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看的《邮差》

2002-11-17 16:08:53   来自: 四叶三叶草
  刚看了何建军的《邮差》。上次在王府井放映的时候,临时有事没有去。这次在师大,不想再错过了。
  放映前这部电影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主演一栏的“冯远征”。实在是欣赏他绝对实力派的演技。这个留德学习戏剧的家伙似乎不允许观众对他失望。我拿到影片简介时,对坐在身边的老妈肯定的讲“小豆一定是冯远征演。”不然,还会是那个动不动就以“大使”形象示人的濮存昕吗?我更不懂何导何以选中濮同志扮演姐夫。陈建斌,杨立新都不错,为什么会是濮存昕?工厂的技术工人?看上去到象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小干事。语调,表情,动作,完全没有体会角色的实际状态。他不是去扮演角色,而是让角色沾染上他濮存昕的“知识分子”气质。他似乎脱离不了自己给自己限定的框架。而远征同志嘛,这部《邮差》应是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前拍摄的,两部片子两个人物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沉默的,少言寡语的,倔强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可喜可贺的是,我能感觉得到远征同志在《陌生人》一剧中相对于《邮差》的进步。我的确看到了他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突破。一个好的演员,一个从心底尊重观众,想要对得起观众的演员应该是勤奋的。
  没看介绍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影片。可能是受《那山那人那狗》的毒太多的缘故。在何导的《邮差》中,我看到了超出我期待的东西。
  尽管放映效果极差,应该很出彩的瞿卫军的录音也被糟尽了。但我还算是整明白了所有的细节间的关联。
  放到一多半的时候,我以为导演是要讲一个有关欲望的故事。偷窥的欲望,干涉他人生活的欲望,性的欲望,临近结尾处,姐弟二人在“喜”字下面冲破禁忌的结合,更让我认定这看似平淡冰冷的画面下涌动着的是欲望的激流。然而片尾,姐姐在公共汽车上渐行渐远,看着弟弟的身影逐渐地模糊,缩小,直至消失,我突然发现自己被自己骗了。在这远去的欲望之外,应该还有些别的什么。
  沉默瘦弱的男孩子做着送信的工作。寂寞的邮局,空旷的冬天的街区,昏黄破旧的家具……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索然无味。唯一可以说上几句话的姐姐又要结婚,还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这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弟弟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撒娇,可以依赖的亲人,更失去了交谈的对象。曾经,他是姐姐的唯一;如今,另一个男人走进了他们的世界,走进了他们二十来年的两个人的生活。他厌恶,他不满,他为自己失去了原来的话语权力而愤怒。他讨厌现在的日子,所以和姐姐在床上的时候,他重新谈起的还是两个人小时候的过往。那个时候,两个人,只有他们两个人,没有别人。然而,这份宁静,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沟通的对象被抽离走了。他只有重新选择,重新寻找平衡点。而他的性格又注定他不可能主动而直接的与什么人来往。他需要一个媒介。信。是的,信!信是最好的选择。信是什么?两个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他的生活被别人干涉了,他要报复。不是报复那个干涉他的人,而是报复生活。他的生活被第三个人打破,他也要扮演起别人生活中的第三个人。他不肯做个安静的旁观者,他不肯只是看看别人的信件。只做个偷窥的人不是他想要的。他要以另一种方式说话,他要与人沟通,他要通过介入他人的沟通而达成自己与人的沟通。
  然而,沟通是无效的。那些没有寄到收信人手中的信静静地躺在这位年轻的邮差的抽屉里。寄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沟通被一个本应促成沟通的人割裂了。吸毒的同性恋者终因沟通不得,信件杳无回音而丧失了等待的勇气,提前放弃了他一直在透支着的生命;邮差想要帮助隐瞒的消息仍然让丧子的老人悲痛欲绝;被生活磨没了希望的女人始终得不到真爱,无论与她上床的是个虚伪的有妇之夫还是个明晰一切的邮差。这一切,其实并没有因为邮差的干涉而改变什么。他的努力是白费力气。他的沟通无法实现。
  房子依然在建,信箱依然在设立,信在送,人还活着。人们想要沟通的欲望还那么多,失败的沟通也仍然不计其数。这个孤独的世界,存心不让生活其中的我们好过。它在捉弄我们。所以这世上,有那么多的谜团未曾揭晓,那么多的人我们无从相识,更有那么多的人我们无从了解甚而一再错过——沟通失败的结果,与人,与自然。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