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回归“先锋艺术粉丝”的尴尬
2005-02-24 08:47:11 来自:
老猪
(暫住中國)
回归“先锋艺术粉丝”的尴尬
kitti
这几日手不离自己过去一直很喜欢的杂志《万象》,过去在南京报摊上很常见,但是在北京只在韬奋三联书店和万圣书园看到过。这本杂志以记录学人掌故和地方风物等见长,常常怪招迭出,让人感知阅读的趣味。刚刚读到林行止以万言文记述古今各地的“厕所志”,其中穿插大量历史掌故,另类中见出段数。
昨天从当当购得的6本宝贝书也送到,其中有搜寻很久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国人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是新闻院系的学生真正该读的新闻学教材,工作一年之后的我翻读也颇有感悟。梅尔文门彻在序言中说,“除了掌握记者应有的技术和技巧之外,该教材还强调了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记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说得多好!比我们读书时的任何一本教科书的序言都要中肯和贴切,如果读大学时能多看到一些这样亲切诚实的文字,我对新闻学的兴趣不知会增长多少倍。
梅尔文门彻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做过多年记者,后执教于哥大新闻学院,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政治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手捧这本美国新闻学的经典教材,对于想做职业记者的我来说,心里觉得塌实了很多。从当当搬回家的还有《血酬定律》、《中国大历史》等书,配合着白寿彝的《中国史纲要》,想补点历史课。还有些花边书《大狗》之类也搬回家来,可以很快教会自己如何从细节中放大文字的趣味。
昨天不知为何就突然想起刚到北京时做“先锋艺术粉丝(FANS)”的时期来,那时打着真的假的文化记者的名义,出入各种音乐厅、画廊、演艺酒吧、电影院,在奇形怪状的人中间穿梭,挂着张我行我酷的脸。结束实习期,进入正式工作之后,我就远离了那种有些光怪陆离的生活,在持续的紧张和浮躁中开始实践我走出校门之后的第一份新闻实验,所得很多,教训不少。
但是引我感慨的是昨天突然回视自己时的那种哑然。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架名副其实的工作机器,一天从睁眼到闭眼不间断地陷入构思、采访、写作的循环中去,无暇顾及其他。因此,我丢失了些朋友,疏忽过亲人,事实上自己也在一天天被工作和单调生活压成了一张白纸。
我想回到过去的丰富中去,我觉醒了似的对自己说。这么想着并真正开始重新在GOOGLE中敲入曾经熟悉的“现象工作室”、“实践社”、“新青年”等关键词的时候,我是怀着多么大的拯救自己的喜悦的。但是,好象事情有些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在我没有真正去核实时已经有了感知。
北京的先锋艺术的生长努力这几年似乎一直在倒退,倒退到现在,就是已然看不到王府井图书大厦六层、国图电影放映厅、电影资料馆、盒子咖啡屋、豪运酒吧、现象工作室校园行等等推介原生态实验艺术的努力。而“新青年”等艺术园地也荒废久矣。结合当下第六代的贾樟柯等导演颇有欲和电影局和解集体浮出水面的努力,而电影局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和地下影人合作的通途,似乎原先被迫坚持和地下艺术赖以安身立命的不合作态度有找不到对象的问题。
说这些都是扯淡,其实就是说当我想回归的时候,想找回点呆在北京的理由和生活的滋味的时候,却发现原先那个伪艺术青年的小屋已经少了支撑的木板,只有大海捞针,希望能发现些新大陆了。
今天听到的最好听的歌是从教官那剽窃来的艾斯卡尔的《天上神仙》,今天看的最好的电影是北京人艺的《茶馆》,明天会带妈妈去北兵马司看小剧场话剧《他和她》,我的趋近艺术复兴运动正式开始。
http://kitti.blogchina.com/blog/article_4779.21504.html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kitti
这几日手不离自己过去一直很喜欢的杂志《万象》,过去在南京报摊上很常见,但是在北京只在韬奋三联书店和万圣书园看到过。这本杂志以记录学人掌故和地方风物等见长,常常怪招迭出,让人感知阅读的趣味。刚刚读到林行止以万言文记述古今各地的“厕所志”,其中穿插大量历史掌故,另类中见出段数。
昨天从当当购得的6本宝贝书也送到,其中有搜寻很久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国人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是新闻院系的学生真正该读的新闻学教材,工作一年之后的我翻读也颇有感悟。梅尔文门彻在序言中说,“除了掌握记者应有的技术和技巧之外,该教材还强调了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记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说得多好!比我们读书时的任何一本教科书的序言都要中肯和贴切,如果读大学时能多看到一些这样亲切诚实的文字,我对新闻学的兴趣不知会增长多少倍。
梅尔文门彻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做过多年记者,后执教于哥大新闻学院,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政治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手捧这本美国新闻学的经典教材,对于想做职业记者的我来说,心里觉得塌实了很多。从当当搬回家的还有《血酬定律》、《中国大历史》等书,配合着白寿彝的《中国史纲要》,想补点历史课。还有些花边书《大狗》之类也搬回家来,可以很快教会自己如何从细节中放大文字的趣味。
昨天不知为何就突然想起刚到北京时做“先锋艺术粉丝(FANS)”的时期来,那时打着真的假的文化记者的名义,出入各种音乐厅、画廊、演艺酒吧、电影院,在奇形怪状的人中间穿梭,挂着张我行我酷的脸。结束实习期,进入正式工作之后,我就远离了那种有些光怪陆离的生活,在持续的紧张和浮躁中开始实践我走出校门之后的第一份新闻实验,所得很多,教训不少。
但是引我感慨的是昨天突然回视自己时的那种哑然。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架名副其实的工作机器,一天从睁眼到闭眼不间断地陷入构思、采访、写作的循环中去,无暇顾及其他。因此,我丢失了些朋友,疏忽过亲人,事实上自己也在一天天被工作和单调生活压成了一张白纸。
我想回到过去的丰富中去,我觉醒了似的对自己说。这么想着并真正开始重新在GOOGLE中敲入曾经熟悉的“现象工作室”、“实践社”、“新青年”等关键词的时候,我是怀着多么大的拯救自己的喜悦的。但是,好象事情有些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在我没有真正去核实时已经有了感知。
北京的先锋艺术的生长努力这几年似乎一直在倒退,倒退到现在,就是已然看不到王府井图书大厦六层、国图电影放映厅、电影资料馆、盒子咖啡屋、豪运酒吧、现象工作室校园行等等推介原生态实验艺术的努力。而“新青年”等艺术园地也荒废久矣。结合当下第六代的贾樟柯等导演颇有欲和电影局和解集体浮出水面的努力,而电影局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和地下影人合作的通途,似乎原先被迫坚持和地下艺术赖以安身立命的不合作态度有找不到对象的问题。
说这些都是扯淡,其实就是说当我想回归的时候,想找回点呆在北京的理由和生活的滋味的时候,却发现原先那个伪艺术青年的小屋已经少了支撑的木板,只有大海捞针,希望能发现些新大陆了。
今天听到的最好听的歌是从教官那剽窃来的艾斯卡尔的《天上神仙》,今天看的最好的电影是北京人艺的《茶馆》,明天会带妈妈去北兵马司看小剧场话剧《他和她》,我的趋近艺术复兴运动正式开始。
http://kitti.blogchina.com/blog/article_4779.2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