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
沙漠鱼就是鱼在沙漠中不得不低头 《生活而已》魏晓波访谈
2010-10-29 16:19:55 金鹏
2010-10-29 19:22:14 临津河
魏晓波:剪辑,应该是两方面吧,一个是从技术,还有一个是从艺术,从内涵这块。技术这块我很苛刻的。你以为我说我片子业余就真的业余啊?傻逼才看不懂呢。真正懂电影的,包括电影《渔湾市》里的剪接点,接得…
记者:《渔湾市》我觉得做的很商业。
魏晓波:因为…先不说这个。商业这个词都出来了,我操。
*****************************************
笑倒・・・・・・
泥巴来做独立电影记者而不是什么别的真是太好了。
记者:《渔湾市》我觉得做的很商业。
魏晓波:因为…先不说这个。商业这个词都出来了,我操。
*****************************************
笑倒・・・・・・
泥巴来做独立电影记者而不是什么别的真是太好了。
2010-10-29 20:18:58 卢志新
纪录片非要找一个线索,非要理出个头绪,其实已经干扰了生活了,生活不是那样的,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你非要理出一个逻辑来讨好观众或者按照学院的这种东西来结构一个片子的话,那是一种欺骗。-
这些话有点学术的一面了,哈哈
这些话有点学术的一面了,哈哈
2010-10-29 22:35:16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
——法国《电影辞典》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中国《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百度百科
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吕新雨《中国纪录片:观念和价值》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片。与纪录片相对的是故事片。纪录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演员来表演。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的范围非常广,它从尽可能完全纪实的片子开始,但是也包括了真实肥皂剧,甚至写实剧。在这里纪录片中也可以包括表演的内容,比如来体现某个情节发生的过程或者可能发生的过程。即使如此观众依然会感到这些表演的内容非常真实。
——维基百科
……
探讨定义是多么无聊的事。只有老师才会给学生下一个定义来糊弄学生,要不然没面子。
“雅典的老王 ”探讨的是学术问题,纪录片可以干扰生活。当然可以干扰生活。而我说的是实际拍摄中我的喜好。没有准和不准,只是我愿意和不愿意。我有一段媒体工作的经历,做的也是小纪录片一样的稿子。必须有兴奋点才能有好的稿费,说的更直接一点,片子要打要骂要狠,所以小记者必须要去挑拨当事人,制造矛盾,扩大矛盾,恶意的影响事件的进程,已达到热闹的目的。我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很多事不是书上怎么说或者理论上该怎么样。
——法国《电影辞典》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中国《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百度百科
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吕新雨《中国纪录片:观念和价值》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片。与纪录片相对的是故事片。纪录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演员来表演。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的范围非常广,它从尽可能完全纪实的片子开始,但是也包括了真实肥皂剧,甚至写实剧。在这里纪录片中也可以包括表演的内容,比如来体现某个情节发生的过程或者可能发生的过程。即使如此观众依然会感到这些表演的内容非常真实。
——维基百科
……
探讨定义是多么无聊的事。只有老师才会给学生下一个定义来糊弄学生,要不然没面子。
“雅典的老王 ”探讨的是学术问题,纪录片可以干扰生活。当然可以干扰生活。而我说的是实际拍摄中我的喜好。没有准和不准,只是我愿意和不愿意。我有一段媒体工作的经历,做的也是小纪录片一样的稿子。必须有兴奋点才能有好的稿费,说的更直接一点,片子要打要骂要狠,所以小记者必须要去挑拨当事人,制造矛盾,扩大矛盾,恶意的影响事件的进程,已达到热闹的目的。我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很多事不是书上怎么说或者理论上该怎么样。
2010-10-29 22:45:34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辞海》:以真实的人物或事件为表现对象,不经虚构而直接反映生活的电影片种。经过剪裁,提炼主题,表现典型。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历史的见证,有些则具有珍贵的文献性。它可分为新闻报道片、历史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 、证论纪录片(如《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和专题纪录片。
2010-10-29 22:49:10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
——《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
——《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
2010-10-29 22:49:49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 《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
—— 《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
2010-10-29 22:51:00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纪录片--影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真实环境时间中的真人真事。
——《中国应用电视学》
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
——《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1999)
——《中国应用电视学》
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
——《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1999)
2010-10-29 23:01:12 雅典的老王
很多理论总结并非完美,甚至不乏谬误。但很多人的理论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思考的维度,提醒我们注意到之前为人们所忽略的东西,这是理论的价值。它不应该是枷锁,不论对于理论者还是实践者,都是如此。
这个片子之所以能让我叨念,在于我的那种窥视欲,在于看AV时那种下意识的代入法。主人公那些看似离奇、扭曲、龌龊的事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太过规矩,有一种‘你看,这个世界比我龌龊的人有的是’的自我辩护的快感,但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也可以说是找到同一阵线的归属感,就像那些不愿将文革时期那些事情对着镜头讲的人,在看到有其他人讲了之后就敢讲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更让我念叨的是,在当时他口口声声说正在拍一个毛片,但很迟疑要不要拿出来,在今年老吴重举‘私影像’的旗帜后,魏导演拿出了去年所说的‘毛片’的艺术片版本《生活而已》。
今年魏晓波带着一个他自己评价为‘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的短片《照相》,参加北京独立影展,我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不错的当代艺术的影像作品。我也基本认同他拍《照相》的理念:素材是拍给自己看的,剪成影片是给电影节和观众的。拍家人是能让他们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活下去’,即现在流行的‘治疗’。我期待的《北京》《生活而已》,给我的时候他特别交代看完立马清空(片中有他和他现在的女友光屁股的镜头,怕有XX门),于是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屈指可数,他也没把这个片子投电影节,不知是不敢抑或不愿?
《生活而已》在我的审美取向中是魏晓波大导演集大成之作,是我的菜。看似无剪辑无清晰时间线——散漫、无序、日常,实则重心扎实,那么那些影像再怎么碎都不过是为了反衬,他的理由则是:几百盘带子抠这么一个九十分钟的东西,怎么没剪辑呢?影片通过两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一个租来的房子里,表演给自己看的吃喝拉撒睡呈现无聊透顶日子,这个我继续能代入法之,那不就是拍的我和我女友么?但除了女友问他要钱这样的事情,影片让我反思,我们活着是为什么?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为了干?还是为了填充时间这个欲壑?其实也许就是我吃饱穿暖没事干想太多,毕竟生活而已嘛。
我鸡蛋里挑骨头的是那些我以为是画蛇添足的外景,削弱了从影片一开始就长时间只游弋在那个两个人的租房中的生活的一组组镜头所呈现出晦暗、沉闷、憋屈所张力,有铁拳变成棉拳的趋势。让一男一女一房间的无聊无措困顿变得合情合理——太纪录片了。看来‘大师级的年轻导演’(魏晓波语)毕竟年轻,欲求杂、要说的还是太多了,横向广,纵向尚浅。毕竟他是个导演,不是科学家。
但毕竟在《生活而已》之前魏晓波有《业余》、《渔湾市》去呈现某个群体里的悲催,再到《5152》中毫不掩盖的悲戚感,何以一个‘傻逼’了得。显然从前面这几个片子中可以看到他对这种被想象出来的社会的责任的反思,那么不可避免的《生活而已》会继续对这样的抱负抱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于是这个时候的《北京》以没有任何花俏,单纯从他者主人公对着镜头叙述他的荒淫、困顿、惶惶——主人公对自己性教育、性观念、性对象等等自我道德质疑、辩解为方式的陈述与他的理想主义的诉求之间的对比来彰显那个子虚乌有的‘人’。这个时候他不可避免的会把枪口对准自己,开始向内挖掘。自然而然最后把镜头再转向自己的家庭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慨。以自己的女友和自己回家过年作为《生活而已》尾曲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此次采访是魏晓波在北京独立影展期间入住的宾馆的床上完成的,壁灯暖、被单白、半明半晦。我真心的装着逼问一些时间、生命、你是谁这样大而刺的问题,魏晓波总会对这样的虚晃而过。于是我掉头在他的男女情事、小时记忆中意淫。妄想着一步登天直抵他的‘私处’,妄想着能通过他这样一个对味的同辈来敞开我自己,功利之心跃然纸上。每每尴尬之处,同屋的薛鉴羌的就成为我们化解的对象。
整个采访过程中,魏晓波带着胡桩的脸在眼里像自动对焦失衡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老时嫩。每每他讲到电影语言这样学究意味浓烈的问题时,难免会把他带编导专业考学的学生经历摆出来,我这个时候就突然矮下去,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很享受的表情,免费的上课机会谁愿意浪费啊,而且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旁门的半道出家的假记者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也正因为如此我特喜欢他正儿八经的讲讲电影的文字。所以当他听到有人说他的片子太散没有剪辑时,他会下意识的怒发表白之:‘纪录片非要找一个线索,非要理出个头绪?那样的话其实已经干扰了生活了,生活不是那样的,它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技术这块我很苛刻的。你以为我说我片子业余就真的业余啊?傻逼才看不懂呢。我片子中有些剪接点,我的片子可以做教材的。我觉得,每完成一个剪接点,这一场戏下一场戏接得很好,我就觉得高度的满足感。做电影必须要有乐趣,自我陶醉下。技术上很严格按照学院这一块来。’他在表明什么?为何需要这种表明呢?表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个可以在‘胡敌’ 贴中他的讨论看出一二来。(相关阅读: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8371.html )
在他长沙那个既是教室更是吃喝拉撒睡的租房中的,那间既是剪辑房又是卧室的墙壁上贴满宋庄那两个电影节历届海报,再加上农民的独生子、客居、未婚、将到而立之年、缺钱、独立导演等的标签的包裹下,那么上述的那种‘表明’是有某种必然性存在的。而我会在采访过程中会感到,他在我眼中为何会时老时嫩也是可以解释的了。
魏晓波小时候,一只自己养了六年的猫吃了吃过老鼠药的老鼠死对自己打击甚大。他在长沙时不时会用塑料桶养几条鱼、养个昆虫什么的,再放生,或者收留流浪猫一两餐。而两两相悦的初恋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这对他爱情观影响甚大,以至于陪宠物的时间会比自己的女朋友多,在《生活而已》的开片字幕说明自己和片中的女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也就不足为怪咯。
他——不唱歌、不吃喝嫖赌;教高考生影视编导;自己有个机器能拍点商业的东西挣点钱、对人、事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认为那些小时候比自己学习好有灵性的同学现在做个小职员比自己现在做独立导演要可悲;对于政治别看他一天到晚在网上愤愤怒怒、骂骂咧咧:‘你不管在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什么社会啊,人的状态,幸福指数其实都差不多的,我要的是这个东西。’又想去表达交流却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又不满足于仅仅是网络红人,那么不拍拍纪录片对他来说太难受的!于是拍出纪录片很自然会流下意识地露出强烈的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虽然强烈,但不至于极致,敢拍不愿放。标准的四有新人嘛。
对于纪录片本身,魏晓波除了技术上要学院化,而在理念上会很大方的认为在镜头前表演是极其正常的,每每拍到女友哭的镜头会兴奋,会故意做些刺激她的言语行为来强化,每次女友因微薄的工资而不得不问他要钱时,他会说,先等等我去拿机器先,他已经把生活和拍摄搅在一起,以此来说服自己现在不能和女友的妹夫有房有车有闲钱相比,是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富裕。不过他的方式主要还是靠等,没有吴昊昊、薛鉴羌那样故意的、挑衅等极端的方式去获得力量,是因为他能通晓运用学院化的技术?自己的片子是有学术品质影片,而不是仅仅是为纪录片而纪录片?所以他才会自信满满的,表演似的拍着自己的胸脯讲自己的每部片子都是独特的、牛逼的,并告诉你如何牛逼的,为何能牛逼。
魏导啊,你敢绝望么?
北京而已
是。我乡下人。
他有理想啊,想去北京,想来北京发展。
记者:《北京》之后会有《北京2》?
魏晓波:继续,还在继续……对对对。《北京2》去年让我拍砸了,去年那次本来还可以,还挺好的。我想我入一下镜,结果我发现我入镜就破坏了那个,画面就不是按照北京的这种感觉来的了。那就是可能不要,以后可能还有,不是可能还有,一定会有,只要我们两个都在,以后还会继续下去。每年这些东西看起来都会变嘛,发生一些新的事儿。
记者:可不可以先告诉我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
魏晓波:比方说,他可能会结婚啊,或者可能随着年龄增大更加的放任自己,因为人年龄大了。年轻的时候对很多事儿可能觉得这事不该做(和一个中年有夫之妇发生关系),但是你做了一次,发现你第二次做很容易了,你发现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是吧?一中年妇女,上了,上就上吧,第一次可能觉得我怎么跨出这一步啊?我要和一个比我大10岁的中年妇女发生关系,第一次肯定,让你你也不会很轻易就发生。但是你发生了一次,你发现这个女的,她如此如狼似虎啊,你第二次你发现,女人就这个德行,中年妇女,直接就上了。
记者:其实那个,他不是你的最后的结尾好像还给了一个所谓的过正常生活的‘希望’之类的?
魏晓波:那只是暂时的,那是那次结尾。对。但是过了一年之后一切又回去啦。那我也是最后想结个尾,因为他们一年确实有很多东西好像是都回归到一种很平静的、很常态的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还念经,听佛经,好像觉得,世界一切要结束了,其实不是。生活哪有结尾啊?
记者:他看了吗?
魏晓波:呃,拍的时候都让他看,而且是他主动让我拍的,成片看过一个小的,就是,我以前,这片子不是一个大片嘛,是一个小片嘛。《我想去北京》,《我去了北京》,《狗改不了吃屎》,《死猪不怕开水烫》,以前是四个小片,那时让他看过一个,他也没什么感觉。因为这是我拍完之后、做完之后马上看的,那时候看没有感觉的,现在看我觉得他可能会……他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不会因为这个事怎么回事儿。
记者:没有,其实我觉得给他看没有,我不是从道德或者那些东西,我觉得很早之前说的和他后面说,前后自我很矛盾啊等等这样子。他很多东西还是跟我有相同的地方。
魏晓波:很多人应该都这样,没做过,想过。
记者:不是涉及到具体的事情,就是心态方面的,或是对那种东西的想象啊或者要给自己自我辩护,我觉得还是跟我有一些很契合的东西。
魏晓波:很多人没那么做过,但是肯定那么想过,就是不敢,没跨出那一步,他只不过是因为绝望是吧。好像是导致他跨出那一步,这事儿他就做了,而且做得很绝。不是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
记者:他对你的理解呢?
魏晓波:哥们,铁哥们。因为他是一个,怎么说呢?他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好像所有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你说山东那一破地方那么保守,比方说,他听音乐的时候,他会做一些动作,他在山东的,我们那个高中同学嘛,其他同学看来他就是一个精神病、傻子,听音乐怎么这样呢?他上课,听音乐,做一些动作,那其他学生觉得他很不可理喻。这么一个环境嘛,我能理解,我很理解并尊重,所以我们是好哥们。
记者:你们是一起读书的吗?
魏晓波:我复读的时候和他一块。
记者:他讲过就是他初中一屋子学生轮流乱搞时候的那些事儿。真的有那种事情吗,比方说?
魏晓波:很正常,我们那也是这样。
记者:我们那可能也有过,听说过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怀孕的事儿。
魏晓波:是这样的。他是在县城,他的家本来是在我们乡下嘛,我是乡下人啊,农村人,种地的。本来是在我们乡下,但是他爹和他娘是那种不太安分的人,肯定这个对他有影响。他们虽然没什么,确实没什么太大本事,但是想到县城去生活,不想在农村。去蹬三轮啊或是做临时工啊这种生活。县城人的生活和我们有很大区别,我们农村,爷爷奶奶可能都在家里,或者邻居经常会来串门,我们一般很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
但是城市的人,在县城的人,他们要上班啊,上班之后那所有的人家里就是空的,那么这个孩子他……那时候有录像带啊,各种什么黄色的东西都有了,那发生这样的事太正常了,有这个机会。我们没这个机会,想发生找个地方都找不着。去哪儿啊?去草垛里啊,只能去。你在家里你不可能的。
记者:你读书的时候还是在农村吗?
魏晓波:对,在镇上。是。我乡下人。
记者:当时感受怎么样?
魏晓波:我也听过,我们那班也有那样的。我们那里,我们那一个县城有一条高速公路,我是昌邑的,昌邑这个地方,高速公路两边的妓女啊,我们叫“路边店”,卖淫的特别发达。我们那有同学,他的父母就是开这种饭店的,路边店的,他所以接触这些录像带啊,黄色录像带什么的很正常,那么和其他同学搞一搞,搞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个都很正常的。
记者:你的《北京》不就是讲这些的么?你自己对《北京》多大的认同感?
魏晓波:不认同,不认同他那种生活。一点都不。他对一些虚的东西太在意了,远的东西…而且他把爱情想得太理想化了,直接导致绝望。这不对。总想着那种特别啊,什么多好多好,找不到就放纵了。不好,这个。
我现在想得很清楚,就这么过日子嘛。找个好的也这样,找个不好的也这样,就是一辈子嘛。你永远找不到完美的,你想找的那个人永远是你得不到的那个人。得到再漂亮的,睡上三天,一睁眼,妈的怎么长这样啊,还是这个样子。人怎么可能满足呢?所以,认了就可以了。
记者:他也认了?
魏晓波:他没有。主要还是他不太讨人喜欢。我比他长得帅点,他太胖了,脸长得也不好看,女孩不喜欢他。我比他帅一些,这个是老天赐给我的。应该有女孩不喜欢他就因为他长得不好看,这也是一个原因。
记者:《北京》的拍摄怎么开始的?
魏晓波:我们是05年买了机器之后,找不到题拍。他说拍我,他说我要去北京,那就跟着他去他那拍吧。我也想拍他,因为他与众不同。和其他的那些死读书的人很不同,他有理想啊,想去北京,想来北京发展。
记者:片中其实是没有‘北京’的镜头的。
魏晓波:我直接没跟,直接就没跟。每年反正讲这么一段吧,我也没跟。其实,《北京》也不是说一个具体的片名,不是说一个具体的地方,主要就是一个理想吧。我们那小县城的人,就觉得北京是一个艺术之都、文化之都,从小……北京我们都没去过。
好多出差的,比方说,我们村里的人,开长途汽车的,我们当时觉得很伟大。去北京出差,回来给他儿子捎一些这么大的面包。我们那个小孩就在大街上吃,我们就很馋。他又说“我爸爸从北京捎来的”,我们馋的不得了。
从小对北京就是一种感觉,可望不可及的那种感觉。后边随着接触,九十年代中期接触一些摇滚乐啊什么的,都是从北京过来的嘛。我们觉得北京这地方太牛了,怎么完全和我们这种生活状态不一样。所以对北京有一个这样的一个梦想,还有从学术这一块,从北大、清华,我们觉得,建筑学院。我们那小孩觉得不得了,所以从小会对北京有个向往。
记者:现在呢?
魏晓波:(笑)现在就不说了,以前嘛,现在…
记者:第一次来北京是什么时候?
魏晓波:我啊,07年。纪录片交流周第四届,第一次来北京。
“沙漠鱼”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
但是从作品来说,我也是相对伟大的一个导演,记录了整个时代!
记者:沙漠鱼,一直叫这个网名?
魏晓波: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这个名字是高中的时候,山东有一个电台,电台搞了一个说科幻小说的一个节目,念科幻小说。这是我的笔名,我在那儿发表了一些小说,科幻小说,我以前是科幻小说作家,用这个笔名。
因为当时,还是回到高中,因为山东的那个烂高中压抑成那样了,就感觉自己完全不服水土嘛。这个地方总想逃出去嘛,总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其实也有这种感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这个环境,鱼在沙漠中嘛,不得不低头。
记者:你是在株洲工学院上的学是吧?
魏晓波:我操,现在叫湖南工业大学了,我操,别侮辱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改名了、升级了。学校就不要提了吧,那个东西可以忽略的,太烂了。
记者:为什么?
魏晓波:你说我大学四年就没上过几节课,你说为什么?就是瞧不起他们嘛,瞧不起老师嘛。因为我们乡下人,从小被灌输的是那种大学里老师一般是白发苍苍、学问多得往外射、横射、学问四射的那种人,从小对大学有这么一种向往,拼死拼活地考上,发现老师上课给我们读课本,点名他妈的点一个小时的名,一百多个人从头到尾点一遍。就是给我们读课本,那还干嘛?还上什么课呢?
记者:这个片子的剪辑逻辑是?
魏晓波:主要还是按照时间顺序,但是我那个片子,那个线索我把它做得很散,因为我这个片子,最开始我是一肚火,我就毕业毕不了业,拖了我们一个多月嘛,我一肚子火。我本来是想拍一个谴责教育的片子,其实是类似于《高三》这种,一条线,就是与教育有关的,我想拍谴责中国教育,我想来批判中国大学教育,就是想拍比较正式的这种片子吧,这么说。
但是后面拍着拍着发现,你如果仅仅是走这条线的话,会忽略掉很多情感方面的或者说是可能更重要的东西。过了,可能,我想一下,如果过十年之后,我对大学这些仇恨啊,肯定就会淡化了。那么如果仅仅想表现这个仇恨的话,十年之后,我这片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毕业之后就没有仇恨了。
魏晓波:但是从作品来说,我也是相对伟大的一个导演,记录了整个时代!
记者:这个时候必须要拨一下刘海。摆摆造型。呵呵呵。(说完上面的话,魏导很周星星的摔了下头)
魏晓波:这样额头才能露出来嘛。你看我这个成名作《业余》,好多人都惦记着,从大处说,不就是说的中国大学的一个现状嘛。不需要正面的去批判,不看这些你还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恶心成他妈什么样了。大学之所以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啊?原因太多了,不是说你一条气儿能说明白,这原因太多了,你自己去想去吧。我们为什么变得……大学生比农民工都他妈恶心,我自己看都恶心,那是一群什么东西都。
记者:其实我想知道你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东西你会觉得?
魏晓波:很恶心。回过头去看,比方说那种状态,歇斯底里的那种状态,人被逼疯的那种状态,还有哥们之间的那种友谊啊,还有我们当时比较幼稚的那个年代对社会的一些看法。还有就是,真实地展现了我们那一块这种大学生的生活,这个我觉得才更重要。我以后可以对我孙子说,你爷爷我上大学的时候是这个德行,看一下。他可以完整的看到一个我当时的那个德行,那个状态,而不是仅仅看到你爷爷怎么来批判、教育,那个就没意思了。你爷爷当时穿着大裤衩子,整天穿着拖鞋到处宿舍串啊,骂人啊,这东西更好。然后我们所有人都无所事事,虽然说是大学生,每天都玩游戏。
也不是说我们不好,是被逼的,你说我们在那个地方还能干啥?那么脏兮兮的一个地方。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学校,我们那一层楼有多少个得肺结核的,应该有七八个得肺结核的,很严重的一个事儿。然后这个事儿你不让说嘛,你说在这么一个地方…就那么一层楼有那么多得的,整个学校还不知道多少呢。肺结核,现在也还有。
这东西就是超过三个人应该就是什么重灾区了吧,当时把这事给瞒下来了,然后我们那得病的好多都是自己花钱买药。不传染是自己花钱。我们每天都吓得要死,到处打疫苗,做检查,整天检查。还好,侥幸…
当然再一方面是感动,那是以前那么多年哥们,那哥们很纯洁,毕竟是还没真正接触社会。还有就是处男那种情怀也有,我觉得那个也很好。但是你仔细看怎么混的恶心成那样?毕竟是大学生,那么脏一个地方,住在垃圾堆里,然后所有人都没有注重自己外表的,然后那个“操”字统计一下,我字幕里出现了几百次“操”、“逼”还有“妈的”,全都是这种词,每一句话都带着这样一个语气助词。你说恶心不恶心,你说怎么会变成这样呢?非常多,社会原因太多了,这不就是大学吗?这个片子是,可能是中国唯一一部真正的去拍大学的片子。还有吗,拍大学的片子?
记者:不知道。
魏晓波:没有,不是不知道。你想不到,根本就没有嘛。这个片子是最好的,以后不会有这种片子了。这个转型期大学,扩招嘛,扩招的受害者,教育腐败。而且现在腐败到可以说是一个极致了。教育这块,一个极致啊。所有的老师都在不务正业,疯狂地评职称、搞论文、搞外快,所有的,几乎没有一个去正业的。但是我里面有一个老师还可以,那老师和我是哥们,那老师还可以,但是我从他身上也学不到东西啊。
我只能去图书馆每天疯狂的读书,所以从他们身上学不到东西。厌恶,对他们。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片子。还有《5152》说这个爱国愤青抵制家乐福的,这个事好多人说起来都是不知道细节,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不知道那些愤青到底是怎么愤的,是怎么一种…你看了是吧,短片也看了吗?
记者:看了,去年看的。
魏晓波:有个短片版的,现在剪了一个45分钟的。到底细节是什么样的,他们傻到什么程度,愤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一个记录。包括历次的这种,包括抵制日本的,抵制美国的,没有一部纪录片。我又拍了一部,这是一部伟大作品。
《北京》这个纪录片,首先是我的幸运,就是选择这么一个主人公,全是我的幸运,能认识这么一个生活如此戏剧性的人。还有就是,说我们乡下人的这种理想啊,对未来完全没有希望的,然后又对艺术啊或者对自己理想稍微有点执着,但是理想破灭之后那种放荡。一代人的这种理想,因为这代人,艾未未不是也说了嘛,八零后这一代是不相信老师,也不相信教育,不相信家长,在社会中完全是自己来摸爬滚打的这么一代人。
如果在社会中来混,没有一个价值观让我们去学习,我们学谁?你说我们学谁的价值观?谁信的过?我们信我们老师吗?我们信什么红色的价值观吗?什么好青年,四有青年,谁他妈信这些东西?
所有价值观都要在这个混乱肮脏的社会中来自己树立,走了这么个弯路。所以这个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片子,所以说很多人觉得很恶心这片子,看不下去,歧视女性什么,好多人这种说法,这个不重要。还是理想主义、八零后的一个片子。这种理想主义是一种很恶心的理想主义了,在这个社会里,而且这种理想主义往往是会对人造成很不好的一些影响。有这种理想主义好,但你可能被折磨得很惨;没有这种理想主义,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可能活得很好,但是它思维就没有这种东西了。这也很矛盾。那么说矛盾,我这个片子,《北京》这个片子又有了。《渔湾市》这片子是商业片吧,它是湖南摇滚,没有一个人去拍外地摇滚,北京摇滚有好几部了,是吧?什么《后革命时代》等等好几部了,外地摇滚没人拍过,我也拍一部。《生活而已》你像拍这种生活的片子,纪录在案的有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看过吗?
记者:看过
魏晓波:它也是拍一对男女
记者:不是一对男女,是有好几个
魏晓波:谁?刘小东嘛,它就是拍的两个人的生活,两个人发呆、无聊,那么那是那一代人,六零后是吧。七零后拍这种男女生活的还没有。我拍这个片子不是强调这一代人的生活,我是强调一对男女认识之后这种矛盾啊,到结婚之前,到定下来之前,真正两个人变成一家人之前这里面这种很别扭的磨合期。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包括我爷爷,我奶奶,但是我现在看不到我爷爷和我奶奶当时是在一块怎么过的了。那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有很多磨合啊,有吵架,我想看看他们当时是什么样的,我父母当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拍着我自己,看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别人,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我以后就可以让我的子孙看一眼,我以前是这个样子的,多悲惨,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记者:在片子自己有表演吗?
魏晓波:有。
比如说社会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用来装逼的。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记者:你现在还是持见我第一面时所说的“看我生活有多悲惨”的态度么?你还是觉得很悲惨,是吗?
魏晓波:只是不好,但是我也没把它当成个事儿,生活而已嘛。片名《生活而已》。
记者:到后面,从《业余》往后我看你的抱负小了,社会责任感、道义啊什么的。
魏晓波:其实也有,但是不想把它搞得那么直接。你具体说哪个片子?
记者:《生活而已》
魏晓波:对,这个把社会基本上…有一点点,搞个电视,拍拍CCTV,讲领导之类的,这个就是纯粹的拍生活,我想把它剪得再干净点。就是说把这些沉重的东西,比如说社会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用来装逼的。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啊?你不管在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什么社会啊,人的状态,幸福指数其实都差不多的,我要的是这个东西。
社会和人的幸福没有关系的,有一点关系,但不是直接制约人的这个状态的。你比方说,假如这个社会现在是发达国家了,人很有钱,我和我女朋友当时的状态也就是那个样子,也吵架,刚毕业,你什么都没有,你都一样的,不管什么社会都这样。想拍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么一个片子吧。
记者:在片子自己有表演吗?
魏晓波:有。
记者:多大程度?
魏晓波:比方说吵架的镜头,她哭的镜头。那我在镜头前肯定我会有一点高兴,我觉得。哎,拍到哭的镜头了,终于这个片子的情绪有点起伏,哎我觉得挺高兴。那么我可能会再刺激一下。这个东西我很清晰,我这个刺激是有目的的,不是真正的生气或者怎么回事儿,是一种刺激的这种工具的东西在里面的,还是为了片子吧,说白了。我不是真正的生气,不是。
我要弄得太清晰了吧,我觉得又太理性了,有时候。思维太理性,很少能看到我发火。真正的发火,这个也不太好啊,人活成这样。
记者:我对那个片子里面,很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你们两个人在房间里面的那些东西。
魏晓波:是床戏嘛?
记者:不仅是床戏,就是房间里面,就两个人,一个屋子。其实通过你拍她或者她拍你或者你摆拍或者她摆拍去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情就够了,整个社会的东西就已经出来了。包括公交车啊,包括那些啊,我觉得就多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多了,原来是就两个人的爱情,就两个人的屋子,小,其实已经很给力了……如果再给那么长的时间那就更加……呵呵,后面我看到那些外景东西的时候,就还是觉得还是做得不够狠。
魏晓波:你是想看我们这些悄悄话是吧?
记者:不是悄悄话。其实因为我在里面看到很多我自己的影子。
魏晓波:很多人应该都会看到自己吧,年轻的时候不都这样嘛,两个人在一块。
记者:但是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就是关于钱这个事情。你女朋友要钱那个事情,我从来没碰到过。
魏晓波:她问我要钱因为她是没钱花了。她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她各种费用都没了,没钱了才要。也不是说怎么要钱,不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要钱——女的问男的要钱,不是那种。
记者:但给的镜头次数很多。
魏晓波:次数多是因为她每次要钱,我都说等一会儿,我拿摄像机了你再要,要不然不给你。每一次我都拍下来了。
记者:那么如果这样的事情出现三四次的话,的确会会不停的加深你的印象。
魏晓波:对,也就是这个目的。
记者:你最有钱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魏晓波:最有钱的时候?一直也没多少钱,没有最有钱的时候。我去年被人骗了两万。
记者:那你挺有钱的嘛。
魏晓波:我两年的工资,那是,被人骗走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收入,这些收入完全都没了。没有有钱的时候。
记者:被骗?
魏晓波:我给他上课,上了两年课呢。对,他消失了,没了。
记者:就是你教那些学生的那些课?
魏晓波:不是,那是我自己的学生。我帮他在学校里教,消失了。
它是我的一个工具,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自卑是它造成的。
记者:你现在思考的终极是什么?
魏晓波:我思考的终极?
记者:你不是要严肃吗?
魏晓波:说点和纪录片有关的东西吧。你们怎么都炒我男女关系这块,你娱记吗你是?
记者:对啊,不是一旦严肃就装逼了嘛,你觉得。
魏晓波:没事,我不怕。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把机子摔了?
魏晓波: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拍的东西没有任何的价值,对自己完全否定,没有任何信心。经常这样,从小就自卑。
记者:那你觉得你和机子是什么关系?
魏晓波:它是我的一个工具,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自卑是它造成的。
记者:它造成的?
魏晓波:对,从小就很自卑。从小别人都长得比我好看,别人都比我长得高,都比我有钱,用的东西都比我好,然后都比我聪明,别人都学习那么好,做题又那么快,背课文一下就背过。我从小就是很自卑的学生。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外面找一些自信吧,因为其他人会慢慢地往后退。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上完学之后当个会计啊,当个仓库管理员,管档案的,那真是亏了。小时候那么有灵性的一些人,我很多同学,我有很崇拜的一些人,包括一些画画的,那么有灵性,现在就是一个小职员啊。当时多自卑啊,小时候。但是我不会放弃,这个还好。没把这些东西扔掉。
摄影机首先是我赚钱的工具。我拍东西拍得更多的不是纪录片,是拍一些商业的东西。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这是第一。第二个,如果拍纪录片的话,那它就是,说个比较恶俗的,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看着我。到时候我再从它的记忆里我再看一下它是怎么看我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记者:其实你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掉的时候,就是你说自卑的时候,你是不是其实在想着驾驭它?
魏晓波:我还是那种很理性嘛,我很清楚该干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但更是缺点。很多事情就不做了,想想,前因后果一分析,没意义了。这是一个弱点。
记者:其实,我刚刚问的所有的东西,就是我之前问的你对时间的感觉到底会是怎样的,假设你的生活里不再可能有摄影机了,你会怎么样?
魏晓波:再买一个。
生活不是那样的,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
有些人的片子一本正经,比如说《高三》,拍高中,如此一本正经拍高三,这是干嘛的?你把自己当什么人了?
记者:你已经离不开它了就是?
魏晓波:现在应该是离不开了,离不开离不开。一有什么事儿我先想到的是要把它拍下来。因为我和其他拍纪录片的人应该还有个很大的区别,我更多的素材是没剪进来的。包括这次《照相》这个片子,你看了没有,包括这个片子,根本不是什么纪录片,因为我爷爷去世了我才把它做出来,纪念我爷爷的。不是说一定要做个片子什么出来,那就没意思了。大多数素材不是作为纪录片,而是作为档案的一个东西。
纪录片非要找一个线索,非要理出个头绪,其实已经干扰了生活了,生活不是那样的,哪有什么线索?为什么非要找线索出来?还要按照戏剧的结构,那不傻逼嘛。以前有人教育我,让我按照戏剧结构,比较专业些。
记者:你担心吗?
魏晓波:对,我要打破这些东西。这片子就是线索必须走神,必须走岔,不能让你摸到我的线索。
记者:就是我什么时候开始看,什么时候关我都可以。
魏晓波:其实也不是。其实这个东西我喜欢走神,因为一般的电影,与线索与主题无关的,它会把它掐掉,哪怕再好也会掐掉。我不掐掉,我就那样,那东西肯定很重要。因为生活本身是如此,而且比这个更要无题,更要复杂一些。你非要理出一个逻辑来讨好观众或者按照学院的这种东西来结构一个片子的话,那是欺骗,是一种欺骗。
记者:其实你剪辑这些片子还是有忌讳的,有敌人的。你还是树立了一个标准的东西,我不能碰这个东西。
魏晓波:因为我是很反感那种把它剪得很清晰的那种,因为电视台的片子必须那样。我在电视台工作过,电视台的片子必须要线索非常清晰,多一点东西都不行。背景,家庭背景,故事起因,故事经过,故事的高潮,最后的结果,必须按着这个顺序来,每个片子都这样,然后不断地再加悬念——而且这个悬念是很造作、很人为的,究竟他们家发生什么事啦,一点广告,必须制造悬念,这种结构我很反感的,但是这种结构很好看,拍出来的片子吸引人,很好看。
大多数人也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这种线索。我不会。包括我的片子,一般人的片子他也不会拍什么一些脏的东西,比如扯淡啊,露鸡巴啊这些东西,当然也有人会有啊,但是那个我觉得很造作,我那个很自然。因为这就是生活嘛,生活就是这么拍出来的。有些人的片子一本正经,比如说《高三》,拍高中,如此一本正经拍高三,这是干嘛的?你把自己当什么人了?这么正经干嘛?为什么不用一个高三的视角来拍高三?为什么要那么拍?什么人哪你是,是吧?不要这么拍。
我觉得同样是说机构的片子,当然机构这个问题,怀斯曼是吧,怀斯曼开始就拍机构,拍高中啊,那我这个片子其实也是大学啊,《业余》这个片子,其实就是说大学的,但是我不会把这条线索搞得很清晰,我还是能散开就尽量散开。
因为我们从文学来说,虽然说影像和文学没什么联系啊,在我这里没有联系,但是从小说来说,早期的小说结构也是一种封闭结构,那么现在,你比方说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不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你说跑到这儿又跑到那儿,包括《青铜时代》那些,它也是跳跃性的一个东西,随时会走神。文学这样的大家都能接受了,但纪录片这样的,现在很少人接受这种散的这种片子,大多数人还是要求它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啊逻辑啊。
记者: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要求,所以你就要散?
魏晓波:也不是非要和别人作对,自己喜欢这种东西,喜欢这种风格。我所有片子必须走神,不走神的不是我的。《北京》可能不行,《北京》是一个例外,《北京》太严谨了,就是这么一结构。因为那个素材是四个片子凑到一块,如果太散的话就没联系了。这样的话,每段剪一小段,找一种逻辑上的顺,那个片子我考虑逻辑。不是考虑,其实都考虑逻辑,就是那个做起来更加地有逻辑。
记者:那其实我看那个《生活而已》,最近的一部,其实线索很清晰。但是你的那种线索很清晰,它不是说一环套一环的那种清晰。还是我可以从中间开始看到最后。
魏晓波:有些人觉得我这个片子是没有剪辑的,在他们概念里这个片子是没有剪辑,这种概念,我觉得很滑稽。几百盘带子抠这么一个半小时的东西,怎么没剪辑呢?
记者:那你对剪辑的概念到底是怎么样子?
魏晓波:剪辑,应该是两方面吧,一个是从技术,还有一个是从艺术,从内涵这块。技术这块我很苛刻的。你以为我说我片子业余就真的业余啊?傻逼才看不懂呢。真正懂电影的,包括电影《渔湾市》里的剪接点,接得…
记者:《渔湾市》我觉得做的很商业。
魏晓波:因为…先不说这个。商业这个词都出来了,我操。有些剪接点,我的片子可以做教材。比如说演节目那一段,太阳,什么红太阳。前边说的是球赛,后边是一个黑场,有吹哨的镜头。这是根据声音的相似来剪辑,其实完全还是按照技术这一套来的。
按照什么来接,比如声音的相似啊,或者说按照想象和联想啊,按照运动的一致啊,所有的东西都是完全按照这种东西来的。这一块我非常苛刻,必须严格地按照这一块来。还有就是,剪辑的时候我会处理很多很多东西,你们可能觉得纪录片不需要处理,包括声音,很多声音我配的,很多声音都是配的,不是真的声音。因为真的声音会出点问题啊,或者说是不够,表现力不够。
比如说放屁的镜头的声音,都是我配出来的,是我用嘴配的。还记得吗?《业余》里有个镜头放了个屁,那个是我配的声音。因为他放那个屁的声音太小了,所以剪辑后期包括音效啊,好多音效也是加的,必须要加。鸟叫的东西,我要拍鸟,鸟不叫,这个很讨厌啊。加点鸟叫,可以更好玩些。
技术这块,因为毕竟教这个的嘛,我自己教这个你再搞得一塌糊涂,那也不太好。我很奇怪的是,很多自以为专业的人看我的片子,觉得我这片子剪得很不专业,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的?这是一个,就是说,技术这块我是非常苛刻的,必须要求严格按照最传统的这种技术来,包括我的《渔湾市》。
《渔湾市》其实是做的最——也不能说专业,应该整个什么词呢——就是我更刻意些,对这个东西。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乐趣,就是怎么接,前面一个镜头后面一个镜头怎么接,这种乐趣,因为实在太多太杂了嘛。我觉得,每完成一个剪接点,这一场戏下一场戏接得很好,我就觉得高度的满足感。做电影必须要有乐趣,没乐趣自我陶醉下。技术上很严格按照学院这一块来。
然后从艺术上来说,比方说整个片子的线索还有故事发展的曲线,因为剪辑的时候时间不可能有,每次剪的时候不可能完整的看片子,可能我看一段开头或者看中间一段,那个情绪是断的,你剪的时候,所以那一段的情绪可能和前面一段、后面一段就有点问题了,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就比较麻烦,现在也没法来补救。我记忆力也不是很好,因为有时候确实前边是怎么剪的我会忘了,然后这里可能会剪得很好,前边的和后边的我就不管了。脑袋不是很好,不是那种记忆力特别好的人。
记者:就是那种大的东西不像那种一个一个镜头剪得那么严谨?所以会走神?
魏晓波:对对对。所以这种走神别人会以为没有剪。
记者:所以你理解的剪辑的概念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这种关系?
魏晓波:对,这种必须舒服。大的话其实也有一个逻辑,因为我每个片子都有完整的脚本,完整的写下来,很多很多的这种东西。我一个片要剪半年呢,耗时也比较多。素材太多了,剪半年,就算是业余我也是经过严谨的考虑的,毕竟做片子嘛。因为做片子不容易,对我来说。感觉要很严肃地对待,但是呈现出来的是不严肃的。
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很荒诞的一件事,真实也要分几种
批判一下社会啊,骂一下共产党啊,表现一下人文关怀啊,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的严肃、宏大,真正你把衣服脱了,一上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你他妈的还搞那些东西干嘛。
记者:其实我觉得很严肃。
魏晓波:大多数人是没有你这个思想境界的。
记者:你大爷,这个跟境界没关系,你不要挖坑。就是我感觉我没上过大学。
魏晓波:那是什么意思啊?
记者:就是很新鲜,我看着很新鲜。而且那些东西跟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我理解到的东西可能有一点的差距。我就觉得太荒唐了。我在宿舍里面也待过,你也会有这种事情,肯定会有,但是……
魏晓波:不会这么极端?
记者:对。
魏晓波:被逼的。你们没被逼到那个点,没被逼疯。我们都被逼疯了。
记者:那你觉得真实吗?
魏晓波: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很荒诞的一件事,真实也要分几种,总是有个分类。最起码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真实,比方说通过隐蔽的摄像机拍的,这种完全是真实的。当有人在拍的时候,这种真实一定是经过双方思想斗争或者思想协商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和那种真实不一样。
记者:就比如现在我们拍的?
魏晓波:对,这种真实我认为镜头前肯定会有所考虑,这是我内心斗争之后的一种真实,有可能是真实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我就是这个样子嘛。
像《业余》那个片子,虽然有一些热闹的东西,有些人确实是越在镜头前越想表现,也有这种想法在里面。那你说这是真实还是不真实啊?是真的啊,但确实也是受过影响的,被我影响才变成这样的。这个真还是不真?狭义的广义的吧。广义的真实。
记者:《生活而已》中不是经常有央视嘛。
魏晓波:是这样的。我有个电视,以前那个电视,我现在买了个大电视。以前那个电视,我吃饭的时候必须看电视,我有这个习惯,从小养成的,就是吃饭的时候必须看着电视才能吃饭。所以我拍吃饭的时候我把电视也接上了,也拍进去了。当然我剪的都是比较滑稽的。确实电视里太滑稽了,你像《新闻联播》对我来说就像个相声一样,觉得很好玩,我特别喜欢看。很喜欢看的一个节目。包括中央六的电视电影啊,也很好,超级喜剧,都是很好拍的。解放军啊…特别幽默。
记者:我这个感觉跟你的感受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就是我不会找来看,碰上了我就看。
魏晓波:我也是碰,就搜搜搜,哎,搜到一个共产党的片,八路军的片,那个男八路军对女八路军说一句,啊我要什么什么,哎,就觉得很好玩,造作的话。作为一个喜剧来看待,这个是一个调味品嘛,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调味品,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有点像张以庆的《英和白》受他影响,这是。
记者:其实你还是有很大的想法的。
魏晓波:这想法其实看起来大,本质上是很小的吧。批判一下社会啊,骂一下共产党啊,表现一下人文关怀啊,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的严肃、宏大,真正你把衣服脱了,一上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你他妈的还搞那些东西干嘛。
人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状态,比如我,穿上这些有角的衣服,有扣的衣服,穿个新牛仔裤,下面还走着,必须要用正装来出现。你真正在家里啊,和你女朋友啊,上床啊,拉屎啊,你不就是一根鸡巴嘛,搞那些东西干嘛。真正的和你有什么必然联系啊?但是你可以去抨击啊,或者可以去批判啊!
我就觉得没什么希望了,这些东西。现在当然骂还是骂,我也尽一切可能地去该骂的骂或者是该帮别人传播的传播,本身觉得这种东西没什么,有什么用呢?不是我的事儿,不是我说了算,是吧?
记者:我感觉我又在那拍马屁了,为什么我老觉得你对味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我见到你我一点都不拘束,我不知道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魏晓波:坏事情。你说我这种大师级的年轻导演,你说……
记者:对呀,你又提醒我了,你说你是十大导演之一呢,给我点个名吧。
魏晓波: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程青松搞的。那个联名抵制《南京!南京!》,从中国八大独立导演,十大还是八大签名,我不是签了名嘛,就搞成中国十大导演,还有胡新宇和赵大勇也有签名,我就签了个名,然后网上发的到处都是,还上了什么报纸,《新京报》,不是《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还是,中国十大导演。崔卫平那个。
胡新宇那个《男人》里也说了嘛,你做爱的时候稍微痛苦点,那不就是艺术片了,是吧?
记者:你现在对你女朋友到底什么态度?
魏晓波:也是生活嘛,没什么态度。她比我睡得早,冬天的时候,她起到一个暖水袋的作用。应该是吧。情感上也有寄托嘛。她被我已经同化了,她被我同化得不行。她以前不是这样的。也就是普普通通上学,好好学习那种学生,被我带坏了。
记者:你觉得你带坏了她?
魏晓波:带坏了。人家本来应该找个,她是株洲的嘛,应该找个当地的、有钱的人,很容易找到。有正式工作,大学老师什么的,人家都给介绍过,本来应该是这种生活。
记者:像她妹夫一样的?
魏晓波:对啊,活得很好,人家那边满足的要死现在。她应该是这种生活的。
记者:我们还是回到片子本身来说吧,我觉得你对她还是一种俯视。
魏晓波:你的意思是我拍了她很多出丑的、龌龊的镜头。
记者:不是,你拍的你自己可能还有更多出丑的镜头,如果你这个是表演的话我很认可,如果你觉得不是在表演的话,可能…
魏晓波:表演嘛,因为这个片子也不是一定要拍个片子,我最开始是打算,最开始只是想拍一个毛片,我们只是想拍一个我们睡觉的一些东西,就跟拍这种片,拍个毛片。
记者:我去年就听说你要剪个毛片出来。
魏晓波:我现在就可以剪个毛片出来,我最开始是拍毛片,只是拍我们脱衣服、睡觉那种不健康的,拍那些东西,但是后来发现不健康的事情做完之后,我们会聊一些生活啊,挺沉重啊,思考一些这样的话题,我就感觉这不就变成艺术片了。
胡新宇那个《男人》里也说了嘛,你做爱的时候稍微痛苦点,那不就是艺术片了,是吧?我发现要不然就多拍点,把它做成个艺术片,就不拍毛片了,结果就拍生活片段了。我也没打算做成个什么片子,根本没这个概念的。我们每天都架着这个机器放在这,是表演还是不是表演,根本就没把这个当回事。可能有表演的成分,但是表演也是真实的。
记者:我能明白,我能理解,所以之前问过你关于真实怎么看。
魏晓波:后来是觉得素材太多了,有点可惜,那就把它剪个片子吧,就剪了。
记者:她看过你的成片吗?
魏晓波:看过。
记者:她有什么反应?
魏晓波:也觉得我在丑化她吧。她觉得从头到尾都是在丑化她,就是拍她最不好的那些东西。哭的,或者是发呆的,或者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的啊,觉得我在丑化她。
记者:其实没有,我觉得在看她蹲着吃饭,你在拍她背的那一段,非常漂亮。很色情片、三级片。我一个男的嘛,就这种印象。
魏晓波:那我要多搞点这样的镜头,改一改,搞个第二版。
记者:真的很好看。倒是你们在做爱里面的镜头,有点遮掩吧。
魏晓波:遮掩是什么意思?
记者:故意把画面搞得那么暗,感觉。
魏晓波:什么?
记者:就是憋屈啊。
魏晓波:太短了吗?性爱这一段我强调一下,咱们看的表演性的那种性爱,不同机位,演员投入的这种表演,看AV看多了再看这个片子你就觉得很脏,真正人的身体很丑陋的,怎么这么丑陋,我发现自己在镜头里,她也脱了衣服很丑陋的。咱们中国人的皮肤拍出来真难看,这颜色,黄乎乎的尸体啊。
记者:你有没有换个好一点的机子去拍?打个灯光啊?
魏晓波:没有,打灯光不太好。拍A片那种?拍效果好一点的。要真实的,丑陋的好一点儿。
记者:你觉得你的丑陋是真实的?
魏晓波:对,很丑。自己看了觉得怎么这个样子啊,动作真他妈和猪一样,狗一样,你发现,真是动物啊。自己看就是动物,是禽兽。
记者:你以为不是吗?
魏晓波:我以为不是那样。性爱,人生这么美好的东西。是吧,我操。
记者:艺术片看多了。
魏晓波:对啊,你用一个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现原来如此丑陋的动物。以后允许我当AV男优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不考虑。说不定中国改革开放,可以拍A片,做一男优。
记者:最大的梦想?
魏晓波:这个,业余爱好。我身材不好,做男优要有一定的本钱哪,身材差一点儿。
记者:片中你最后做完以后说的一句“其实不想做的”,那时候真的是那种感觉还是?
魏晓波:肯定是真的。人的兽性那一块左右的吧,全都是这种生理的需要,生理大于心理。很无聊,其实。
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但是那是我爷爷啊,我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我总觉得我爷爷活着,就因为这个片子。
我哭就哭了一两天嘛,我就不哭了,在长沙,一看见画面觉得我爷爷还活着呢。挺好的,原来纪录片还有这个功能。
记者:对,其实还是因为无聊,没事做。拍纪录片是你的一个事,还是主要的这种?
魏晓波:我没有任何娱乐。别人唱歌、打麻将、吃喝嫖赌,我没有任何娱乐,生活非常无聊,没有任何娱乐的一个人。旅游啊什么,全部没有,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娱乐,对我来说。娱乐,拍下来娱乐。你能想象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娱乐吗?对任何娱乐都没兴趣,而且讨厌人,讨厌人多的地方。像我这种人,除了做纪录片,还能干嘛?
记者:你对你的《照相》的评价还是那么低么?
魏晓波:作为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差的纪录片,但是那是我爷爷啊,我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我总觉得我爷爷活着,就因为这个片子。而且我很庆幸能拍下来,因为大多数人爷爷去世之后没有任何资料嘛,只有一个照片。
我有这个活动的,有他的声音,有他的影像,还有在这个片子之前我拍了很多爷爷的东西,过生日的、回家看我爷爷,还有我睡觉的时候都拍了。早上起来——我不是起来很晚嘛——我爷爷总是来看我,从他家过来看我,我和他根本就没话说,他就坐在我床边,在那坐着,看着我发呆。问我火车什么时候到的,我说几点到的。他说你什么时候走啊,我说哪天走。爷孙俩说着,我就偷偷的拍下来…好多这种镜头。
对我来说,可以反复地看的一些东西,想他的时候就看一下。人活着,感觉他,不像感觉一下子就没了。所以我爷爷去世了,我奶奶很怪的一个人,我奶奶不告诉我,她总以为我在长沙有多么忙,怕我耽误时间。我只有这一个爷爷,她这么搞。
爷爷去世好几天之后她才告诉我,我也没回去,没看到我爷爷葬礼,包括我爷爷最后的那个样子,所以我总觉得爷爷没有去世。我哭就哭了一两天嘛,我就不哭了,在长沙,一看见画面觉得我爷爷还活着呢。挺好的,原来纪录片还有这个功能。
记者:记忆。
魏晓波:对。还有我竟然对爷爷的过去一无所知,在拍这片之前。
记者:现在知道了?
魏晓波:现在也不知道,因为我爷爷自己都不知道。随年龄增大,人的记忆力啊,脑袋啊会越来越迟钝。痴呆倒不是,会迟钝,会忘掉很多东西。如果人都记得的话,那老年也太痛苦了,是吧?老年人就是有点糊涂了,老糊涂了,他会忘掉很多东西。所以我让他说以前的事,他也基本上说不出来。偶尔冒出一句来。原来发现,以前是那样的,他的生活,和我奶奶原来是那种关系,以前都不知道。
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吧。如果不是因为拍片,拍纪录片,拍他,我也不可能问他这些问题,怎么问啊?这样有个借口呗,拿摄像机来问,你好像记者采访一样,他们觉得也很正式,挺好,采访一下。这个片子可能别人看起来觉得,这什么烂片子,但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个东西。我很幸运,有几个人能拍自己已经去世的亲人?
记者:这让我想到《治疗》。你看过吗?
魏晓波:没看过。我知道那个片子,拍他妈的,是吧。打老虎啊,可恶心了。
记者:哪些地方恶心?
魏晓波:本能嘛,用本能来拍片。喜欢谁,不喜欢谁,我就去惹上事。这个东西是我做不到的,因为我所有的片子都不会主动地制造这种冲突,我还是在等。
这是我做不到的,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种方式,我们以前看书啊,看教材啊,怎么拍纪录片,我那时候看了很多教材,傻逼那时候是。什么尊重被拍摄者,这些东西把脑袋禁锢了知道吧?要放开。
记者:你敢说一点他不喜欢听的吗?(薛鉴羌就在边上)
魏晓波:不喜欢听的就是,后边凑数啊,做得太傻了。季丹说那么长干嘛,剪掉,没用啦。谁要凑一个长片。态度这一块,我也没问题。
(相关阅读:薛鉴羌发表的:《生活而已》和“电影而已”——魏晓波导演落选电影《生活而已》影评)
我很讨厌片子,片子完全是我的思路,素材才是最牛的东西。很幸福的……
片子不是拍给自己看的,片子是给别人做的。
记者:你自己的素材你觉得现在够剪多少个片?
魏晓波:还能剪一个我老家的一个片子,比较诗意的比较唯美的片子,关于我家的还有关于我家的环境的一个片子,北方,这个片子可以做。但是觉得不够生猛啊,这个片子。
还有一个就是没拍完,《抗美援越》这个没有拍完。很痛苦,这个片子折磨死人了。其实现在的素材也可以做一个片子,还觉得缺点什么,继续拍吧。还有就是我现在住的那个地方,旁边是湘江那边,也拍了一些素材,也不够剪成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
记者:关于你女朋友,她大概有多少素材?
魏晓波:这些素材都是我拍商业片——不能说商业片——就是接一些小活,比如说拍会议啊,拍这种东西。我拍完一次,新带子不用了嘛,我都是用这种废带子拍的,所以拍的时候完全没有节制的拍。一个晚上三四个小时…不是很多,七八十盘,六七十盘,六十来盘应该有了吧。还有一些是我在其他的带子,比如说拍了一半了,然后又拍。我有好多素材找不着了,尤其很多她哭的或者我骂她的,比较猛的,好玩的,可以做线索的一些镜头,可以做剪接点的一些镜头,很情绪化的镜头,找不着了。没有专门拿出带子来拍这些镜头,都是用废带子拍的。有很多都找不着了,太麻烦了。我有一个坏习惯,我不怎么写,不记。我不记拍的什么,我只记几号,吃饭。到底拍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记者:为什么不把它导到硬盘里去?
魏晓波:我硬盘已经坏了3个了,硬盘更不敢用。采访到这里你满意吗?
记者:满意?——不太满意。够真实。你拍给谁看?
魏晓波:素材是拍给自己看的,片子是拍给电影节观众看的。迎合观众——不能说迎合观众——要做一个片子来给他们看。我自己还是看素材,素材拍出来是我自己看的。我很讨厌片子,片子完全是我的思路,素材才是最牛的东西。很幸福的,你以为我找素材的感觉,到处找素材,以前这个更那个,我操,这个也拍下来了啊,幸福。
我有时剪片子,找素材,我操,找到这一段了,原来在这里啊,看一下,越看越觉得幸福。片子不是拍给自己看的,片子是给别人做的。
八卦掌
她和我竟然分开了,我就觉得这事不是自己能左右的。然后,对女人,肯定也不信任了。就这一次,通过这次我就不信任了,就信不过了。
记者:什么时候结婚?
魏晓波:不知道。我女朋友的妹妹这个(10月)月六号还是五号结婚。她妹妹,亲妹妹。
记者:片中你女友一直在用她妹夫跟你做比较。
魏晓波:她妹夫的爹给她妹妹和她妹夫买了一个三四十万的房子,装修又花了十多万,给她买了一个门面。很快又要买车了,所以这个东西一比较的话我就觉得…比较极端啊,两个极端。
记者:你见过她妹夫吗?
魏晓波:见啊,我经常去啊。
记者:那你没拍出来?
魏晓波:我不太好意思拍。
记者:为什么不好意思?
魏晓波:我自己家没事,我自己父母没事,拍别人父母觉得还是…她也不让我拍她父母,因为她很清楚,她也很清楚纪录片是什么东西,她说:你一拍我父母就会把我父母丑陋的那一面展现出来,你不要拍我父母,她很清楚。
记者:你现在展现的都是你们丑陋的一面?
魏晓波:反正不好。不好的东西里面也有一些值得看的东西,不好不一定不好,不好也可能好。就是说我想要的东西不一定是那种高兴啊,我们两个人多快乐,多高兴,这个东西没什么比较…
记者:好像你电影就没出现过?
魏晓波:确实没有,现在其实生活中也没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儿,都是吵架,吵几天架,而且不容易分开,觉得特别怪是吧?
记者:那到头来吵得越多就拉得越紧啊。
魏晓波:也不是,没办法。
记者:你没有外遇?她也没有?
魏晓波:没有,现在没有。她也没有,和我确定之后就没有。以前人家是自由的。
记者:就是你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像…她会有。
魏晓波::我在片子里给你的感觉我、她有外遇啊?
记者:感觉你在糟蹋她。
魏晓波:哪个地方?我是开玩笑,我经常这么开玩笑。
记者:对啊,你很多地方都开玩笑。
魏晓波:对,是玩笑。
记者:那不说了。
魏晓波:因为,很简单,我是一个很极端的人,虽然我看起来…如果一旦有这样的事发生,那肯定我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我是这种性格的人。谁敢啊?
记者:她不敢?
魏晓波:不是敢不敢,没必要啊,你说有什么必要呢?你说是吧?人能找个一辈子的人在一块,能说话的人啊,能聊得开的人啊那是不容易啊,你以为好找啊?哪有那么容易啊。而且…磨合了这么多年,肯定不容易找。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记者:你有过爱情吗?
魏晓波:有啊。现在这不叫爱情。初恋。我想想,十几岁啊,我第一次恋爱是在初中四年级,我们是五四制的。我们那有一女孩,特别好,就是好的没法说了。后来我去了高中,她去了中专,她那时候就觉得两个人有距离了,好像高中比中专要好一些,那后来她工作了,我又上了大学,隔阂也越来越大。我们隔阂没有越来越大,但她毕竟一个女的在家里,家里催她嘛,她最后承受不了这个压力,还有她可能觉得有点自卑,因为我上大学了她没上,她总觉得这是个事,我真没把这个当个事。
还有她家里总逼她,同龄人都生孩子了,最后承担不了这个压力,她分手了。这个对我彻底的是一种改变。不信任了,有些东西。以前想都不会想到我们会分开,不可能想到会分开的,她和我竟然分开了,我就觉得这事不是自己能左右的。然后,对女人,肯定也不信任了。就这一次,通过这次我就不信任了,就信不过了。
包括现在其实也不信任。我那么忠诚的一个人,给我来这么一下子。她现在啊,没有任何联系。我是这种人,一旦不联系打死我都不会再联系,管你是谁。当然骨子里还是放不下,肯定还是放不下,照片我都没扔呢。
记者:觉得你自己是谁?
魏晓波:还是以前的那个,我爷爷的孙子,爸妈的儿子,还是现在的这个东西,其他的无所谓。
记者:其实我不知道你会怎么回答,但是我在给你采访这段时间里面,我感觉有好多次“哎呀,我认识这个人”“哎,怎么这么熟悉”,就这种感觉。我不说身体,其他我不太懂,就你这张脸,脑袋里…就像镜头里有时候那种虚焦嘛,虚——又实了,虚——又实了。
魏晓波:身外之物,无所谓这些。而已嘛,生活而已,有些不重要的东西。但是这个感觉也很差,就是不太好,这么年轻就…人生的一些东西无聊,没有动力。有的东西觉得痛苦…大学的时候总有七情六欲,有目标,发奋读书,发奋拍片,那种感觉挺好,我觉得。现在不行了,可能还需要一次改变吧,有一次改变可能好一些。
因为我死过一次了,你们都没这个经历。
所以我要为自己活着,我要好好的活着,积极地去生活。
记者:你就没有害怕的东西吗?
魏晓波:怕很多。比方说送别,离别这种东西,还有这种分别,死亡,疾病,这些东西都害怕,确实害怕。
记者:对你拍片有影响吗,这种害怕?
魏晓波:有。以前想趁年轻的时候多拍片子,也不能留下遗憾。因为我死过一次了,你们都没这个经历。
记者:出过车祸?
魏晓波:也对我改变很大。
记者:撞到哪里?
魏晓波:腿撞断了。
记者:现在好了?
魏晓波:用钉子钉上了,拔出来了,好了。我昏了应该有三四个小时,撞树上了,拐弯没拐过去,丁字路口。撞树上了,又飞沟里去了。摩托车。去看我女朋友。
记者:你初恋?
魏晓波:太兴奋了,回家路上走神了。拐弯忘拐了,直接撞树上了。人飞出去了,一睁眼,哎,天怎么黑了?
记者:是吗?后面有没有人去…
魏晓波:荒郊野外。
记者:晚上?自己在爬?
魏晓波:在沟里啊。
记者:后面怎么去医院的?
魏晓波:摩托车“砰”正撞在树上,按照物理学原理,我应该是正飞出去,抱树上,撞头。哎我很幸运,是斜着出去的,只是一个脚打在树上了,然后我摔到沟里去了。摔到沟里去就晕了,摩托车也熄火了。那我起来了,起来之后我还能走,脚虽然断了但是还能走,因为麻了,感觉不到疼那时候。但是看下车,头都有些缩进去了。但是我又发动起来了,哎,后轮还能转,前轮也能转,虽然都进去了还能转。我当时想从下边骑上来,挺陡的一沟,骑上来,也没骑上来,又差点摔倒,就绝望了。
那时候没手机,是高中,还好,等了很久,等着一个人,他以为我是打劫的,“停车停车”,都是黑的嘛,他骑着摩托车,在一个田野里,小道上,我就去截他,他吓了一跳。后来他下来把车推上来,他也吓了个半死,哎我操,你这人还没死啊。我就把车发动起来骑回家了,骑回去之后,我跟家里说没事没事,什么事没有,第二天脚肿得比大腿还粗。脚是黑的,整个腿都是黑的。那是大年初二撞的,大年初三就住院去了。小腿这个掾子掉下来了,左脚踝骨折,还掉下来了。然后住院,躺是躺了一两个月吧,又住院住了半年吧。你想每天在床上躺着。
记者:好机会?
魏晓波:肯定思考很多东西啊,以后的生命啊,怎么活,都考虑很多。现在有很多东西还是在以前那时候考虑的,怎么活。我本来上了学之后应该回潍坊去上班,老老实实的,肯定是这种生活,以前。但是现在,应该是撞了一次,改变了。生命太脆弱了,说没就没了。
就差那么一点我就没了,所以我要为自己活着,我要好好的活着,积极地去生活。
记者:拍过死人吗?
魏晓波:没有。
记者:敢拍吗?
魏晓波:敢。
记者:拍死的过程。
魏晓波:那我不能拍我认识的人,拍别人可以。拍别人可以。没感情的可以。认识的朋友,打死也不拍。我怎么可能拍认识的朋友?亲人啊也不可能。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敢拍的吗?
魏晓波:没有,没有什么不敢拍的。不怕,什么都不怕。
记者:就拍死的过程,就这一点?
魏晓波:不能拍这个,这个太残忍了。我因为从小对小动物啊,人啊很在意的。这次我来的时候,我把狗寄存在,朋友帮我捡了一条狗嘛,养半年了,和我关系很好。我和女朋友都出去了,把它寄存在一个宠物店里,它从来没在那屋子里呆过,狗会哭啊。我把它放在那个笼子里,我走的时候“哼哼”的叫,然后我又回来看他,我也流泪了。狗真的会哭,我以前听过别人说狗哭,我不信。
魏晓波:哪些东西可以去谈?
记者:装逼的东西。
魏晓波:总的来说是比较悲观的,希望别影响到你的情绪啊,这些悲观的东西。
记者:那也…我觉得你太他妈积极了,你跟我想象的或者跟你片子里呈现的那种东西差距很大。就其实非常喜欢生活,我的翻译是叫《日.子》,非常喜欢这种‘日子’。两个人在一起,在屋子里面的那些桥段,相当喜欢。的确就是这样子,如果我有个机子的话,我也会是那样子,包括我还有一点点小情调小情绪的拍一个开水壶啊,拍些鱼啊,就是那种孤独感。
魏晓波:这样也好,这样才能以后过日子。
记者:让我想起了薛鉴羌的遭遇。
魏晓波:其实,我拍的也不是,没那么简单。不说了。
记者:我很喜欢那个孤独感。
魏晓波:里面那些虫子啊,蛐蛐啊那些东西,笼子里啊,就是人嘛,不就那个样子嘛。
记者:我也觉得那个放生的镜头太他妈多余了,就剪进去。猫那个还好。
魏晓波:猫那个很邪门。它跟着我回来,不走,怎么也不走,很邪门啊。从来没有猫跟过我。它老远就跟着我走,它在我楼下等了好几天,我没拍。每天早晨在楼下等我,在楼道门口等了我应该有三天吧,我给他拿过食,后来不再拿了,它不走了,在那楼梯口那里。
我不能养它,那个猫有病,太脏了,有病,瘦得不成样子了,肯定是有病,肚子里有虫子的,我不太敢养。你说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不太敢养,如果好的话我就养它了。我很喜欢猫。
我有一只猫养了六年,和我同吃同睡。后来我上高中的第三天——我初中就是在家里走读嘛——我高中寄宿第三天,那个猫离开我之后不吃饭了,不在家了,到处跑,吃了那种吃老鼠药的老鼠,死了。
肚子里还有一窝小猫,快生小猫了,死了。回家差点奔溃,六年,我养大的,一口一口养大的,我还有照片呢,看它照片现在还很心酸。我养过很多狗、猫,那是我唯一现在都记得的一个动物,样子清清楚楚。六年,像孩子一样。我对动物比对人好。包括现在的狗,对它比对我女朋友好很多。不管是生活,吃的,给它梳毛,照顾它,和它说话,玩啊,比陪我女朋友的时间要多。包括吃的东西。狗喜欢吃叉烧排骨,那个菜十块钱,狗馋了我就去买,我吃一半狗吃一半,独生子女嘛,从小和动物一块长大的。说白了就是性格的缺陷,从小独生子女,一个人长大,不懂得和别人分享或是对别人怎么样,从小被家关在屋子里不让我出去。
记者:所以也不喜欢人多?
魏晓波:嗯,肯定是从小养成的这性格。我只能在家看看书,看看电视,但是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看电视、电影的好习惯。觉得自己孤独的时候搞一搞这事,因为在我们乡下,村里能和谁交流哇?人只能越来越孤独,从小就孤独。我的性格我觉得缺陷很大,尤其是对女孩子不好,改不了。
记者:想改吗?
魏晓波:很想改啊。肯定想对别人好一点。
记者:你有没有觉得非常矛盾?觉得很多那种看上去好像应该去同情、应该去关心、应该去怎么样的,而不是说从内心来说,它就是没有那种…
魏晓波:遇到事还是比较热心的,但是对身边最近的人可能会不好,很奇怪这东西。路见不平可能我会拔刀相助,这个我会,别人的事可能我更热心帮忙。
现象网独家稿件,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
责编:107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