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生命不能承受与能够承受之重 **本访谈已于2010年4月21日被删除** 专访导演徐辛
2010-08-31 22:50:46 来自:
107cine
当我问我的几位朋友是否对克拉玛依有印象时,有个朋友就讲克拉玛依是个国家?一个朋友说克拉玛依是个沙漠吧,还有个朋友讲克拉玛依是个人名吧。然后我又跟他们讲,曾经有过一场大火的事情,这时他们说‘哦~!’这时他们隐约有想起来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社会的现状。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爱国主义,强大的祖国,伟大的复兴之路一系列的包装之下的威权时代,人们有意无意的以选择或被选择遗忘生命的方式来面向现实与未来。而当听到有些克拉玛依普通民众认为当时事件及家属们的行为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当地本来应该发展的更好时,我不得不惊叹那些包装是何等的成功。
现象网对纪录片《
克拉玛依
》的导演徐辛进行了长篇专访,以下是专访的目录:
编者按:苦难能否救赎
这是一场普通的火灾
当年我是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
完全的颠覆 绝望的看法
现在是如何理解这个事情的
一镜到底的拍摄
如何和拍摄对象取得联系的
死亡之路
怎么结构这部影片的
死城抑或耻辱
克拉玛依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仅仅是记忆吗
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才能真正思考一些问题。
做片子伤害不到我
那段时间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这是一个中国的缩影
死城抑或耻辱
克拉玛依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记者:到最后面结尾是那个叫人民广场的。我整个看下来,到最后面的时候我脑袋冒出一个念头:宛若一座死城。那就像个墓碑似的。你在整个采访、片子做下来,你认为它是一座死城么?
徐辛:不是,其实克拉玛依发展是很好的。从我的片子里看到的最后一个镜头感觉这个城市好像是一座死城,但是当地人不是这么看的。最后那个当年发生火灾的友谊馆的那个镜头,它并不是一个纪念碑,最起码政府没有把它当成纪念碑,克拉玛依人也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纪念碑。在事件发生以后政府曾经表态要建一个纪念碑,但这个纪念碑一直都没有建。我最后实际上是用镜头给遇难者树起了一个纪念碑。
我也跟当地普通人接触过,他们没有认为它是纪念碑,甚至已经很多人把这个事件淡忘了。片子中你不是看到一群少年在滑板吗?那个就是2007年12月8号的晚上,就是当年发生事件的时间,当然也有一个蜡烛在那,那是一个学生家长放的。只有零星的家长去放,不能够聚众,如果你人一多,那么警察马上就来。而且我拍那个镜头也是匆匆拍完就走了,不然可能会有麻烦。
整个片子6个小时就是早晨从墓地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然后中间加的是家长的访谈,一些资料,包括后面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最后一个镜头回到事件发生地,是到了晚上。那么整个感觉就是从早晨到晚上的一天。
所有家长的讲述空间,除了有一些在讲述中提到以外,很多家长你是看不出来他是在哪里的。实际上家长不都是在克拉玛依,有的在乌鲁木齐、北京的、上海的,当时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都迁走了。我没有交代他们在哪里,不管他在哪里,但他的情感永远是在克拉玛依,所以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克拉玛依拍的。
记者:所以基本上除克拉玛依当地当事的人,其实大部分的人是没什么影响的?
徐辛:对啊,没影响。我也跟他们餐馆里的人、宾馆里的人包括出租车司机,我也跟他们聊,了解一些情况。他们知道这个事,他们认为这是克拉玛依的耻辱!而且他们希望尽快把这个事忘掉,而且他也不希望外面人提这个事。他们没有人愿意讲这个事。
记者:都拒绝了你的采访?
徐辛:对。
记者: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徐辛:我觉得作为他们来讲克拉玛依是他们的家乡,自己的家乡曾经发生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他们知道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而且甚至有人认为这次事件,给他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克拉玛依应该发展的更好,应该发展的更现代化,他们的奖金应该更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应该更好。因为这件事他们的工资没有加,什么钱没有拿到,很多人是这样的心态,不是一两个,这具有普遍性。
记者:这个事件的当事人知道其他人是这么想的么?
徐辛: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在当地是受排斥的,当地人是另眼看他们的。甚至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坏人,这些人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扫帚星,给他们带来灾难的。
甚至邻居会……像其中有一个母亲,她的邻居会羞辱她、挖苦她、讽刺她,因为她的生活待遇很差,收入很低,然后她到一些大市场去买衣服,到菜市场去买那种便宜的菜,邻居就会笑话她。很多人不愿意呆在克拉玛依,因为呆不下去,他们感觉受到歧视。
记者:这种社会氛围你觉得在你采访结束时,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形成?
徐辛:我觉得这不是克拉玛依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这样的事件不管发生在北京还是在克拉玛依,你最终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肯定是一样的。
记者:为什么呢?
徐辛:不知道!这深层的原因不是我能够去分析的。再说我也不想去分析这个原因。
所以有一个人能听他们去诉说,而且能够给他们拍这个东西,他们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的,他们会非常感激你的。其实这个片子如果说它有价值的话,不在我,在他们!是他们的讲述才让这部片子成立,应该是感谢他们。但是他们在面对我的镜头的时候,他们是感激我的。是我来听他们讲述,好像是我来替他们伸冤,替他们伸张正义一样。其实我什么都做不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0-09-01 22:09:18
金鹏
!
2010-09-01 22:49:38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我一直特喜欢这个海报,这个红领巾,像火,又像上吊的绳索……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这或许就是我们社会的现状。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爱国主义,强大的祖国,伟大的复兴之路一系列的包装之下的威权时代,人们有意无意的以选择或被选择遗忘生命的方式来面向现实与未来。而当听到有些克拉玛依普通民众认为当时事件及家属们的行为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当地本来应该发展的更好时,我不得不惊叹那些包装是何等的成功。
现象网对纪录片《克拉玛依》的导演徐辛进行了长篇专访,以下是专访的目录:
编者按:苦难能否救赎
这是一场普通的火灾
当年我是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
完全的颠覆 绝望的看法
现在是如何理解这个事情的
一镜到底的拍摄
如何和拍摄对象取得联系的
死亡之路
怎么结构这部影片的
死城抑或耻辱
克拉玛依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仅仅是记忆吗
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才能真正思考一些问题。
做片子伤害不到我
那段时间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这是一个中国的缩影
克拉玛依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记者:到最后面结尾是那个叫人民广场的。我整个看下来,到最后面的时候我脑袋冒出一个念头:宛若一座死城。那就像个墓碑似的。你在整个采访、片子做下来,你认为它是一座死城么?
徐辛:不是,其实克拉玛依发展是很好的。从我的片子里看到的最后一个镜头感觉这个城市好像是一座死城,但是当地人不是这么看的。最后那个当年发生火灾的友谊馆的那个镜头,它并不是一个纪念碑,最起码政府没有把它当成纪念碑,克拉玛依人也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纪念碑。在事件发生以后政府曾经表态要建一个纪念碑,但这个纪念碑一直都没有建。我最后实际上是用镜头给遇难者树起了一个纪念碑。
我也跟当地普通人接触过,他们没有认为它是纪念碑,甚至已经很多人把这个事件淡忘了。片子中你不是看到一群少年在滑板吗?那个就是2007年12月8号的晚上,就是当年发生事件的时间,当然也有一个蜡烛在那,那是一个学生家长放的。只有零星的家长去放,不能够聚众,如果你人一多,那么警察马上就来。而且我拍那个镜头也是匆匆拍完就走了,不然可能会有麻烦。
整个片子6个小时就是早晨从墓地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然后中间加的是家长的访谈,一些资料,包括后面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最后一个镜头回到事件发生地,是到了晚上。那么整个感觉就是从早晨到晚上的一天。
所有家长的讲述空间,除了有一些在讲述中提到以外,很多家长你是看不出来他是在哪里的。实际上家长不都是在克拉玛依,有的在乌鲁木齐、北京的、上海的,当时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都迁走了。我没有交代他们在哪里,不管他在哪里,但他的情感永远是在克拉玛依,所以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克拉玛依拍的。
记者:所以基本上除克拉玛依当地当事的人,其实大部分的人是没什么影响的?
徐辛:对啊,没影响。我也跟他们餐馆里的人、宾馆里的人包括出租车司机,我也跟他们聊,了解一些情况。他们知道这个事,他们认为这是克拉玛依的耻辱!而且他们希望尽快把这个事忘掉,而且他也不希望外面人提这个事。他们没有人愿意讲这个事。
记者:都拒绝了你的采访?
徐辛:对。
记者: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徐辛:我觉得作为他们来讲克拉玛依是他们的家乡,自己的家乡曾经发生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他们知道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而且甚至有人认为这次事件,给他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克拉玛依应该发展的更好,应该发展的更现代化,他们的奖金应该更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应该更好。因为这件事他们的工资没有加,什么钱没有拿到,很多人是这样的心态,不是一两个,这具有普遍性。
记者:这个事件的当事人知道其他人是这么想的么?
徐辛: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在当地是受排斥的,当地人是另眼看他们的。甚至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坏人,这些人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扫帚星,给他们带来灾难的。
甚至邻居会……像其中有一个母亲,她的邻居会羞辱她、挖苦她、讽刺她,因为她的生活待遇很差,收入很低,然后她到一些大市场去买衣服,到菜市场去买那种便宜的菜,邻居就会笑话她。很多人不愿意呆在克拉玛依,因为呆不下去,他们感觉受到歧视。
记者:这种社会氛围你觉得在你采访结束时,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形成?
徐辛:我觉得这不是克拉玛依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这样的事件不管发生在北京还是在克拉玛依,你最终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肯定是一样的。
记者:为什么呢?
徐辛:不知道!这深层的原因不是我能够去分析的。再说我也不想去分析这个原因。
所以有一个人能听他们去诉说,而且能够给他们拍这个东西,他们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的,他们会非常感激你的。其实这个片子如果说它有价值的话,不在我,在他们!是他们的讲述才让这部片子成立,应该是感谢他们。但是他们在面对我的镜头的时候,他们是感激我的。是我来听他们讲述,好像是我来替他们伸冤,替他们伸张正义一样。其实我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