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顾长卫自述:我会出《孔雀》的导演版DVD

2005-03-03 01:42:38   来自: zy69
  2005年2月18日,第55届柏林电影节揭晓,中国导演顾长卫执导的《孔雀》获得第二大奖———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座。
   
   以下是顾长卫导演关于电影以及关于《孔雀》这部影片的叙述——
   
     我曾经的合作者确实是非常杰出的,但是同时我也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的作品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文如其人,电影也如其人。因为我知道我的性格跟他们比是不同的,他们之
   
   间每个人也不同的。我好奇的是我拍出来的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我不知道我会拍成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是在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开始觉得电影这个故事本身是有生命的,就是你渐渐地发现它,你经常会看完片子的时候,你经常拍着拍着的时候,你会觉得,哎哟,原来我们拍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啊。然后呢,它就开始有它自己的主意了,就是这电影有它自己的主意,有它自己的灵魂,然后它就会带着你走。到拍摄大半以后,你就会发现你不用控制它,你也控制不了它,而且你也把握不了它的方向,你被它带走。
   
     我这个人挺平静的,算比较平静的,没那么大脾气,而且不是那么容易着急上火的,不是那种特别旗帜鲜明的。但是呢,我这么说也并不是说我就没有观点,我确实有我自己的对事情、对生活的评价和判断,但是,我自己可能更喜欢那些,我觉得我挺喜欢那些朴素的、平常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的,甚至庸常的重复的东西当中发现一些不平常的东西,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一些比这个平常更多一点,更深一点,更特别一点的,更有趣一点的,比方说我也喜欢一个日本的电影大师叫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他一直在拍那些平常的家庭生活,特别平常的。但是你要是谈到电影的那些,尤其电影结尾的时候,最终传递给你的,绝对不是平常的东西。
   
     很多人都看过《孔雀》的未删节本,相比未删节本,现在的《孔雀》可能令人不满足。基本上喜欢这个电影的人,可能都喜欢那个未删节本。
   
     《孔雀》最早剧本是240场戏,通常电影都是110到120场戏,大约一个小时的电影。剧本最初稿是240场戏,更庞大,更复杂,也更丰富。当时是除了有现在的兄妹三个人的故事,还有父亲的一个故事,母亲的一个故事。后来在2001年拍的时候改成了222场,到我们拍的时候进一步改成了156场,现在用的是132场。我们刚剪出来差不多有三个小时。
   
     后来拿掉的大量的是弟弟的故事。其实弟弟是一个比姐姐更丰富的角色,因为影片涉及弟弟的同性恋和一些暴力情节,在未送审之前就剪了。这部分被拿掉以后,弟弟原则上在现在的版本的出走的条件就被消弱了,弟弟的行为逻辑对他的人生有重要的影响。原本弟弟的故事更加惨烈,姐姐的故事浪漫,哥哥的故事悲伤,弟弟的故事是惨烈,他的故事把他的生活态度都转变了。最后删剪的结果令弟弟这个人物显得单薄。
   
     弟弟的同性恋倾向产生在他和果子身上,因为傻哥哥给他送伞受到同学欺负之后,果子装扮成公安局的人给他送伞,让他觉得自己脸上顿时有了光彩,同时果子又给了他父亲以及兄长般的爱护,所以弟弟对果子产生了奇怪的感情。这个情节,我们在拍完之后就删剪了。除了同性恋,弟弟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暴力情节我们也删去了:在原版中从弟弟拿伞刺向哥哥那一刻开始,他身上的暴力倾向完全凸现出来,后来当同学再次欺负他时,他采取了更暴力的手段,这些情节也是在送审前删剪的。这两个部分共删剪了近一个小时。
   
     哥哥和姐姐的故事也都有拿掉的。因为有些涉及到年轻人成长中的青春期驿动,我们剪掉了。这些情节要是不剪的话会使影片的力度更强,更具震撼力。这些情节多集中在第三个单元,本来观众在疲劳的时候会有更强烈的信息出来,这样的整体结构会很舒服。但是现在删节之后就显得很平静,减弱了影片的震撼力。
   
     剪辑是自愿的,我这人有点老好人。跟电影打这么多年的交道知道有规则在,有的东西不能碰。要是说妥协,首先是对自己的妥协。
   
     不过,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我们会以另外的方式出一个导演版《孔雀》,那就是DVD。
   
     对我来说,拍电影挺辛苦,是个挺操蛋的活儿,如果能做得特别有意思,自己觉得特别好玩儿,以后还能有机会找到钱,对我就够了。我知道我的这个电影不是很粗糙的一个东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心力,从剧本开始,拍摄的时候又在SARS时期,SARS是很残酷的事情,但是因为SARS,这部电影因祸得福。
   
     剧本在2001年的时候就写完了,2001年拍过一次,10天左右,因为一些原因搁浅了,然后剧本就在社会上流浪了两三年。后来我读到这个剧本,当时就愣了一下,然后又仔细读,觉得确实是好。因为是我头一个片子,说实话我还是很慎重,要找一个我熟悉的,能驾驭的,或者有感觉的题材。剧本确定以后,选演员的过程比较复杂,我是头一次做电影,这个又是李樯(《孔雀》的编剧)的处女作。挑演员是很正经的事,这个过程很长,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一个需要广泛的找演员,各种各样的渠道,找过来之后,把大家觉得更靠近这个人物的筛选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试装、扮相,就这些人物大家需要交流,还有需要去试戏,比如说里面一些比较典型的我们可以拿出来一些戏,跟其他选进来的人物一起去排这些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拍下来去寻找哪个演员可能性是最大的,可能这个人演将来会最精彩的,真的是很长时间。
   
     在《孔雀》里面,三个主角,姐姐张静初、哥哥冯立,还有弟弟李玉来都是新演员。可能最熟的就是黄梅莹,她也不算新演员了,她1980年代拍了很多电影,那个时候特别漂亮,那个时期演了很多很多电影。这些年她演的比较少,但这部戏很多人说这是她演过的最好的角色。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请到很大的明星。我们当时也联系过章子怡,但是她的时间很紧张,你知道大明星签了很多的片子,她之前拍了《茉莉花开》,后面签了《十面埋伏》,又在拍《2046》,那个片子又不断地拖期,后来就实现不了了。我们就变得非常实际,很多因素不用考虑,谁合适谁来,我们特别认真去考察和考量这个事。基本上最后两三天,这个过程一直在犹豫,犹豫这件事虽然并不太好,大事的时候真的不停地犹豫,因为你需要判断,因为判断如果错的话,拍电影很多事是没法后悔的,后悔是来不及。
   
     《孔雀》整个制作部分是1600万。董平(《孔雀》投资方保利华亿公司总裁)就给了这么多钱,我们尽量合适都给他耗完了,耗完了就表示说他给得挺准的(笑),要领导觉得我的判断准确,这是开玩笑。原本差不多是1100万,后来他又给增加了一些,因为董平挺看好这电影。董平在我们剪片子和拍摄完成之后看了很多样片,初剪之后他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和好好做的东西,所以又增加了500万,用在比如说声音的制作,音乐,还有拷贝的制作。我们混录在日本做的,转光在日本做的,拷贝都在日本做的,这些会增加很大一块费用,还有包括差不多将近20个镜头涉及到一些特技,这些都是需要一些费用的。
   
     坦率地说,对这个电影我心里想的就是,圈里人喜欢,老百姓也喜欢。国际电影节呢,要是能喜欢我也很高兴。现在很多电影是为电影节拍摄的,坦率地说,我这个人人缘比较好,我也不想得罪我自己,我想让我自己拍尽兴了,我觉得基本上还算尽兴;我也不想得罪观众,我真的希望那些电影有很好的观众缘,就像我这个人人缘还算不错;另外我也坦率地说,也不想得罪电影节,别让人觉得咱好像就瞧不起人家电影节。顾长卫 自述 
   
   夏榆 采访整理
  《南方周末》
  

2005-03-03 09:44:00  zy69

  焦雄屏:《孔雀》开屏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
  《孔雀》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有一位“幕后英雄”却鲜为人知。她就是台湾著名电影人焦雄屏。此次负责《孔雀》的海外营销和运营,焦雄屏利用自己多年参加海外影展的经验和人脉,指挥20人的团队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克柏林”战役。昨日刚刚回到台湾的焦雄屏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得银熊已是成功
   
     许多观众为《孔雀》与“金熊”擦肩而过感到很遗憾,而焦雄屏却认为,得“银熊”是成功而不是失败,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我一直估计能得银熊,颁奖前三天把握更大了,因为这次参赛影片整体实力一般,但要抢‘金熊’很困难了。这是影片气质和气势所决定的。《孔雀》是一部温文尔雅的电影,艺术成色很高,但纵观近年来的欧洲三大影展,评委更垂青那些话题性、颠覆性很强的电影。”同时她也告诉张静初等演员千万别期望得影后影帝。“柏林这样的国际影展影帝影后不是授予功成名就的大牌演员,就是提携那些把整部戏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又的确表现出类拔萃的演员。张静初虽然表现出彩,但《孔雀》里的戏份也只有1/3。”
   
     到了颁奖前两天,“金熊”的角逐者事实上只剩下了《孔雀》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大家的心气都提上来了,觉得能够搏一搏。然而事实证明了“老江湖”的眼光,主创人员都有点失望。顾长卫在庆功宴上开玩笑,“责怪”焦雄屏当初为何不预测得“金熊”。最有趣的是在颁奖前一天,顾长卫收到姜文发来的短信:《孔雀》银熊!大家都开玩笑说:“是谁走漏了风声?”姜文对《孔雀》情有独钟,曾应邀剪接了一个版本。
   
     包装《孔雀》是个范例
   
     焦雄屏认为,此次《孔雀》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宣传包装运作是史无前例的,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参加海外影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焦雄屏透露,第一次看《孔雀》哭得脸都肿了,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12月开始加盟《孔雀》的海外营销,她利用专业优势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影展开幕前她利用自己的关系以半价的优惠买下了电影节会刊的封面和封底为《孔雀》做广告,街道上的灯箱广告要2万欧元,代表团就组成“小蜜蜂突击队”半夜三更悄悄上街张贴《孔雀》海报。宣传攻势令影片在首映前已经路人皆知,而首映后的酒会上,她又请来了国际上20位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主席以及评论家、专业人士……回忆起柏林的日日夜夜,焦雄屏感慨就像指挥了一场战役,“我带了这么多团参加国际影展,《孔雀》是最开心的,长卫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导演。我为这个团队感到骄傲,很有成就感。一生能多做几部这样的电影我也就不枉此生。”
   
     我教顾长卫应付媒体
   
     顾长卫是一个特别“嘴笨”的人,如何在影展上“推销”电影赢得媒体观众的印象分,成了焦雄屏和蒋雯丽的另一项任务。焦雄屏笑言:“其实不能说我‘教’长卫与媒体较量,就是给他一些小提示。雯丽也指点他哪些就别说了。每天在车上我就教他用德语向记者观众问好,但他整句都记不住,最后在首映式上用德语说了句‘晚上好’。德国观众都吹口哨叫好。”不过当顾长卫上台领奖时又忘了用天天操练的德语问好。
   
     中国电影文艺复兴
   
     国内观众对《孔雀》的结局感觉有点“晕”,但焦雄屏却认为顾长卫的结局很含蓄,不复杂而是恰如其分。“如果我来拍不会让孔雀开屏,让梦想全部破灭,而长卫却很温情。”焦雄屏特别提到,《孔雀》开屏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这几年中国电影在走两个极端,不是张艺谋式的极端商业化,就是贾樟柯式的极端艺术化,其实电影的完整性是多元化,需要在两种极端中有一股中间力量,各有才能,各有姿态,这才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以《孔雀》为代表的中国电影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2005-03-05 11:18:38  房囚 (北京海淀)

  碟早出了,可不是导演版的,该剪的还是剪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