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剪辑手看碟记

2004-12-18 12:12:05   来自: sniper
  借此宝地写学电影的日记,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之友。
  12-15
  《大鱼》
    一部有意思的片子,除了中间那段涉及到解放军的部分让我很不爽之外。
    存在故事和现实两条线索,因而其中有很多不同时空过渡的技巧,与前面看的纪录片《奥林匹亚》不同,那部片子更多的是拍摄所得的镜头来考虑具体的剪辑方法,而这部在分镜甚至编剧的时候就把剪辑方法事先设计了。开头就很不错,是通过声音内容的连贯,把儿子小时候,直到到儿子结婚串在了一起,很简要就说明了这个故事爸爸已经讲了几十年。
    巧妙的过渡还有,年老的爸爸站在水塘中央钓鱼,镜头从爸爸的中景摇到水面的倒影,再摇上去就变成了年轻时的父亲,其实仔细看的话这不是一个镜头,倒影是两个,但画面比较相似,好象应该是叠了一下。还有,成年的儿子在飞机上看到一个小孩在玩手的影子,儿子的近景后直接切到小时候爸爸的手在墙上做成狗头的影子,直接就跳到了过去的时空。有的地方用划像,这种用法好象现在的电影不太用了,也许导演当时没找到更好的办法,有个地方还用了叠画。
    有个镜头很有意思,我是第二次才看明白的,妈妈站在窗前看在水池里游泳的父亲,摄影机拍到了妈妈在窗户上的影子,而水池又特别小,乍一看好象妈妈在看一个很小的人游泳,当时也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部片子本来就有点魔幻色彩,后来再看才看到了画面边上妈妈的头发,原来她是背对镜头站着的呵呵。
    导演想象力很丰富,让影片有趣,他这样讲述父子之间,这样的片子不会在中国出现,我们习惯一本正经地讲事情。
  12-16
  《他们微笑的样子》
  看了简介才买了这个片子,讲兄弟之情的,意大利电影,但其中幽默的元素比我以往看到的意大利电影少得多。他们相依着面对严酷的生活,他们知道该如何去爱对方。
  片子的时间跳跃了几年中的几个阶段,导演用字幕这一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观众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而每段时间之间省略很多内容,但观众能从下一段中逐渐明白省略了什么,比如穷困潦倒的哥哥找不到失踪了的弟弟,他还在抱着书不停地寻找,而在下一段中,弟弟回来找到哥哥时,哥哥已经是一个老板了,我们便知道省略掉的时间里,哥哥用弟弟留下的钱做了生意。还有,哥哥杀了人,在下一段中,弟弟回来为哥哥的儿子洗礼,从对话中我们渐渐才明白,原来弟弟代替了哥哥去坐牢。
  所以每段时间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有一些问号,这些疑问吸引我往下看,导演不慌不忙地讲故事,并不着急让观众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好象是截取了兄弟俩真实生活的几个部分,然后接在了一起。
  这个片子没有利用具体的剪辑来过渡时空,所以我看了之后开始还有点失望,但这样更显得它比较质朴。
  

2004-12-18 23:50:04  房囚 (北京海淀)

  有点意思,多看点这样的分析文章还是蛮有用处的
  

2004-12-19 12:54:28  sniper

  12-13
  《奥林匹亚》上
  长片《奥林匹亚》,接着上次看到的部分今天我才看完了上集,大约两小时。主要是看它的剪辑,在这部片子里,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则完全被打破,更多的是动接静,静接动,并且有很多省略,提出最精彩的部分来呈现,比如跳高,运动员准备、以及跳完后的状态片中很少表现,挑的是跳高运动员起跑到跨过横竿落地这个过程,以观众的反应来衔接。声音的剪辑上也很注意技巧,观众反应对应的声音一般在画面出现前就插入,但声音的强度比对应画面出现时弱,仿佛我们是在远处听到,此时的画面是运动员的镜头,切到观众镜头的同时观众的声音变强。
  标杆比赛的剪辑有点意思,开始是以三个标杆从高空中落地的镜头连接,音乐与标杆的运动相应,这便是静接动了。然后是运动员投标杆,这里的剪辑与前面跳高跳远投掷铅球等的剪辑不一样,这里没有具体运动员的名字和成绩,把他们的镜头接在一起只是一个过场,我记得这段都配有音乐,最后直接解说公布了冠军的名字和成绩。仿佛是一个节奏上的缓和,让观众放松一下。导演剪辑的时候是否是考虑到了节奏这个问题所以这么剪的呢?
  整体的剪辑风格很简单、精练,省略是剪辑的关键,可以用三个镜头说明的事情决不要用四个镜头来说。喜欢里芬斯塔尔。
  《安阳婴儿》
  一直听说这个片子,一直没看,一直看一些关于它的评论,也一直被这些评论左右我对这个片子的印象。今天看了才知道,以后在没有亲自看到一个东西之前不要相信别人的判断。
  一切都合情合理,这个故事会在当今这个社会发生,而且编得并不过分和夸张,现实中发生的有比这更戏剧更夸大的事情。我们的电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的中国需要这样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需要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边。
  王超说,他静静地看,然后把他看到的告诉别人,这在今天的中国非常珍贵。我被这句话感动。他是具有记录精神的人,只不过形式上用了剧情片而非纪录片。艺术上他是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画面和声音也和他的观点一样,静静地看,剪辑也是简单的,并且没有排除用特写,需要让观众知道的信息,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的信息,如果这个信息需要特写他就用,虽然这些特写加在全景里有时候有些突然,但这里面透出憨憨的傻气,导演很可爱。他知道他要说什么,就这么直接地说出来了,没有绕弯子,也没有多余的枝节,但他同时也注意环境的东西,这使得故事并不干瘪,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12-14
  《奥林匹亚》下
  继续看这部纪录片,下部的剪辑方式要比上部来得丰富。体xxxx比赛的段落,以动作点剪切,同一个体xxxx动作过程,选取合适的点切到不同的运动员,而不同的体xxxx动作之间又选择类似的动作点剪切,比如吊环和双杠项目,两者都有运动员倒立的姿势,这里就可以接到一起。这样的过渡十分巧妙,并且很舒服,并且很简洁,体xxxx这一大段主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剪辑。
  类似的剪辑还有影子和人之间的剪切,上集中的撑竿跳就出现过一次这样的剪辑,也是找同一动作中某一点,从影子的这一点切至上空的人。下集里击剑比赛的段落直接用影子的画面表现两个运动员的对抗,很有意思,不知道是当时拍摄的时候就事先有设计让摄影师拍影子,还是摄影师自己抓拍的。两个影子对打几个回合之后再切到人。
  马术比赛很好玩,有个意大利运动员的马跳到沟里不走了,开始喝水,主人从水里爬起来,拉掉了缰绳它都不走。
  那时候的摄影技术水平好象已经很先进了,有一个水下拍游泳比赛的镜头,跟着队员的脸运动的,还是特写,我虽然不太懂摄影,但那个镜头我想应该是难度比较大的,又在水下,又得跟,还不能干扰比赛。
  还有自行车比赛的剪辑,除了景别变换的剪辑方法外,还有一个现在用得比较普遍的,利用物体划过镜头的瞬间切到下一个画面,也很流畅。我记得这样的剪辑在杨亚洲的电视剧里最常见,他最喜欢在马路这边拍那边的人,用汽车划过画面的瞬间来剪辑。
  最后的跳水那段剪得实在太美了,我都没话可说。这段应该截下来放到时间线上切开了一帧帧看。
  

2004-12-19 12:57:51  sniper

  体cao动作,呵呵。
  

2004-12-19 16:19:45  sniper

  12-19
  《十戒》
  这套十戒有三张碟,太郁闷了,我只能一天看一个,消化不了。碟盒里面有个小本子,上面有导演自己的文字,创作的起因和过程,他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和事业上的伙伴,人生有这样的知己足够了。
  基耶斯诺夫斯基的镜头语言并不特别,在这一点上,他有点类似阿巴斯的风格,但两者的质朴又不太相同,我喜欢这样简单的镜头语言。对话的场景基本用正反打,其实正反打是他采用的最多的手法,一个人和他的视线所及的景像之间他往往也用这种方法,最为简单和基础的蒙太奇。
  在剪辑方面,同一场景中同一人物的动作的剪辑让我学到一些东西,虽然是在同一空间,但人物动作的时间是不同的,人物上个镜头还在厨房,下个镜头可能发生在浴室,有些导演是一定要用连贯的动作来组织,比如必须其中有一个从厨房走出的镜头,或者从画外走进浴室的镜头,而基却直接省略掉了这些,用别的一些方式过渡,其实观众很聪明,并没有造成混乱,这使得影片的节奏不拖沓。同一人物在不同空间之间镜头组接也很直接,没有所谓“跳”的规则,这让我在剪自己的纪录片的时候很大胆地动着剪刀,如果去掉一些东西也能看明白,那还是去掉的好。
  回去接着看,一定还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2004-12-21 22:35:22  zy69

  《安阳婴儿》语言有点问题,用长镜头,但是缺乏调度。
  

2004-12-21 22:46:59  爵色丽影 (零度时空)

  接zy69的话:我觉得更要命的就是整个人物、动作都在玩概念,概念没有支持点,概念也不成体系,下岗工人、妓女、老大硬凑一起。整个片子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发生,我没觉得那是个现实空间,可是海报说真实反映那三种人的生存状态,我觉得说的挺好玩的,我觉得王超很有前瞻性。这片子跟《二弟》一样的毛病,场面调度都不成熟。
  

2004-12-21 22:56:38  zy69

  [这个贴子最后由zy69在 2004/12/21 11:15pm 第 1 次编辑]
  
  是呀,编一个好故事常常要有很强的假定性,大陆电影这方面做得好的几乎没有,这个原因值得分析。
  什么都往现实里套,做出来却比现实还低俗,还虚伪。
  

2004-12-27 17:56:04  sniper

  也许是我没真正接触过那样一些人,我以为他们就是那样的。
  还是没有经历过太多生活啊呵呵。
  

2004-12-30 00:15:50  sniper

  12-29
  《面包与小巷》
    好象是叫这个名字,阿巴斯的短片,关于小孩与狗的。简直爱死它了,看了有8遍。
    心理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准确,有两处用得很长的镜头。孩子等待的特写,老人走近的全景,那全景用了55秒之久,让人看了着急。但若是当时插入一个孩子的镜头,就达不到这样的心理效果了,这是孩子的主观视点。
    所以对于叙事来说,有一些镜头是不必要加进来的,孩子遇到狗的时候,我想当时导演应该拍了狗的画面,后来只用了孩子惊恐逃跑的一个镜头,画外的声音已经说明了一切。若是我,估计当时就得插一个进去了呵呵。
  

2004-12-30 10:49:28  xrrw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sniper2004/12/19 04:19pm 发表的内容:
  12-19
  《十戒》
  这套十戒有三张碟,太郁闷了,我只能一天看一个,消化不了。碟盒里面有个小本子,上面有导演自己的文字,创作的起因和过程,他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和事业上的伙伴,人生有这样的知己足够了。
  基耶斯诺夫斯基的镜头语言并不特别,在这一点上,他有点类似阿巴斯的风格,但两者的质朴又不太相同,我喜欢这样简单的镜头语言。对话的场景基本用正反打,其实正反打是他采用的最多的手法,一个人和他的视线所及的景像之间他往往也用这种方法,最为简单和基础的蒙太奇。
  ...
  [/quote]
  我想你去看《Dancer in dark》则会有更深的体会,在这个无技巧剪接方面。
  

2005-01-18 22:07:48  sniper

  1/18
  《海上钢琴师》
  只有两个字,喜欢,一度沉浸其中,想到自己的生活。
  这是第二遍看这个影片,第一遍看下来我知道我必须再仔细看一次。
  共有19次过去时空和现实时空的转换,只有前三次用叠画,其余都是硬切。前几次的叠画是必要的,让观众明了场景的时空关系,下文就可以直接在二者之间切换,并不造成混乱。有几处很巧妙的切换点,1、情绪点切换,例如:小1900说规矩可以滚蛋,下面直接接琴行老者哈哈大笑;大1900说爵士乐可以滚蛋,直接接炸船的人大笑。2、蒙太奇(姑且这样称吧)点切换:麦士找到旧船仰头向船上看,在旧船和麦士切换了几次后由麦士仰头看的镜头接当年的船;麦士进到旧船里1900的房间,麦士看的镜头接到当年1900的房间,1900还躺在床上;麦士在旧船的演奏厅,抬头看的镜头接当年的天花板。3、声画点切换:这类用得比较普遍,是指同一镜头的声音画面不同时切入,而是分先后,例如:开头第一个镜头叠到第二个镜头时,由现实时空转到过去时空,声音先入;麦士与琴行老者说到灌唱片的事情,则是过去时空的画面先入,类似这样的方法用得很多,虽然不及前两种巧妙,但也很顺畅和舒服。
  故事的结尾两个时空汇聚到了一起,成为一条线。
  1900坚持自己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他放弃了一些东西,一生只为弹琴而生,随船在海上漂流,他可以把握自己在船上的命运,对到陆地的生活感到恐惧,太多选择太多诱惑,无所适从。好的电影可以给人一些东西,从片中人的生活到自己的生活,无数人包括我离别家乡到大城市寻找梦想,我们像船上的人们一样带着理想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机会增多的同时烦恼也增多,上帝都是公平的,要得到必须失去,这个城市太多的人无所适从。
  1900是幸运的,有麦士那样的知己,他懂他,以至在船被炸的时候让他留下,尊重他去选择死亡。曾经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知己,我们在专业和人生观上有无数的相似之处,他教我这样来看电影,可是我触犯了禁忌,因为他是异性,这样的人不适合在一起过实际的生活,越过雷池将彻底破坏原有的关系。有一些距离是必须的,否则将会后悔一生。所以知己还是同性为好,像1900和麦士这样。
  精彩的地方还有1900与麦士初遇的时候弹琴那段,以及麦士与爵士乐大师较量的第三次弹琴,镜头长度极短,对这样的剪辑我总不是很擅长.
  

2005-01-19 10:36:25  happy1544 (北京)

  <二弟>我看不下去,还放家里呢!呵呵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KZruntETgklrVK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