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关于心中的故事(电影作品)
2005-02-07 16:04:56 来自:
xrrw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xrrw在 2005/02/08 00:09am 第 1 次编辑]
关于心中的故事(电影作品)
1,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2,一些过去经常发生的事情,也许现在仍在继续发生可是大家已经不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和感动了
3,普通的事情在特殊的情况(条件)下发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效应,给人以启发,呼唤心中本能的,人文层面上“爱”,爱自己,爱别人
4,道德焦虑电影的反向电影
5,小情节的开放式结局的模式
6,用“不可能”谈“可能”(电影《红色情深》展示了种种爱的可能,而事实上,这都是不可能的,与其说是爱的可能,还不如说是爱的不可能。可曾记得影片刚开始处的密密麻麻的电话线吗,就是这样的,男女主人公始终被距离所困,虽然被电话线所连接,可是这样的连接最终能实现“爱”吗?事实也正是这样,后来他们分手了。而老法官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就更耐人寻味,这里面再次展示了爱的不可能。也许这就是“宿命”的情调吧。KISLOWSKI是这样,如果我说我没有宿命的情调,那好象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可是如果我去用悲情的眼光看世界,去做宿命的片子,也许能在一些什么电影节上拿奖,可是这样的影片真的呼唤“爱”的能力吗?似乎这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谈到呼唤“爱”的能力,那么我觉得《CENTER STATION》是极好的例子。虽然女主人公不能照顾这个孩子一辈子,但是她却成功的把“爱”的能力移植给了观众。《红白蓝》电影三部曲的导演用神的视点看审视着这个世界,可我希望的可以把神的“爱”的能力移植给更多的看电影的人们
7,可以尝试概念电影,用某方面的概念去统帅整个影片。例如某种特定的视听语言的结构,亦或是整体的间离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会让你的影片变得更具风格化的效果,在用形式更好的为故事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打击一部分吃饱了撑的影评人。
8,反对一味的顺水推舟。顺水推舟的写作模式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没错,生活中有很多“就应该这样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不是某人特意安排的,但是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中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看到这些“就应该这样发生的事情”之前的“因”呢,如果它是“果”的话。从来都是这样,老天(佛)是最高明的编剧,他把“因”全部埋在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而这些“因”的力量的积蓄却是惊人的,最终才爆发出了“戏剧性”的“果”。当你回想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平淡松散的生活线索背后,隐藏的却是一刻接一刻的极富哲理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故事的表面可以是平淡的、松散的、甚至是无聊怪异的,但是故事的内核(人物的心灵层面)却必须是理智的(起码是从角色自己看来是理智的)。也许KISLOWSKI说的是对的——事实上,我认为故事片和记录片没什么区别,因为故事片的题材和人物的情感永远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说,好的记录片完全可以超过认为安排的故事片。
9,我越来越想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分开”,因为我发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在关注人们现实生活的电影中会变的更加多见。
决不为了极端而极端,决不为了平淡而平淡,决不为了小众而电影。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电影故事,将总是渗透着各民族都能理解的情感,体现着关怀与被关怀。
电影终究是文化界的东西,所以很难给观众带来经济上的财富,但也许它能成为一种信仰,影响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只有将可贵的情感,在观众心中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哪怕是少的可怜的一点点,才能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如果这种东西可以继续传播和影响,那也许在正常的基础上会再好一点,可是我现在不敢讲。
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文化人最崇高的理想,我不是文化人,可我希望我能做到那最崇高的境界。
我很不屑听到一些业内的拥有着专业技能的人说一些关于,什么样的电影赚钱什么样的电影不赚钱的问题。因为当我写完以上的9点之后(当然,我心中的标准还不止这些,这些只是现在能想到的)我坚信:好的艺术电影,一样会是赚钱的。就好象如果中国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央车站》、《美丽心灵》、《黑暗中的舞者》、《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的话,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掏腰包的,而且会对所谓的艺术电影的印象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SaberHartnagel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关于心中的故事(电影作品)
1,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2,一些过去经常发生的事情,也许现在仍在继续发生可是大家已经不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和感动了
3,普通的事情在特殊的情况(条件)下发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效应,给人以启发,呼唤心中本能的,人文层面上“爱”,爱自己,爱别人
4,道德焦虑电影的反向电影
5,小情节的开放式结局的模式
6,用“不可能”谈“可能”(电影《红色情深》展示了种种爱的可能,而事实上,这都是不可能的,与其说是爱的可能,还不如说是爱的不可能。可曾记得影片刚开始处的密密麻麻的电话线吗,就是这样的,男女主人公始终被距离所困,虽然被电话线所连接,可是这样的连接最终能实现“爱”吗?事实也正是这样,后来他们分手了。而老法官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就更耐人寻味,这里面再次展示了爱的不可能。也许这就是“宿命”的情调吧。KISLOWSKI是这样,如果我说我没有宿命的情调,那好象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可是如果我去用悲情的眼光看世界,去做宿命的片子,也许能在一些什么电影节上拿奖,可是这样的影片真的呼唤“爱”的能力吗?似乎这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谈到呼唤“爱”的能力,那么我觉得《CENTER STATION》是极好的例子。虽然女主人公不能照顾这个孩子一辈子,但是她却成功的把“爱”的能力移植给了观众。《红白蓝》电影三部曲的导演用神的视点看审视着这个世界,可我希望的可以把神的“爱”的能力移植给更多的看电影的人们
7,可以尝试概念电影,用某方面的概念去统帅整个影片。例如某种特定的视听语言的结构,亦或是整体的间离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会让你的影片变得更具风格化的效果,在用形式更好的为故事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打击一部分吃饱了撑的影评人。
8,反对一味的顺水推舟。顺水推舟的写作模式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没错,生活中有很多“就应该这样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不是某人特意安排的,但是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中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看到这些“就应该这样发生的事情”之前的“因”呢,如果它是“果”的话。从来都是这样,老天(佛)是最高明的编剧,他把“因”全部埋在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而这些“因”的力量的积蓄却是惊人的,最终才爆发出了“戏剧性”的“果”。当你回想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平淡松散的生活线索背后,隐藏的却是一刻接一刻的极富哲理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故事的表面可以是平淡的、松散的、甚至是无聊怪异的,但是故事的内核(人物的心灵层面)却必须是理智的(起码是从角色自己看来是理智的)。也许KISLOWSKI说的是对的——事实上,我认为故事片和记录片没什么区别,因为故事片的题材和人物的情感永远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说,好的记录片完全可以超过认为安排的故事片。
9,我越来越想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分开”,因为我发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在关注人们现实生活的电影中会变的更加多见。
决不为了极端而极端,决不为了平淡而平淡,决不为了小众而电影。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电影故事,将总是渗透着各民族都能理解的情感,体现着关怀与被关怀。
电影终究是文化界的东西,所以很难给观众带来经济上的财富,但也许它能成为一种信仰,影响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只有将可贵的情感,在观众心中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哪怕是少的可怜的一点点,才能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如果这种东西可以继续传播和影响,那也许在正常的基础上会再好一点,可是我现在不敢讲。
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文化人最崇高的理想,我不是文化人,可我希望我能做到那最崇高的境界。
我很不屑听到一些业内的拥有着专业技能的人说一些关于,什么样的电影赚钱什么样的电影不赚钱的问题。因为当我写完以上的9点之后(当然,我心中的标准还不止这些,这些只是现在能想到的)我坚信:好的艺术电影,一样会是赚钱的。就好象如果中国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央车站》、《美丽心灵》、《黑暗中的舞者》、《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的话,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掏腰包的,而且会对所谓的艺术电影的印象会有一个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