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张江南:应亮和他<好猫>

2010-09-29 22:50:13   来自: heicuo  评论 好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bd34310100b9gw.html
  
  (2008-11-07)
  
  应亮的长片只看过<背鸭子男孩>,早期短片看的最多,他最早的几个短片,我01年在学校策展的时候就放过.当时他也还在校,有件事至今印象深刻.记得当时他母亲因为不了解活动的状况,以为在北大做展很重要,就一直希望我能给开个证明,或是给个证书,对应亮未来发展好.为此给我打了半年电话.可我策的这个展,只是民间活动,跟校方无关.于是很是为难,实在是做不了这样冠冕堂皇的事.
  数年后,应亮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背鸭子男孩>,证明了其才华.这当然远比一纸虚无的证书来得有价值.
  但由此却了解应亮母亲的爱子疼子之心,她母亲也一再说到应亮的不容易.
  但应亮竟然就这样守着自贡弹丸之地,远离京城喧嚣,坚持创作至今.令人叹服,却依然艰难.
  拒绝工业,拒绝商业,好一个独人影像.
  后来又有<另一半>,及今天看到的<好猫>.
  夸的话,就不多说,我想说几点一直考虑的问题:
  
  第一:美学瓶颈?
  应亮电影素养的积淀\培养的背景,跟我差不多,无非是贾樟柯,杨德昌,欧洲艺术电影,dvd泛滥的年代...他受前两位导演影像颇大,跟这一代很多电影青年喜好差不多.于是形成固定机位,长镜头,纵深场面调度的美学风格,进而发展至一场一镜.
  看<背鸭子男孩>觉得很到位,因为题材跟美学很契合,但到<好猫>,我明显觉得这套美学支撑叙事已很吃力,因为男主角篇内敛,其实内心较丰富,但全片中远景别根本无法令观众catch到人物的情感变化..这个问题在<二东>里也有,不过杨谨后制阶段做了一些"超现实"的补救,虽然看来有些拙劣,但至少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今天应亮在阐释时似乎没有care到这一点.
  我觉得美学的坚持固然有必要,但也需灵活.该给近的就要给,走不出这一部,其实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不得不说,贾樟柯电影害死人.应亮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明显贾在<三峡好人>里已有明显调整,因此才一改之前颓势,取得受众方面前所未有的成功.受其影响的年轻导演应该醒醒了.写实风格不只贾氏一家.
  
  第二:存活空间?
  应亮三部长片,成本从最初的3万到现在10万不到,一直都控制在极低成本之内,之前还能靠影展奖金回收,循环.但前提是作为新导演前两部片,他可以参加一些针对新导演的小影展,可容易拿到奖金.
  从今次<好猫>开始,应亮只能参加大影展了.于是数码制作,前卫美学,很可能被文艺豪门拒之门外.因为大影展的主竞赛单元一般只接受胶片拷贝(最多是高清).于是,
  只能去一些一些所谓的"数码"单元.<<好猫>>就是去了捷克卡罗维伐利的次单元做全球首映.
  <好猫>据如今掌握的信息,没能拿到奖金.只能被影评人赞几句,有蛋用.幸应亮今次剧本预卖给国内一新新的对独立电影狂热的公司天琳工作室,否则下部片资金如何循环?只能去申请基金之类....
  如应亮这样,国内没市场,处于体制外制作,国外也只在影展圈传播,不能进入国外市场的文艺片及文艺片导演,其实有很多....都很艰难,出路在哪?我自觉悲观..
  
  第三:
  创作瓶颈?
  应亮的坚持固然叹服,但三部片下来.
  我明显感受到创作者的吃力.
  首先其作品向来以信息量大见长,今次<好猫>就有奥运,房地产等等..
  但自贡毕竟是小城镇,(本来资金已有限制)创作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场景有限,人力也有限.
  老这么在根据地打游击也不是办法.就地取材,靠亲戚朋友帮忙,也算是限制上的限制...对导演创作束缚可想而知.
  最关键是环境束缚导演的创作视野.这个至关重要.
  <好猫>已让我感觉到一点:导演关心的东西,已过时.或者太皮毛,不够透.
  单单是社会调查式电影,起码要比观众想得透,挖得深,才OK阿..
  
  第四:应亮的商业潜力?
  
  应亮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好,综合能力很强.
  短片时代,就有获剪辑奖.
  其实我有看过的短片里有的很商业....影像凌厉,锋芒毕露.
  期待应亮能再这方面再有发挥,个人觉得或许比如今这些老气横秋的影像更适合他.至少他的剪辑功夫会有发挥空间...
  一场一镜的电影看的太多,有谁玩的过沟口健二?哪怕做到形似/?
  
  具体到片子:
  黑猫\白猫的辩证思维挖掘不够,
  猫的出现有点诡异,有的地儿好,有的地一般
  佛像头其实可以再多用,虽然类似创意也都不知道被人用过多少次,但毕竟除了跟房产拆迁直接关联,也触及文化经济的利害剖析,更触碰到片中一度涉及的因果循环,甚至可往信仰上靠靠...这里边有亲近的底层文化的血缘.
  
  摇滚乐的运用,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创意直接来自蔡明亮.
  也是抒情了,但这里显现为强制诉说,全是赤裸的控诉..可见应亮的愤怒,难以压抑.
  与导演心态有关,看来对现实的不满跟<麻将>时期的杨德昌有的pk了.
  说唱金属带点哥特女声...算是应亮风格目前为止做出的最大调整的明显标志.
  确实给影片带来可观性,但每到这个段落.成了mv,可观性还不强..很有点拧吧..
  感觉有点山寨文艺片..这不应该是应亮阿.节制的应亮哪去了?
  

2010-09-29 23:01:12  卢志新

  有意思
  

2010-09-29 23:53:37  dogma_2001 (应亮)

  有意思
  

2010-09-30 00:22:19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我觉得还是和作者交流一下再写好一些
  现在联系作者也不是很难
  

2010-09-30 00:30:24  雅典的老王

  保持距离的写作应该也有其价值,面对影片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吧?
  

2010-09-30 00:46:02  dogma_2001 (应亮)

  联系导演是不必的,只是我个人更推崇一些更“小心”的评论。可以看下“看不见的影像”系列,那位作者写得非常“小心”的,尽管很high...“小心”写,是对影片、也是对写作者本人职业身份的尊重。
  
  胡敌同志和这位张同志,我都没见过,几乎也都不认识,但都不算是很“小心”的评论者。
  
  我们应该问一下产生电影评论的初始原因是什么?有谁研究过电影评论本身的历史呢?电影评论与电影学理研究以及电影读解和推广性文字都有哪些不同呢?等等。——这些可以在这次论坛上讨论和交换信息哦。
  

2010-09-30 09:04:53  金鹏

  优秀的评论要与作者的创作保持平衡,能不能让作品在整体效果上呈现某些美学属性?而不是在美学教条下肢解电影。
  影片没看过,不敢妄言。
  

2010-09-30 09:13:52  金鹏

  摇滚乐的运用,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创意直接来自蔡明亮.
  -------------------------------
  确实给影片带来可观性,但每到这个段落.成了mv,可观性还不强..很有点拧吧
  ----------------------------------------------------
  其实评论者天生站在有利一方,总以为比作者高明一些,我现在看黑泽明、大卫林奇、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我有时都觉得这样不妥,那么似乎更好,也无非这般呀。其实我们站在作者的肩上才有了广阔的视野,有言之有物。
  

2010-09-30 09:22:24  卢志新

  ===
  
   我们应该问一下产生电影评论的初始原因是什么?有谁研究过电影评论本身的历史呢?电影评论与电影学理研究以及电影读解和推广性文字都有哪些不同呢?等等。——这些可以在这次论坛上讨论和交换信息哦。
  
  ===
  
  顶
  

2010-09-30 09:28:21  金鹏

  我就没看到过正巴经的评论,通常是对作者摸一把、煽一下、给个豆、再来一巴掌,要么就是用理论压人。某人好像讲过“相比于体制内的学科化生产,创作者的只言片语好像更为可靠”
  

2010-09-30 11:41:16  heicuo

  “看不见的影像”系列,是这本书么?该书是过去一系列影评的结集?
   
    
   作者: 张献民
   
   ISBN: 9787542619143
   页数: 165
   定价: 20.0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
  

2010-09-30 12:04:48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说《好猫》中的摇滚乐有问题
  是因为观影者平时不喜欢摇滚乐
  也缺少对摇滚乐,尤其是影片中引用的金属音乐了解
  
  片中的那个乐队可以归纳为死亡金属中的Retro Group范畴,当然还有哥特的成分。虽然这种音乐在西方包含宗教的成分,在中国显得没有根,但是曲子和歌词中蕴藏的绝望是一致的。这是一次实验,不能简单的说是学蔡明亮,又不是蔡明亮第一个用的。
  
  真正有意思的是这里有几个调度,乐队在水里乘船出来那个段落。为什么不说这些技术问题,总是谈一些笼统的问题呢。
  
  “感觉有点山寨文艺片..这不应该是应亮阿.节制的应亮哪去了?”
  
  在楼上
  

2010-09-30 12:16:36  卢志新

  几次乐队出现的段落都非常精彩
  

2010-09-30 12:39:12  heicuo

  @[虽然这种音乐在西方包含宗教的成分,在中国显得没有根]
  
  这里的“西方”vs“中国”限于公共领域而言。心灵朝向超越,在私人领域,这个根,不能一刀切吧。
  

2010-09-30 13:02:02  雅典的老王

  凑个热闹~~ 
  
  没看过片子,确实不好就片子本身作出任何判断。就只看这段文字了。
  
  就楼主这些文字来看,思路还是比较清楚,至少也可以说言之有物。尽管经过一番审视推敲,可能也未必就能站得住。从上面若干回复就看得出来,大家对本文好像都不太认可。
  
  相较网上常见的评论,我倒挺喜欢这段文字,至少他把自己的看法写明白了,而且是通俗的语言。这和胡敌的风格还不一样,胡敌太拧巴。
  

2010-09-30 14:13:29  尤普生 (邯郸)

  希望影评人和作者有“肢体接触”
  

2010-09-30 14:40:05  卢志新

  你这个坏蛋
  

2010-09-30 14:49:13  heicuo

  关于“小心”的评论,我来分享一点感悟。
  
  如果我们的心灵朝向的是一些超级人造体系,那么这里没有真正的创作者,所有作品是可以被人造体系的设计师、管理者及其从众所评判的。人造体系的本质是有朽的,创作者可能以新设计师的角色出现,升级人造体系但继续幽闭其中,无法超越。
  
  如果我们的心灵朝向超越于所有人造体系之外的“远方”,那么这里可能有真正的创作者。
  比方说儿童身心投入的涂鸦之作,成人们又该如何去评论呢?或惊喜、或沉思,赏识之情形于色。但若要落下言语或文字,则当小心了,切忌不能拿人造体系那一套去框限。
  

2010-09-30 14:52:55  卢志新

  难
  

2010-09-30 15:46:36  dogma_2001 (应亮)

  我个人认为影评人相对电影学者以及电影“推手”,真是离作者是非常近的一个人群,两个人群间也经常互动的。
  
  而中国环境畸形,电影教育也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没影评人这个职业,于是其他就更谈不上了。
  
  “看不见的影像”出书前,是发在网络上的系列评论文字。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heicuo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好猫 
导演:
应亮 
编剧:
应亮, 彭姗 
上映年度:
2008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