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贾樟柯复旦讲座全记录(10.26)

2004-10-27 01:59:45   来自: 伊娲伊 (上海)
  发信人: zenobia (小狐狸·习媚), 信区: Movie
  标 题: 贾老师晚上讲座的全纪录(一)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4年10月26日22:35: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议定流程:
  与学生影片交流
  DV纪录片的制作流程
  如何寻找拍摄题材
  怎样与被拍摄人物交流
  如何从现实生活里提炼故事
  运用电影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
  后期剪接的重要性
  导演艺术的提升对一部作品最终的作用
  当然,贾导并没有按照这个流程做这个讲座。他基本是围绕今天放映的《公共场所》来
  介绍对DV各个方面的认识和感受,并且表达他的电影美学观点。
  
  [对于DV历史的简单回顾]
  最初接触DV是在90s初文德斯的影片。DV的产生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上,默
  片时代电影这门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许多实验性和方向性;有声电影的产生
  使电影具有更多的文学性,叙事艺术发展很快;到了彩色影片的时代,色彩为电影提供
  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技术因素;90s以来,数字技术日趋成熟,新的美学形式诞生了。胶片
  时代,电影拍摄需要详细的故事计划、大纲等等,是一种高消费工业行为,需要有效的
  管理。导演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制作电影,而DV则使导演的拍摄工作日趋自由。
  
  [DV:拍摄的自由]
  DV给与导演自由拍摄、信马由缰的乐趣。当时需要和韩国合作,拍摄一部以“空间”为
  题材的纪录片。而我选择了山西大同。那是一个谣言的城市,一个内陆的旱码头和集散
  地,隐藏了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于是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制片人一行四人,低耗
  奔赴大同。大同有自己的特色,那里的舞厅从早到晚开放,从早到晚都有不同的场次,
  并且场场爆满。而大同又是一个公共场所的叠加,比如汽车站后面就是台球室,也是舞
  厅,具有多种功能性;而废弃汽车可以作为一个普通餐馆,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在
  那里可以随意拍摄到大量素材。在剪接方面,我决定要“与旅途有关”,呈现一种“交
  汇”,一种人来人往。而在同被拍摄人物的交流方面,其中有一个看舞厅的男人,他的
  腿不好,而且非常讲究着装,我和他交谈的时候,他每天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是越
  南战争的排雷炸伤、或者是和别的男人争夺一个爱人时受伤的……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男
  人的敏感、乐观,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谈了很多,但是剪接时,我想,真的需要那么
  多的言语么?就让DV自由捕捉各种面孔和偶遇吧,无预设的感受各自的生活吧。另外一
  个例子,在公交车站看到一个没有赶上车的女人,与后来的一个男人的交流。传统电影
  势必有的交待已经不重要,DV可以留给观众更加自由的追问。
  
  [DV:留下真实和互动的世界]
  DV不太会破坏环境中人和物的自然秩序的存在。DV更少一种行为性,少一种“观看”意
  味,可以消除距离。比如对照度要求不高,可以在各种场景中简单的进行拍摄,这种低
  要求的纪录片的要求可以推广到故事片中,给故事片多种美学性的产生,这直接促使了
  《任逍遥》的诞生。
  一般传统的戏剧拍摄,在一个经过了洽谈、时段商谈、戏剧调度等人工改造的空间中进
  行。而DV留给人们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人物互动交流。在《任逍遥》中只有拍摄大纲和
  简单的人物关系。医院里,巧巧和前台阿姨的争吵是一种真实电影的呈现方法或者说是
  玩法,给电影另外的一种质感。而《公共场所》拍摄完成后,并没有一种我们预期的热
  闹鼎沸,而是有一种抽象和理性的冷的色彩,这是现实中真正的冷静时刻。以往传统拍
  摄的电影往往忽视这一点而不自觉的进行了筛选,而反过来,DV就可以更加多角度和朴
  实的呈现出来。DV给与人一种原始的拍摄快感。
  12月我将拍摄一部新的纪录片《进入》(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这是我故事片之后
  的纪录片。纪录片让我对生活保持一种亲近,DV的拍摄快乐也是一种自我的奖赏。
  
  [DV:改造演员]
  DV拍摄更加要求演员的即兴表演的能力和对于叙事的想象力。《任逍遥》中赵巧巧在茶
  楼寻找男朋友的一段,只给演员透露了叙事的动机。如何到茶楼中寻找?碰到什么人应
  该有什么样的反应?演员带动影机穿越不同的光影领域,引导虚实。在挤满人的真实空
  间中的表演,成为演员的一种新的创作模式。我所关注的是,怎样能够找到这种表演模
  式的美学本体?
  
  [DV:对民族影像生活的作用]
  我们是一个缺乏影像生活的民族。我们许多MV的投入制作都规模巨大,但是却和国际领
  先的MV有很多差距——这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整体人群缺少视觉生活有关。通过影像看
  世界,让人变得更加敏感,镇定,使日常生活中的熟视无睹变成一种陌生化的美感。Spi
  elburg从小就拿起超8mm的摄影机纪录生活,而今天我们有了DV和数字化生活。Sony的这
  次活动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好的导演和影片,如果这样就太短视了,最重要的是影像作
  为一种生活方法的进入。
  各个城市有不同的文化资源。比如南特的美术馆,让那里的孩子从小受到视觉艺术的熏
  陶。影像作为一种记忆,也将慢慢的纪录时代心情、压力、物质、精神。去年布勒松的
  摄影展讲述了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原本的抽象数字和词汇变成了一种记忆
  的呈现,一位军官怀里抱着精致布袋裹着的暖水瓶,这一瞬间和细节让人产生对当时生
  活的追思。今天的影像是愉悦自己、是生活方法、是历史记忆,最终将形成一种文化价
  值,具有深沉的文化作用,这种背后的推动力促使影像的制造。DV:一个大众的时代,
  日常化的时代。
  发信人: zenobia (小狐狸·习媚), 信区: Movie
  标 题: 贾老师晚上讲座的全纪录(二)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4年10月26日23:38:5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先声明,有记忆误差和理解误差,提问的同学表骂我,最多拍回我就是了~
  下半场的现场互动交流问答
  
  Q:数字化的作品的质感和传统影像是有很大差距的。DV作品今天也呈现了两极分化:回
  归质朴或者向传统电影的精致靠拢。这种趋势如何看待?那一种是未来DV发展的主流?
  A:二者是不能对立起来看待的,这是多种形式和多种选择。DV的发展是在大的电影下的
  一个发展过程。DV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拓宽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不等于胶片。所有活
  动的影像都可以称作电影,形式上,有超8mm,16mm,35mm……DV等等。此外,它还可以
  确定DV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它消解了成本崇拜和DV轻视,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媒介。不同
  的题材和导演不同的口味可以自由选择DV拍摄的方向;此外DV具有后期修改的优势。总
  之要以一种开放的观念来对待这种新的媒介。
  
  Q:您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的话,会选择什么样的位置? 您选择女主角的标准是什么?
  而在《任逍遥》和《世界》中,女主角的头上都有不同的发饰或者说覆盖物,其中有什
  么样的涵义吗?
  A:我非常喜欢马纳多纳,我会选择他的位置。
  我选择演员的标准是需要和真人面对面,哪怕一分钟也好。导演有自己的直感,需要
  捕捉演员的气质来确立未来的角色。比如选择《任逍遥》的男主角时,就走遍了当地的
  中专和技校的食堂;选择赵涛是在创作《站台》时,需要找一个会跳舞、讲山西话的女
  子。最后到山西师范大学,她在那里做舞蹈老师,对同学的教导有一种文学色彩,她懂
  得人的内心世界,由此开始合作。她非常适合那种外表沉静内心活跃的角色。而我启用
  她做三部影片的女主角,可能是出于我写剧本时对舞蹈的偏爱。
  至于女主角头上的覆盖物,那是我在北京时看到下雨时女孩子避雨时候头上顶着塑料
  布,那种场景非常难忘,就放到影片里了。
  
  Q:请问一下关于DV摄影剪接的技巧。您的《公共场所》很少过场、视频滤镜、淡入淡出
  等手法,基本都是直切,这是为什么呢。此外,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灵感和拍摄的
  想法?
  A:基本有两种剪接技巧:技巧性剪接和非技巧性剪接。它们没有好坏之分,只看不同的
  题材和不同的导演的喜好。我比较喜欢生切,具有一种直接硬朗的风格。而举例说,侯
  孝贤就比较喜欢淡入淡出等手法,因为他的影像有很多远景,比较重视情绪性,是一种
  “点亮”——具有时间转换的流逝感。而我个人喜欢镜与镜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
  关于灵感,我认为无论文学还是电影创作都需要培养一种写作或者拍摄的欲望。心中
  要有表达的愿望,带着一种激动,无法停止的激动。具体的灵感,在进入拍摄的时候就
  可以找到,需要一种内心里真实的表达冲动。
  
  Q:这里很多同学都想和贾老师取得进一步的联系,可以告诉我们您的电子邮件么?
  A:我的公开交流的E-mail:jiazhangke@sohu.net(我一直怀疑后面的后缀是.com而不
  是.net。有待证实-,-)今年的DV有150部作品,主要的、产量高的是剧情片,而纪录片
  较少。韩洁(音)的《过年》21min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还有电影学院的作品等都很优
  秀。DV影像的产生会扩展银幕的地图,遍布各地,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并且会不断
  的充分的扩展。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好的渠道,让DV及其作品能够进入公众视野,让
  这个地图更加开放,并且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我们并不需要害怕日韩潮流,只需要调
  整产业政策,为中国的电影松绑。
  
  Q:在我的眼中,电影是一种光与影的艺术,胶片可以达到的东西,DV是否会受到很大的
  限制?或者仅仅限于很简单的拍摄,或者舍弃许多效果?
  A:DV也可以获得很丰富的效果。但是限制也有很多,比如光源强度太大,拍摄效果就会
  受到很大影响;金属竖线会抖动;摇镜太快会脱影等等。但是技术会慢慢发展,也会得
  到解决。相对来说,DV性价比非常高,影像又比以前的模拟影像好。有些无法落实的东
  西,而数字影像也可以信赖。比如《世界》采取高清拍摄,克服了许多缺陷,画面和传
  统胶片没有什么区别。
  
  Q:我注意到《公共场所》第一个长镜头非常有北野武的风格。您如何理解他的表现手法
  ?《任逍遥》作为《公共场所》的扩展,有一个打劫的场景,立刻切换到了舞厅的场景
  ,非常具有昆汀的风格。您对这些相关的导演如何看待的?此外,DV小巧灵活轻便,对
  人的私密空间具有侵略性。人的隐私如何保护,这是有关伦理和法律的问题。
  A:北野武是类似当代的卓别林的导演。他的影像透露着一种原始的个人影像的魅力。他
  对我的个人帮助主要在于投资。我们接触并不多,但是我记得他的一个洋酒广告:一个
  坏小子一直看着一个橱窗,然后他穿过马路走向那个窗口,拿起一瓶酒,说道——“幸
  福在那里,我们要走过去,它不会走过来”。这是一种我非常赞赏的“行动”的理念。
  《任逍遥》中那一段的确是对Pulp Fiction的模仿。昆汀对混合类型片有很深刻的研
  究。我非常喜欢类型片。不论新近的kill bill如何,昆汀是一个美学目标非常清晰的导
  演。
  至于隐私,每个导演都有自我底线,何时坚持何时回避,会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影
  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
  
  Q:您今天说了那么多DV的优点,请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您不喜欢DV的理由?如果我今晚
  在这里对您进行拍摄,题目定为《我爱DV,所以大家都应该爱DV》,如何?
  A:因为我是一个喜欢DV的人,所以找不到不喜欢DV的理由。就像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子,
  你会认为她很完美,找不到不喜欢她的理由。
  至于对我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那是你的一种个人的设想,也是可以的。
  
  Q:听说您将会和朱丽叶·比诺什合作,是这样的吗?
  A:有这么回事情。我准备剧本准备了两年多,是关于20s的上海,并非为她量身定做的
  。我现在还在进行调研,在资料收集中。
  
  Q:上海有一个国际电影节。但是由于电影的制度限制,从正规渠道引进的优秀影片有限
  。如果您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或者评委,将从何种角度引进影片?
  A:上海电影节的选片还是集中在知名导演身上,并且以艺术片为主流。如果是我,在明
  年将会多多引进泰国、哈萨克斯坦、南非的影片,做不同的专题。因为这些地区今年的
  创作非常活跃,这也反映了本年度电影状况,电影节需要捕捉这些变化的敏锐性。如果
  上海不是A级电影节,许多影片就不需要一定要全球首映。如果是B级电影节,就可以吸
  收更多的更精彩的世界电影。cannes有22部首映,berlin有22部,venice有22部,这样
  一年就有66部优秀电影不能在中国放映。如果是B级电影节,呈现将会更加精彩。
  
  Q:您是否在农村长大?《公共场所》非常贴近生活,以后会更加关注农村的情况吗?传
  统的影像对农村的反映不够真实,那么您要如何反映真实的农村?
  A:我六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七岁到二十岁在县城。在这一个领域里,随着DV的慢慢普及
  ,将不会再指望别人或外界的人来拍摄农村,而将会由自己来拍摄自己的农村。
  
  以上です
  ^_*
  

2004-10-27 13:17:15  小笨狗 (北京)

  我还没有看完这个贴子,急着给你回贴是因为感谢你的资料,还有是贾导是俺老乡呀。
  

2004-10-27 22:12:01  雪中放烟花 (北京)

  他12月份要拍的纪录片应该叫《静物》
  他说的dv短片《过年》的导演叫韩杰
  

2004-10-28 16:24:40  xdcm (北京)

  很喜欢这个人的作品。感谢发贴人。
  

2004-10-29 10:57:22  无间风沙

  和在北大讲的差不多
  

2004-10-29 11:29:55  伊娲伊 (上海)

  学生提问应该和在北大的不一样吧。
  

2004-10-29 14:24:54  mumu

  怎么说来说去都一样呀?
  到是放映时间一拖再拖……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