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沧海月明珠有泪——话说香港电影国语配音

2010-09-04 10:13:59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作者:魏君子
  
  (一)
  
  蔡澜说:我尊敬配音这个行业,但反对整个配音制度。理由为:配音是演技的一部分,现场录音的真实感是后期配音无法取代的。诚然,自从有了配音制度,便降低了演员的门槛,如果演员无心不专业,记台词揣摩语气也非必须之事。但理想状态永远可望不可即,配音制度必有其存在理由,譬如徐克,不仅拍戏临场发挥,还擅长在后期配音时进行二度创作,“强奸”演员的口型,重新设计对白。徐克版《黄飞鸿》国粤配音都极精彩,但到《西域雄狮》李连杰亲自配音,效果却大煞风景。又如周星驰,粤语表演堪称一绝,但被更广泛的华人地区(如中国台湾、内地)观众接受,石班瑜的国语配音功不可没。
  
  
  电影配音的好处,还可以举出好多,但关于配音的故事,尤其是港片的国语配音,却鲜为人知。以前的香港电影,“茶水”都能上字幕,“武师”也有名字,但配音就至多列一个“领班”。近年随着粤语配音名家丁羽荣获香港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港片配音开始受人瞩目,但说到国语配音,不仅资料难寻,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粤语。原因无他:粤语乃港片原音,就算后期配音,也多由演员亲自上阵,所谓地道正宗是也。但也不应忽视国语配音,除了发行华语地区的传播功能,港片的国语配音历史更远远早过粤语,曾雄踞六七十年代的主流影院,论其影响,香港电影史应有一席之地。
  
  
  有关国语配音的轶事渊源,够资格谈的不多,姜小亮无疑是其中一个。他曾在《阿郎的故事》、《醉拳2》、《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分别为周润发、成龙、李连杰配音,80年代至今从事配音工作将近三十年,亲身经历港片国配的兴衰沉浮。再者,姜小亮的舅舅毛威曾长期担任邵氏国语配音领班,熟谙个中内幕掌故,老人家虽已过世,外甥却也多蒙言传身教。话说某一日,我有幸与姜小亮谋面,谈及港片国语配音,俱怀逸兴壮思飞,收获大堆珍贵资料——特此整理编写,希望对香港电影研究有所补充。
  
  
  香港最早出现电影配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结束时期。因为市场供求关系(譬如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数百家影院,只靠港产片,根本供不应求,为了充实片源,于五六十年代购入大量日语片),需要将外语片配成国语上映,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配音间,李丹霞领导的配音小组只好趁电影放映间隙,在戏院赶工配音,技术也落后,只能一本一本的配,后来发展到有配音间,也可以用拍电影的方法,把胶片分成很多段,然后拍板衔接。50年代配音技术有所进步,对配音要求也有提高,一般来说,配音分为对白、效果、音乐三组,各组有时合作、有时分开。其中配对白的人才最为难找,基本都是从有电影从业经验的人员中发掘,李翰祥、姜南、欧阳莎菲、杨群、朱牧都曾先后加入。张彻初入邵氏时,恰逢公司购入韩国名导申相玉的电影,他也曾担任国语配音领班。
  
  
  香港电影自进入有声以来,一直都是同步录音,50年代影坛流行粤剧和黄梅调以及歌舞片,无法做到同步录音,于是出现了放声带,演员只需跟着歌词对口型即可。像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凌波这些唱功了得的明星,就算放声带也是自己原音,但如果换成夏梦、林黛,就需要幕后代唱,宽泛而言,也算配音一种。50年代末,邵氏筹建清水湾片场,就修建隔音设备发生分歧,如果依然沿用现场收音,就必须增加隔音设备,所以张彻建议改用配音。“那时港片全仗现场录音,而设备简陋,收音全然手工业化,‘咪’要跟人,拍摄时避‘咪’及避‘咪’影,隔离杂声也不易,整体音效甚差!拍摄时因要同步收音,只能用笨重的‘大机’,要用可以手提的轻便摄影机,是不可能的事,到我参与西片现场工作,看他们‘咪’随便一放,不理会收音效果如何,甚至导演出声指挥也照录,才恍悟现场录音不是全部使用,有些只作为配音的参考,方开始有了后期制作的概念……”(摘自《张彻回忆录》)
  
  
  对于邵氏而言,启用后期配音制度,除了可以节省成本(片场不必增加隔音设备,保证拍摄进度),另一个好处是放宽发掘新人的限制,要知道五六十年代能说国语的香港演员基本是内地移民,且普遍超龄——虽然外形好、演技佳的年轻人并不难找,但他们往往说不好国语,如果有了后期配音,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方便邵氏片场的流水化作业。邵氏虽然率先施行配音制度,但初期也是演员自己配自己的声音,李丽华、林黛、陈厚莫不如此。后来胡金铨拍《玉堂春》赶上男主角赵雷与邵氏解约,戏虽然拍完,但赵雷的部分对白需重新配音,只好找来当时刚入邵氏做基本演员的毛威。二人音色接近,效果如出一辙。又如林黛,拍戏一直都是现场收音,只有拍外景戏才需要配音,但也是亲自上阵,1964年林黛自杀时,《宝莲灯》和《蓝与黑》还没拍完,只好还遭相貌酷似的杜蝶代替补拍,对白则找了黄曼配音,居然也能不露破绽。这些虽然都是非常之举,却间接证明配音的积极作用。1965年张彻首次做导演、全部启用新人演出的《虎侠歼仇》正式采用全部后期配音,配音组随之成立,有些邵氏艺人即便可以为自己配音,但有时需要去外地拍外景,也由他人代配,以免影响影片如期推出。
  
  
  
  毛威率邵氏影星秦沛、焦姣、施思、樊梅生,在为影片配音
  
  
  邵氏配音组的成员,大多是演员转行或兼职。须知当年配音工作并非局限中国电影,更多为日本片、韩国片等外语片配音,工作量虽然大,收入也相当可观,比做基本演员还要高很多。如张佩山,他虽然相貌帅气,可惜很少担正领衔,但配音就部部男主角,后来干脆做专职配音,但又不属于邵氏配音组,李小龙电影的国语版都是他的配音。又如姜大卫,本人固然国语不错,但当红之际片约如潮,很难有时间亲自参加配音。1975年他在李翰祥执导的《倾国倾城》中饰演太监寇连材,本来也是找人配音,但总配不出角色的憨直感,最后还是他亲自出马搞定。另外,在《倾国倾城》中扮演慈禧的卢燕,同样擅说国语,但导演总觉得不够威严和贵气,点名找姜大卫的母亲红薇配,因她是正宗旗人,本身又是配音高手,她配的慈禧,按照专业人士姜小亮的话说:“红梅阿姨平常说话就带着贵气,她的国语出来,带着礼仪。”
  
  
  红薇来自上海,与李丽华、欧阳莎菲、陈燕燕一样南下香港,成就另一段影坛人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华人地区和中国台湾是港片最大的外埠市场,国语版供不应求,就算在香港本土,由于邵氏的龙头效应,上映国语版的院线起码也占了半壁江山。刘丹曾言,为了争取好角色,只能苦练国语,与李翰祥张彻这些大导演套近乎,结果由于说得太好,反而常被拉去配音。狄龙为说好国语下了不少功夫,但在邵氏电影的演出多由毛威配音。陈燕燕曾回忆,阮玲玉一个鲜为人知的压力是有声片的兴起,因她是广东人,不会讲国语,当年又没有配音,所以对未来的电影事业颇感绝望,加之舆论的“人言可畏”,才有轻生之念。此言真假暂且不论,却足以可见配音之重要性……
  
  (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片市道好,电影还没开拍,已经预售台湾、东南亚,同时也带动整个产业,光一个台湾市场,已经让国语配音旱涝保收。当时香港颇多配音高手,如王莱、张佩山、谷峰这些实力派影星,但大家多是各自为战,有活一起干,事后各分散。即便如嘉禾,也只养一个配音领班,真正长期固定的专业配音组,只有邵氏一家。
  
  “邵氏影城不是一座山嘛,山上是六个摄影棚,山下是录音棚,有A配、B配、C配。A配最大,配乐;C配做效果;B棚配音,整个配音棚是架空的,没有杂音,棚也很大,跟现在中影的差不多。”姜小亮至今还记得1982年初入邵氏的情形,那时他刚从内地来港,正逢邵氏配音组招人,与他一起考上的还有李志学,代表作为李连杰版《黄飞鸿》,他们是邵氏招收的最后一批配音学员。在此之前,邵氏国语配音领班毛威还曾主持过一次大规模的招考,上千人报名,只录取了十个左右,其中就有冯雪锐、张济平这对最佳拍档,以及廖静妮(曾配翁美玲版黄蓉)等。“冯雪锐是他们这批里面上手最快的,算是佼佼者。张济平配反派多一点,他俩最经典的当然是《喋血双雄》,张济平配周润发,冯雪锐配李修贤。”
  
  
  李小龙与他的御用国语配音张佩山
  
   邵氏配音组除了冯雪锐、张济平、李志学、姜小亮这些每月发工资的公司员工,还签了一些演员的配音散约,如田丰、乔宏、樊梅生。邵氏配音组先是毛威做领班,后来是李岚(所谓领班,即配音导演,负责给资方报预算,把对白整理好,然后再找人,到最后给钱),女配音员有“七公主”,焦姣、王玫、黄曼、小金子、叶琳、赵灵芝、周瑾,个个演员出身,声线各具特色。邵氏配音组虽然隶属SB,但配音组成员也可以跑场子接活儿,与其他领班和同行合作。八十年代配音界一大盛事就是李翰祥拍完《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拿回香港配国语。姜小亮说:“李翰祥拿梁家辉当狄龙了,拍的时候就想,这个角色我得找毛威配。当时我舅舅已经移民新加坡了,但还是被李翰祥请回来,刘晓庆是我舅妈(王玫)配的,唐菁配的项堃,岳华配的张铁林,我和秦沛配几个大臣,乔宏也参与了配音,乔宏夫人小金子配的给塞在井里的珍妃。”
  
   随着邵氏停产,邵氏配音组也随之解散,诸位成员各自为战,有的进了TVB,有的自己做领班,比如新艺城的戏,国语配音多是出身邵氏配音组的赵灵芝与老公薛群做领班承包,但像《火烧圆明园》可以邀集到多位影星配音的阵容却难以重现了,毕竟老一代毛威、李岚还有这个面子,80年代的新一辈则需要面对更多数量的影视剧配音工作。在有限预算下,如何做到精益求精,也是冯雪锐、李济平、姜小亮他们思考的问题。“很多香港导演国语不好,也就无法监督配音工作,这时候就看领班的素质了,领班要想凑合、蒙混过关,这个导演一点脾气没有。徐克国语也不好,虽然他很看重国语配音,但最主要的还是石天帮他盯。”原来石天本人国语极好。早年更在邵氏跟毛威学过配音技术,绝对业内人士,是以从《上海之夜》到《倩女幽魂2人间道》,国语配音现场总少不了“石老板”的身影。
  
   为了照顾当时港片最大的市场,国语配音也经常加进一些台湾俚语或时髦用语,以适应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譬如将警察叫条子),王蕙君就曾被邵氏从台湾请过来,专门负责将对白调成台湾国语。与此同时,台湾本土的国语配音班底也逐渐发展,许多港片因为发行的原因,国语配音会在台湾完成。“譬如永盛,在台北有分公司,他们与当地做后期的很熟,有些戏后期也在台湾做,干脆就连国语配音一起做了。”永盛拍《赌侠》的时候,由张海靖(曾担任《妖魔道》及《新碧血剑》导演)负责后期制作,为周星驰的国语配音人选绞尽脑汁,最后选中之前从未配过主角的石班瑜。
  
   按照配音名家毛威的观点:“配音员需要有一条中性的声带,意即适合各种人物感情的声带,若是声带尖锐或沙哑,并非理想的配音员。”石班瑜的声线就很尖锐,早年多配太监、怪人等配角,因与周星驰声线接近,且用心演绎其夸张风格,受到永盛和观众的认同。随后永盛继续用石班瑜配《整蛊专家》和《上海滩赌圣》,麦嘉李修贤拍《情圣》也照搬沿用。
  
   “只有《审死官》和《济公》不是我,可能是导演不喜欢我吧,哈哈。”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与石班瑜聊到此节依然遗憾,但依在下浅见,不用他未必与导演杜琪峰有关,可能是大都会(即邵氏)的选择问题。石班瑜堪称配音界一个异数,虽然成为周星驰的御用配音,声音被几亿观众熟悉,但也因此画地为牢,再配别的角色总会被辨出。石班瑜自认周星驰之外配得最好的是《风尘三侠》中的梁朝伟,“个人觉得诠释出了内心戏,与周星驰相比很收敛”。
  
  
  张济平、冯雪锐、姜小亮近照
  
   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配音技术落后,只有两条声带一个麦,“比如这场戏有5个人,我们就5个人一起配,各用声音演一个,跟演员演戏是一样的,我们管这叫演音,互相有飙戏的感觉。我们常说配音要吃画面,其实就是吃这个人物,像这个人讲话。譬如配狄龙,听不出这个是毛威配的,那个是李岚的音,听着就是狄龙,听着就像大侠。”姜小亮与张佩儒音质相近,又都配过成龙,《双龙会》时,二人分配双胞胎兄弟,闭眼听时跟一个人配的一样。比这个更难的是两个人配一个角色,还要让人听不出来。这事发生在《马永贞》:“最后一场是马永贞中刀后重伤,由楼梯上一路狂笑着跌滚下来,拍摄时不但用慢镜头拍摄强调他的痛苦,而且还分为几组镜头,有近景,有远景,可是配音毛片连接起来之后,就是相当长的一场戏。在配音的时候,狂笑声和痛苦哀号声音不能间断。演员拍摄时,因为不需用收音,所以只要做出痛苦哀叫状就可以了,不必真的出声。可是配音的时候,不但要大声狂笑,还要连续不断的呻吟,所以配音员试了几次之后,都无法支持这么长时间的狂笑,到最后只有用两个人交替接连不断地狂笑呻吟,在呼吸之间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声音感情都要连贯,观众绝对不会觉察出其中的奥妙。(摘自毛威著《台前幕后一百天》)”
  
   由于技术落后,不能单独收音,很多演员无法配合档期,“以前曾志伟不仅国语,连粤语都没亲自配过,成龙也是,但周润发和张国荣都是自己配粤语。”姜小亮至今记得当年配《阿郎的故事》的情景,“以前有个光艺录音室,后来被新艺城租了,改叫新艺录音室,别人可以租,反正是两个棚,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分A配和B配,我们经常A配国语,B配粤语。《阿郎故事》我在A配,配周润发;周润发在隔壁B配,配自己。我会过去听听周润发自己怎么配的,有时候他也过来问问,这句话你们国语怎么说?”
  
   九七后配音技术进步,全是单收,演员不仅可以自己配音,甚至现场收音,观众也能听到曾志伟、成龙亲自演绎的国语。但问题随之而来,“以前大家围着一个麦可以飚戏,可以配出现场感,现在单收,我来一天,配完走了,第二天你来了,配完走了,第三天他来了……最后所谓的对手戏,配音都是凑起来的。”
  
   尔冬升曾与姜小亮探讨过能否用回邵氏以前的办法,“我说很难。第一,配音演员太忙,人家是靠这个生活的,第二,存在预算问题,他来一天我把他配完了,给他一天钱,走人,你让他在这儿待4组,就得给他4组的钱,但是这4天里面他又不用老说。我是觉得近十年配音这行,有些规矩变成了恶性循环,片子配得并不好,预算也没便宜到哪儿去。以前像《阿郎的故事》这种戏,我们十几、二十人整组同时开工,四天也配完了,有谁谁上,没谁外边睡觉也行、聊天也行,打打扑克。我们那个时候接了这个领班的戏,就把这几天的时间给你,跟演员拍戏一样,通告一发,就算今天现场可能就两个镜头有我,但一样在现场等。有对手的感觉,跟自己单收完全不一样!”
  
  与很多老派香港影人一样,姜小亮很怀念当年邵氏学徒制的创作集体,“我觉得电影的后期配音应该就是跟电视剧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前配音都是看大银幕,领班都懂得给拷贝分片的,现在年轻一辈都没看过大银幕,只能看电脑,看时间码走到几分几秒说话就行了,完全不懂得怎么看画面抓嘴型。” ——技术进步了,创作反而退步了,这不仅是国语配音的困境,也是整个电影产业的窘况,如何去改变?或许要经历又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体制改革来解放创作,希望那时不要太远……
  
  
  
  注:本文如非特别注明,“”引用内容都是姜小亮原话。
  另,感谢石班瑜提供部分资料。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现象杂谈

wWHvYAs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