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萨拉邦德》:“再见”伯格曼
2004-12-26 04:27:07 来自:
zy69
《萨拉邦德》:“再见”伯格曼
作者: 大旗虎皮
一切都特别突然。从做出决定到正式公映,法国人在1个月内完成了《萨拉邦德》(Saraband)全部的发行工作,这几乎是个奇迹,使这个奇迹出现的是一个神圣而漫长的等待,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期待: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今年1月,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马罗的建议下,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了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展映中包括伯格曼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片长。影片获得了轰动性的效果,观众被久别的伯格曼再次深深感动。第二天早晨,让娜.马罗决定说服伯格曼同意让法国公映这部电影,主管文化的巴黎副市长克里斯托弗.吉拉尔也在申请上签了字。
人们静静地盼望伯格曼的回音。7月,伯格曼正式宣布息影。就在人们已经绝望的时侯,11月传来了伯格曼同意发行该片的消息。所有人都已迫不及待,一切进行得难以想像的顺利。11月15日全法正式公映《萨拉邦德》,17日德法艺术台独家首播该片,这成了影迷们最好的圣诞礼物。伯格曼再次征服了观众,无论是传媒评论还是网友留言,都公认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在法国,所有报纸杂志的影评人给同一部电影满分是异常罕见的,《萨拉邦德》做到了。
20多年来伯格曼一直隐居费罗岛,拒绝参加任何电影活动,也拒绝发行他后期制作的电视片,《萨拉邦德》的上映堪称是一个电影事件,这个冬天因为突然拥有了伯格曼,而不再令人感到那么萧索。
《萨拉邦德》是1972年伯格曼导演的影片《婚姻场景》的续集,30年之后,伯格曼召集了当年合作的演员丽芙.于尔曼和爱尔兰.乔瑟夫森,两位演员都曾在许多伯格曼电影中饰演角色,也是跟伯格曼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一想到在银幕和舞台上合作了30多年的几个老人重新相聚在电影中,本身就令人感动。
影片分9个小节讲述了在跟约翰离婚30年后,玛丽安决定到约翰家看望这个多年未见的前夫,并在他家里感受到约翰孤单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心,同时,玛利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岁的女儿卡琳娜,她发现这三代人之间并不那么和谐,他们彼此那么需要对方,可又无法彼此理解。在短暂居住的日子里,玛丽安感受到30年前人与人之间那种沟通和理解的困难仍然存在,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萨拉邦德”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古代舞曲,从古典音乐的角度上讲,萨拉邦德意味着严肃、缓慢而沉重。在影片中,萨拉邦德是卡琳娜一直练习的曲子,意味着她与父亲之间最后的沟通。
对三代人内心痛苦和不安的描述,使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伯格曼的内心世界,依稀是伯格曼的影子,那个熟悉的安娜的照片和丽芙.于尔曼的面部特写,那种朴素但深邃的对话,那种独步遐思般的节奏,伯格曼没有声明,可我似乎读到了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当初拍摄《婚姻场景》就来自伯格曼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事隔多年,伯格曼再次把个人的心灵境遇用影像表达出来,精彩依然,令人感动。
伯格曼是那种把生活和电影融在一起的导演,我很清楚我的感动更多来自对这个独居老人的怀想与同情。距离伯格曼的处女作《狂乱》,2004恰好是伯格曼从影60年,而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生命融入电影时,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12月19日
更正:公映日期是12月15日。
写这个稿子不能太细地分析影片的精彩和感动,这里多说几句,影片中有许多伯格曼式的镜头和描写,而且简单有力,当我看到恩里克头挨着头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的时侯,我感觉是伯格曼在抱着自己的回忆失声痛哭,抱着自己曾经拥有过又失去的女人痛哭,而片中那张安娜的黑白相片给人的联想就更多了,她到底是伯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女人安娜,还是她生命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女人?影片的音乐运用也非常简洁但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力量,我不太懂音乐,但我听出卡琳娜上楼那段是巴赫的一个段子,短促有力而令人焦虑不安。片中的两个主演太熟悉了,他们老了,但是演得真棒,尤其是于里芙闪烁的眼神,久经风霜的成熟和一个敏感女人内心中的一点点抖动都被她不温不火地表现出来。难以形容,来碟了大家看看吧,会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喜欢伯格曼的人。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AaAPSGmuro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作者: 大旗虎皮
一切都特别突然。从做出决定到正式公映,法国人在1个月内完成了《萨拉邦德》(Saraband)全部的发行工作,这几乎是个奇迹,使这个奇迹出现的是一个神圣而漫长的等待,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期待: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今年1月,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马罗的建议下,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了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展映中包括伯格曼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片长。影片获得了轰动性的效果,观众被久别的伯格曼再次深深感动。第二天早晨,让娜.马罗决定说服伯格曼同意让法国公映这部电影,主管文化的巴黎副市长克里斯托弗.吉拉尔也在申请上签了字。
人们静静地盼望伯格曼的回音。7月,伯格曼正式宣布息影。就在人们已经绝望的时侯,11月传来了伯格曼同意发行该片的消息。所有人都已迫不及待,一切进行得难以想像的顺利。11月15日全法正式公映《萨拉邦德》,17日德法艺术台独家首播该片,这成了影迷们最好的圣诞礼物。伯格曼再次征服了观众,无论是传媒评论还是网友留言,都公认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在法国,所有报纸杂志的影评人给同一部电影满分是异常罕见的,《萨拉邦德》做到了。
20多年来伯格曼一直隐居费罗岛,拒绝参加任何电影活动,也拒绝发行他后期制作的电视片,《萨拉邦德》的上映堪称是一个电影事件,这个冬天因为突然拥有了伯格曼,而不再令人感到那么萧索。
《萨拉邦德》是1972年伯格曼导演的影片《婚姻场景》的续集,30年之后,伯格曼召集了当年合作的演员丽芙.于尔曼和爱尔兰.乔瑟夫森,两位演员都曾在许多伯格曼电影中饰演角色,也是跟伯格曼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一想到在银幕和舞台上合作了30多年的几个老人重新相聚在电影中,本身就令人感动。
影片分9个小节讲述了在跟约翰离婚30年后,玛丽安决定到约翰家看望这个多年未见的前夫,并在他家里感受到约翰孤单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心,同时,玛利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岁的女儿卡琳娜,她发现这三代人之间并不那么和谐,他们彼此那么需要对方,可又无法彼此理解。在短暂居住的日子里,玛丽安感受到30年前人与人之间那种沟通和理解的困难仍然存在,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萨拉邦德”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古代舞曲,从古典音乐的角度上讲,萨拉邦德意味着严肃、缓慢而沉重。在影片中,萨拉邦德是卡琳娜一直练习的曲子,意味着她与父亲之间最后的沟通。
对三代人内心痛苦和不安的描述,使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伯格曼的内心世界,依稀是伯格曼的影子,那个熟悉的安娜的照片和丽芙.于尔曼的面部特写,那种朴素但深邃的对话,那种独步遐思般的节奏,伯格曼没有声明,可我似乎读到了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当初拍摄《婚姻场景》就来自伯格曼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事隔多年,伯格曼再次把个人的心灵境遇用影像表达出来,精彩依然,令人感动。
伯格曼是那种把生活和电影融在一起的导演,我很清楚我的感动更多来自对这个独居老人的怀想与同情。距离伯格曼的处女作《狂乱》,2004恰好是伯格曼从影60年,而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生命融入电影时,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12月19日
更正:公映日期是12月15日。
写这个稿子不能太细地分析影片的精彩和感动,这里多说几句,影片中有许多伯格曼式的镜头和描写,而且简单有力,当我看到恩里克头挨着头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的时侯,我感觉是伯格曼在抱着自己的回忆失声痛哭,抱着自己曾经拥有过又失去的女人痛哭,而片中那张安娜的黑白相片给人的联想就更多了,她到底是伯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女人安娜,还是她生命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女人?影片的音乐运用也非常简洁但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力量,我不太懂音乐,但我听出卡琳娜上楼那段是巴赫的一个段子,短促有力而令人焦虑不安。片中的两个主演太熟悉了,他们老了,但是演得真棒,尤其是于里芙闪烁的眼神,久经风霜的成熟和一个敏感女人内心中的一点点抖动都被她不温不火地表现出来。难以形容,来碟了大家看看吧,会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喜欢伯格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