听流行。
  
  Andrew:那假摇滚。
  
  陈乐:什么叫假摇滚?
  
  (台湾)吴谦:摇滚包装下的流行。
  
  陈乐:对,我觉得它不是摇滚。
  
  Andrew:不是,是吗?
  
  陈乐:不是,如果说Rock-and-Roll的话,它不是。说摇滚元素,它可能噪一点,那它也不是。
  
  (台湾)吴谦:如果你要这样讲的话,摇滚的确是少。
  
  陈乐:对。我也觉得几乎没有。
  
  Andrew:你觉得记录片的意义是什么?
  
  陈乐:我觉得中国跟国外可能不一样,中国独立纪录片可以跟维权有关,有现实性,跟新闻媒体的作用一样。我觉得这些事情应该让真正的新闻媒体去做,但是中国可能是因为新闻媒体……,所以艺术家来充当新闻媒体。
  
  Andrew:那你觉得纪录片的记录重要还是表达重要?
  
  陈乐:哪个更重要是吗?我觉得可能记录事件更重要一些,纪录片导演因为他看到这个,他想把它记录下来,表达应该占百分之四十吧。
  
  Andrew:就少一点。
  
  陈乐:对,但肯定他眼里的那个东西跟别人眼里的也是不一样的,我之前也以为说纪录片它肯定就是真实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Andrew:对,肯定的。
  
  陈乐:是导演剪出来他想表达的。
  
  Andrew:当然,当然。导演最骗人的一个地方就是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对。这是电影最有魔力的地方。
  
  Andrew:为什么说电影是神呢,再假的一个东西,超人、蜘蛛侠,你都会判断它是真的,因为我们是用眼睛看的。这是它一个障眼法。
  
  陈乐:还有纪录片的魅力可能在于你会以为它是真的。但其实是导演的表达。我之前也以为“啊,这个事件,啊,怎么……”其实你是你被那个导演的观点吸进去了。
  
  Andrew:对,《极端抑制的生命》还有《十月》这两个,你看过没有?
  
  陈乐:没有。
  
  Andrew:就希特勒的那个女导演给他拍的。然后还一个《十月》都是非常强烈的观点,可惜我也没看过。这两个巅峰的。
  
  (台湾)吴谦:你是说唯庚斯坦的吗?俄国导演?不过它的确,如果它也是类似纪录片,我的印象中来表达,
  还没看过。我只看过一些影评,还有一些montage的画面,比较经典的几个画面,我还没整个看过。
  
  (此次交流大概总结为以上文字。)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FCA 现象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