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的美学或转的美学——魏晓波的发帖艺术
*&……%¥#@
操纵的美学或操的美学– 魏晓波的电影创作 【转载】
2010-08-31 10:35:59 卢志新
2010-08-31 10:45:19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回复
谢谢兄弟指正
这个片子拍摄于2007年,制作于2008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我拍过(模仿过)几个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始终找到不到感觉,总觉得自己的片子差把火候。后来我知道了,我拍纪录片太功利了,在按照别人的模式走,拍给别人看。前几天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叫《音乐人生》,主人公说,演奏家的最后一场演出一定是演给自己的,不要管观众。我也差不多是这么想的,我把我的每部作品当成我死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我还照顾别人干什么。
从《业余》开始,我开始给自己拍片子。这个片子的主题也不是清晰地,确实涉及不少方面。学过剪辑的人都知道,好的片子要思路清晰,让人看明白,线性的叙事。但是我觉得一条筋下去太简单了,欧美的纪录片大致都是如此,思路无比清晰,全世界都看得懂,不需要了解被拍摄者的生活和文化就能看得懂。这是流行文化的真谛。
片长确实也折磨人,在北京放的时候,上一场是放赵亮的《在江边》,放完了还有个讲座,去了很多人,他们都没走。结果,一方我的片子,整个放映厅像着火一样,人群一个劲的往外冲,都看不下去。最后剩下了几十个人在那里看完,可能还有几个是给我面子不好意思退场,主持人都被这片子弄得不好意思主持了,都是些些三俗内容,只好让她的丈夫主持。
效果就是这个样子。尤其是那些逼到逼到的所谓的搞学术的,女性居多,有审美洁癖的,是看不惯这样的片子的。他们喜欢那种导演去关注一个和自己没关系的大题材的电影,死亡,宗教,灾难,政治……他们喜欢分析这些东西,而看不到这个世界中活生生的人。
生殖器很多,脏话很多,我热爱三俗。这些民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人话。我现在看倒没什么愤怒了,只是觉得很空。有些东西,严肃的去说,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答案是思维单一和片面的,幼稚的。而轻飘飘的用一种不正经的语气去说,很多年后,会从里面发现很多内容。
谢谢你的小龙虾和西瓜,下次别带东西了。一定要把后半部分看完,看完你或许会有新的想说的。
谢谢!!
谢谢兄弟指正
这个片子拍摄于2007年,制作于2008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我拍过(模仿过)几个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始终找到不到感觉,总觉得自己的片子差把火候。后来我知道了,我拍纪录片太功利了,在按照别人的模式走,拍给别人看。前几天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叫《音乐人生》,主人公说,演奏家的最后一场演出一定是演给自己的,不要管观众。我也差不多是这么想的,我把我的每部作品当成我死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我还照顾别人干什么。
从《业余》开始,我开始给自己拍片子。这个片子的主题也不是清晰地,确实涉及不少方面。学过剪辑的人都知道,好的片子要思路清晰,让人看明白,线性的叙事。但是我觉得一条筋下去太简单了,欧美的纪录片大致都是如此,思路无比清晰,全世界都看得懂,不需要了解被拍摄者的生活和文化就能看得懂。这是流行文化的真谛。
片长确实也折磨人,在北京放的时候,上一场是放赵亮的《在江边》,放完了还有个讲座,去了很多人,他们都没走。结果,一方我的片子,整个放映厅像着火一样,人群一个劲的往外冲,都看不下去。最后剩下了几十个人在那里看完,可能还有几个是给我面子不好意思退场,主持人都被这片子弄得不好意思主持了,都是些些三俗内容,只好让她的丈夫主持。
效果就是这个样子。尤其是那些逼到逼到的所谓的搞学术的,女性居多,有审美洁癖的,是看不惯这样的片子的。他们喜欢那种导演去关注一个和自己没关系的大题材的电影,死亡,宗教,灾难,政治……他们喜欢分析这些东西,而看不到这个世界中活生生的人。
生殖器很多,脏话很多,我热爱三俗。这些民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人话。我现在看倒没什么愤怒了,只是觉得很空。有些东西,严肃的去说,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答案是思维单一和片面的,幼稚的。而轻飘飘的用一种不正经的语气去说,很多年后,会从里面发现很多内容。
谢谢你的小龙虾和西瓜,下次别带东西了。一定要把后半部分看完,看完你或许会有新的想说的。
谢谢!!
可能因为论文抄袭比较顺畅,也一直是住在公寓,所以对片中人物一致的愤怒,有些惊讶。之前,在我们寝室,也有这样的谈论,但似乎比较温和,与生殖器相关的字眼出现的频率远低于你们。我问,是不是理科学生偏多?你反问,这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还是有的,文科读久了,其他不一定学得到,但所谓春秋笔法指桑骂槐之类肯定学了不少,而且大多乐此不疲。
但,正因为时间与环境的抽离,我更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看待影片,而不是以群体回忆录的方式。看到女朋友出现,我也会觉得很诧异,但少了这种诧异,视角似乎将更加客观稳重。以下都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只看了上集,就只能简略谈谈对上集的感受,不一定正确,但真实是能确保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片子还是一块璞玉,雕琢明显还不够。所谓记录,总不是被动的,背后还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就像你总是躲在摄像机后,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拍摄,这中间其实就暗含了你所想拍摄的情景。加上剪辑,所以,纯客观总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可是,我总觉得片子还是显得有些凌乱,以单纯的主体而言,你所想要辐射的面似乎太广了,如果只是以“毕业论文延期繁琐”为主题,似乎又不是,但加上毕业的伤感与失落的情怀,好像又有一些荒芜旁逸了。
简而言之,时间可以压缩压缩再压缩。但凡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对观众的耐心都是一个考验,悬念迭起紧张刺激的除外。纪录片也不例外。空间时间的压缩,是对导演架构故事安排情节的挑战,也正是电影魅力所在。我看了5个片段,加起来已超过80分钟,而这还只是上集,也就是说,整个影片的时间至少已接近3个小时。
另,我觉得主人公,也不应该是一个宽泛的群体,它得有典型的代表。刚才和人谈及《高三》,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玩网游的孩子,而在你片子中,似乎有千人一面的倾向,平衡着力,可能并不是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而是相反。
纪录片我看的不怎么多,能记起来的也就寥寥几部。比如《可可西里》、《华氏911》、《拆弹部队》、《高三》。可能以纯技术的角度而言,这些都算不上多么的优秀的纪录片,但却广泛的被大众接受着。印象最深的一部美国纪录片叫《女巫布莱尔》,据说是一部黑马电影,说几个人去寻找女巫,最后都死了,留下了一卷自拍的录像带。我没看完,因为镜头晃动得太厉害。但我想影片以黑马身姿杀出,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配合的真实新闻炒作,噱头十足的情节。所以,在我看来,说到底,纪录只是一个核,需要借助更多的壳的才能真正走上荧幕,抵达观众眼前。
当然,如果你拍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成名,而是纯粹的热爱与追求,那我上面所说,就全都是废话了。此外,我觉得,关于这片子的牛叉之处,你应该已经听了很多了,也就不必我再多说了。