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魏君子:余为政偶遇香港新浪潮

2010-09-04 10:15:51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余为政偶遇香港新浪潮
  作者:魏君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余为政时值青春年华,正为将来从事电影还是动画工作而迷惘,所以来自台湾的他,先去美国念完电影,又跑到加拿大和日本搞动画,再回到美国,然后就遇到了蔡继光、方育平、王正方一批来自港台的电影青年——当然,还有杨德昌。其时,华人留美学生是一家,蔡继光要拍一部电影,协同导演是王正方,大家争演男主角,以王颖最为踊跃,但他一副美国嬉皮样,最终还是由余为政本色演出台湾留学生。王颖后来执导《喜福会》成名,这批爱好电影的留学华人当中,只有他一直留在美国。
  
  
  与许多后来的香港新浪潮导演一样,余为政从美国来到香港工作,先入TVB,赶上谭家明等人搞菲林组,用胶片尝试电视电影,但他进的是美术组。本来TVB要成立动画部,但余为政等了两年也不见动静,只好转投香港政府电视台(即香港电台),又正逢许鞍华、方育平他们在拍《狮子山下》,余为政不在剧情组,热眼旁观香港新浪潮酝酿不久,结识了已经开始拍电影的徐克。老怪对动画漫画向来极感兴趣,知道余为政擅长此道,便与他商量能否把《搜神记》和《蜀山剑侠传》拍成动画片。最终,徐克在邹文怀建议下改拍真人版《蜀山》,构建香港电影的技术工业,彼时,余为政则已回台湾发展本土动画产业。
  
  
  在香港时,余为政每月都能收到杨德昌来信,杨德昌已经在美国西雅图做电子工程师,但始终不忘电影梦想,就在余为政回台湾一年后,他飞回台湾劝好友拍电影,并愿意留下出力帮忙。余为政受此怂恿,又想起在香港目睹同事好友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如火如荼,激情再难抑制,当即拿出自己的积蓄,与弟弟余为彦凑出350万台币(时价可兑10万美金),作为拍摄资金。余为政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李叔同的小说,想以此为电影故事题材,杨德昌看完之后觉得李叔同这个人以浪漫作为包装,未免虚伪,其实可以当做反面人物,于是创作出一个虚构人物“李维侬”,他并非爱国青年,与革命或这个世界疏离又难脱离,只是为艺术而艺术。与李维侬对应的是两个革命青年,一个激烈派,一个中立派。后者找了李宗盛演出,激烈派这个角色一直未找到人选,后来余为政带杨德昌去香港,约徐克出来喝咖啡聊天,杨德昌觉得徐克其实很适合,一问之下,老怪慨然应允。
  
  
  余为政做导演的这部电影叫做《1905年的冬天》,除了女主角秦之敏拿了一点片酬,所有演员都没要一分钱,即便徐克戏份绝对男二号,也没例外。参与该片拍摄的不少人成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将:男主角王侠军是琉璃工艺名家,曾担任张毅名片《玉卿嫂》和《我这样过了一生》的美术指导,陈博文和杜笃之也首次正式分别担正剪接及录音工作,其他还有编剧兼演员杨德昌、制片余为彦、配乐侯德健、演员李宗盛……《1905年的冬天》完成后曾被邀请参加康城影展,但最终参加的是杜维尔影展,并被法国《电影手册》报道。余为政清楚记得,他是在香港接受法国《电影手册》访问的,因为这部电影曾在香港试映,林年同、徐克一票香港电影人都来看。但让人沮丧的是,《1905年的冬天》在台湾被禁,余为政心灰意懒,专心发展动画工业,反而是杨德昌辞掉美国电子工程师回台与《1905年的冬天》其他主创投身电影事业,谋划酝酿台湾的新浪潮……
  
  
  2010年香港影人王赞先家中,已是台南艺术大学动画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的余为政向我讲述偶遇香港新浪潮的轶闻。往事不可追,余教授不免唏嘘,王赞先却大笑:“说起香港新浪潮,我也有参与,当年在世纪公司做制片,《边缘人》、《凶榜》、《杀出西营盘》皆出我手”——天,又引出一段古!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现象杂谈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