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亦关于《邮差》(回ZY)

2002-11-17 13:09:26   来自: 苏七七 (北京海淀)
  亦关于《邮差》
  77
  
  ZY转帖的《私》写得好。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我记得那天刚看完电影时,感觉不好。但是几天之后,再去想想。再参照这篇文章。就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对这个片子特别有抵触情绪呢。
  它也让我想起基斯洛夫斯基的《爱诫》。清冷,压抑,在道德的边缘游走。但是基氏的思想是极清晰的。他引领着观看者,走到一个伦理困境中去。他的境界永远是两难的。但他的两难的逻辑如此严谨,也缘此,让人绝望。
  而何建军是暧昧的,模糊的。他的表达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我觉得他自己也没有想清楚。他凭感觉行事。于是深刻与肤浅混驳不清。——这个片子有很虚弱的地方。张献民用“隐忍不发”这个词来说他,但是“不发”意味箭在弦上的蓄势而去,但何建军是非常退缩,非常内倾的。他在矛盾的边缘一滑即过,语焉不详。
  在对话回答问题时,何建军真的是一个特别不会表达的人。在导演中十分少见。他目光回避闪烁。对许多问题答非所问。但是我在最后看到他的一个笑容,微弱的,近乎腼腆。他在台上隐藏着无措的那种神情,也许会被误以为是漫不经心、冷淡与没有想法。
  我自己潜藏的倾向还是非常知识分子的。对思想要求甚苛。何建军不是个伶俐的表达者。对于他的作品,分析与读解判不得高分。但是一个同样柔弱的心,可能会在那里寻到相应的感触。我对他的不满意,因为他不深入,缺乏思想的深入、洞察,没有找到一个答案或者提出一个问题,他在感受中流连,而我质疑那没有经思想过滤过的感受,是否会过于浮泛,虚妄,自伤?
  但是我的对深度与逻辑的要求,是否也只是一种主流的尺度,在某种程度上,汇合着强势流向,潜在地对何建军,对《邮差》等等,形成了压抑?理性与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关的。何建军的拙于表达,使他面对媒介—文化权力时,比起许多人,都更显得无力与无措。
  

2002-11-17 22:05:45  芬兰浴 (北京海淀)

  《邮差》?不错了 为什么何说放映效果不好呢? 伤心
  

2002-11-17 23:10:30  梁子 (北京海淀)

  混乱和柔弱并不意味着肤浅,但也决不意味着深刻.
  当面对强大的传媒世界时,拙于表达的人总是有一丝困惑和不安,这是心灵内化的象征.但是,他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受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并不一定是深度,而是一种感受,如果他表达的好,他就能传达给你.这里面必然会携带着独特的思想,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基氏的<情诫>传达出少年在面对爱情时的不安和害怕,在初次触摸情欲失败后,他试图自杀,那时,是梦想的破灭,也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幻灭.也许并不仅仅是绝望,而是对美的梦想的失落.
  我不知道<邮差>如何.但是我反对用导演的羞涩和柔弱来衡量他电影的价值.毕竟,观众面对的只是电影.
  我是胡言乱语,七七多指教.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