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艺谋本质上是个农民,冯小刚则是个小市民。
道德伦理苦闷和焦虑到是表现了,可是以冯的思想水平和精神高度支撑不起这样的主题。手机俺去年看了,乌贼没有看的兴趣。
跟美国的主流电影没法比。
天下无贼——冯小刚是怎么成为中产阶级代言人的
2004-12-17 08:24:12 zy69
2004-12-17 11:13:08 刘兵
[quote]下面引用由zy69在 2004/12/17 08:24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说张艺谋本质上是个农民,冯小刚则是个小市民。
道德伦理苦闷和焦虑到是表现了,可是以冯的思想水平和精神高度支撑不起这样的主题。手机俺去年看了,乌贼没有看的兴趣。
跟美国的主流电影没法比。
[/quote]
赞同!
他最好的两部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都是在捡《顽主》和《大撒靶》的剩饭,“等待中国版的《克莱默夫妇》”也就是“一声叹息”。
如果说张艺谋本质上是个农民,冯小刚则是个小市民。
道德伦理苦闷和焦虑到是表现了,可是以冯的思想水平和精神高度支撑不起这样的主题。手机俺去年看了,乌贼没有看的兴趣。
跟美国的主流电影没法比。
[/quote]
赞同!
他最好的两部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都是在捡《顽主》和《大撒靶》的剩饭,“等待中国版的《克莱默夫妇》”也就是“一声叹息”。
2004年12月16日 08:32 网易娱乐 新京报 张小北
虽然在年底贺岁片档期出现的《天下无贼》在宣传的时候给自己粉饰了诸多的口号,但这部电影仍然毫无疑问地是一部反映了中产阶层道德和生存焦虑的伦理剧情片。而这个说法,对于那些已经顽固地认为冯小刚不过是个“胡同串子”的影评人或观众来说,恐怕是不能接受的。
中产阶层的具体定义,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中国当下存在着这么一个群体,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考虑到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高票价政策,现在的电影观众基本上是由城市中的中等收入人群构成的,他们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强有力的消费群体。冯小刚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在近年来颇为不景气的国内电影市场中一直稳坐头把交椅,和国内中产阶层的兴起以及他对这些人口味的准确把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从去年的《手机》开始,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出冯小刚电影对于当下中国中产阶层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就算是用嘲讽的口气说出来的,也是一种身在其中的“一声叹息”。正是基于这样的道德立场,冯小刚电影中才会刻意或无意地回避诸多现实矛盾,而将更多的叙事重点放在一些典型中产阶层情感或道德焦虑方面上来。
冯小刚曾在他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愤愤不平地提到,因为一系列诸如《月亮背面》、《一地鸡毛》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连遭枪毙或阉割的命运之后,他就转而投向以嬉笑怒骂来娱乐大众的喜剧贺岁片路线。而在连续的票房成功之后,作为获得话语权的成功导演,冯小刚不但在电影技法上锤炼的成熟起来,在心态以及眼界方面,也开始逐步向着中产阶层的方向靠拢或者说回归,再也不是《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这样的电影中城市“流氓”的代言人了。(必须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流氓”是一种对城市人群中身份丧失者的界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或司法判定。)
但一个以成功者身份出现的冯小刚在电影圈中连续遭遇不被认可的尴尬后,不免会对自身巨大的赢利能力和主流社会刻意的漠视这二者间的反差而感到不平。其实这个现状也暗自契合了当下国内的新兴中产阶阶层经济能力和政治权利方面不平衡的现状,所以已经转变为其代言人的冯小刚,就一定会去试图证明自己以及这个群体已经具备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能力了。
正是这样的心态转变,才使得我们能够在《天下无贼》中看到无数的超现实符号在一辆“无中生有”号列车上闪烁着,试图以这些超现实的元素来构筑一个超现实的童话。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超现实的童话,它的主题却准确地映射了当下国内中产阶层普遍存在的道德和生存焦虑——在传统道德约束极度缺失的当下,如何在现实和理想间寻找一条中庸之道?
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观众只能在警察叔叔的一句“不丢人”的勉强鼓励中,尴尬地发现童话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更多的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是电影中无处不在的软广告。正是这些软广告的大量存在,使得《天下无贼》成功地传递出一种群体归属的感受,让观众不但能够得到一次心灵上的虚拟定位以及由此而生的道德优越感,让那些电影观众在会心微笑的同时获得一种肯定和抚慰。
正如同二十年前的好莱坞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导致了一大批经典电影涌现一样,也许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版的《克莱默夫妇》、《华尔街》等等反映新兴中产阶层的道德伦理苦闷和焦虑主题的电影必定会继续出现。而冯小刚和《天下无贼》则又一次地准确把握住了社会的脉搏,于是他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双重胜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