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点想法--回<华语电影的意见>

2002-11-25 14:12:05   来自: 梁子 (北京海淀)
  一点探讨:
  1 首先独立和经典是两码事,是相互悖离而又经常重合的一对名词。现在流行的独立电影恰恰是对经典电影的某种颠覆,尤其是对中国电影经典的颠覆,但是,在颠覆的同时,他们又试图重塑经典,这恐怕是大部分颠覆者的潜意识。像贾樟柯、王小帅之类的独立电影导演以“底层人”的名义成功地颠覆了中国电影史上苦大仇深、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底层人”,但是,“底层人”到底是谁?如果说贾樟柯心中还真的有对底层人的温暖情感在流淌,其它电影导演则更多地是在找题材,找可以使他们获所谓国际奖的底层人题材,“底层人”完全被利用了!
  所谓关注底层人的影片正在形成新的电影意识形态,形成新的电影导向:一个以“内容深刻”的名义而理直气壮忽略电影的艺术美感的电影时代悄悄来临。
  2 我不知道芬兰浴想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对城市的众多“无名”存在群体,就是那些在城市华丽的废墟中生长的人,如今的华语电影太不关注了。我很赞同这一点,观看目前一批独立电影人的片子,无不是描述农村进城人的存在状态,而较少对“城市边缘人”的描写,这是当前电影的一个空缺。
  但有一点我不同意,农民在中国虽然有九亿人,甚至可能更多,但是,他们却仍然是边缘人,这是他们在中国的文化身份、政治地位决定的,农民虽然被众多的学者、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包括那些电影人提起,但是,就农民本身而言,他们仍然没有进入社会的公共空间,他们仍然没有拥有政治话语权,沉默的一群是他们,而不仅仅是你所谓的“被城市毁掉的一代”。因为整个中国社会目前是按照城市的消费、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精神存在来设置它的未来的,而九亿农民,只能跌跌撞撞跟在后面。
  3 对“曹卫东教授”的所谓中国处于前现代阶段,我持保留态度。究竟何谓现代性?这是一个越说越滥,但却越来越似是而非的话题。我们既不能说因为广大农民的存在就说中国只存在“前现代”、“伪现代”,也不能因为消费时代的来临就说中国处于“后现代”,中国的城乡不均衡、地域不均衡的发展和政治对区域经济的干预使中国的现代性问题非常复杂,不能以一概之。
  4关于华语电影的定位问题。这是一个有点大的不着边的话题,但既然芬兰浴既然提到“自己的弱点”,倒使问题变得有意思起来。
  何谓“自己的弱点”?它与塔氏的“关于人类的思考”不能相通吗?也许芬兰浴意在提醒华语电影不要盲目地追求世界电影经典,而要回到自己的文化语境中去,从“根”出发。这无疑是对的。但我觉得它与“人类的思考”并不相悖。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都是人类的生活之一,就象小说、诗歌一样,它总是以情感的共通性使其它民族的人也同样为之感动、为之思考,这就是“人性”的作用。托尔斯泰的小说不够民族性吗?电影《铁皮鼓》、《发条橙》不够民族性,它们都意在揭示本国所处的某种状态,但是,又决非是本国的,你从来不会觉得那不关你的事,非常遥远,因为它叙说的是人类生活。同样也是对“当下的叙述”。
  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弱点”与“人类的思考”没有关系,而与中国导演的思想本身有关系。如果一部电影,只使一个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的生活,而没有关于人类某种处境的联想和思考,我以为,它是失败的。
  寻找对中国社会“当下的存在”、“当下的叙述”是没有错的,如何看待、如何思考、如何叙述这些“当下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既是立场问题,价值观问题,也是艺术问题。
  

2002-11-25 22:14:45  梁子 (北京海淀)

  觉得芬兰浴的话题挺有意思,也很有想法.
  回了这个贴子.只是给大家一个新的靶子,好引起讨论.
  

2002-11-25 23:05:00  芬兰浴 (北京海淀)

  梁子大哥好 谢谢你的回应 第一个问题好像就是有人提出的电影美学和电影社会学的分歧
  虽然这两者我承认不可分割:就像王超,贾樟柯总是强调的。 不过当代电影在美学方面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最近连看了两遍李虹的《黑白》又觉得青年导演中自己已开始了某种分歧和不同探索。 对于前现代和农民问题我亦说不清楚,不过在价值方面的认同我认为城市中心主义是弊病百出的,城市的态度是断裂的,中国伦理在城市中基本上成为了一种意义蒸发的空洞存在。所以《十七岁的单车》,《站台》,《小武》才显得珍贵(我真的很喜欢)。还有就是历史感,这是我总挂在嘴边的,艺术沉入历史,又昭示当时的存在,成为人类真正宝贵的记忆(至少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
  

2002-11-26 09:28:54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对这几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1、经典与当下不构成对立的关系。经典中积累的思想资源与美学资源,对于思考与表述当下语境,应当是有助益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当下制造“伪经典”。
  2、曹卫东说在中国不存在现代、后现代问题么?这我是不能认可的。我认为中国的状态是一个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错陈的一个状态。看《我的父亲母亲》中,在乡下小屋里,墙上帖着《泰坦尼克号》的海报。而这种错陈状态中的矛盾,纠葛与互动,我认为是理解当下语境的一个出发点。
  3、关于城市的问题,芬兰浴提出的自律的失败与他律的不公。我认为这个概括精当。但这不是城市的原因。在当下中国,在贾樟柯影片中的城镇与农村,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存在的。对城市文明的这种态度,基本上还是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态度吧。我认为,不能把原因简单化,也不能用情绪化的贬斥来取代学理上的严谨论证。
  

2002-11-27 00:06:59  芬兰浴 (北京海淀)

  谢谢大哥大姐的教诲
  

2002-11-27 11:04:5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两个都是姐姐啊:)
  

2002-11-27 13:07:03  芬兰浴 (北京海淀)

  原来如此 大姐不好意思啦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damaho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