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cinekino:影像思想者安东尼奥尼

2004-11-25 14:46:11   来自: zy69
  影像思想者安东尼奥尼 
  作者: cinekino
  历史、预言与男性历史无意识:影像思想者安东尼奥尼的侧影
            
  世界电影史上的剧烈的造山运动出现在1950-1960年的欧洲,这次造山运动一直持续到激进的1970年代,那个时代的一批电影大师的经典成为具有不可超越性的表达,作为后人你只能说最多可以沟通、对话、并肩聊天,不可能居然站到巨人的肩膀之上沉思。究其原因那个时代的电影大师和思想大师的思想敏锐程度和深度达到惊人的契合程度,如同已经成为泰斗的萨特对年轻的塔尔柯夫斯基的激赏,或者正在思想界另起大旗的罗兰.巴特对安东尼奥尼的书信倾诉,以及弗朗索瓦.多斯在他的精彩的《从结构到解构》中,深情地叙述戈达尔的《万事快调》的一个镜头呈现了“历史地自我思考的拂晓”。我特别标举这三位导演,是因为我还是愿意接受以下判断:影像本身成为“事件-思想”与影像中间的纪录了“事件-思想”相比,对于影像工作者前者更为伟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当之无愧的影像思想者,是“我思故我在”古典意义上的影像工作者,如同他自己的表达:“拍电影对我就是生存”。出生在1912年9月29日意大利费拉拉的一个中产家庭的安东尼奥尼,在1983年患上了中风,疾病给他造成了几乎完全丧失说话能力的严重后遗症。这也构成了这个剧变的世纪景观的一个侧面:1980年3月26日罗兰.巴特在被干洗店的卡车撞到之后,受了一点轻微脑颅外伤后,他不可意思的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方式——选择死亡;1980年11月16日的夜间,路易.阿尔都塞掐死了妻子,而进入了精神病院;1981年9月9日,雅克.拉康在经受严重的失语症后撒手人寰;1984年6月25日米歇尔.福柯死于这个世纪的新瘟疫艾滋病……
  安东尼奥尼顽强地,甚至倔强地活着,而且用影像呈现自己内心欲望,以此证明自己的生存,他的整个电影构成了电影史的重要篇章,他的作品以敏锐地观察现代人的状况而显得杰出;以窥探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候而显得深刻和凄绝;以对女性主题的连续性地思考而呈现出内在的抒情性;而影像对于空间的再建筑,影像如同建筑一样规定人和空间的关系而成为艺术修辞大师。这些主题构成了整个安东尼奥尼的影像历史,这种历史对于步入现代都市/新困城的中国都市中产阶级而言则是预言,这些安东尼奥尼式的预言同样因为巨大的男性历史的背负而并非必然通向解放的光明大道,预言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症候的描写,但是依然没有药方的呈现。
  
  安东尼奥尼的第一次电影方面的尝试,是试图对一个精神病院进行纪录。当照明的灯光打开之后,在片刻的呆若木鸡之后,疯子们痉挛、喊叫、打滚,“短短几分钟内,房间变成了地狱”。这次尝试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战后的意大利迎来了经济繁荣的奇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建立的一个现实基石在短短的十年间消退而去,战争的成熟废墟上现代主义的建筑物开始耸起,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都市包裹起战争的伤疤,伤疤被深深地遮掩起来,人们带着愈合了伤口在这座新城里进行爱情的历险。对于安东尼奥尼而言,都市成为精神病院,都市中产阶级成为疯子,影像成为症候观察,电影成为他的自我投射。
  安东尼奥尼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社会议论的氛围里淡出,一步一步扎进了现代人的内心,1957年的《喊叫》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这部作品法国的评论家率先给予了“内心现实主义”的定义。在这之后,他创作出了他一生最为经典的一个系列,其中包括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1964),这部作品也因为对色彩的内心化的表现而被称作电影史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彩色片。这四部作品完全可以称为现代中产阶级精神状况四部曲,是一次用影像方式对“现代疯癫”的命名,是影像的“词与物”,影像的人类学和心理学标本。
  在这个系列里,安东尼奥尼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影像世界的规划方式。他的镜头不再是必然地在银幕上还原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呈现出来的秩序和逻辑经常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恐怖主义的爆炸;他的镜头不再是让人和人目光相遇,而是让目光游移,一接触便躲闪走开;他的镜头将空间/建筑的立面(墙)与开口(窗)来围合出人的生存。这些爆炸、破坏和构建的支点是现代人内心的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地震式的失败感和恐惧感。
  在安东尼奥尼的世界中,欲望的主体是男性,欲望的客体是女性。安东尼奥尼敏锐地使用了他的一个贯彻创作全部历程的主题——“女人不见了”。女性和前现代意义上的田园,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漫长神话概念“母地”,这是男性的诞生之地,而且男性也只有在此才可以获得自我确认和自我命名。而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在性别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击毁了这个神话。城市的崛起和女人的失踪同时击毁了安东尼奥尼内心深处的古典主义。
  安东尼奥尼从他最初的长片《爱情故事》(1950)、《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一直到最后的长片《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1982)、《云端之上》(1995),将现代精神史的写作转化成寻找失踪女性的历史,同时在更深层次上转换为一种男性挣着的心理认定,他们通过对女性的精神病构想来完成对自我无能为力地批判,同时完成对自我欲望和生命力的肯定。安东尼奥尼的奥妙之处在于对女性的白日梦,转化为“女人不见了”——女性彻底否定男性给予的爱情这一神经质行为。这个女性形象的最杰出代表是意大利女演员莫莉卡.薇蒂,最终这个女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疾病,更为深刻地呈现了安东尼奥尼对女性描述的强迫性和男性暴政。
  安东尼奥尼的男性暴政在外观上是自我批判的,是充满对女性的赞扬,同时根本是一种自虐性的快感获得,在这里爱的能力和欲望的能力迅速在抒情性的背景下完成了一场走私和偷渡。安东尼奥尼在对男性的没有爱的能力的批判之后,通过对女性的神经病性质的描写,让女性只能成为失踪者(没有任何人知道,或者能够指明她们失踪的目的地),这样女性走出男性的视野,同时进入了男性的白日梦,从而在白日梦中获得对男性欲望的肯定。在这一点上,安东尼奥尼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于对男性欲望的认定,同时在这一点上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无能为力的挣扎。
  
  在1960年代后半期,西方社会在对理性主义的、道德主义的存在主义的质疑后,1956年的斯大林去世与布拉格之春促使了整个知识阶层在“左派”立场上的调整,左的和右的双方面构成的心理创伤,导致了一种更为激进的思路,对“可知世界”的强烈质疑,对“秩序世界”的强烈质疑,对“理想道德世界”的强烈质疑,导致了革命的狂欢化的需求。安东尼奥尼在内心深处对“欲望”的渴求,构成了他的激进批判和激进的世界之旅的性格原因,在这种气息的包裹下,他开始了他的激进世界之旅。这一旅程一方面在纵深向度上开始他彻底地怀疑论立场,在空间尺度上让他走入英国、美国、中国和北非。
  《放大》(1966)开启了这个激进世界之旅的起点,这个起点是通过照相的客观纪录性质的质疑,构成了一个彻底不可知的世界。在《扎布里斯基角》(1970)中,安东尼奥尼一方面像一个狙击枪手一样捕捉着美国现代都市的物质材料和景观,同时这些景观加重了安东尼奥尼对于现代社会的心理失衡的感觉,也可说这些景观在“袭击”着安东尼奥尼的肉身和灵魂。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采取暴力性的宣泄形式,通过在沙漠的集体性爱场面的狂欢化想象,以及在影片结尾彻底炸毁了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的别墅,空中飞扬起电视、装满
  食品的冰箱、衣服和书籍。欲望支撑着探索的勇气,也才可能呈现出探索着的恐惧。《中国》(1972)和《职业:记者》(1975)这两部电影是作为纪录者的安东尼奥尼的历险,前者呈现出一个伟大的影像思想者对陌生领域的影像直觉,对陌生空间中的人的直觉,后者是历险者和漫游者的内心写照。
  
  在2004年冬季的北京,因为北京电影学院和意大利大使馆的有关机构举办安东尼奥尼的学术观摩影展,我们可以在中国和安东尼奥尼进行一次“奇遇”。安东尼奥尼影像构成的历史、预言和男性的历史无意识,对于东方的中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影像,抑或是思想……
  

2004-11-26 10:45:33  爵色丽影 (零度时空)

  我看第二轮。
  

2004-11-30 23:47:13  老猪 (暫住中國)

  转一个,没有攻击的意思:)
  给cinekino同学批改作文 
  作者: 冬夜行人 
  偶尔路过,冒昧闯来,随便看了个帖子,忍不住想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文。这里仅就文章的语言表达加以探讨,不涉及高深的思想。不过我认为,清晰的表达是思想的开始。见笑了!
  
  历史、预言与男性历史无意识:
  影像思想者安东尼奥尼的侧影
  (“影像思想者”?难道还有“具像思想者”、“音符思想者”、“文字思想者”、甚至还有“汉字思想者”、“英文思想者”?)
  
  作者: cinekino
  
           
   世界电影史上的剧烈的造山运动出现在1950-1960年的欧洲,这次造山运动一直持续到激进的1970年代,
  (1970年代,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更符合汉语表达)
  那个时代的一批电影大师的经典成为具有不可超越性的表达,
  (可以改成“那个时代一批电影大师的作品成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作为后人你只能说最多可以沟通、对话、并肩聊天,不可能居然站到巨人的肩膀之上沉思。
  (“后人最多只能沟通、对话、并肩聊天,不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之上沉思”;其实这句还是有语病,“站到巨人的肩膀之上”是为了看得更远,“沉思”为什么也要“站到肩膀上”呢?)
  究其原因那个时代的电影大师和思想大师的思想敏锐程度和深度达到惊人的契合程度,
  (“程度”可以删去)
  如同已经成为泰斗的萨特对年轻的塔尔柯夫斯基的激赏,或者正在思想界另起大旗的罗兰·巴特对安东尼奥尼的书信倾诉,以及弗朗索瓦·多斯在他的精彩的《从结构到解构》中,深情地叙述戈达尔的《万事快调》的一个镜头呈现了“历史地自我思考的拂晓”。
  (“叙述”用词不当)
  
  我特别标举这三位导演,是因为我还是愿意接受以下判断:影像本身成为“事件-思想”与影像中间的纪录了“事件-思想”相比,对于影像工作者前者更为伟大。
  (改为:在影像工作者看来,作为“事件-思想”的影像本身,比影像中纪录的“事件-思想”更伟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当之无愧的影像思想者,是“我思故我在”古典意义上的影像工作者,
  (“我思故我在”的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区别,能介绍一下吗?)
  如同他自己的表达:“拍电影对我就是生存”。出生在1912年9月29日意大利费拉拉的一个中产家庭的安东尼奥尼,
  (英语或是译文看得太多了吧?改为:1912年9月29日,安东尼奥尼生于意大利费拉拉一个中产家庭。)
  在1983年患上了中风,
  (on有时用不着翻译的,“在”删去,“上”也是)
  疾病给他造成了几乎完全丧失说话能力的严重后遗症。
  (改为:落下严重后遗症,几乎完全丧失说话能力。)
  这也构成了这个剧变的世纪景观的一个侧面:1980年3月26日罗兰·巴特在被干洗店的卡车撞到之后,受了一点轻微脑颅外伤后,他不可意思的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方式——选择死亡;
  (“不可意思”当是“不可思议”的笔误。这里真有点“的的”不休)
  1980年11月16日的夜间,路易·阿尔都塞掐死了妻子,而进入了精神病院;
  (“而”是and吧,也用不着译)
  1981年9月9日,雅克·拉康在经受严重的失语症后撒手人寰;1984年6月25日米歇尔·福柯死于这个世纪的新瘟疫艾滋病……安东尼奥尼顽强地,甚至倔强地活着,而且用影像呈现自己内心欲望,
  (“欲望”还有不是“内心”的吗?)
  以此证明自己的生存,他的整个电影构成了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改为:他的所有影片构成了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他的作品以敏锐地观察现代人的状况而显得杰出;
  (他的作品以敏锐观察现代人的状况而显得不同凡响)
  以窥探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候而显得深刻和凄绝;以对女性主题的连续性地思考而呈现出内在的抒情性;
  (“的”“地”都是多余的,其它许多地方也是,不一一改正了)
  而影像对于空间的再建筑,影像如同建筑一样规定人和空间的关系而成为艺术修辞大师。
  (和上文的排比对照,似乎断了气)
  这些主题构成了整个安东尼奥尼的影像历史,
  (“历史”指的是什么?)
  这种历史对于步入现代都市/新困城的中国都市中产阶级而言则是预言,这些安东尼奥尼式的预言同样因为巨大的男性历史的背负而并非必然通向解放的光明大道,
  (“巨大的男性历史的背负”改为“男性历史的重负”,“并非必然”,真累啊,)
  
  预言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症候的描写,但是依然没有药方的呈现。
  (预言详细描写了现代人的各种精神症状,却始终没有开出药方。)
  
   安东尼奥尼的第一次电影方面的尝试,是试图对一个精神病院进行纪录。
  (已经“尝试”了,就用不着“试图”了)
  当照明的灯光打开之后,
  (“灯光”如何“打开”?说“照明灯打开”不就得了?when[当……之后/时]也不必译出来)
  在片刻的呆若木鸡之后,疯子们痉挛、喊叫、打滚,“短短几分钟内,房间变成了地狱”。这次尝试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战后的意大利迎来了经济繁荣的奇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建立的一个现实基石在短短的十年间消退而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建立的一个现实基石”?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个现实基石”?)
  战争的成熟废墟上现代主义的建筑物开始耸起,
  (“成熟废墟”,还有“不成熟的废墟”?)
  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都市包裹起战争的伤疤,伤疤被深深地遮掩起来,
  (既然“包裹起”了,还用得着说什么“伤疤被深深地遮掩起来”么?罗嗦啊)
  人们带着愈合了伤口在这座新城里进行爱情的历险。对于安东尼奥尼而言,都市成为精神病院,都市中产阶级成为疯子,影像成为症候观察,电影成为他的自我投射。安东尼奥尼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社会议论的氛围里淡出,一步一步扎进了现代人的内心,1957年的《喊叫》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这部作品法国的评论家率先给予了“内心现实主义”的定义。
  (改为:法国评论家率先将这部作品定义为“内心现实主义”。)
  在这之后,他创作出了他一生最为经典的一个系列,其中包括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1964),这部作品也因为对色彩的内心化的表现而被称作电影史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彩色片。这四部作品完全可以称为现代中产阶级精神状况四部曲,是一次用影像方式对“现代疯癫”的命名,是影像的“词与物”,影像的人类学和心理学标本。
  
  在这个系列里,安东尼奥尼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影像世界的规划方式。
  (“发展出”是develop吧?用“形成”好了)
  
  他的镜头不再是必然地在银幕上还原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必然地”?)
  呈现出来的秩序和逻辑经常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恐怖主义的爆炸;他的镜头不再是让人和人目光相遇,而是让目光游移,一接触便躲闪走开;他的镜头将空间/建筑的立面(墙)与开口(窗)来围合出人的生存。这些爆炸、破坏和构建的支点是现代人内心的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地震式的失败感和恐惧感。
  
   在安东尼奥尼的世界中,欲望的主体是男性,欲望的客体是女性。安东尼奥尼敏锐地使用了他的一个贯彻创作全部历程的主题——“女人不见了”。女性和前现代意义上的田园,
  (为什么只说“前现代意义上的田园”,而不说“前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呢?)
  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漫长神话概念“母地”,这是男性的诞生之地,而且男性也只有在此才可以获得自我确认和自我命名。而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在性别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击毁了这个神话。城市的崛起和女人的失踪同时击毁了安东尼奥尼内心深处的古典主义。
  
   安东尼奥尼从他最初的长片《爱情故事》(1950)、《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一直到最后的长片《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1982)、《云端之上》(1995),将现代精神史的写作转化成寻找失踪女性的历史,同时在更深层次上转换为一种男性挣着的心理认定,他们通过对女性的精神病构想来完成对自我无能为力地批判,同时完成对自我欲望和生命力的肯定。
  (“他们”是谁?“对女性的精神病构想”是“对‘女性的精神病’的构想”还是“对女性的‘精神病构想’”?“对自我无能为力地批判”是“自我无能为力”还是“批判无能为力”?建议这位同学多读语法书,最好是中文语法)
  
   安东尼奥尼的奥妙之处在于对女性的白日梦,转化为“女人不见了”——女性彻底否定男性给予的爱情这一神经质行为。这个女性形象的最杰出代表是意大利女演员莫莉卡.薇蒂,最终这个女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疾病,更为深刻地呈现了安东尼奥尼对女性描述的强迫性和男性暴政。
  (“强迫性”指的是什么?)
  
  安东尼奥尼的男性暴政在外观上是自我批判的,是充满对女性的赞扬,同时根本是一种自虐性的快感获得,
  (“快感获得”?这位同学不会是老外吧)
  
  在这里爱的能力和欲望的能力迅速在抒情性的背景下完成了一场走私和偷渡。安东尼奥尼在对男性的没有爱的能力的批判之后,通过对女性的神经病性质的描写,让女性只能成为失踪者(没有任何人知道,或者能够指明她们失踪的目的地),
  (我看这位同学是知道她们失踪的“目的地”的,因为他已经说出了“目的地”)
  这样女性走出男性的视野,同时进入了男性的白日梦,从而在白日梦中获得对男性欲望的肯定。
  (“获得……肯定”,哼,这是中国话么!)
  在这一点上,安东尼奥尼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于对男性欲望的认定,同时在这一点上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无能为力的挣扎。
   在1960年代后半期,西方社会在对理性主义的、道德主义的存在主义的质疑后,
  (“道德主义的存在主义”?英语中的形容词不是这么译法的。建议读读翻译教程)
  
  1956年的斯大林去世与布拉格之春促使了整个知识阶层在“左派”立场上的调整,左的和右的双方面构成的心理创伤,导致了一种更为激进的思路,对“可知世界”的强烈质疑,对“秩序世界”的强烈质疑,对“理想道德世界”的强烈质疑,导致了革命的狂欢化的需求。安东尼奥尼在内心深处对“欲望”的渴求,构成了他的激进批判和激进的世界之旅的性格原因,
  (“构成了他的……性格原因”,没得治了)
  
  在这种气息的包裹下,他开始了他的激进世界之旅。这一旅程一方面在纵深向度上开始他彻底地怀疑论立场,
  (“一方面”,那另一方面呢?“纵深向度”,多罗嗦啊)
  在空间尺度上让他走入英国、美国、中国和北非。《放大》(1966)开启了这个激进世界之旅的起点,这个起点是通过照相的客观纪录性质的质疑,
  (起码也要这么说“通过对照相客观性的质疑”)
  构成了一个彻底不可知的世界。在《扎布里斯基角》(1970)中,安东尼奥尼一方面像一个狙击枪手一样捕捉着美国现代都市的物质材料和景观,
  (这里也丢了另一方面)
  同时这些景观加重了安东尼奥尼对于现代社会的心理失衡的感觉,也可说这些景观在“袭击”着安东尼奥尼的肉身和灵魂。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采取暴力性的宣泄形式,通过在沙漠的集体性爱场面的狂欢化想象,以及在影片结尾彻底炸毁了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的别墅,空中飞扬起电视、装满食品的冰箱、衣服和书籍。
  (“通过……”,然后就断气了)
  
  欲望支撑着探索的勇气,也才可能呈现出探索着的恐惧。
  (为什么要说“也才可能”呢?)
  《中国》(1972)和《职业:记者》(1975)这两部电影是作为纪录者的安东尼奥尼的历险,前者呈现出一个伟大的影像思想者对陌生领域的影像直觉,对陌生空间中的人的直觉,后者是历险者和漫游者的内心写照。
   在2004年冬季的北京,因为北京电影学院和意大利大使馆的有关机构举办安东尼奥尼的学术观摩影展,我们可以在中国和安东尼奥尼进行一次“奇遇”。
  (因果关系不必这么直白,进行一次“奇遇”,怎么“进行”?)
  安东尼奥尼影像构成的历史、预言和男性的历史无意识,
  (到了这里,总算呼应了标题。可“男性的历史无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
  对于东方的中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影像,抑或是思想……
  
  (结语:悲哀啊,汉语!悲哀啊,汉字思想者!)
  

2004-12-01 00:19:36  zy69

  要贴就都贴过来嘛,很有意思:)
  --------------------------------------------------------------------------------
  
  回应人: 段段声声 发表日期: 2004-11-28 23:08:07
  这个人有阅读方面的强迫症吧,或者是想攻击某人,不过这种攻击也太可笑了
  
  --------------------------------------------------------------------------------
  
  回应人: 冬夜行人 发表日期: 2004-11-29 02:34:32
  小人之心
  总比有些见一个帖子捧一个好吧
  小心不要被这种小人捧杀了
  
  
  --------------------------------------------------------------------------------
  
  回应人: *欣欣向荣* 发表日期: 2004-11-29 03:24:44
  发那么多遍干什么?
  当人家是没眼睛的看不到啊,害我死机!
  杜的文章我看了一遍了~~暂时还没想再看第二遍`~
  更何况是这种乱七八糟的格式的
  比较反感你这样的行为`~恕小女子之言
  若真想诚心交流,版内有可以互相联系的短消息
  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未免有逞能之嫌了吧。
  言语未免凉薄,还请见谅`~~
  小女子不懂事~~不过说说道理罢了`~
  呵呵~~
  
  
  --------------------------------------------------------------------------------
  
  回应人: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4-11-29 10:42:38
  我觉得蛮好,谢谢指正。
  这个文章是我头天接到电话,当晚还要上课,第二天早晨就赶写出来,文字和思想定有很多问题。我也想修改的,当然文字的感觉各有差别,不可拘泥。我要修改的主要是思想的叙述和重新规定。
  还是谢谢!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补充日期: 2004-11-29 10:45:05
  思想的情绪是最为重要的,但是思想在交流过程中,也必然会获得新的方式,我倒不觉得有什么纯正的汉语,呵呵
  有些错误是打字输入造成的吧,我想,写完就完了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
  
  回应人: 调笑令~ 发表日期: 2004-11-29 12:22:21
  看了上面的评点,有些想法。抛砖引玉......
  一是文章的学者化?翻译文体和汉语的演化现状?个人的情绪、直觉及立论时偏锋所及?种种“言不由衷”,是个人文章风格的探索、形成过程中的必然?还是必须沿革汉语规范,加以纠正的弊病?
  例如,有的地方感觉改了后是顺眼直白了[略];可有的地方感觉,改了后文章作者个人的情绪、感知,理趣的氛围,思路的轨迹减弱了。尽管是翻译在“蹩脚”,多少增加了“感知的难度”,但沉下了细细品味,还是觉得文章的原始意味,甚至"杂乱",显示出其激情、思想驰骋的内涵,要大于文字的疏忽[也有很好的汉语文体再现,却没有思维想象余地的东西,没有呼之即出感]。
  二是翻译的口语化[汉化]?可不可以在书面语言与口语之间自由地行走,而使他人一样地感觉地道呢?比如象美术馆内用多种书法文体[行草章律魏碑],书写的作者简介,也很时尚艺术啊~
                  ---- 不是离人肠易断只因倾听在深秋——-
  
  
  
  
  --------------------------------------------------------------------------------
  
  回应人: 塔可夫司机 发表日期: 2004-11-29 12:47:44
  虽然没有纯正的汉语,但我们该为自己的写作负责,不能因为别人不纯正,自己也混水摸鱼吧。劣质的写作和劣质的翻译的确害了不少代人,能用清晰的汉语表达难道不是美德吗?千万别误人子弟。功德无量啊
  顺便提一下,楼上有位说什么“阅读强迫症”,用不着冒充老军医嘛,说“阅读的洁癖”,大家都很容易明白。有“洁癖”有什么不好,总比做别人的孝子贤孙强吧
  
  
  --------------------------------------------------------------------------------
  
  回应人: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4-11-29 14:42:07
  本质上语言是没有规范的,呵呵,当然不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意义上的。我的签名是另外一张不规范,规范是什么?
  还有这不是翻译的文章,这是我自己写的文章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
  
  回应人: 刘炎焱 发表日期: 2004-11-29 17:32:59
  还以为是什么呢,真是无聊到家了,CINE理他做甚。
  
  --------------------------------------------------------------------------------
  
  回应人: 段段声声 发表日期: 2004-11-29 18:22:55
  “顺便提一下,楼上有位说什么“阅读强迫症”,用不着冒充老军医嘛,说“阅读的洁癖”,大家都很容易明白。有“洁癖”有什么不好,总比做别人的孝子贤孙强吧”看完把我笑坏了,杜老师有人安排我做你的孝子贤孙
  
  
  --------------------------------------------------------------------------------
  
  回应人: 晕疯 发表日期: 2004-11-29 18:52:56
  真懂一件事,就能够用大白话说清楚。
  
  俺女朋友很PP滴…… 
  
  --------------------------------------------------------------------------------
  
  回应人: 段段声声 发表日期: 2004-11-29 19:05:43
  我没有维护什么人,只是觉得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所谓语法和修辞最终会被埋葬对于一个写作者,自由的竭尽全力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
  
  回应人: 冬夜行人 发表日期: 2004-11-29 19:45:29
  看来还是cinekino同学有大师风范,有气量,容得下异见和批评,不像“后窗看电影”里那一帮浅薄、无趣的瘢猪。只是少了点幽默感。我当然晓得这篇文章不是翻译的,我不过是想暗示它有点像译文,或者说受到了译文、特别是拙劣译文(比比皆是)的影响。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介绍cinekino同学读一些论述翻译的文章。
  “纯正的汉语”和“晓畅的汉语”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探讨有没有“纯正的汉语”没有任何意义。作者对自己的文字表达多下些工夫,多费些心思,读者就会少受罪,少一些误解、曲解和不解。这可是无上的福祉。大师们的文字,如Gombrich、Popper的英文和德文,Berlin的英文和俄文,钱锺书的中文和英文,还有“文字思想者”Calvino、Borges、Nabokovo,他们的语言表达都是极明白、极清晰、极晓畅的。毕竟,写出来、贴出来的东西是要给人看的。
  说到思路(或者“思想的轨迹”),哪怕是激情的思想或者混乱的思想,都能用明白通顺的文字表达出来,没必要用混乱的语言表达激情的思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把婴儿学语时的咿咿呀呀记录下来,很难说能从中解读出什么高深的思想。说到底,高深思想的混乱表达跟没有思想差不了多少。
  说到本质,不仅本质上语言没有规范,而且本质上我们可以不使用汉字或其他任何文字,本质上没有大师和小人之分,本质上没有博士和文盲之分,本质上没有神圣和龌龊之分,本质上Bach和蔡国庆没什么区别,本质上Godard和谢晋没什么两样,本质上人和猪就是一体,本质上人都要死、文字都要湮灭……可是,究竟什么是本质呢?这样谈论本质又有什么意思呢?
  呵呵呵
  
  补充日期: 2004-11-29 19:50:03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所谓语法和修辞最终会被埋葬对于一个写作者,自由的竭尽全力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既然用语言,就要尊重语法和修辞
  
  “全才自的的的最竭表由重力达是尽要”
  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把你最后一句话打散了
  
  --------------------------------------------------------------------------------
  
  回应人: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4-11-29 21:49:07
  “大师们的文字,如Gombrich、Popper的英文和德文,Berlin的英文和俄文,钱锺书的中文和英文,还有‘文字思想者’Calvino、Borges、Nabokovo,他们的语言表达都是极明白、极清晰、极晓畅的。毕竟,写出来、贴出来的东西是要给人看的。”
  
  
  这些人我都非常喜欢。波普评哈贝马斯的文字绕弯兜空,我也是非常的认可。
  我的这篇急就章搁在这里谈,简直是太抬举了。这篇文章语病甚多,思想的结论有不清晰而又强词夺理之处也甚多,这些都要在以后改进的。我也做了这篇文章的改进的提纲,只是最近没有时间完成,谈清此文涉及的议题自然是一个大稿子才可以完成的,这种给时尚媒体的东西就是一个药引子。
  另外,可以与冬夜行人兄交流的是你举的一系列人,都属于才智过人,聪颖过人的人。钱钟书和纳博柯夫的趣味,甚至两人的家世都有相印证的地方。我很喜欢这类作者,贡布里希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人,而卡尔维诺也是上课常举的样板。不过,这种东西也还是一类,作为文字的表达趣味是一类,这一类非常符合我自己的美学趣味,但是我也提醒自己还有很多其它的趣味。至于思想表达这种文字更只是一类了,这类作者在思想表述的风格上,多少有点贵族纨绔的模样。当然也有些不一样,其实贡布里希的理论表述的语言是极好的,甚至他首先也可以看作文体大家。
  当然思想表述中也一定有那种奇崛难懂的,这本来也就是思想本来的一种气质。这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上述这些都非我为自己辩论的。我也没有可以为自己辩护的地方,现在写文章太轻率了,写完随便看一边,把病句、错字、误植通通留在里面,我这种态度首先就已经罪不当恕了。
  还有一些替我辩论的朋友,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的真实身份,当然你们完全知道我的真实身份,我也感谢。但是,冬夜行人兄本来就是议论文风的,所以不涉及安东尼奥尼也就完全正当。
  所以谢谢所有的人。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补充日期: 2004-11-29 21:54:15
  另外,补充一定。
  写作的时候我经常感觉的是,文字跟不上思维的速度,所以留下很多问题,而现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斟酌词句,以后也许还是留下很多这样的文字,唉
  我说语言本无规范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语言可以不考虑沟通性。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补充日期: 2004-11-29 22:01:27
  另外也请冬夜行人兄不要骂人嘛,至少你喜欢的这些大师至少没有这种文风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
  
  回应人: 冬夜行人 发表日期: 2004-11-30 00:42:03
  我不知道骂人指的是哪句?如果说是“瘢猪”两个字的话,那我觉得一点都没说错,这算不得骂人,只是表达我的“思想的轨迹”和一种评价。这篇文章最初是想贴在“后窗看电影”的,可他们删了。我讨厌这种行为。爱憎分明嘛。我成不了那些大师,希望你能行,这可是我诚挚的希望。呵呵
  的确,“思想表述中也一定有那种奇崛难懂的,”,但是“难懂”并不等于表述混乱,而其实很多的“难懂”就是不去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清晰才造成的。既然能说得直白些,为什么非要让别人“难懂”呢?难道只有让别人“难懂”才显得自己高明吗?有必要搞这种精英主义吗?
  
  --------------------------------------------------------------------------------
  
  回应人: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4-11-30 09:25:11
  思想也有混乱、自相矛盾、暧昧的美丽,如同爱情和人生
  清晰是最高要求,但是不是每处实践,其实有几人可以获得真正情绪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
  
  回应人: 吴芜 发表日期: 2004-11-30 13:41:25
  你们都太闲了,竟然用远超过原文的篇幅大段大段的来讨论如何写字的问题,一个声声入扣,一个惺惺作态,唉。
  老度那篇文章谈不上什么精英主义,他只是有些太激动了,以致于几乎有失语倾向,看得出来安东尼奥尼影展在中国进行是一件让他非常高兴和激动的事情。
  
  
  anamnesis
  
  --------------------------------------------------------------------------------
  
  回应人: 德斯普辛 发表日期: 2004-11-30 15:38:45
  钱钟书也很会骂人的,他还会打人呢
  斑竹嘛,有容乃大
  对待不宽容只能不宽容
  
  --------------------------------------------------------------------------------
  
  回应人: 冬夜行人 发表日期: 2004-11-30 18:03:33
  “思想也有混乱、自相矛盾、暧昧的美丽,如同爱情和人生”,cinekino同学这里表述得很清楚明白。我想说的还是:思想的混乱并不等于语言的混乱。
  从楼上几位的帖子知道,这位cinekino同学是某位“杜老师”,既然是老师,就更应该字斟句酌,潜心修辞造句,为人师表嘛,不然岂不是误人子弟?看看楼上一些帖子,就可知危害多大了。cinekino同学的华宗杜甫老先生最讲究文字表达,他每一次破坏语法规则,都是建立在对语法规则的熟练掌握和充分尊重之上的。无知者当慎为。不妨一学杜老夫子。
  这两天又顺便拜读了cinekino同学的其它帖子,还是失望的很,看来即便不是急就章,也濡染了一些恶习。的确,“清晰是最高要求,但是不是每处实践”,可也总不能处处不去实践,至少应该处处去追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淹没在混沌的表达中。
  写字还是重要得很。写不好字跟文盲没甚区别的。
  
  --------------------------------------------------------------------------------
  
  回应人: 困得啦 发表日期: 2004-11-30 19:05:03
  现如今,英语好的人并不多,只能靠译文吸收营养。而一帮子学者中文根底没打好,英文还是半瓶子醋,就大言不惭地开始搞翻译了,弄出来的译本可想而知。为害流毒,受些影响也不是什么希奇事。
  而且,现如今的论坛也濡染了学界的黑幕,缺乏真诚的批评,各立山头,各为其主,大家只知道像天线宝宝一样你爱我,我爱你,你捧我,我捧你,乌烟瘴气。
  
  --------------------------------------------------------------------------------
  
  回应人: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4-11-30 22:32:38
  嗯,很对
  抽象(一)   抽象(四) 
  头发打个结  出家既回家 
  顶在我顶上  半路是归途 
   
  抽象(二) 
  水杯挂腰间 
  舌根生脑后 
   
  抽象(三) 
  潮湿温暖水 
  没膝不及腰 
  黄亭子影线
  
  --------------------------------------------------------------------------------
  
  回应人: neveronline 发表日期: 2004-11-30 23:20:59
  想不到这里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争论
  赞一下,除了一些无谓的争执之外。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AaAPSGmuro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