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影评资料2 也谈“影评的任务”

2005-01-11 19:59:55   来自: 十二牧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十二牧在 2005/01/12 04:01am 第 1 次编辑]
  
  也谈“影评的任务”
  郑雪来
  最近,几乎同时在《文汇电影时报》和《文艺报》上读到了邵牧君同志的同一
  篇文章《影评的任务》。文章作者采取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方式似乎意在造成
  一种声势,以便为他所声称的“匡正”影评的任务观念,“挽救影评于危
  亡”。中国的影评状况是否真的像他所描述的那样糟糕,几已濒临绝境,这点
  可留待后面讨论;他文章中所表达的影评的“任务观念”首先有加以辨明之必
  要。
  我不知道谁给影评下过“委任状”。然而邵牧君自己却确实在文章里下了这种
  “委任状”。依照他的看法,影评的任务就在于“为电影做好宣传员”,“提
  高影评的卖座率”,抨击劣片,告诫读者不要去看某片等等,不属于影评人的
  职责;可以告诉读者某部影片精彩之处,而指出其中某些问题或缺陷,则有
  “指手划脚”、“自命为导师”之嫌;因而就是“越俎代庖”了。总而言之,
  影评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影评人的“任务”只应是为影片充当宣传员亦即
  “促销员”。据说,我国的影评就应该这样“向国外学习”。
  他这里所说的“国外”实际上就是指美国。美国大量日报和电影报刊确实刊载
  过不少这类“促销”式的影评文章,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些年来,我在主编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卷本时,我的几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给我寄来了不少
  《电影评论年鉴》上影评文章的复印件,这种年鉴每年出版一本,将美国各种
  电影报刊及日报当年发表的重要影评文章的片断加以汇编,其中有些片断长达
  数千字(不是如邵文所说的全篇“一般只有几百字”),且对个该影片的成就
  和不足谈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决非都是一片赞美之词。其实,我过去主编的
  《世界艺术与美术》、《当代外国艺术》等刊物以及邵牧君自己主编的《世界
  电影》上都刊登过大量翻译的西方电影评论文章,其中也有不少文章对所评论
  的影片有所微词。就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影评界而论,诚然有不少是专门为
  影片做促销广告的“影评员”,但也有相当数量具有社会良知和较高文化素养
  的影评家。
  邵文将“影评”(电影评论)与“电影批评”、“电影研究”加以区别,又是
  他深受美国式分类法影响的一个明证。我们不否认,一篇电影评论文章和一篇
  电影研究文章,其“任务”有所不同。但如果认为写电影评论不需要进行“研
  究”,甚至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的研究,那这种评论文章的质量可想而知了。无
  论国内国外,常可见到一些电影评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令人折
  服,相反,有些所谓“研究文章”却以其不着边际、玄乎其玄而使人退避三
  舍。关键不在于名称,而在于文章的质量。如果按照邵文给影评规定的“任
  务”,国际电影评论联合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及各地的影评学会似乎都应改
  成“电影宣传员协会”、“影片促销员协会”了。
  邵文对中国影评状况的描绘,称之为“危言耸听”,我看并不为过。我也很讨
  厌那种“佶屈聱牙”的影评,那种堆满了各种新名词就连专家也都不懂的影
  评。(然而邵牧君却认为这类文章档次高,“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应该
  说,这类影评是有一些,但在我国浩若烟海的影评文章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据
  我看,中国的影评有两大特色:一是具有从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以来长期形
  成的优良传统;一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放前,我国进步影评界一方
  面积极宣传那些有利于动员人民抗日或有助于了解社会现实的电影,一方面猛
  烈批判那些腐蚀人们意志的“软性电影”及反动电影。解放后,电影评论界和
  电影创作界的关系总的说来是比较好的,创作者乐于听取评论者意见的例子比
  比皆是,到了新时期,两者更经常相互切蹉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世上罕见的理
  论研究高潮。我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电影观众,,而且拥有世界上数
  量最多的业余影评者。以前不久举行的“珠光杯”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全国影评
  征文比赛为例,观看的群众在3亿人次以上,而执笔写影评者竟达千万之众(参
  见1996年1月25日《中国电影周报》章柏青文《群众影评伟力之所在》)。这些
  影评文章当然未必会对电影创作起审美影响作用,也不一定是想“指导”别
  人,但有这么多的人在评析影片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其意义就不可低
  估。作为此次征文比赛的终评委,我看过一等奖的全部30篇文章,我的感受正
  如同荒煤同志致评委会信中所言:“有些文章甚至可以说是高屋建瓴,切中要
  害地指出了当前电影值得思考的问题,较之某些专家影评还有深层意义。”
  我以为,当前我国影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这种“高屋建瓴”、“切
  中要害”的文章太少了。有些影片质量并不怎样,却给“炒”得火爆,结果让
  观众上当受骗,这能算是“为观众服务”吗?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
  和审美水平的错对和高低,决定因素诚然是受教育的程度。但一篇高质量的影
  评以其精当的分析显然可以有助于观众(读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反之,一篇
  纯粹做促销广告的影评也完全可以起到误导作用。前写时候看到某些报刊发表
  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的影评文章,其中对这些誉满全球的
  影片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质疑和批评性意见,我看这对这活跃观众的思考就大有
  好处。在电影的鉴赏评析方面,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邵牧君同志告诫影评不要与观众脱节,这一点没有说错。影评如果“气跑了”
  (影片)作者,或“吓跑了”读者,那么,写影评者就应该反躬自问:你写的
  东西是否站得住脚,抑或只有盛气凌人、好为人师?你写的东西是否言之有
  物,抑或只是故作高深、拒人于千里之外?你至少能让别人耐着性子把你的文
  章看完。我很少写影评,但看到的影评文章却很不少。邵牧君提到的那类”严
  重脱节“的的文章是存在的,但似乎远远不足以构成我国影评的主流。在商品
  大潮的冲击下,当前的影评工作的主要弊病毋宁在于商业化、广告化等倾向,
  直言不讳、切中要害的文章比以前少了。为了促进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繁
  荣,应该继续发扬我国影评的优良传统,既与电影创作人员保持真诚的联系,
  又对广大观众起到沟通的作用。不问影片质量究竟如何,一味强调影评的“宣
  传”职能和促销作用,以“为观众服务”为名,向电影导演尤其是制片人频送
  秋波,这才真叫做“居心叵测”哩。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bdOBwIe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